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一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问与答】关于《长崎》的问题与话题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1#
发表于 2013-9-7 11:15: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11:27 编辑

后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乏味,而是小说发生了转变。即使没有后三分之一,前面部分也不能算通俗小说——精确处理人物感受的小说即使以类型小说或通俗小说外壳出现,都不能算通俗小说。因为对人的感受的精确理解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而表现它时所选用的动作、心理以及所使用的语言也决定一个小说的格调。
读第一部分时,我觉得他做得很好,因而检讨了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在短篇里塞下太多东西(我通常塞了不点明,因为不是故意塞的,只是一件小事原本就可以承载相当多内容)。当时我的读感是:割舍、扬弃使作品更专注而动人。

但我仍然理解他——我不知道他的社会身份,作为写作者,我有过这种时候:只要做局部调整,小说的侧重点就会不同,甚至那样比这样更深刻或者使小说形式上更完整,但是我想表现的就是这,而不是那。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2#
发表于 2013-9-7 12:41: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7 15:26 编辑

第4个问题,这个女警察是个文艺女警察。

我读的时候没有抠这种很多人称之为“硬伤”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还专门又翻开女警察说话的部分看了几处,比如这段:“……这个地方等待的人就是她啊。太阳驱散了云彩,贴到了窗户上,她把窗户打开了一半,阳光在灯芯草编的席子上描画出一个温暖的长方型……她栖息在她的巢穴中,听到您回家了……”  作为警察的笔录,听起来文艺了一点,但在整体行文中是协调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笔录在现实中是否可能,也有可能。我有几个文艺的同学在公安局,他们问起口供来要问细节,当事人的回答也完全可能很“文艺”。打开一个案件的卷宗,里面的内容通常出乎我的想象。

一层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没去抠这个细节,但是有意识到由第三者转述这种方式。小说里两个人唯一的见面是在法庭上,其他时间,这两个“同居”了一年多的人,是通过观察——女人是暗中窥视,男人通过摄像头,想象,以及由第三者转述的字面资料来形成对方印象的。

这段:“我今天早上醒来时还不认识的一个女人,一个女警察,受雇来撰写小小一段我的微型传记,并很仔细地完成了它。她飞快地领会了我在电话混乱地解释的一切,并转达出来。是的,我生平的一个段落,虽然残缺不全,但我知道对我来说它非常重要,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我汲汲无名,她还是很热情的完成了任务。”——很寥落的感受,命运的偶然和个体的微不足道(希望我用这些词没有使原文符号化)。同时也道出了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之后他出售房子并不突兀。这位女警察还强调这件事已经上了报刊,一个“热情完成任务”并执着于报刊的记录者,写下那样的笔录来,读感是轻微的戏谑(不是人对人的戏谑,也不轻浮)。甚至可以为一个有传记作者潜质并忠于职守的女警员笑一笑。

对这“残缺不全”的段落的补充就是另一份相应的转达,也许同样完成于供述者的混乱和激动之中,由一位清醒而热情的第三者整理出来——一次经过他人的转述,会相应带上第三者视角,在这种距离中,人与人的疏远感更强,孤独感也就更强。

在情节推进上,这一节如果不转述,两个人就要碰面,法庭上的见面就不如原本的那么精彩。如果不交待这部分内容,法庭部分的叙述就会比较庞杂。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3#
发表于 2013-9-8 00:28:07 |只看该作者
还想补充一点: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是男主人公透过摄像头看到女人迎向阳光的那段,女人并不美,但光线和神情使她在那一刻动人,也许若干年后我依然会记住这镜头般的画面,而不是那个关于将长崎比作公寓尽头壁橱的比喻。

点评

镇州大萝卜  那段很好。  发表于 2013-9-9 2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4#
发表于 2013-9-8 20:56:50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3-9-7 01:01
这些天都没有读书的状态,重新看了个开头之后又停了一周,我先按照之前的记忆参与聊。

1.小说的叙述视角 ...

我在读到前三分之一快结束的时候,一直隐隐感到他会在后面换视角,但我又很喜欢前三分之一的叙述(也许跟这部分设置了一个小悬念有关吧),就想:千万别换视角啊,一直这么讲下去,我看看还能讲出些什么新东西。但现在看来,的确,如果至始至终由志村的视角来叙述,这篇小说也许真的会发掘出些新东西,但它就是另一种小说了,这也不应该是作者的创作动机。所以,叉说的“写作的意义在后三分之二”我很同意。

