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8个论段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0

好友

585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 15:44: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李牧 于 2012-2-1 15:49 编辑

8个论段
李牧

1
严格意义上讲,这一年我都没有做新作品。有过短短一段时间的焦虑后,我释然了。在我的速写本上并不乏方案草图,可是我都没有兴趣把他们做出来。我意识到这些方案和我以往的作品比较,都是在重复,或者是我觉得没有新的思考和突破。甚至,我觉得这些方案仅仅出现在我的速写本上或者脑子里,就够了。艺术家没有必要不停的做作品,因为他谁的也不欠,就像说话,没话说的时候可以保持沉默,沉默的同时会酝酿出新的话语。大多时候,我处在创作的惯性里,却很少对创作本身进行思考。

2
企图把很多观点浓缩在一件作品里,结果会适得其反。我们想说的越多,越是会限制作品的可能性,限制观众的想像,限制观众的参与性。在当前这个图像和信息异常繁杂、短暂的时代,人们没有耐心停留在一个事物面前很久,凡事都是转瞬即逝的。企图以深刻的思想和震撼眼球的视觉图像来改变这个现实,无疑是徒劳的。艺术不能改变整个时代的面貌,艺术可以呈现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面貌,因为艺术本身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常常,我们把艺术给放大了。所以,我应该把作品做的更简单一些,出发点简单、呈现的结果也简单。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是彰显的,没有隐藏的必要。

3
谢德庆做完那几个一年的行为艺术后,做了一个很多年都不做艺术的行为作品。2000年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艺术界几乎把他忘记了。记者问他这些年都做了什么?他说:我只是在生活。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谢德庆在用他的行为挑战艺术规则,因为艺术家总是不断重复自己,不断出场以获得艺术界的关注。自杜尚以来,艺术家们都在说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而谢德庆认真的把自己很多年的生活称为艺术的时候,人们对此不以为然。直到今天,人们谈论谢德庆时依然对他的那几个一年的行为津津乐道,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最后的那个作品。我认为这是谢德庆最好的作品,因为他真的很冒险的挑战了艺术规则,而且这正是体现出他做艺术的方式,在规则之外行动(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进入由画廊、美术馆和双年展组成的艺术系统而创作,他深谙艺术规则而站在艺术系统之外)。这件作品把艺术简化到了极点,只有艺术家的生活,没有艺术品。

4
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厌恶或者痛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它置之不理或者回避它,我们要正视并且观察和剖析它。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事物表象背后的事物链,找到自己和这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整个世界。

5
如果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看艺术家的作品——去美术馆看展览,书店翻看艺术家的画册,网上浏览艺术网页,读评论家写的艺术文章,那么我所接受的所有思想都是二手的。艺术家总是被生活中的思想影响,比如:哲学、文学、宗教、新闻、音乐等。我看到的作品总是艺术家吸收了这些东西后的的产物。所以,我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些吸收二手知识上,我应该找到源头,去吸收营养。

6
艺术创作形式的多元化并没有导致作品展示的多元化产生。我还是依赖于现有的展览规则和制度而制定作品的展览形式。依赖的原因一方面是思维的惯性和保守,另一方面是我过于在乎得失。其中,作品的实物形式可以保证作品销售的可能,而我却没有对这种销售形式产生过怀疑。显然,现有的展览制度和销售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创作手段多元化的需要。我的一些作品是在展览之外,生活中发生并完成的,而传统的展览却要求我以实物照片和档案的方式作为证据来展示给观众。这并不能很好的展示这些作品,也许一场讲座、对话会比展示这些证据更能传达出作品初衷,甚至这些作品是不需要被展示的,因为它早已经完成了。

7
当我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看到杜尚的安置在圆凳上的自行车轮子时,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对它投去更多的目光,因为我已经无数次在杂志和画册上看到过它。这个现成品作品真正发生作用是在杜尚的时代,而今天它只是一个死的“档案”陈列在那里,尽管它很值钱,它很有地位,它承载着更多和艺术无关的东西。对于我而言,它是没有必要被展示的。因此,它的存在本身都是多余的。也许你认为杜尚的精神在这个现成品上,可是我认为杜尚的思想和精神存在于他创作它的那个行动的时刻,今天它只是一堆物质而已。杜尚的精神不在这个物质上,而在观者的心里。我想,我可以称这一类作品为“多余的物质”。

8
当发生在纽约街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结束之后,很多博物馆争相收集运动留下的残留物——标语、海报、帐篷和服装等。最终,这些“物质”将和文字、照片一起作为证据被陈列、展示。这些证据是还原或者纪录一场运动最好的形式吗?人们在经验上相信看得见的物质的证据,可是这些是值得相信的吗?离开了属于这些物质的现场和时代,它们还有多少价值?一个物质的证据难道真的比一个人的叙述或者一段文字的记载更有说服力吗?最终,这些物质还是会沦为博物馆的财富。


2012.1.2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6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