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童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暑假第四周】契诃夫《变色龙》+ 鲁迅《在酒楼上》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5

好友

297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1#
发表于 2008-7-26 20:12:18 |只看该作者
天啊……读变色龙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冲出一位表情丰富的语文老师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110

积分

论坛游民

白痴痴

Rank: 3Rank: 3

22#
发表于 2008-7-26 20:50:23 |只看该作者
<p>张一一的声音真好听。。。</p><p>&nbsp;</p><p>我还听见几处小小的克制的呼吸,真性感。</p>[em02]
先潜水。后放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0

好友

22

积分

新手上路

便便王子

Rank: 1

23#
发表于 2008-7-26 21:32:0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伊洛</i>在2008-07-26 20:12:18的发言:</b><br />天啊……读变色龙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冲出一位表情丰富的语文老师的形象……</div><p>大有同感,教我变色龙的我那语文老师还是个络腮胡子,两三天就要刮一次,过了两三天又长了出来 </p><p>说说鲁迅大先生,五四时期那些作家们都有个毛病,就是语言幼稚,就鲁迅的语言现在看来还是很老到,且,他的许多篇目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也是先锋无比,无人可敌。再说他的随笔,有些论战与谩骂很无聊,有点像现在博客里的东西,他有不少精品,也写了太多充数的东西。毫无疑问,在中国他已成永恒,我的疑惑是,他究竟是不是世界性的?</p>
拉屎就像写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4#
发表于 2008-7-26 22:00:46 |只看该作者
所以就更加有必要 重新认识鲁迅啊,不是靠老师,而是靠自己,打破这些老师留给我们对鲁迅的 认识,靠自己利用认识真实的鲁迅与我们心中的鲁迅,以此总会有很关键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25#
发表于 2008-7-26 23:09:40 |只看该作者
<p>1、“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这句话有何象征意义?</p><p><br />突然发现在文学里有两种“象征”,一个是眼前这个。一个是这里:</p><p>一个愿望</p><p>在这个阳光的世界里,<br />我只需要花园的一张长椅<br />和晒着太阳的猫......<br />我将坐在那里,<br />怀里揣着一封信,<br />一封很短的短信。</p><p>这就是我的梦......</p><p>也可以来问“一封信”象征了什么?</p><p>这两种“象征”不同的地方在于,一种是自觉的“象征”,一种是不自觉的“象征”,作者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象征,写“怀里揣着一封信,”,对作者而言是自然、得体、准确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一种感受,通过“信”、“短信”这个意想。“信”具有象征的色彩,但这里并不是自觉地去做“象征”这个动作。所以我觉得自觉地去象征,最初是对“象征的色彩”的仿制,自觉地去做这个动作,其实还只是剩下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就是简单的暗示,没什么意思。没有去打算做这个动作,反而会产生不可知的“象征”的色彩。</p>
http://liuxi17.tumbl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9

