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Juno》:关于一个理想的世界

[复制链接]

17

主题

30

好友

3003

积分

业余侠客

说故事的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9 12:3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胡安焉 于 2012-11-15 21:48 编辑

《Juno》:关于一个理想的世界

电影《Juno》讲述了一个十六岁的美国女孩Juno在初尝禁果后怀孕的故事,她放弃了堕胎,挺着大肚子上学,并为未出生的孩子找到了理想的养母,最后把孩子生了下来。而这整个过程中,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一点责骂和惩罚。相反,她的家人和朋友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她——当她向父母坦白自己怀孕了,并且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继母即时的反应是为她的勇敢而赞叹,然后立即想到的要给她补充维他命——而Juno由始至终的表现和成长也没有辜负这个善待她的世界。

在我们声称的文明社会的伦理风俗看来,Juno在影片开始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在现实中这种“错误”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并非其行为本身导致悲剧,而是道德责罚。但在影片里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年青人有欠妥当的一次冲动之举,正如这件事情本来的性质一样。认真细想,这一切并非是只能发生在乌托邦里的虚构情景。人类最初为社会的存续而提出了道德,然而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总是滞后而沦为人们脑中的僵化教条,因此世上到处充斥着偏见、傲慢、压迫甚至戕害:人们以“道德”为武器自相残杀,尤其是针对个性独特或智识超脱者。而另一类人则以道德之名实行自我禁锢,以自罚的方式无望地企图超越人生的绝望,比如清教徒。实际上人类文明一直处在道德困境中。这部影片的基调越是轻松,我们的内心就越沉重,因为仍向往着真善美且理智成熟的人都意识到影片里的情节在我们的现实中“不可能像这样发生”。

我们所有人终生都在犯错中成长,尤其对于还缺乏能力的青少年来说犯错可以使他们避免在成年后犯下更严重的错误。这并非说孩子们犯错值得鼓励,而是成年人应理性地思考这些错误的本质和性质,而不是诉诸教条或情绪,动辄进行蛮横的干预甚至惩罚。有一句被说滥的套话却是至理:教育在于引导而非约束。约束永远是容易的,只要你的力气比孩子大,就可以禁止他们做各种事情,但这不会令他们向往和变得更好,只能(迟早地)激起他们的叛逆。而引导却是用好的事物吸引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好和鼓励他们去追求,从而使他们爱上生活,继而懂得自爱和爱别人。不过《Juno》并非一部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影片,因为主题这个概念太狭窄,更丰富的作品往往不会被主题束缚。“人生的错误对人生是必要的。”尼采说。但我们也知道终其一生反对道德教条的尼采死后,他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崇拜”却被纳粹教条化,从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对伦理道德和人性缺乏深刻和清醒的认识,而盲目地溺爱和偏袒孩子(现实中不乏这种人),那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简单地对道德去教条化最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人们按照各自的喜恶和利害去解释道德,而这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因为现实中人们的普遍品性、智识和理想世界需要人们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尽管不少人已意识到道德野蛮的一面但我们仍然用野蛮的道德去匡扶社会——正因大多数人本身就不美好,所以道德也只能随之不美好,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伦理道德始终是实用主义的,所以也是“功利”和“善变”的:道德价值只在理论中是绝对的,在实践里从来都是相对的。我们要记得尼采还说过:“高贵者要求自己不使他人感到羞愧:他要求自己看到一切受苦者而自感羞愧。”——他的“超人说”是建立在如此崇高的人类品性之上,而不是针对卑微、麻木和愚昧的人,比如崇拜他的纳粹。其实纳粹分子和我们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并不都是比我们残暴的人,而只是在特殊的时代、社会、文明传统和民族处境下迷失于价值判断中而已。要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向外的强力扩张,而是向内的自我修炼。

