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的权利的丧尸</i>在2008-06-13 22:39:47的发言:</b><br /><p>来来来,我们来看看:<br /></p><p>第一:</p><p>“至于这歌本身的<strong>“生活体验”、“个人体验”</strong>,完全不必要、<strong>我也确实完全不存在</strong>”</p><p>"我要选一个有“符号性”的歌,我怎么也不会选它,<strong>当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您又怎么知道选这首歌的?)</strong></p><p>——又是如何在什么情景下见识这首歌的?您是否从未见过有人在KTV, 或者电视上(包括原唱)唱现场的样子。在我发您回答我的那个帖子之前,我已经意识到您可能不知道它的“符号性”了,我相信他在您的眼里只是“难听难唱”的,因此我才问出,除了您主动地选择,是否在这是您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您觉得“我也确实不知道选什么”是否是一个回答呢?</p><p>——我认为,您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难听、难唱”的歌,而且恐怕要唱得很“难看”,起承转折突变明显,戏剧性的歌,爆发力强,甚至“炸”的歌。我个人觉得,您需要这样一个“猴子”,从一开始就需要。而且我同样认为,这些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符合了什么标准,就可以被选择的道具。因此还是想请问,您写的时候,是否脑子里有别人演唱这首歌时的记忆?您听过得难听又难唱的歌,再少也不至于只有这一首吧?甚至能给您一个替换,《青藏高原》,也有男人在唱。您为什么没选这首歌,我们来看看是否包括在下列选项中:</p><p>1。如您所说:不知道。体验少。这说明什么?</p><p>2。知道,但没想起来。这又说明什么?</p><p>3。猴子是男的,或他的某些性格需要。这说明什么?</p><p>4。您的内在的冲动,和猴子,和这首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说明什么?</p><p>——最后,这个“符号性”,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它普遍,特点明显,以至于能被您认知。因为我和您一样,在想到这些需要时,觉得可供选择的不多,这样的选择几乎自然而然,甚至必然。在这之后才是它带来的审美体验和造成的阅读者的个人体验。<strong>所以我再来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您知道一首生僻的除了您没人知道的同样符合“难听难唱”的音乐,男人唱的,从头到尾是高音,您是否一样会用?您需不需要考虑阅读者的理解障碍?</strong></p><p><strong></strong></p><p>第二:</p><p>所以司屠的“小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都承认了我不理解,貌似您前面也都是在猜测(于是您就断定我实在误解别人)。对我而言,那是一个表述上的启发,司屠的“似曾相识”和我的“似曾相识”完全没必要一样。我只是借用了“似曾相识”的这个词。这个说明过的问题您都还要回来定个调,还真累着您了。</p><p>至于“唱歌者是我想象中黑天才的样子”,我只看重两个字“想象”,因为我提出的问题是,解释会否消解想象?</p><p>所以,您哪里来的结论说<strong>“你都误解</strong>”,我解读人家了么?给我定调扣帽子鄙视人智商也得看看我说什么吧?不要急,如果您只是想反驳并且鄙视,可供选择的很多,挑个有把握的。这歌您挑得就很有把握啊。</p><p></p><p>第三:</p><p>“有巨大的理解偏差,他可能会像你一样认为这首歌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必须立即回答。”</p><p>1。<strong>我没有认为这首歌有特殊的含义,不论对您或对任何人</strong>。我认为这首歌是您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怀疑您单单是从“难听难唱”是否解释了所有<strong>您自己意识到的或未意识到的原因</strong>。</p><p>2。这首歌的“符号性”的确不会影响您的选择,您完全可以事先不知道,但也不影响这首歌自身带来的与读者的“易沟通性”。但也只有这样一首如此有特点,如此被广泛地在K房和电视上“难看”的表演,以至于连您都有把握选择它作为道具。</p><p>3。就是这个<strong>巨大的理解偏差</strong>,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可能对回答它是否有必要的答案不同,还有是否该肯定个人化的审美解读的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您又肯定了凌丁是<strong>完全</strong>回答了我,支持了您的,您认真读他的回帖了么?