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絮语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19 20:03: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4-2-21 19:11 编辑

符号与象征
  有时会这样,在某一类的小说里,把你的人物写得越抽象,抽象到他好像只是一个符号时,观众都会因为自已的某个部分被抽离出来而对角色产生近乎真实性的疼痛感,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因更符号化而具有一张你我都有的面孔;相反,将人物写得过于实在(特别是恶行与善念),反而会引起观众对其真实性的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乎我们都相信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作者对角色简单的判断会使观众失去对作者客观性的信心,进而动摇了对作品的信心。
  但抽象不等于虚相——它是人物发出了非个人的声音。

  艺术是一种美!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趣味或意寓的追求,而后者则是在寻求均衡、平静的美——寻求一种既尊重他人隐私、又可以倾诉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自我深化的幽秘方式。

小说的实用性
  如何让小说从工艺品演变成艺术品,取决于对小说元素实用性的巧妙应用。小说离不开日常生活,小说元素的实用性构成连接真实的脉络,可它只能复制生活,而不能唤醒记忆;它抵达现实,而不是真实。让实用性的元素以诗意的形式存在于先验之中:那些不是与我们的小说事件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如何认识我们的小说事件有关,这至关重要吧。

创意
  创意是一束开在情感与记忆里的花朵。它,不应该是不接地气的胡思乱想;没有余味的异端怪相;它应该如生长在田野里的谷物那么的自然与朴素,它同时间一样的古老,又如婴孩般的新鲜。小说里的人在事件中应是自行发生演变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应该僵硬如作者手中牵动的玩偶。它应从每个人的记忆里走出。
  创意: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故乡里新开出来的花朵。



  小说的功能
  我坚信:小说的功能是在揭示:生命不是虚无,它朝向虚无但未能抵达;它背向世界却从未远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14-2-21 17:57:15 |只看该作者
能感到这些思考都来自于自己实践的思考,很有价值。我读时的感想见红字:

符号与象征
  有时会这样,在某一类的小说里,把你的人物写得越抽象,抽象到他好像只是一个符号时,观众都会因为自已的某个部分被抽离出来而对角色产生近乎真实性的疼痛感,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因更符号化而具有一张你我都有的面孔;相反,将人物写得过于实在(特别是恶行与善念),反而会引起观众对其真实性的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乎我们都相信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作者对角色简单的判断(“简单的判断”是指前面所说的“将人物写得过于实在”吗?“将人物写得过于实在”就一定是“简单的判断”?)会使观众失去对作者客观性的信心,进而动摇了对作品的信心。
  但抽象不等于虚相——它是人物发出了非个人的声音。

  艺术是一种美!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趣味或意寓的追求,而后者则是在寻求均衡、平静的美——寻求一种即(既)尊重他人隐私、又可以倾诉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自我深化的幽秘方式。

小说的实用性
  如何让小说从工艺品演变成艺术品,取决于对小说元素实用性的巧妙应用。小说离不开日常生活,小说元素的实用性构成连接真实的脉络,可它只能复制生活,而不能唤醒记忆;它抵达现实,而不是真实。让实用性的元素以诗意的形式存在于先验之中:那些不是与我们的小说事件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如何认识我们的小说事件有关,这至关重要吧。(没能非常理解)

创意
  创意是一束开在情感与记忆里的花朵。它,不应该是不接地气的胡思乱想;没有余味的异端怪相;它应该如生长在田野里的谷物那么的自然与朴素,它同时间一样的古老,又如婴孩般的新鲜。小说里的人在事件中应是自行发生演变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应该僵硬如作者手中牵动的玩偶。它应从每个人的记忆里走出。
  创意: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故乡里新开出来的花朵。
    (较普通)



  小说的功能
  我坚信:小说的功能是在揭示:生命不是虚无,它朝向虚无但未能抵达;它背向世界却从未远去(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14-2-21 19:10:52 |只看该作者
陈卫 发表于 2014-2-21 17:57
能感到这些思考都来自于自己实践的思考,很有价值。我读时的感想见红字:

符号与象征

简单的判断可能是指: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没有留一些岔口。

其他的我再想想。

:)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9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