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11-25
- 在线时间
- 11 小时
- 威望
- 17 点
- 金钱
- 339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567
- 精华
- 1
- 积分
- 1699
- UID
- 1582
 
|
http://www.x.com.cn/kx/xkx-ma.htm
中国性学发展的马鞍形史迹
中医性学源远流长,根据有关史料,论述其发展史迹有如一双峰的马鞍形—始源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阻滞于宋元两朝,徘徊于明清近代,发扬于新建中国。现分别浅介于下。
一、始源于远古商周:
宇宙间当生物出现就有了“性”(不管它是单性生殖或两性生殖)。当进化到人类,我国原始部落曾由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并有着“性”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故人类“性”的存在远远超前于人类文明史诞生的岁月。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受自然的影响远过于今日,故对于自然现象不能不深切关心,尤其是对动、植物的繁衍生殖作用更感惊诧。久之,由此而悟出宇宙的基本原理:一是主动的,一是受动的,在生物为雄与雌;在人类为男与女,父与母…故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都有着阴阳的相对,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从而便用阴阳来理解宇宙的一切现象,并认为有似动、植物雌雄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也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和发展,因而把表现阴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古老民族,对“性”的张扬与性器官的崇拜是较普遍的。1988年,在我国的内蒙古境内,曾陆续发现了一批性器崇拜的岩画。这些大多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根女阴、男女交媾,感生脚印,求育舞蹈等四类,反映出阴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状态。
在性文化方面,我国远古即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即阴阳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等黄老学说的概括。此外,在周《易序卦》中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并以美、柔、弱作为女子的自然属性。《易.家人》云:“女正乎内,男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义也”(女的正常职责是搞好家内事务,男子则主外务,男女的这种内外分工是天地间自然的道理)。这说明远古即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现在,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已有较显著的变化,但男女最佳适应的社会工种仍还是不无区别的。在男女间的情爱方面,远古常将“男女”喻为两性性生活的代词。如《礼.礼运》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反映了这一概念。在婚姻方面,早在《周礼.地官、媒氏》中即记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等论述。
有人认为,原始的《周易》,可能是性器崇拜时代的产物,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对男女性事的意义和目的也是较明确的。如《易..系辞下》认为天地阴阳的交会,给万物以生机,男女夫妇的交合,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础。相传三千多年前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以作人类行为的规范,实为我国包括性学在内众多学科学术思想的基理。其阳爻(——)代表阳、刚、男、雄、奇数等;阴爻(——)代表阴、柔、女、雌、偶数等。六十四卦中的八卦,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寓象人之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已含两性之对立统一及其相应的变化,孕育着性学的胚芽。后世的继承和阐述著作,如《周易参同契》、《悟真诗》等书中的字里行间更充斥着有关性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如阴阳、男女、火候、炉鼎、大药、坎离颠倒、青龙、白虎、金丹、铅汞等语术,即是炼丹家炼外丹的用词,更是房中家、气功家、道家养生炼内丹的代语。有资料佐证,这已不是穿凿附会之言了。
此外,在商周时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亦有不少“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如《诗.周南.关睢》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由感触动物的啼鸣所引发的男子对青春淑美少女恋慕、追求的春思。由于当时《周礼.地官.司徒》有提倡未婚男女自由说爱和集会狂欢之会,故《诗经》中不少篇章对此类欢会加以呤咏,其遗风余韵在某些少数民族中迄今犹可窥见一斑。故《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的认识。并已体会到性养生的要义,如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劝青年人不可放纵色欲。《吕氏春秋》(吕览)中亦记有“情欲”专论,阐述了情欲当节制,过之则伤人的道理,主张对“精”(指元精、精液)要“知早涩(注:懂得及早予以固护的道理)”,使“精不竭”而精可固,亦属性养生之先导。