和读尼采的书一样,看《Juno》这部影片使我萌发由衷的向善之心,并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尽管这部片里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甚至不少内容看起来还相当地“离经叛道”。因为我们深察片里登场的人物身上近乎完美的宽容和善良,正是因为他们首先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使他们生活在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理想世界里。当我们怪责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多么糟糕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并不那么美好。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不应为了让生活过得更顺利而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这只会让这个社会的糟糕得到巩固。正如前述,我们应做的是自我修炼和提高: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准备。(我并非指来世,而是指精神的现世。)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所说:我爱那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道德变为自己的偏爱和宿命,因此他甘愿为自己的道德生存或死灭。(尼采说的道德是关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和我们一般说的不同。)——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电影往往会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增益;在适当的时候认识某个适当的人也有同样的效果。

《Juno》里并没彻底虚构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也有现实的一面,比如校园里的闲言碎语,但Juno性格上的独特之处使她免疫于这些影响:她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勇敢和自我,把别人对她的不恰当的评议视如不见、听如不闻,且恰度地并没变得自负和自我中心。自我首先应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和差异的尊重,保存自己的同时又不贬损他人,特立独行但不指手划脚,既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自负),也不觉得别人应围绕自己运转(自我中心)。尽管一般而言总是任意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某方面的“主流多数”更容易忽略和否定差异,横蛮地把“多数和少数”理解为“正常和不正常”,从而激起少数一方猛烈甚至悲壮的反抗。Juno是一个具有品性上的纯粹性的天才,这种人非常罕见:她很单纯,但她简单直接地抵达了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复杂的过程才有可能抵达的境界。或者说她的天性是那么完美和使我们向往:在她面前,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更简单。我们可以察觉Mark的转变,他重拾自我的勇气也或多或少地获得于Juno的影响。偏偏Juno喜欢上的Bleeker却看似平平无奇,如果说她主动和Bleeker对性的尝试带有好奇的成分的话,那么在婴儿出生后他们则真正地开始相爱。Bleeker长得并不帅,而且有点木讷,除了擅长长跑(这在美国是冷门运动)以外似乎并无突出之处。不过Bleeker很坦诚,他确实很稚嫩,但他从不尝试表现自己不真正具备的成熟、趣味或性格等,而同样率性的Juno(也包括我们)欣赏的正是他这点。

影片里的另一对重要人物是Mark和Vanessa夫妻,他们年届不惑仍膝下无儿,于是在杂志上刊登领养广告并被Juno相中。随着Juno和他们深入接触,我们知道这是一对居住在郊区的富裕夫妻,真正渴望一个孩子的其实只是妻子Vanessa,而丈夫Mark只是在曲意配合而已。实际上他对婚姻也几乎只剩下配合了。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Mark和Vanessa的差异是如此明显和巨大:Mark是九十年代那批朋克青年,并且他内心的火焰从未真正熄灭,他给自己的吉他起了个名字叫Kimber,从中我们可以意会到很多。Vanessa则是个有“教养病”的高级白领,虽然片里并没交待她的职业,但我们从她的着装打扮、家居装潢和聘有私人律师等方面可以大致掌握她的身份阶层。她待人接物总是很拘谨,她像患有强迫症似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谦恭、友善和体面,使和她打交道的人禁不住要怀疑自己接触到的是否真实的她。然而她的虔诚使这些都变为了她的“可爱的瑕疵”。像多数女性一样,她渴望平凡安定的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婚姻。

毫无疑问Mark和Vanessa曾经彼此深爱对方,因为Mark为了和她一起生活而屈居于平凡乏味的中产社区,他和这个地方根本格格不入,并且他放弃了对自由和音乐的追求而从事枯燥无趣的广告歌曲创作。而Vanessa则一直尽量体谅着丈夫的那些在她看来不切实际的个人追求,比如忍受他穿着“幼稚”的摇滚T恤和特地在家里辟了一个音乐房给他。可是尽管他们曾经相爱并一直相敬如宾,但当他们为了爱而长年压抑自己的本性后,爱的火焰便渐渐消耗殆尽了。实际上所有夫妻的情况都是如此:纯粹的爱只是片刻的火焰,而婚姻则是漫长的契约关系,当爱消失后维持婚姻的将是另外一些人类感情。这是人性使然。永远忠于爱的人反而会不断“背叛爱情”,因为他们永远忠于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大多数并没这样做的人是因为忠于纯粹的爱将使人无法避免地损害另外一些我们重视的感情。婚姻并不总是爱情的升华,有时候两者甚至誓难共全:如果说婚姻是道德的,那么人性就是不道德的。Vanessa直接了当地评价Mark对摇滚的追求不可能实现,而她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却是可实现的,并且眼看就要实现了。但问题是成败对Mark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永远不能成为摇滚明星,但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他才会感到幸福,哪怕最后他凄凉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但这种失败仍比妥协的胜利更值得骄傲。何况“永不妥协”本身就是一种高寒凛冽的胜利。如果不是因为Vanessa急于收养一个孩子并且Juno迅速地出现,他俩的婚姻大概还能依靠双方共同的牺牲而维持一段时间,但那样的结局未必更好。

