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0-14
- 在线时间
- 34 小时
- 威望
- 169 点
- 金钱
- 3638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1296
- 精华
- 0
- 积分
- 2589
- UID
- 11511
 
|
<p>刚才一直在思考边河的问题,还是回到安哲的电影,首先我们确定一下对于安哲的认同感觉是否一致再下定夺。我认为安哲的电影反复阐述的是漂泊、流浪、孤独(当然离不开希腊在20世纪上半页的动乱起伏的政治环境。)安哲笔下的人物都是流离失所的。处于不安定与和谐的环境下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就寄予寻找,寻觅一个假象平衡的对象。就如《雾中风景》的姐弟寻求父亲一样。就从这对姐弟着手。</p><p>这里的父亲就是一个我所谓的符号,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镜像阶段”我们知道婴儿第一次从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反映在脑海,形成了自我认同。但影像只是影像,它只是婴孩作为主体的一次在镜中的外化。片中的姐姐带着弟弟寻找父亲,但其实从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里,父亲并不存在。姐姐由于年龄和心智上的未成熟,很容易把弟弟作为镜像里父亲的认同。这是一种自我的错觉辨认,即父亲应该是弟弟这个样子(注意我颠倒了措辞习惯)。于是她排除一切阻碍,甚至出卖肉体,希望找到父亲以获得想象的能指。</p><p>结合麦茨的符号学,影像的类似性,父亲的概念就成为了一个符号。如他所言:“一个手枪的特写并不意味着手枪”,它意指的是一把手枪的影像片段组合本身就是一个单位,手枪只是内容。就像言语(SPEECH)而不是语言(LANGUAGE)。而各种表现影像的手段就是修饰句子的特定或非特定的符码。父亲的概念也是如此。然后我们找到了读解电影的钥匙。比如放在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中的特拉维思的儿子身上,那么也可以解释得通(也许牵强一些,但大意如此)</p><p>所以我们观影感受到的影像有时似曾相识或者雷同,如此体验可以理解了吧。至于八种不同的时空关系,称之为“句法例子”与蒙太奇相辅相成,在影像表现的替换过程中可以引用辨别,也是符号的集成。就是电影的文本与体系的概念。</p><p>因为当时觉的电影符号学很有意思,就琢磨了一下。后来发现加入精神分析的主观参与后就合理和成熟了许多。因为单纯的符号学过于客观和静态,容易掉入经验论的泥淖。而之后的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到现在在中国学院里此起彼伏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可以说从符号学里传承了不少。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电影不再是否是一门艺术,也不再是否是一门语言,而是是否是一场梦。我认为对于中国的电影环境来说应该是电影是否是一种工具。</p><p>我们现在的影评也许大多植根于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理论和术语嗤之以鼻,但是你在观影获得感受的同时或者写下来时是否有一些雷同感?(我以前有这种感觉)所以我们写一部电影的影评联想出N部电影来辅助考证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对理论的隐性回馈。</p><p>对于这些我的意思就是不要把理论和术语太当回事,也不要不当回事。</p><p>还有我总犯一个毛病就是爱强调,但是“有些事情,一强调就不是了。”(从陈染的散文里得来,值得玩味。)大家觉得呢?</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