志村对新闻报道中的高寿老人嗤之以鼻,他觉得老人是笨蛋,之后,他便像个老头那样地不知不觉地睡去。他当然也害怕衰老和孤独,但他至少已经适应了孤独,比起跟同事们在下班后喝上几杯,他更喜欢独处。所以,当他知道自己的“孤独”都不那么纯粹时,他首先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然后他应该也会觉得毛骨悚然(如果我是他的话)。

文学尊严这个词真好,它无关乎荣誉,带一点点气节但也不全是,我现在大概能体会到这些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5#
发表于 2013-9-9 22:46:19 |只看该作者
孤单多年后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一年多,并且通过摄像头看到对方时,带有温情的话,之后,好似,要么接纳对方,要么,缩回自己。

从感受上,这个陌生人会是人群中最靠近自己的人。然而从理智上,很清楚自己对对方一无所知。无法确定那份温情是缘于对方,还是缘自自己孤单之中对温情的渴望。

再往下想的话——当然可能是过度解读,只是说,顺着这样的心理往下想,志村曾经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女友,最终那些对象都从他生活里消失了。当我们接纳一个人进入自己生活,倘无确实可坚持的情感,破坏掉的就是最初在摄像头里动人的那一幕。

对于一个经久的孤单者而言,孤单虽然难耐,但是充满安全感。打破它并不那么容易。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6#
发表于 2013-9-10 02:08:23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句,最后那封长信,虽然它的内容多到使我认为过于庞杂。但是我对它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因为我并不单纯把它当作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宣讲。

当志村卖掉房子之后,女人写信给他,我是当作小说对孤独感的打破来读的。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向对方讲诉自己,并且是合盘托出自己的身世。

我觉得不协调的是“温情”得有些不自然,虽然我不反对从孤独向温情走过去。

正如JUNEAU提到过的镜像感,至此,这种镜像感是完全打破了。但是孤单及其镜像在现代小说里并不少见,作者的想法也不差,只是完成得略有不足,耐人寻味感去了很多。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7#
发表于 2013-9-10 19:00:11 |只看该作者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9-10 02:08
补充一句,最后那封长信,虽然它的内容多到使我认为过于庞杂。但是我对它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因为我并不单纯 ...


我之所以反感那封信的最后一段,不仅仅是它突然引入的政治性,还在于因为这种草率——手法上的,太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因而显得仓促而不负责任。

至于镜像,确实无论是在现代小说还是在电影里都用得很多了,不过这也许跟我个人有关,因为我发现我其实有着一种甚至称得上是固执因而单一的审美倾向


点评

镇州大萝卜  别这么说自己的审美倾向。我们不过各自讲自己的读感,读感谈不上有对错。何以见得我的读感就好?  发表于 2013-9-10 19: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8#
发表于 2013-9-10 19:05:46 |只看该作者
回大萝卜:我没有说对错问题。说这个也不带任何的褒贬。只是因为我突然发觉了这一点。

点评

镇州大萝卜  嗯。只要不是讲客套,怎么都好。我很怕讲观点讲感受这些东西时讲客气讲礼貌。确实是的事情,那就是好了:)  发表于 2013-9-10 2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19#
发表于 2013-10-17 21:41:43 |只看该作者
简单说,是抽离生活经验,加工为小说式的片断,最后摆成一件作品……从作品乃至文学角度说,它没什么问题,可也正是因为它没什么问题,而尤其令我恼怒。作者、作品和其所依赖的生活背景是完全分离。就是为了写一个作品而写罢了。一个关键指标是,小说的内在逻辑太水到渠成,描写得太圆润。作者根本就不曾理解也不打算试着去理解他所谓的“新闻片断”。只是拿来加工一下,装饰一下。仿佛把生活的沉重弄得轻巧一些,就=艺术了。但是,轻量化的基础是理解。最大限度地去理解他者。没有理解的举重若轻就是拈轻怕重(不愿意深入)的糊弄事。
这个小说就是在糊弄事。这并不是中立和客观,而是冷漠,拒绝去理解。是摆姿态而内心冷漠的小资产阶级写作。也就是不真诚。我要是评委,就登报骂他。


完了,我现在怒气大了,尤其是一连读了两个糟糕的小说。前不久看的《权力之图绘制者》更糟。一个罗马尼亚的余华(而且还是刚写完第7天的那个)。神似,都是5、60岁陷入绝经期的可怜的家伙。只不过,罗马尼亚这个诉诸于传统的上帝和宗教。同样是段子式写作和空虚的自我感叹,可连对上帝的描写也是苍白无力的。属于那种剥光羽毛的孔雀,只留有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写作架子,剩下的东西,简直让人不忍目睹。
过一段日子,要静下来好好看亲和力。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20#
发表于 2013-10-17 23:24:28 |只看该作者
……需要点幽默感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