当Vanessa听到Mark提出要离婚以继续自己的音乐追求时,她当即的反应是不无赞赏地叹道:“你真是了不起。”——没有埋怨、没有指责,而是赞美(因为针对Mark的追求而言,他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这种超越了私心的爱和理解使我们动容。尽管像她这么有教养的人很难不使人觉得她身上的一切包括她的幸福婚姻和美满家庭都是粉饰出来的,但此刻我们终于相信她的虔诚表里如一:她对待Juno的态度确是发自真心而不是仅出于对礼仪的讲究——和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Juno相比,Vanessa尽管显得平庸却并不虚伪,她具有的是另一种真诚:她的真诚并不对自己的感知刨根问底,也不残酷地迫使自己面对事情的本来面貌,或许在很多敏感的时刻,她意识的深处已察觉到Mark的犹豫和厌倦,但她虔诚地把救赎寄托于自己对幸福的信仰之上。信仰(并非指宗教信仰)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索求,是承受而不是逃避。纯粹的信仰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使它一再令你失望你仍永远相信,而不是去怪责和质疑。(这并不反对人进行价值思考,只反对功利的权衡。)所以当Mark使她的希望落空后,她既没有为难他,也没改变自己的初衷。如果说Juno是一个真诚的女孩,那么Vanessa则是一个虔诚的女性。实际上她在每一处体现的对Juno不怀偏见的尊重早已赢得了我们的好感;她那过于教条的修养由于她同时具有的宽容精神也变得无伤大雅;她身上洋溢的温暖母爱使我们完全信任她会把婴儿抚养成一个热爱生活的幸福的人——正是这些使她在我们的心目中从凡尘俗世中超脱出来,迈进理想世界的门阶。可以说,这部影片里的人物对待彼此总比对方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预期的更好——更宽容和无私、更尊重和耐心,以及互相信任和理解——换言之这是一个比现实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我们既向往也有可能真实地追求到的理想的世界。

最后顺带一说,这部影片里有许多打动我的细节(包括台词、道具和插曲等),这些细节并不庞杂随意而相当协调。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大多有此特点。这使我想到作品的“一致性”问题。也就是说,虽然一些技艺高超的创作者有能力处理广泛的题材,包括那些并非出自他们切身感悟或原本并不深刻透彻理解的材料,但这样的作品很难避免缺陷——哪怕只是些不易为人察觉的细微缺陷——因为当创作者不是全身心地和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时,就很难使作品的方方面面保持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我想,与其去追求“广泛的”创作和题材,不如专心于只有自己能做好的作品,即使那样看似相当局限,但在广泛的领域总有别人做得比我们更好。

2012.11.大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这回我死也不说。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2-11-9 17:24:05 |只看该作者
这么成熟了?

点评

胡安焉  删掉了:)  发表于 2012-11-9 19:11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12-11-9 19:40:46 |只看该作者
删掉了:)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12-11-10 11:03: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斌斌 于 2012-11-10 11:04 编辑

美国民众大都信奉基督,他们都接受“原罪”说。所以他们救赎感大于憎恶感。
一语天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主题

11

好友

160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12-11-10 13:43: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风 于 2012-11-10 13:59 编辑

去年看的,女演员表演很放松。
最后,男孩与女孩在音乐中相约的画面,有着秋天特别的吸引力,很美。
很多观感,诚如斯言。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