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person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ersona想借“辨析”三位斑竹的脑袋用一下!

 关闭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好友

1057

积分

论坛游民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Rank: 3Rank: 3

31#
发表于 2007-8-4 13:02:41 |只看该作者
1、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是我的概念,是暂时保持不动的马哲的东西。
概念就是概念无所谓谁的,马哲的这种划分正在洛克的批判之列,因为马哲的源泉从黑格尔到康德正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3、“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生物”我好像没说过。
请注意,我原文是“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生物”,我没给你安罪名,我只是将其作为需要辨析的观念之一。解答这些问题的理论之一的克里普克理论直接求助于科学定义,分析这些命题无法回避他的理论。

4、“传统伦理学给人定了很多资格性条款”一段没有提我,但看来你怀疑或者就是否认我的观点,可以这样理解吗?
似乎没有必要在每个我列举的作为讨论对象的观点上标注出这是谁说的,毕竟我们是争论不是争讼,无须举证式的责任判定。

5、佛教跟我的《壬》没关系,别提它了行吗?
我引入佛教理论的原因我在文中说的明白,是指出一种通路。如何裁判有没有关系,难道只能以原文使用的语词总集作为讨论可以活动的区间吗?那么,所有的跟帖似乎都有这样那样的没有关系。
如果是因为你对佛学有某种预设的反感,那么,更应该把原委呈出讨论。

6、分析哲学,博大精深,但不能包打天下。是的,谈什么也离不开逻辑,但谈什么都只谈逻辑,不谈“什么”就不对了。
分析哲学之博大,不在于它建立了某种硕大无朋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而上学体系,而在于它所提倡并形成某种范式的研究方法。至少在我认为,分析哲学的方法比某些虚无缥缈地臆造罗列新范畴的方法要脚踏实地,而且因为分析哲学形式化工具的严整体系性,分析哲学提倡的方法,使大家能够在一个尽可能少歧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当然,分析哲学的方法是否适合所有领域,考虑到人类知识史在未来时间的可能的无尽延续,这种归纳没有意义。
在黑尔把分析哲学方法用入道德哲学,罗尔斯将其用入政治哲学以后,分析哲学方法与其他竞争的哲学方法相比,优点是越来越明显了。
只谈逻辑不及其他的,其实应该属于数学,但是,在哲学的讨论中,要求各种观点具有逻辑性,应该不算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这就是你说的“谈什么也离不开逻辑”。有了逻辑这个规格测量仪,我们至少可以免除在自相矛盾的谬论上浪费精力的危险。
我想起塔尔斯基举的例子,数学家指责对方的理论所用的主要罪状就是该理论没有什么用,被指责的数学家往往会找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来反驳。数学家A指责数学家B,数学家B就用数学家C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应用,而数学家C又用数学家D的理论为自己辩护,如此延续,最后往往又回归到数学家A自己的理论,构成一个“应用环”。
哲学理论往往也是如此,对这个理论与要解答的问题是否有关的辩解,往往是说,这个理论为另外某个理论提供了基础,而另外某个理论又为再另外的理论提供基础,最后,某个理论直接给出要寻求答案。整个演绎过程是否保真,单检验结果不行,必须往溯整个推理序列,并对作为原始基石的某个可能“没有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的“总决赛”。
因此,撇开演绎的应用结果,过早地为某种理论判定有关无关是不合适的。在理论的应用性演绎评价上,我是某种程度的真理实用论者。而对演绎和论证,以及各命题之间相容性的要求方面,我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融贯论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3 18:03:00编辑过]
Namo-Sapt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am Tadyata Om Cale Cule Cundhe Sv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493

积分

新手上路

灌客

Rank: 1

32#
发表于 2007-8-4 13:02:41 |只看该作者
“请注意,我原文是“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生物”,我没给你安罪名,我只是将其作为需要辨析的观念之一。”


Zen,“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sh生物”这句话,是你从别的什么地方引用的,还是你自己编造的?

