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王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尼各马可伦理学》部分讨论稿

[复制链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1#
发表于 2007-8-4 13:21:25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有点失望在2004-8-29 10:33:02的发言:
谈谈我的看法。
古希腊哲学中的“德性”,是指能使一个事物或人达到其最善状态的东西,与事物的功能直接相关。   


你把"德性"和"善"混淆了.这个混淆很糟糕,两者涉及的领域无法互换.与万物有关的是"善",他在文中有详细的区分.[em15][em01]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12#
发表于 2007-8-4 13:21:25 |只看该作者
德性是品质1106a;品质就是我们由之对那些感受持有美好或恶劣的态度1105b;德性分为理智的性和伦理德性;伦理德性是关于快乐与痛苦的德性1104b;伦理的德性就是居中(中庸这个译法老容易产生误解);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1107a,而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卷三)所以Aristotole对现实方式的强调是建立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的,这就是王晨说的"Aristotle是以思辩的方式把握现实生活的,他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所关注的立场”这句话的意思;自愿是德性的前提1109b非自愿或者出于强制或者出于无知,无知分为普遍的无知和个别的无知,普遍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无知,只要能被我们感受到的就不算无知,非自愿的标准在于始点不在行为者之中,试点在行为者之中既包括行为者对始点具有理性认识又包括感性感受,在这一点上Aristotle与Plato有所不同。“古希腊哲学中的“德性”,是指能使一个事物或人达到其最善状态的东西,与事物的功能直接相关。  在某种意义上说,德性就是每一种事物、植物、动物、人自身功能即function 的完美发挥。"有点失望小姐对德性的这一界定也有点太天马行空了吧。
“人的活动也追求某种善,而这种善就是幸福"Aristole说过幸福=最高的善,但同时也对善和幸福分别作了阐释这两个词还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认为幸福直接关联于理性与德性"这句说的也有点模糊。正如上文分析,德性与理性有着交叠的部分,说直接关联于理性与德性读者就很难分辨你到底要说关联与二者的交集还是二者不相交的部分。
鉴于理性在Aristole思想中地位的复杂性,我认为在前几卷过渡强调Aristole与Plato旨趣的不同还为时尚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3#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1我对德性的定义不够准确,不过,我认为大意是不成问题的。我并没有拘泥于亚氏的文本,我说的是对几乎所有古希腊哲学家而言的。记得从一本英文书上读到过。也可参考1106a  15
2。我没有混淆善和幸福,同意leon你说的要把二者分开。只是我在表述时,不可能对这一点做出过多强调。
3理性与德性是相对于不同范畴而言的,理性通常与欲望、情感一起说。而德性是另一个范畴下的,古希腊哲学我找不到它的对应物,现在可与邪恶相对。因此不同分类范畴下的两物,总归会有重合的地方,但我觉得两者放在一起说并没什么不妥。这样来说为了分别强调。
4 亚氏已经在第一卷的6节明确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再说也没有过度强调。怎么样才算适度呢?

ps:Happy Birthday ,le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14#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既然大家都有材料基础,就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了,求同存异吧。我对古希腊哲学不大了解,只能局限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么一本书,现学现卖,缺乏宏观的视野。

