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3-12
- 在线时间
- 4073 小时
- 威望
- 1123 点
- 金钱
- 1930 点
- 注册时间
- 2012-6-6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7780
- 精华
- 4
- 积分
- 6089
- UID
- 51816
 
|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15:26 编辑
第4个问题,这个女警察是个文艺女警察。
我读的时候没有抠这种很多人称之为“硬伤”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还专门又翻开女警察说话的部分看了几处,比如这段:“……这个地方等待的人就是她啊。太阳驱散了云彩,贴到了窗户上,她把窗户打开了一半,阳光在灯芯草编的席子上描画出一个温暖的长方型……她栖息在她的巢穴中,听到您回家了……” 作为警察的笔录,听起来文艺了一点,但在整体行文中是协调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笔录在现实中是否可能,也有可能。我有几个文艺的同学在公安局,他们问起口供来要问细节,当事人的回答也完全可能很“文艺”。打开一个案件的卷宗,里面的内容通常出乎我的想象。
一层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没去抠这个细节,但是有意识到由第三者转述这种方式。小说里两个人唯一的见面是在法庭上,其他时间,这两个“同居”了一年多的人,是通过观察——女人是暗中窥视,男人通过摄像头,想象,以及由第三者转述的字面资料来形成对方印象的。
这段:“我今天早上醒来时还不认识的一个女人,一个女警察,受雇来撰写小小一段我的微型传记,并很仔细地完成了它。她飞快地领会了我在电话混乱地解释的一切,并转达出来。是的,我生平的一个段落,虽然残缺不全,但我知道对我来说它非常重要,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我汲汲无名,她还是很热情的完成了任务。”——很寥落的感受,命运的偶然和个体的微不足道(希望我用这些词没有使原文符号化)。同时也道出了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之后他出售房子并不突兀。这位女警察还强调这件事已经上了报刊,一个“热情完成任务”并执着于报刊的记录者,写下那样的笔录来,读感是轻微的戏谑(不是人对人的戏谑,也不轻浮)。甚至可以为一个有传记作者潜质并忠于职守的女警员笑一笑。
对这“残缺不全”的段落的补充就是另一份相应的转达,也许同样完成于供述者的混乱和激动之中,由一位清醒而热情的第三者整理出来——一次经过他人的转述,会相应带上第三者视角,在这种距离中,人与人的疏远感更强,孤独感也就更强。
在情节推进上,这一节如果不转述,两个人就要碰面,法庭上的见面就不如原本的那么精彩。如果不交待这部分内容,法庭部分的叙述就会比较庞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