另外如果你只给我上分析哲学的课,我只对你宣讲我的观点,各说各的,有什么意义?我跟王晨斑竹正在商量着建筑一个可以进行讨论的临时的平台,如果真能开始这场讨论,我希望你能参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3 18:36:45编辑过]
用户头衔: 灌客 用户等级: 论坛游侠 用户财富: 2 用户经验: 411 用户魅力: 411 精华帖数: 1 帖数总数: 262 注册时间: 2003-11-1 10:11:01 登陆次数: 175 最后发帖: 2004-4-23 22:11:15 目前状态: 坛外就医 临时住所: persona.myeta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493

积分

新手上路

灌客

Rank: 1

33#
发表于 2007-8-4 13:02:41 |只看该作者
Zen:  按照我分析哲学的思路来看,你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划分很有问题。

persona: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是我的概念,是暂时保持不动的马哲的东西。

Zen:  概念就是概念无所谓谁的,马哲的这种划分正在洛克的批判之列,因为马哲的源泉从黑格尔到康德正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两句话都是你说的,我听那一句?
用户头衔: 灌客 用户等级: 论坛游侠 用户财富: 2 用户经验: 411 用户魅力: 411 精华帖数: 1 帖数总数: 262 注册时间: 2003-11-1 10:11:01 登陆次数: 175 最后发帖: 2004-4-23 22:11:15 目前状态: 坛外就医 临时住所: persona.myeta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10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4#
发表于 2007-8-4 13:02:55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复,三位版主已经说得很详细了,我就不表态了,也不献丑了。喝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493

积分

新手上路

灌客

Rank: 1

35#
发表于 2007-8-4 13:02:55 |只看该作者
王晨斑竹,后面有篇文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94版第四编第二章全部。马哲的很多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用法,都很独特,比如说,作为我们讨论出发点的这句话,要说的话题太多了。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很少的东西中,比较全面、集中地分析、解释这句话的一篇。马哲可能不是你的专业,如果你有时间,希望你能参考着读一下。我们下面的讨论,不能谈这么多,只谈一点,那就是:先不说本质、单个人、固有、抽象物、一切、总和……等等,既然谈到社会关系,谈到社会,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本质、社会关系……才能可能理解这句话,但马哲,又是怎样让我们明白社会、社会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什么的呢?在我前面的《壬》文所涉专家话语出处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又把问题扔了回来,马哲对人、社会、社会关系三者的本质的解释,分别单看,都头头是道,但放在一起,就非常可笑,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三者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从中知道吗?我们也只能从中知道,三者的本质就是三者相互之间有如何如何的关系。区别于社会唯实派和社会唯名派,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指引我们到人的社会关系中找社会,我们能从中找到什么呢?社会既不是名,也不是实,总要是什么吧?就是社会关系吗?什么东西是自己同时又是自己的关系呢?我们连那个东西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它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说社会不是社会关系,社会又是什么呢?“社会是……的共同体”,这共同体又是什么呢?是名?是实?是关系?除了人类社会,我们谈什么问题,在哪个学科,可能都不用“共同体”这个词,即使用,肯定也要说明它的性质,至少说明它是实体,还是空名。解释“社会”时,谈到“共同体”,但又不直截了当的说明它的性质……总之,马哲绕来绕去,不愿面对“社会不名不实,那到底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似乎很为难,想告诉我们什么,又始终没有说出来,这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下面是袁贵仁主编的文章,请参考。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的哲学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阐述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人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有关方面,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受黑格尔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在《德法年鉴》时期,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讲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他这时虽然还使用“类”的术语,但思想却远远超过了费尔巴哈。1845年的《神圣家族》,提出人的“实物本质”,接近从社会关系方面规定人。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

一、人的本质和人性

人的本质指什么?这在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分歧。因为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出现许多不同的思路,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一个最常见的方式和思路就是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同一个东西。这样就势必得出结论:食、色是人的本质,理性是人的本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如此等等。这是不正确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和人性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在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人性是Die Humanitat,人的本质是Das We-sendes Menschus,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独特用法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人的本质中“本质”二字的理解。关于本质,人们通常的解释是:(1)事物的内部联系,相对于事物的表现形式。如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即本质联系。(2)事物的根本性质,相对于事物的一般属性、非本质属性而言,是事物众多属性中的一种重要属性。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即本质属性。

  根据这些涵义,本质就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内在性和稳定性。质言之,本质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东西,是相对不变的。用列宁的话说,它比较“扎实”和“稳固”。

  用上述“本质”的涵义来理解人的本质,那就合乎逻辑地得出:人的本质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深藏于人的内部、比较稳定和相对不变的。哲学史上许多思想家之所以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或理性,从方法论上看,就是基于对“本质”的这种传统的、静态的理解。而这种结论则是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哲学理解根本对立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始终坚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指什么呢?在这里“本质”这个术语是原因、根源的意思,是一事物作为该事物而现实存在的根据。德语中“wesen”这个词一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不是一般地指事物“是什么”,而是指事物的原因,从哪里起源,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黑格尔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指什么使人成为人的问题,是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揭示人的本质,就意味着洞察人的根本,探讨人产生的原因和存在发展的根据,反映人的发展趋势。