多谢有点失望小姐送来的生日祝福,也祝你天天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5#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你对德性本义的理解的和我们不同不是表达上的问题,而是理解上的问题。西欧哲学的传统是把德性当作伦理的中心,古希腊哲学家对德性的定义绝不是你上面所讲的属于万物的自足,你说不拘泥于Aristotle,这种说法很荒谬,因为德性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有一个统一的范畴:与人的情感和行动有关。虽然Socrates认为德性就是知识,柏提出了四德性说,Aristotle认为德性有选择中间之特点,他们却都把德性的范畴规定为与人有关的。所以我很诧异你的观点,这是很基础的知识啊,就算是英文书,也不至于荒谬到把基本观点搞错的地步。你这个“不拘泥”,搞的别人还认为我们是“太拘泥”了呢,呵呵,再拿本“英文书”做坚强论据,恐怕要气得一群古希腊哲学家死而复生了。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16#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王晨快忙你的事吧,这样的澄清没必要也不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7#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你对理性和德性的区分,以及把德性和邪恶相对的说法。这个说法太不慎重,偏离太远一些了吧。既然你以专业的姿势谈,我就只好指出一些语气专业但内容偏离过远的地方来。现在没时间谈这些基本问题了,等把第三卷贴出来大家再讨论吧。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8#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卷
德性是关于情感和行为的,它将以什么方式面对两种行为:自愿行动和非自愿行动呢?面对自愿行为,德性的姿态是“称赞和责备”,而面对非自愿行为却应该是“宽恕和怜悯”。因此即使自愿行为和非自愿行为的效果相同,但是因为性质不同,德性对它们的姿态也不同。下面将详细进行对这两种不同行为的区分。
非自愿行为的原因是强制和无知,它不存在选择可言,而自愿行为的关键在于“选择”,选择意味着个人承担责任,承担被赞扬或被责备的局面。但事情往往是复杂的,有些行为无法对它们进行“自愿”或“非自愿”的划界,这些行为被称为“混合行为”,那么受否面对混合行为,德性就丧失它的审判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这种审判非常困难但依旧要进行下去。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个暴君强迫一个人做可耻的事情,否则他的亲人就会被杀,这个人的行为既是非自愿又是自愿的,非自愿在于他只有这两种选择,自愿在于他可以在限定的道路中选择。在这种混合行为中,如果他选择了做可耻的事情挽救自己的亲人,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些事情“超过了人性的限度”,德性在这里是根据此行为的非自愿性去放弃审判权的。如果他忍受着亲人死亡的痛苦坚决不做可耻的事情,那么这种选择是值得称赞的,因为这种选择的非人性考验了他选择时的坚定,在这里,德性是根据此混合行为中的自愿性去做判断的。
“强制”和“无知”是非自愿行为区别于自愿行为的两个特点。关于强制,是“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之外”,这个区分的标准同样是难的。可是如果快乐的事情是强制性的,对快乐的追寻强迫我们去做一些可耻的事情,我们如果做了并得到快乐,面对德性的审判会辩解说自己是被迫的以逃脱责任,把丑恶归于快乐的强迫性上。其实在这种行为中,我们有着自愿的选择,却把这个选择的原因完全置于外在。所以,真正的强制性是被强制者在其中完全无能为力的,毫无选择可言。Aristotle认为强制和非自愿是痛苦的,那么这个规定对于非自愿行为的另一点“无知”的界定也带来一些困难。一个无知的人做了无知的行为,他并不痛苦,这就不是“非自愿”的,但他却是“无知”的,于是也不能称做“自愿”,我们把这种行为称做“无自愿”,把无知的行为带有内疚的情感这一类称做“非自愿”。在“非自愿”中的无知并非是面临选择时的无知,而是对“任何一件事的无知”,象是那些强盗,他们的无知就是面临选择时的无知,他们知道自己偷窃会给自己带来钱财,会让别人损失钱财,这就不是对一切事情都无知。面临选择时的无知是罪恶的原因。而非自愿行动中的无知,就是想用药去救人结果反倒把人毒死,这种无知其后会伴随悔恨,是非自愿的,痛苦的。
德性所面对的行为是自愿行为,其中包含的“选择”是德性的最大特点。选择是理性的,与一切非理性的东西不能共存,因此它本身无所谓痛苦和欢乐,与欲望和激情无关。它又强调通往目的的道路,所面对的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可能的事情,所以不同于“意图”,因为意图可以面对不可能的事情。而它又不只涉及知识领域,只面对真和假,它面对的是善和恶。因此,“选择”的特点是,是自愿的,面对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动的,侧重达到目的的手段,关涉的领域并非知识领域,而是存在善恶区分的伦理领域。下面是讲在与行动有关的选择之前的“愿望”,愿望,选择和行为是一步步切近现实目标的,对“愿望”的描述,让人不断想起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观点,因为他把“愿望”是否是善的和真理联系起来了,明智的人总是能在事物中看到真理。一种行为是否符合德性,首先它要在愿望上是善的,是符合真理的,然后在选择中找到合适的手段达到我们的愿望要求的,然后开始行动。所以,苏的“德性即知识”是侧重行动的源头的,侧重于思想上的选择,亚也承认这点,只是他赋予了现实性的“选择”更为重要的地位,并把“选择”当作德性的最大特点。而德性的现实活动,就是“关于手段的活动”。不仅对在做符合德性的选择的时候是自愿的,在现实活动当中,作恶也是自愿的,无知不是在作恶后免受惩罚的借口,一酒醉之人因酒醉闯祸应受惩罚,因其完全可以有清醒的选择,他们本该不成为这样结果却成为了,那就是自愿的。自愿的恶应受德性的惩罚,应让当事者承担责任。
如果一些人因为天性的缘故不能对事物的真理进行洞察,而去追求那些看起来是“善”的东西,那这种行为是否该接受德性的审判?答案又是肯定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表象负责”。德性在这一些上似乎又回归了知识在选择时的重要性。
以上是对德性普遍意义上的描述。它是自愿的,被正确的理性指引,是存在于我们力所能及的行动中的。
下面的部分是讲具体的德性的,是“勇敢”和“节制”。贯穿了他的中道说。下回谈。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19#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这部分写得非常出色!
第三卷最具思辨意味的就是对德性普遍意义上的描述,自愿与非自愿、选择、强制、无知都很复杂,而你理解的都很准确,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们连贯成一个整体。
下文的勇敢节制基本上都只是知识性描述不存在理解的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0#
发表于 2007-8-4 13:21:2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疯人院逃犯在2004-8-29 10:54:43的发言:
纠正一下,书的译名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不是<<尼可马各伦理学>>.哼哼哼

  


[em05]我老犯这种低级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0 10:31:48编辑过]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9: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