以上说明,中医性学源远流长,商周远古即已肇其端。
二、奠基于春秋先秦:
中医性学奠基之作,如《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房中八家等,都是在远古性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现分别略加简介于次。
(一)《黄帝内经》:是中医著名的经典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内容涉及祖国医学的基础,临床证治理论和实践经验诸方面,有关《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都记录了不少关于人类性发育、生殖、性养生和性疾病等的理论和诊治概要。现略予简介以资参考。
1.阐述阴阳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点:前文已述及,古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均以阴阳分类,并由阴阳而生。这在《内经》中有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万物之能始”(男以气为本,属阳;女以血为本,属阴。阴阳男女交合始能如天地交会繁衍万物一样,乃有子女后代的孕育)。由于阴阳男女有别,故反映在生理上,亦有性征和生殖发育的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谈到:男子八岁时开始形体和性的发育;十六岁时可有遗精,如男女交合则可能受精生育;三二岁骨坚体壮,肌肉结实;五十六岁后,筋骨活动渐欠灵活,有的有阳痿,精液亦减少。该篇对女子的性发育,认为七岁已开始,十四岁时可出现初经,以后并按月来潮,婚后能受孕生育;二八岁正是青春焕发之年;四十九岁后因冲任脉气血渐衰,可绝经,形体衰老而难再孕育。这已明确指出,男子性发育迟于女性1岁,性成熟年龄男约迟于女2岁;在性生理功能及生殖能力衰减上,男子较女子可迟6~7年。这些性生理的观察,应该说是大体上较正确和深刻的。除此一般规律外,该篇还指出某些特殊情况,如认为有些年老而生子的,这是因其“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之故。但大多数是,男不过64岁,女不过49岁左右。当然亦有100岁以上仍有孕育能力的;这是因为他(她)们善于养生、防病健体,故高寿之年仍具生殖功能。此外,在性器官认识方面,《素问.厥论》认为,男女外生殖器,总聚全身的筋络、为心、肝、脾、肾诸经络的会合点,因其春夏时阳气多、阴气少,秋冬时阳气少、阴气多,故夫妇性生活一般在春夏二季可适当多些,秋冬则宜减免以顺应自然的变化。这些认识虽不一定与现代医学观点全符合,但其所据“人法自然”的天人相应理论却是不无道理的。
2.对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认识:《灵枢.论疾诊尺篇》认为已婚女子停经,如其寸口脉搏动非常有力,则是怀孕之兆,是为两千多年前将妊娠与孕脉结合并认为胎孕与手少阴尺部脉象相关。对夫妇的交合成孕,如《灵枢.诀气篇》认为,男女两性婚配交合可成孕,但精气精液则是成胎的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此外,对男子的性器及功能也有一些认识,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先天的肾精,可滋生后天的精气精液,皆闭藏在肾内。又如《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此说明男子的外生殖器——阴茎及所悬垂的阴囊是储精、制精和射泄精液及尿液的通道,为人体的机要之处。
3.男女性疾患的记述:如对筋痿(阳痿)的认识,《素问.痿论》已认识到情性的欲虑太多,且为外界性刺激所惹发的淫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满足,或房事过于频繁,可使主司性功能的宗筋(即阴茎等外生殖器)松弛纵退,久之则成阳痿或兼见遗精病证。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经》的不少篇章中,还记载有诸如“阴缩”、“阴器不用”、“阴痿”、“阴器扭痛”、“阴挺长”、“阴挺不收”、“卵痛”、“阴痒”、“梦接内”、“淋”、“癃闭”、“白淫”、“阴中乃疮”、“不育”等病症名,此为后世男科、女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探索性疾患的病机:如《灵枢.五色篇》有一节讨论,其大意是说,当心主先有病邪,继之肾应而乘克时(肾水克心火),则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头部位的为小腹疼痛之证,在鼻头下的为睾丸痛,在鼻头中间直线上的为阴茎痛,上部为茎根,下部为龟头,狐疝、阴器溃烂等病。如病色反映在女子的鼻头下,则为膀胱、子宫的疾病,病色分散的为痛证,病色团集的为积聚,其病色与病变形态的大小方圆大体相似。病色下至胝股区的,则提示性淫病重。此节通过面部鼻头病色的辨别,可诊断男女不同的性疾患部位和相应的病机。对妇女月经失调,在《素问.阴阳别论》中认为其病机多系心脾疾病,加之思虑情欲不遂所致。《素问.痿论》还认为,阳明胃为五脏六腑的宝库,可润养宗筋(男女的性器官),因“阳明虚则宗筋纵”,故治筋痿有时须补阳明胃的虚损。《素问.骨空论》还认为,任督脉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则“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注:相当于今指的会阴)间,绕篡后,别绕臀…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故督脉病,男为冲疝,女子不孕。