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关系 根据这种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同的,它们是关于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特性,人的特性从一定的侧面表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人的特性有多个,人的本质在同一层次只有一个。

就人与动物的不同来说,人性是人的外在属性方面与动物的区别,可以根据人的种种特性把人和其他动物分开,如马克思所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者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这种区别的标志是多种多样的。而人的本质作为人的内在根据是人在如何成为人而动物如何不能成为人的原因方面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最后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很明显,这里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和“造成这一区别”等字眼是很重要的,可惜并没有始终得到人们的注意。

如果说,人的特性是人和动物的一种区别,那么产生这些特性,“造成”人和动物区别的原因的人的本质,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的区别。在这个意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上,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之处、根本属性,或者叫本质属性。但是须知,这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了。在人性的层次问题上,一般是把人和其他动物相并列作一种静态的比较,在整个动物系统内说明人是动物的一种,和其他动物有不同,因此常见的说法是“人是……动物“,如人是理性动物,人是社会动物,等等。在人本质的层次上,是对人和动物作动态分析,说明人是怎样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动物“就不恰当了。因为在本质层次上动物不能劳动,劳动把人和动物分开,劳动是人所独有的。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差别。在这里,人不再是动物的一种和其他动物相并列,而是作为自然、生物进化中的崭新形态和整个动物相区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的题目就说明:劳动是人和动物的分水岭,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是人,不能制造、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是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写得很清楚,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活动,而人则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按照“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进行劳动。所以从本质上说人不是动物,不是动物的一种,而是由于克服了所有动物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的局限性最终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劳动者,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并列提法是不确切的。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的,不能是自然的。只有人的“自然属性”或“自然基础”,没有人的“自然本质”。

二、人的本质:劳动

  
作为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根据,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正确解答了这个人学之谜,并由此奠定了整个人的学说的科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

劳动是人的类特性  虽然这时马克思对人的劳动、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在“类特性”的术语上还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但是他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大步。他在劳动中看到了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把人的本质与劳动明确地联系起来;他指出了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质的不同。他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包含了他后来反复说明和论证的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他的“人的类特性”的论断包含了把人的本质解释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可能性,虽然在当时还没有作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判断马克思的某一论断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科学,不能停留在这一论断本身,而必须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结合起来。首先要与这一论断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这里也就是要看“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和《手稿》整个内容的关系。应当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点在《手稿》中是很明确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把劳动的对象化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并形象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把人通过实践创造的对象即改造无机界,称之为“人化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也就是说,本来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现在由于人的劳动赋予它以人的意义或社会的意义。马克思写道:“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其次是把这一论断同其他著作中的观点联系起来,特别是要把它同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联系起来。这里我们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否认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的观点。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论断:“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勿庸赘述,这个论断和《手稿》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 要把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众所周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中也是强调劳动对于人和动物的族类差异的决定意义。他把劳动看作“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他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另外的地方,恩格斯又写道:“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则能生产。”

