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钱穆版文学史为何持续引发热议

  [复制链接]

46

主题

0

好友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4 13:54: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来源: 辽宁日报
 

    2015年7月到10月,钱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在《深圳商报》连载整整50期。今年3月讲稿由天地出版社出版。这本尘封60年之久的钱穆版文学史在中国学界犹如一场学术地震,迅速引发海内外中国文学史家的强烈关注与热烈争论。这部讲稿的价值如何认定?将带给中国文学史怎样的改变?

  一部深情的文学史

  国学大师钱穆被称为“一位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造诣高深。他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其一生80多部著述,超过1700万字,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人们只能在他散落的文论,以及他那部著名的《中国文学讲演集》中,去找寻他对古代文学的精彩论述。

  如今,这一缺憾以一种传奇的方式得到了弥补。

  由钱穆讲授、叶龙整理的《中国文学史》,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出人意料的是,这本尘封60年的钱穆版文学史面世后,犹如一场学术地震,迅速引发海内外中国文学史家的激烈争论。

  2015年7月到10月,钱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在《深圳商报》连载50期。8月11日,《深圳商报》启动“再提‘中国文学史’”系列访谈,钱理群、洪子诚、李陀、张隆溪、刘再复、顾彬、莫砺锋、黄子平、陈平原、陈思和、王德威等近30位中国文学史家,在5个月内持续不断发言,从钱穆版文学史到文学史写作、传播、研究、讲授等涉及诸多问题,一波又一波的争论,钱穆版文学史引发业界关注。

  1949年,钱穆在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在新亚书院,钱先生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因乱世流离加之校务冗忙,讲稿并未能整理成书。

  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学史》31章20万字。开篇第一课钱穆直言:“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这种于绝望中建设的大勇气始终贯穿在讲稿中。他主张学习文学史,需要和中西方加以比较,才可知道其独特的面貌。他钦佩朱熹,赞赏朱子解释《诗经》与前人不同而有新意的同时,也指出他解释的《诗经》也有错失。因为朱子只有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赋来解释《诗经》。钱穆解释《诗经》为取信于众,他举出中国文学史上三个不同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作品来证明,使人无懈可击。

  钱穆对魏晋南北朝十分偏爱,对建安文学更是着笔颇多。在讲屈原的《离骚》时,他直言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求人解,就如同屈原写《离骚》,他怨得纯真而自然,不是非要讲给人听,如同行云流水,云不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人生遇到的悲欢离合,也当如此。

  在钱穆看来,中国从没有纯文学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历史、天地高度融合,“如果传统文学死不复生,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生也将失去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切通俗文学最终达于上层才有意义。他怀疑新文学如果只限于神怪、武侠、恋爱、侦探等游戏消遣,会不会逐渐没落?他不囿于旧文学一家之言,对各种学说有批评有吸收。他批评红学崛兴,质疑治学浸于“儿女亭榭”的人们,难道要以“红学”济世?他认为“五四”之所以影响巨大,并非提供了一套理论,而是有一套新文学的帮助。他虽然心知旧文学已死,却不放弃而呼唤包容共存。

  叶龙:没想到书稿会引发学界关注

  叶龙,浙江人,1928年出生,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毕业,师从钱穆多年。因为只有他能全懂钱先生的无锡国语,又学过速记,当时就由他来整理钱先生的讲稿。曾担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讲述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史记导读、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学史》《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专著。

  叶龙先生介绍,“钱穆先生创办新亚书院并担任院长时,每学期仍开设一两门课程,他开过《论语》《孟子》《诗经》、秦汉史、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百年学术史及中国思想史等课程,我在大学部修读他的6门课。这些课程笔记跟随我60年。我在香港搬了十几次家,都带着这些笔记本。”

  2014年,已经87岁高龄的叶龙感到了把这些珍贵资料整理并传下去的紧迫性。“我把钱先生中国文学史讲稿于去年8月整理完毕,在全书出版前,先由《深圳商报》连载部分章节,引起文教界之关注。”叶龙先生介绍,由于钱先生在“绪论”中说:“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刊出10天左右,即获得文教界学者之热烈讨论。

  记者注意到,参与讨论的都是当下海内外文学史界最知名的学者。讨论集中在钱版文学史的价值如何认定?作为教材使用是否合适?既然是文学史,就其内容而言应该各朝代不偏不倚,而以个人喜恶进行增减是否合适等。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著述与讲稿体例不同;经本人修订的记录稿,与未经本人审定的听课记录,更是有很大的差异”。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理想的文学史本质上不存在,因为历史研究以寻求共性为目的,文学的价值却表现于他人的独特性。”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文学史编撰者应该有独到的文学见解、文学偏好,甚至有独特的理论话语,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独特的描述……至于说到理想的文学史,是永远不会有的。”著名人文学者刘再复说:“国内以往数十年所出的文学史教科书,缺失的恰恰是个性,太多雷同、重复,其复制性。编写没有个性的所谓‘平稳’的教科书,算不上‘文学研究’,它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但作为教材,还须要顾及‘学术价值’,不能一味追求高深的学术价值,像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是否适合作教材,恐怕也未必。”

  就这本著作出版后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采访了居住在香港的叶龙先生。

  辽宁日报:这本讲稿尘封了60年才得以面世,是否有不得已的原因?

  叶龙:此乃由于早前一般世人都没有如此重视钱先生的意识,当时所谓的人也没有多少人,随着时日一步步受重视的。并没有不得已,而是当时只觉得这是一门功课,选修完了,便罢。你想,当时那个年代会有多少人重视钱先生呢?当时的人不多也,往后就一直搁置着,我也没有注意到钱学开始受重视。

  辽宁日报:您之前是否料到这本书会在学界引发5个多月的持续热议?

  叶龙:只是有人重视了,我才想起这本笔记,我未考虑到效果如何。钱先生后来也说,文学史可以各有多讲,学术是自由的。我后来考入新亚,就是崇拜钱先生。来讲句公道话,因一般人对晋时代不重视,是不公平的。恕本人不知如何言,我只是向来敬仰他,才跟随钱师学习。

  辽宁日报:钱先生开篇所说“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对钱先生的这个观点,您如何评价?

  叶龙:钱先生讲这门课时是1955年至1956年间,是指那年代之前,尚未有一本特别好的。这是因为当时他尚未看到一位讲文学史特别满意的吧。要写出一本十全十美的中国文学史实无可能,但人人均可写出其各人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也就是钱先生所说的,有待今后的学者们一齐共同来寻求与创造。钱先生在此讲稿中提出了一些大问题,值得大家来讨论,也确实提出了他个人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辽宁日报:钱先生对一些章节一笔带过,而对朱熹、魏晋南北朝及建安文学却浓墨重笔,有学者对此也提出不同看法,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叶龙:依在下之见,钱先生认为孔子以后最值得钦佩的大学者当为朱子,我想他是站在奉行儒家思想的立场而说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2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5 05:3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