您不觉得您回答了这个问题,意味着:由您来选择什么地方别人可以自由解读的么?</p><p></p><p>最后:</p><p>我不是完全不赞成您“回答”,该不该“回答”其实是与您做一探讨。但是对于您支持“该回答”所使用的观点和“由...可以看出”,实在难以认同。</p></div><p>有时不是很能理解你的意思,你谈话中不少启发式问句,从效果来看,似乎不如直接说出来更有效。我回你的那个帖子是因为我觉得我大体知道你在说什么了才回复的,并且表示支持鼓励这样的言说,不是因为它的字数,而是因为它的直接。 </p><p>举例来说,你引用司屠的“似曾相识”,既然你并不是他的那个词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如直接用自己的“似曾相识”效果更好,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歧义,那样也不会有下面关于“你是否误解司屠”的争议。 </p><p>你以前说的那句——为什么总是让陈卫摊上?也会引发歧义,我就不是很理解它的意思。 </p><p>如果你是在说:为什么这里都是一窝蜂表扬陈卫小说的一点批评的也没有?——这很不正常。那么我想说,第一,有人表扬,应当相信他阅读小说发表自己观感的诚意,莫非你真的认为现在在文学论坛上忤逆自己真心去逢迎别人能获得什么有价值的好处?陈卫没有许诺给任何人这样做可以获得好处,这既不必要,也做不到。第二,不是没有批评质疑的,比如金特的回帖,比如生铁开始的并没有看出来“背离”什么的疑问,比如我和酒童对为什么起这个题目的疑问,它们都不是一味的表扬。 </p><p>如果你是在说:为什么总是陈卫的小说会引起这么多的回帖?——这很不正常。那么我想说,第一,陈卫创建黑蓝,关注的人较多,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一般所谓人气较旺;第二,作品认真,回复积极;第三,生铁后来贴出来的那个聊天记录,其中提到的问题可能已经超出这篇小说本身,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觉得那个聊天记录很有价值;第四,一些骂架贴也会短时间内促进人气——当然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 </p><p>如果你是在说:……(我也想不出来了) </p><p>这里你的“第一”又用了很多启发式问句,我个人理解你是在说:创作并不只是由写作者的技术和理性所能完全决定的,也有很多“无意识”和“偶然”或曰“灵感”因素的作用。我认为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还是要向你解释一下,自从弗洛伊德学说进入文学评论界之后,文学评论者就权力大增,可以把“无意识”作为无往不利的利器而任意歪曲肢解所评论的文学作品,作者对“无意识”说(包括其他一些批评学说)的近于本能的“反抗”,不是一个个例,而是长期以来作者与评论者对抗的一个传统。我无意否定评论者的评论自由,但也不会去否定作者的抗辩自由,我接受这两种自由同时存在。具体到这里,为什么我们更愿意谈论技术而不是“无意识”,也是因为更多地谈论技术可能对我们彼此的帮助更大,比如这里说到的倒着推和事前准备和题目内容间距关系,都是比较普遍的写作技术,但如果我们都满口“无意识”、“偶得之”、“天意”,又对彼此有什么好处呢?甚至具体到你质问的关于选择这首歌的问题,作者回答因为作品整体需要一首“难听难唱”的歌所以选择,也是作者对如何选材(处理材料与整体的关系)的一种技术上的提示,至于是否还有其他“无意识”的原因,那实在是不得而知。但这其实无关紧要,我的意思是:读者有权质疑,批评家有权歪曲,作者有权抗辩,作者有权陈述自己的艺术观点,读者有权不接受甚至反对作者的观点,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和观感,批评家有权继续歪曲,有权继续为自己的目的而利用文学作品……世界很多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个体可以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但理性上,差异是存在的且有权存在。 </p><p>只谈我大体感觉能理解的,一些不理解的就没法谈了,如果理解有误,见谅。 </p><p>==================</p><p>刚才又看了后来的回复,再补充一句:</p><p>如果你对作者的说法“你完全不懂小说”感到不满(这个,在作者对评论者的评价中太常见了,网络之外的生活中我至少见过10次以上),我觉得,作为评论者,你完全可以采用评论者惯常的态度,采用德里达的经典句型:无论你作者怎么说,(你作者自己都不明白,)你还是XXXX(可以填补上你的任意判断),正确的还是我说的XXXX(可以填补上你的任意结论)——这是评论者的自由(这个,我在网络之外见过50次以上)。</p><p>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差异中的现实,所以,大家都不用太往心里去。</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3380414[/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