诚然,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已有一位哲学家猜测到人的劳动本质,这个哲学家就是黑格尔。无论是在《精神现象学》中还是在《法哲学》中,黑格尔都分析了劳动对于人的形成的影响。他承认,人有了解更复杂情况的能力,并使其丰富的体力和智力服从于达到既定目的的本领,这些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此,马克思曾给予很高评价。马克思说,黑格尔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他还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也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因为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这样,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命题。在黑格尔那里就变成了“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质”这样的命题。因此从根本上说,黑格尔并没有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类特性,劳动是人的本质呢?这是因为: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历史告诉我们,人来自于动物,人是如何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呢?是由于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作用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以人手为例写道:“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由于手并不是孤立的,由于生长相关律的作用,随着手的发展,类人猿的机体、四肢逐渐变成人的机体、四肢,类人猿不发达的喉头得到改造,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从劳动中产生出来了。“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于是人产生了。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改造世界,改造事物的存在状态,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人们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依存,是以劳动作为中介的。除了空气、阳光等极有限种类的自然物可以直接或比较直接地适应人的需要外,自然界更多种类的存在物,并不能直接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直接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是物质财富,而社会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或改造从而改变了存在形态的。因此,劳动的首要职能,就是运用工具对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并以生活资料的形态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在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劳动是人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同时改造自己本身。人类的五官感觉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总之,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划分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这种分析的合理性,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正是劳动不断改造和完善着人和人类社会,推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劳动展现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潜力,表现出人的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揭示出人的历史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从事劳动,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离开劳动,人无法肯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人就是人的劳动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人的劳动,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 和恩格斯发现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就是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社会关系就是劳动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固然有许多特性,但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与他人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是由劳动派生的,是受劳动的影响和制约的,也只有通过劳动,这些属性才可能被统一理解为一个有机的“属性集”,并在劳动的基础上通过“属性集”而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是在劳动过程中相应得到改造的自然属性。在历史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不断培养和积累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品质和属性,这些社会品质和属性对人的“自然”本性起着日益增长的反作用。例如:人经常控制、限制自己的某些“自然”需求,摆脱对生物需要压力的绝对服从,使自己的行动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人有社会属性,但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和通过劳动而发展的。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也不需要社会,也自然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反之,有了劳动,才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切劳动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劳动。由于劳动始终是社会性的劳动,因而进行劳动的人也只能是社会性的人。不是人的本性决定劳动的社会性,而相反是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人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批评了卢梭关于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人的相互关系并不是通过个人的契约,而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也批评了斯密和李嘉图不是从生产劳动来考察人的社会关系,而是把单个的孤立的渔夫和猎人当作考察生产劳动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这是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

人有精神属性,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简单适应环境不同,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物质的创造以观念的、精神的创造为前提,人的生产劳动要求人具备动物身上所缺乏的创造性和目的性。人意识既能动地反映世界,也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对世界施加影响。在现有的一切生物中,劳动仅仅为人所有,这个事实是驳不倒的;在现有的一切生物中,意识、思维仅仅为人所有,这个事实也是驳不倒的。它说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意志的活动;通过劳动产生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同时人也通过劳动“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总之,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都不能脱离人的劳动而独立存在,都不能脱离劳动而自我说明。人就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劳动的历史: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非人化,就是人类的非人化;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离开人类的劳动活动,人和人类社会历史便成为不可思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根据这个看法,有必要提一下马克思提到的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制造工具的动物。一些人把富兰克林的定义看作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规定,这是不确切的。“制造工具的动物”只是人的一个特性并非人的本质——人之为人的根据;这种特性也只有放在劳动活动中看作“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这样提出和看待问题的,他写道:“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在马克思看来,“制造工具”是作为劳动的一个特征才成为人的特征的;马克思是通过劳动说明“制造工具”而不是由“制造工具”代替劳动;“制造工具”标志着劳动,但不能把劳动归结为“制造工具”。在《资本论》的另一个地方,马克思把富兰克林的定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不过是一定时代对于人的某一特征的反映,“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居民。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社会的特征一样。”

三、人的本质:社会关系


劳动是人的本质,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或人的类本质。人是一种社会化的类存在物,动物虽然也有类,但动物的类不是社会化的类。因为“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什么叫“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就是能够把所有其他存在物变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手段的存在物。人就是这种存在物,因为人能够通过劳动改造世界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劳动的直接目的是物的生产,最终目的则是人的存在和发展。

对于一般的事物或动物来说,揭示出类特性,找到它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动物的某一根本属性也就够了。一窝蜜蜂实际上只是一只蜜蜂,蜜蜂的类特性也就是个体特性。人不同。劳动不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特性,人作为孤立的个体并不具有这些特性,并不能从事现实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劳动都离不开个人,但劳动并不是个人的劳动。