好友

1038

积分

论坛游民

学弟

Rank: 3Rank: 3

26#
发表于 2008-7-27 02:11:1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童末</i>在2008-07-24 22:46:03的发言:</b><br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0b050"><font face="Calibri" color="#000000"></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font color="#000000"><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0b050"><font face="Calibri">1</font></span><span style="color:#00b0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有何象征意义?</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0b050"> <p></p></span></font></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0b050"><p><font face="Calibri">&nbsp;</font></p></span></p><p><font face="Calibri">&nbsp;</font></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这处“我”看到的景象确实很怪,全文其他地方的景象都是沉重的暗灰色调,鲜艳的却只有这里一处。牵强地理解:这番废园里的景象既然是用一双已经“</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惯于北方的眼睛”看见的。也许</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只有一个走得远,也真正摆脱了故土的人才能在</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本为熟悉的土地上看见这种鲜艳的景象,绿,红,白,可以理解为是陌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因此</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这一段景象我想正是暗示了“我”与故土已有的距离(包括后面的吃辣)。</span><span lang="EN-US"><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另一方面,早已熟悉的土地上的景色(还是不乏美好的)能够“入得了眼”,这种心境我想应该已经到了中年(对一位青年,内心总想从塑造自我的故乡挣脱开,尤其对于一名斗士,激烈的内心搏斗肯定是会阻挡他观赏这种景象)。只有是在更广大的世界绕了一圈,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心境,也才看出一份自嘲式的“蔑视”。这是时空两方面的距离。</span><span lang="EN-US"><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其实我更愿意撇开这种象征性的理解,也许鲁迅真是看到过这种“不用解释”的画面。</span><span lang="EN-US"><br /></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0b050"><p></p></span></p><p></p>&nbsp; <p></p></div><p>我倒是认为鲁迅是对传统被遗弃的嘲讽。</p>
有个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7#
发表于 2008-7-27 10:30:4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井井回</i>在2008-07-26 23:09:40的发言:</b><br /><p>1、“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这句话有何象征意义?</p><p><br />突然发现在文学里有两种“象征”,一个是眼前这个。一个是这里:</p><p>一个愿望</p><p>在这个阳光的世界里,<br />我只需要花园的一张长椅<br />和晒着太阳的猫......<br />我将坐在那里,<br />怀里揣着一封信,<br />一封很短的短信。</p><p>这就是我的梦......</p><p>也可以来问“一封信”象征了什么?</p><p>这两种“象征”不同的地方在于,一种是自觉的“象征”,一种是不自觉的“象征”,作者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象征,写“怀里揣着一封信,”,对作者而言是自然、得体、准确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一种感受,通过“信”、“短信”这个意想。“信”具有象征的色彩,但这里并不是自觉地去做“象征”这个动作。所以我觉得自觉地去象征,最初是对“象征的色彩”的仿制,自觉地去做这个动作,其实还只是剩下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就是简单的暗示,没什么意思。没有去打算做这个动作,反而会产生不可知的“象征”的色彩。</p></div><p>嗯,也许刻意去象征反而是多了份匠气。《变色龙》的“广场上连个人影也没有”如果不把它单独出来考虑象征义的时候倒不觉得突兀,或许它的意义更多的是两个场景的过渡和缓冲,把视线从奥丘梅洛夫身上转移到一个更大的场景里继而可以导出下面发生的故事。而“一封信”本身就是内容的组成部分,它的所指更为具体,或者延伸出来的意义更为灵动和抽象吧。 </p><p>&nbsp;</p>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3

好友

4523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28#
发表于 2008-7-27 11:00:4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小难小南</i>在2008-07-27 02:11:11的发言:</b><br /><p>我倒是认为鲁迅是对传统被遗弃的嘲讽。</p></div><p>可以继续说说~!</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9

好友

1038

积分

论坛游民

学弟

Rank: 3Rank: 3

29#
发表于 2008-7-27 13:40:10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童末</i>在2008-07-27 11:00:45的发言:</b><br /><p>可以继续说说~!</p></div><p>那天晚上我特地找来了这篇小说来看。我是第二遍读这篇小说,第一次的阅读早就没有印象了。所以基本等于第一次阅读。从第一段结束到文章的最后,我都是感觉到特别的压抑憋闷。或许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是这样的吧。 </p><p>鲁迅长期处在一种很孤独的环境之中,这种孤独,我认为来自于他对于社会环境,以及民族的思考(这么说绝对没有夸大。)鲁迅童年生活在乡村,在离中国文化最近的地方,体味到的种种大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之内。而鲁迅所在的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很多传统是保存着的。等到后来,也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吧,外面的很多东西传了进来,大家都在鄙弃祖传,认为只要是中国的,都是腐朽的不好的。鲁迅自己好像也曾经表达过完全不要传统的意思吧?虽然鲁迅的本意不是如此,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会这么认为吧。 </p><p>这个问题的上面一句话是“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font color="#ff0000">惊异</font>了”。这句话对于理解问题一很重要。 </p><p>先转一下话题。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外地,看到美女,看到耍杂技的,看到电视娱乐节目上的什么奇人异事、什么挑战什么冒险,看到很多我们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我们就被惊呆了。然后再想想自己的那个“破家”,“真的是没法比”。而这样长时间的“流浪”在外地之后,我们已经成了一个“土著外地人”。等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家原来是在那个破地方的,而人总是还是要回去一下的。等到我们回去了,发现对面走来的那个“挑粪”的女的真漂亮啊,“要是换身衣服再打扮打扮……”,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城市的美女并不美丽了;而那个瘦弱的邻居,那个细胳膊细退的幼时伙伴竟然可以一个人扛起那么重的东西;你走到门前,发现你那个怀着身孕的嫂子竟然还可以帮助你那个修屋顶的大哥扔砖块和稀泥。而你凑巧冬天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尽管很多年以前你跟树一样是毫不为意的。 </p><p>当我们远离传统,习惯了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回过头来,再去看我们很早以前习以为常的那些事情,突然很“<font color="#ff0000">惊异</font>”。 </p><p>这就好像一个农村大学生在外面混了几年,回到家之后,发现原来“你们农村人吃饭用那么大的碗呀!”</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7137391[/lastedittime]编辑过]
有个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448

积分

新手上路

流窜犯

Rank: 1

30#
发表于 2008-8-8 16:53:36 |只看该作者
购物袋上的文字,迟早要被磨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