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3
- 在线时间
- 912 小时
- 威望
- 6372 点
- 金钱
- 5944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2123
- 精华
- 11
- 积分
- 11120
- UID
- 34
  
|
以下是引用hooxi在2004-1-29 19:25:26的发言:
“电影书写”——对这个词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布勒松用它来和通常的“电影”(好莱坞电影)相对立,也就是说,他所反对的恰恰是文学式的、戏剧式的电影,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布勒松的电影虽然有的创意来自文学(比如《金钱》),但却远离文学;而同时代的文学却向电影靠近(新小说)。
这本小书太浓缩,可能需要一个基本的解读背景,比如,对电影模型的变迁,语言的发展和断裂,好莱坞如何取得主导地位,好莱坞之外的电影概念的捉襟见肘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松的“电影书写”也许还可以指称阿巴斯、侯孝贤等人的电影。事实上,很多今天的艺术电影导演都受过布勒松的影响,因为他改变了对电影的一贯看法,或者用楼上的词,改变了电影的”语言习惯“——这个习惯,如果从电影史的角度讲,是非电影的,反电影的,它所产生的一些教条(”高潮“、”性格“、”表演“、场面调度”等等)如此深刻地阻碍着摄影机本身的”书写“。
这些警句很文雅,如同他的电影。
说得很精彩。特别是:“布勒松用它来和通常的“电影”(好莱坞电影)相对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布勒松的电影虽然有的创意来自文学(比如《金钱》),但却远离文学;而同时代的文学却向电影靠近(新小说)。”“这本小书太浓缩,可能需要一个基本的解读背景,比如,对电影模型的变迁,语言的发展和断裂,好莱坞如何取得主导地位,好莱坞之外的电影概念的捉襟见肘等等。”“这个习惯,如果从电影史的角度讲,是非电影的,反电影的,它所产生的一些教条(”高潮“、”性格“、”表演“、场面调度”等等)如此深刻地阻碍着摄影机本身的”书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