从劳动到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理论研究来说,仅仅了解人的劳动本质还是不够的,它没有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没有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人的不同作用,因而还比较抽象,还只是揭示出人的“一般本质”。费尔巴哈由于把人看作生物的人,所以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也就始终停留在“类本质”的层次上。对于马克思来说,在承认人的一般本质的前提下,还要继续揭示的不同劳动条件下造就的不同的个人,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且当年马克思所关心的也主要不是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而是这个或那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人的不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群众的命运。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一提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方式。按照传统的讲法,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而马克思在这里恰恰是根据关系来说明“本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起源或构成的基础,而是这些关系的“承受者”,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人的考察始终坚持了这个原则,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说,“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谈到资本家和工人的区别时,马克思强调:“这种生产方式的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由此可见,在社会之外是不存在人的。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他的本质是同社会的本质不可分割的。社会的一定性质也就是社会的人的一定性质。马克思一方面强调用社会来说明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也体现社会,“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这里根本的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它一方面决定个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构成社会的内容:社会无非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旧唯物主义看不到这一点,它把个人和社会关系截然分开,认为社会关系是纯粹“外在”于个人的。这种理论进一步发展便摇摆于个人和社会关系之间,最后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个人和社会关系是分不开的。社会关系使个人具有一定的社会特质和行动的动机,社会关系通过个人的行动表现自己。社会关系是人造成的,由于新的关系的产生,人本身也发生变化。这就是“环境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其中深刻的基础是劳动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发展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说明了所有实在论的错误,这种理论把个人看成首要因素,把人的本质看成人自身固有的东西,进而把人类、社会和历史看成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论述包括两句话,前一句“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否定,后一句“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一反一正,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论特色和革命性质,着重强调了每个单个人所固有的东西并不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否则就会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孤立的个人构成的集合体,从而实际抹煞了人与动物的真正区别。

动物个体的本质是孤立的,每个个体即使离群索居,其本质并不发生变化,因为它们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是通过生物遗传而一次从亲代那里获得的。人则不同。一个人刚生下来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人作为人是后天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个人“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这是社会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人并不是奴隶。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思想并不是《提纲》第一次提出来的。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引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是为了说明,获得人类的特性,只有在社会共同生活条件下才有可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又写道:“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但相比较而言,《提纲》的这个论断则更明确,也更准确。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提纲》的论断更明确,是指《提纲》明确使用了“社会关系”概念;明确表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说《提纲》论断更准确,是说《提纲》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和家庭的等各个方面。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是应注意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切忌简单化的毛病。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这“一切社会关系”又是有主有次的,它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的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构成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规定性,只有首先把握人的生产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性及其统一。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增加了阶级关系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阶级社会里,“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是不能消灭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质、人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的和决定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把握人的本质、个性,就必须对人们所处的社会阶级关系进行全面的阶级分析。

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不是简要地拼凑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它们是作为“整体”,以“总和”的形式发挥作用的。什么叫“总和”?马克思的《提纲》全文都是用德文写的,唯有“总和”一词用的是法文,可见马克思对这一概念运用的审慎和严谨。一些学者注意到这种情况,并根据这个词的法语涵义主张译为“总体”,以为这样更确切,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总和”一般指同类事物或同类现象的数量汇集,如乐器的总和等于众多的乐器;而“总体”则表示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形成的统一体,含有“整体”的意思,如乐队一般不用“总和”,而用“总体”。我们平常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都说明“总体”和“总和”的确有所不同。

无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社会关系的“总体”,《提纲》所表达的思想是清楚的: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体系中,要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只有在分析社会关系的历史体系地过程中才有可能。这样,马克思就卓越地解决了哲学上一个最复杂的问题,制订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把对人的研究置于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并把对社会的研究当作一种关系体系的研究。这不仅科学地规定了人的本质,而且包含着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的新方法论观点。

关于“在其现实性上”  我们说《提纲》的论断更准确,还表现在马克思对“现实性”的强调上。“在其现实性上”这个“社会关系”的限制词有它特定的意义,但并没有始终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可以略而不论。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认为译成“在其现实性上”显得“太笨拙”,应改为口语化的“其实”或“实际上”。我国1960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就译为“实际上”。然而,“在其现实性上”和“实际上”所包含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实际上”一词不仅口语化,而且更多的是一种语气词,有时并无多少实质性内容。而“在其现实性上”则强调,分析人的本质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要看到使人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周围的生活条件,现实的环境对人所起的明显的直接的作用。

它表示马克思所说明的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本质。马克思一直反对关于“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的空洞议论和鼓噪,他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现实活动的人;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它表明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体的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本质。现实的人总是具体的,纯粹抽象的、一般的人只是作为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由于对“社会关系”的现实性理解,就可以进一步将人的本质具体化,进一步说明,并不是所有单个人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首先是“工人”、“资本家”,既要分析他们的一般的“人的本性”,更要认识工人的“本性”,资本家的“本性”。

它说明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历史的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差别,造成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的存在,显现出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特性。历史上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历史上一定的人们的生存形式,这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生存形式的联系就构成人类的历史。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列宁为什么要在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之前补充了“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这样的词句。

