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童末</i>在2008-07-27 11:00:45的发言:</b><br /><p>可以继续说说~!</p></div><p>那天晚上我特地找来了这篇小说来看。我是第二遍读这篇小说,第一次的阅读早就没有印象了。所以基本等于第一次阅读。从第一段结束到文章的最后,我都是感觉到特别的压抑憋闷。或许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是这样的吧。 </p><p>鲁迅长期处在一种很孤独的环境之中,这种孤独,我认为来自于他对于社会环境,以及民族的思考(这么说绝对没有夸大。)鲁迅童年生活在乡村,在离中国文化最近的地方,体味到的种种大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之内。而鲁迅所在的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很多传统是保存着的。等到后来,也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吧,外面的很多东西传了进来,大家都在鄙弃祖传,认为只要是中国的,都是腐朽的不好的。鲁迅自己好像也曾经表达过完全不要传统的意思吧?虽然鲁迅的本意不是如此,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会这么认为吧。 </p><p>这个问题的上面一句话是“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font color="#ff0000">惊异</font>了”。这句话对于理解问题一很重要。 </p><p>先转一下话题。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外地,看到美女,看到耍杂技的,看到电视娱乐节目上的什么奇人异事、什么挑战什么冒险,看到很多我们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我们就被惊呆了。然后再想想自己的那个“破家”,“真的是没法比”。而这样长时间的“流浪”在外地之后,我们已经成了一个“土著外地人”。等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家原来是在那个破地方的,而人总是还是要回去一下的。等到我们回去了,发现对面走来的那个“挑粪”的女的真漂亮啊,“要是换身衣服再打扮打扮……”,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城市的美女并不美丽了;而那个瘦弱的邻居,那个细胳膊细退的幼时伙伴竟然可以一个人扛起那么重的东西;你走到门前,发现你那个怀着身孕的嫂子竟然还可以帮助你那个修屋顶的大哥扔砖块和稀泥。而你凑巧冬天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尽管很多年以前你跟树一样是毫不为意的。 </p><p>当我们远离传统,习惯了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回过头来,再去看我们很早以前习以为常的那些事情,突然很“<font color="#ff0000">惊异</font>”。 </p><p>这就好像一个农村大学生在外面混了几年,回到家之后,发现原来“你们农村人吃饭用那么大的碗呀!”</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7137391[/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