5.述性疾患的诊治:在预测妊娠将分娩的征兆方面,如《素问.腹中论》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即指孕妇近足月,虽感不适但脉象却无异常时即可估计其临近分娩。在治疗上,对孕妇如因病须用某些反应较重的药物时,也可考虑能减病之大半而止的药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这是因“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故。在鉴别女子所患肠蕈、石瘕之病时,《灵枢.水胀论》所述“寒气客于肠外”的肠蕈,其诊断要点是“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而石瘕则“…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泄不泄…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故肠蕈、石瘕二病虽同可生于妇女下腹部且状如怀孕,但临证上却可根据其不同的病机、病征和月事的有无而加以鉴别诊断。
6.有关性养生的认识:在房事养生方面,《内经》中早就有不少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明显地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可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性快,故常损寿命,不到五十岁即年老体衰如行尸走肉。该篇还认为,在寡欲淳朴的美德影响下,可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这是合于养生之道的。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提醒人们,在性养生方面,如能做到增八益(即八种有益于健康的性事)、去七损(七种不利于身心卫生的性事),则阴阳气血调和而长寿。如不能做到这些,则常可早年衰弱。愚昧纵欲的人因对此认识不足而常早衰;聪明寡欲的人因遵此养生而常长寿,且身体健康,青春久驻。所以,善养生的人不做不能做的事,常满足于清静寡欲和心旷神怡的乐趣,故多能防病延年。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还指出逞性欲而思虑忧郁可伤心,醉酒纵欲、汗出伤风可损脾,性事太过、出汗入浴则可耗伤肾气。故善养生者宜远色欲,乐恬淡。
以上数点,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中,从性、性生理、性诊治、性养生诸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为开拓和发展中医性学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二)汉墓(养生方):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其成书年代至少早于2100年前,是古代性养生学的最早专著。如:
1.《十问》中强调滋阴壮阳、食补助阴、房事有则、巩固精关、气功导引、补益精气、通调气血、益寿延年;主张性事时宜安神定志、徐缓虚静。
2.《合阴阳》中总结了性事与导引气功结合及房事动物姿态的某些仿生学和性生理宏观反映。
3.《天下至道谈》中备述了男女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养生的具体原则及措施。
4.《养生方》及《杂病方》中涉及性医学如阳痿诊治、对男女性器官的补益养护及若干有关胎教、优生的经验等。
(三)房中八家著作:虽早失传,但从《汉书.艺文志》及后代有关医录(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中可知其内容的要点。现略述于下。
1.《容成阴道》二六卷:相传由我国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据文献记载,东汉三国房中术盛行时,多奉行容成之术,可见其影响之广。其主要精神为,宜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性事结合气功导引,呼吸吐纳;房事有节,固护精关,补虚泻实。
2.《务成子阴道》三六卷:务成子即务成治,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书为性养生专著,强调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进行房事。
3.《尧舜阴道》三三卷:系假托尧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主要讨论性早衰的机理和如何防治以益寿延年的问题。认为关键在于性事有节、食物滋养、固护精关。
4.《汤盘庚阴道》二卷: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点可能是,倡导房事结合气功导引和食疗以补益阴精,并蓄积精气以防性功能早衰。
5.《黄帝三王养阳方》:这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养生著作。借黄帝与夏禹、商汤、周文王间有关房事养生的讨论而立说。其要旨在于结合食疗以滋阴壮阳,闭精不泻。去病培元,延年益寿。
此外,尚有《天老杂子阴道》二五卷、《天一阴道》二四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等,其内容虽已难确切考证,但应与上述各家性养生、性防治等学术思想大同小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