四、劳动和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种表达。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我国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劳动”是马克思的早期观点,还属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范畴,成熟的马克思用“社会关系”否定了“劳动”的提法;一种看法相反,认为“劳动”是科学的命题,他们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社会关系”的意义;有的认为“劳动”和“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还有的认为二者毫不相干,各自具有同等重要的独立意义。这些理解都是不确切的。

人的本质是劳动也是社会关系  首先,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提法具有科学性。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角度作了一定说明。诚然,这一命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保留着费尔巴哈的术语和痕迹,但就其思想实质看,它和费尔巴哈根本不同。费尔巴哈说的“类特性”是人类共同的生物属性,马克思说的是人之为人的劳动实践;费尔巴哈只讲“类特性”,着眼于个体和类的关系,马克思从未讲过人只有“类特性”,事实上他既讲人的“类本质”,又讲人的“现实本质”,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因此,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从劳动到社会关系,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否定,而是由前者上升到后者,深入到劳动的内部,根据劳动的物质条件,根据人是怎样劳动的,是用什么方式劳动的来进一步思考和揭示人的本质问题。应当这样看待它们的关系: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还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人的本质是劳动有待于深入到或具体化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以人的本质是劳动为前提。如果说对人的认识从人性到人的本质是从“现象到本质”,那么从劳动到社会关系可理解为“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这里,作为这种理解的一个证明,我们再来看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明确提出“社会关系”的看法,但它的理论前提或基础则是社会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提纲》的中心思想。《提纲》共十一条,这十一条可以说都是论述实践的。与其说《提纲》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毋宁说它是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讨论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并以此批判旧唯物主义。列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肯定《提纲》的意义,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指出: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劳动和社会关系不可分割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的思维逻辑是:(1)人们创造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吃、喝、穿、住等等,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劳动;(3)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产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4)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着劳动中的人和人的劳动。列宁也认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来说,人的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研究真实的人,因为这些关系是个人的活动组成的。”

这就是说,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第一 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源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的活动体系中,物质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全面地生成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就通过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的分析,推演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相互关系。他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意思是说,社会物质财富是为人们的生存所必需的,它是人的社会存在,而这些社会财富又是其他人劳动地活动的产物,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提供的。这样,便由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形成了生产活动中人对人的关系。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列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评价。列宁说,这一段说极富有代表性,因为它表明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或固定不变的,它是人们生产的产物,人们在生产呢子、麻布、丝绸时,“人们还适应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生产发展了,社会关系也随之发展。

第二 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必然形式,社会关系制约劳动。劳动创造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又是劳动的不可缺少的形式,一切劳动都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马克思指出:“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在这一点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在于: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生产关系解释为活动的结果,但这种结果不仅不依赖于主体,而且还决定着主体活动。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遇到某种现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作为他或他们自己生命活动的基础。

概括以上两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这种关系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既克服了脱离社会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又克服了把个人只是看作社会关系的消极“产物”、消融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局限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受社会制约;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以适应新的劳动的需要。人受社会关系制约,说明人有受动的一面;人通过带动创造社会关系,说明人有能动的一面。人的本质说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一身二任的,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是,要“把这些人既当成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

“劳动”和“社会关系”不可互相代替  劳动和社会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劳动不存在于社会关系之外,社会关系不存在于劳动之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劳动和社会关系是等同的,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它们可以互相代替,或只要保留一个命题就够了。不是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它们相互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把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以及民族、阶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把人与人相区别。也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可以进行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的现实思考,如无产阶级的“本质”和资产阶级的“本质”,以及个人的、民族的、阶级的“本质”等等。

把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其目的是要把人和动物分开。在这个层次上,只要指出能否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现实的劳动,就足以达到目的,区分开人和动物了,而无需具体说明是什么劳动和怎样从事劳动。劳动当然有不同,但不同的劳动仍然是劳动,它对区分不同的人意义,而对于说明人不同于动物则没有意义。而且,劳动的不同实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不同,是不同的社会关系造成劳动的不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其目的是要把人和人分开。在这个层次上,只是指出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具体指出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不仅原始社会的人不同于奴隶社会的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人,而且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人也现实地改变着自己的社会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关系”并不是人的严格的定义,而是正确理解人的一种方法,即一定要具体地历史地社会地看待人的本质,而不应该象费尔巴哈那样抽象地脱离社会来理解人。

在理论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都是科学的命题,都是必要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劳动”比“社会关系”更根本,因为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要了解人的现实本质,社会关系比人的一般本质劳动更重要。从劳动的观点考察人,只能看到人的抽象的同一性——人就是人,人不同于动物;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则可以发现人的社会属性,阶级社会中的人阶级属性。严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由于在社会关系体系中人的地位不同,每个人都是人,而在地主、资产阶级的眼光中,农民、工人却不完全是人。在阶级社会中,如果只是认识到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都是人,都和动物不同,并以这种抽象的理论指导现实的革命活动,其结果必然是迷失方向,导致失败。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克利盖的通告》,《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我们都是人”的说法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系统的批判,指出:按照“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说法,“我们都是人”,不要分什么无产者和资产者,那么,“为什么要分什么人、兽、植物、石头呢?我们都是物体!”又说:用“全人类”、“人道”等华丽的标记来解释历史,“这只会使一切实际问题变成虚幻的词句。”这种宣传“如果被工人接受,就会使他们的意志颓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至今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4 11:18:54编辑过]
用户头衔: 灌客 用户等级: 论坛游侠 用户财富: 2 用户经验: 411 用户魅力: 411 精华帖数: 1 帖数总数: 262 注册时间: 2003-11-1 10:11:01 登陆次数: 175 最后发帖: 2004-4-23 22:11:15 目前状态: 坛外就医 临时住所: persona.myeta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好友

1057

积分

论坛游民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Rank: 3Rank: 3

36#
发表于 2007-8-4 13:02:56 |只看该作者
关于“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生物”的定义。
“生物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动物又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八个纲,纲下有目,目下有科,科下有属,属下有种。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纲包括灵长目,灵长目有原猴、猿猴两个亚目,猿猴亚目中包括人科、猿科、狭鼻猴科和阔鼻猴科。人科包括南方古猿属和人属,人属中的智人种即现代人类”--摘自《人类的发展史》 吴汝康等著 1978年1月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以上属于生物分类学的定义,定义中所牵涉的其他名称,可以进一步从生物学的分支动物学中获得。我们略去中间层的定义,直接来看动物的定义:
“一个动物体是由许多次一级单位构成的,这些次一级单位以连续的水平结合起来成为整体,来执行生命的过程。由细胞器结合形成细胞,由细胞结合成组织,由组织结合成器官,由器官结合成系统。”--摘自《动物学大全》 [美]老克利夫兰·P·希克曼著 林秀英等译 1989年10月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关于原生质、细胞的定义,以及逐次构成动物的表述,为免文本过于冗长,不再引述。
略去这些比较专业的复杂表达,概括成“人的本质的自然的属性是一定肌体组成结构和细胞组织方式的生物”似乎没有犯下罪大恶极的自造概念的天条吧?
如果,连这种概括也不允许,那么,恕我愚陋,我只能认为这种由参赛的一方作为裁判的裁判而不断提议增加修改规则的辩论,实在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
至于我不自量力地为您老大“上分析哲学的课”,只是因为我和七格的前提都包含着认为分析哲学的方法可以解答或者解构你的问题的预设。而且,作为反驳,你认为分析哲学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很自然的,我们必须给你介绍分析哲学是什么,它的理念和方法是怎么样的。您不进一步提出反对意见,只是断然宣布:“哦,这场比赛禁止用分析哲学、佛学”,您认为,理由充分吗?我实在想不出来,辩论双方如果不使用自己的观点来分析论证对方的观点,这样是不是还叫辩论,或许您认为“我只对你宣讲你的观点”,然后我们就跟着您的思路以您给定的模式进行所有的讨论就叫做辩论呢?不各说各的,而且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又有什么意义?干脆不要辩论了,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吗?
顺便,我劝一句王晨,以这种态度,是不可能建筑什么可以进行讨论的临时的平台的。公共的平台是指双方讨论的内容有形式的统一性、演绎转换规则的紧致性以及基础定义的明确性,而按照前面的条例,您要的不是公共的平台,而是平台上的演员都戴上一致的面具用同样的声音唱同样的歌词,而且不须与您规定的正统有差异,这样的讨论,对不起,我没有兴趣参与。
“按照我分析哲学的思路来看,你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划分很有问题”,您不会看不出我这里的定语“你的”是指你文章里的,当然,即使我把这些当成您个人独创的,接下来我说的“概念就是概念无所谓谁的”,似乎并不是一个会与前一命题产生逻辑矛盾的命题吧?在你表明这是马哲的东西以后,我进一步说“马哲的这种划分正在洛克的批判之列,因为马哲的源泉从黑格尔到康德正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好象也没有什么逻辑问题吧?
没错,两句话都是我说的,您如果智者千虑,至此忽然一失踌躇不知道该听那一句的话,我把两句话连起来重新表述一下--哦,如果你立马加一条规则“不许重新表述”,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按照我分析哲学的思路来看,你文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划分很有问题,这些概念是您的还是战无不胜永远正确的先知马克思的都无所谓,这套理论表明了其从黑格尔到康德正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的血脉。因此这种划分正好落在洛克的批判之列。
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拒绝分析内容,只限于对名称标签妄下断语,那么,就不能指望讨论能够真正继续。
Namo-Sapt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am Tadyata Om Cale Cule Cundhe Sv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493

积分

新手上路

灌客

Rank: 1

37#
发表于 2007-8-4 13:02:56 |只看该作者
Zen,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就让前面这些文字留在这里,让每一位见到它们的人看看我是多么的愚蠢吧!我有时间一定好好学习分析哲学!好好学习佛学!为我说过的一切错误的话,向你和七格道歉!

Zen,你能简单谈一下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吗?也许我这个请求很无理,无理我就收回,并为此向你致歉。
用户头衔: 灌客 用户等级: 论坛游侠 用户财富: 2 用户经验: 411 用户魅力: 411 精华帖数: 1 帖数总数: 262 注册时间: 2003-11-1 10:11:01 登陆次数: 175 最后发帖: 2004-4-23 22:11:15 目前状态: 坛外就医 临时住所: persona.myeta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好友

1057

积分

论坛游民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Rank: 3Rank: 3

38#
发表于 2007-8-4 13:02:56 |只看该作者
罗素对实用主义不着边际的批判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有名的笑柄,从该事件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教训:1、哪怕是先设了批判的立场,也需要对作为对象的理论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必吃完整个鸡蛋才能知道它是臭的”方法,对于哲学不适合。甚至连谢林典型妄想型精神病风格的文本中也夹杂着某些真知灼见,当然,如果没有看过他说了些什么,我是没有资格下这个断语的。2、大哲学家也会犯低级错误。哲学不是宗教,没有必要设立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和作为他代言人的先知。已有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在高一些的层面上进一步追求更多的知识,我们不是全知,也不可能成为全知。
前文我想提示你的是,不要撇开对内容的客观认识而人为地设置讨论壁垒。我们是讨论,不是文革的大批判,不需要以彻底“批倒批臭”作为结局,讨论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胜负之分,只求个明白。
所以,包括你的和我那些“元语言”--规则语言的讨论,可以终止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平和与宽容,讨论没有准入证,至于是否能在讨论中占据理论的地盘,则看进入的理论本身的表现。
至于对人和社会的认识,这个题目太广泛。要是想象某些“主义”那样拿些大而化之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统论”,也许,道家会是更好的选择。“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墽”。
人和社会,不同的学科分类有不同整体理论需要的某方面论述,道德哲学有人的义务论目的论之说,政治哲学有契约社会说人本群体说等灯。我不知道你要寻求的是哪个?
Namo-Sapt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am Tadyata Om Cale Cule Cundhe Sv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好友

493

积分

新手上路

灌客

Rank: 1

39#
发表于 2007-8-4 13:02:56 |只看该作者
Zen ,人和社会这个议题确实太笼统了,是我问的欠考虑,我再次欢迎你加入我和王晨斑竹的讨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觉得我对它的责难有道理吗?我没有什么规定、限制,不强迫谁戴什么面具……你们想怎么谈就怎么谈。我也欢迎七格、文沁可人、曲梵、张青帝……所有的朋友加入这次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4 16:46:56编辑过]
用户头衔: 灌客 用户等级: 论坛游侠 用户财富: 2 用户经验: 411 用户魅力: 411 精华帖数: 1 帖数总数: 262 注册时间: 2003-11-1 10:11:01 登陆次数: 175 最后发帖: 2004-4-23 22:11:15 目前状态: 坛外就医 临时住所: persona.myeta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0#
发表于 2007-8-4 13:02:5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ersona在2003-11-14 15:39:58的发言:
Zen,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就让前面这些文字留在这里,让每一位见到它们的人看看我是多么的愚蠢吧!我有时间一定好好学习分析哲学!好好学习佛学!

喂!你别这么沮丧啊!弄得人挺心酸的。我现在静不下心来,等静下来了好好看你转的文章。不过佛学和分析哲学要好好看的,别的哲学流派也要看,只看马哲是太少了。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5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