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奇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谁在读米歇尔.福柯

[复制链接]

39

主题

0

好友

1214

积分

论坛游民

掠地飞

Rank: 3Rank: 3

41#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6-14 21:32:56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奇平在2004-6-13 16:46:44的发言:

  如果康德如疯哥所言,其价值是让你对他以外的许多哲学家都能产生好感,福柯的价值则在于让你对哲学思维本身产生一种有节制,有节奏的美感和快感,并陪伴着出现意外和惊喜的双重感受。


奇怪你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康德为什么给人那样的感觉?福柯会给人节制的感觉吗??[em07]
[/quote]

我指的节制是福柯在行文和对字词句的推敲琢磨上面,这是就阅读的咀嚼和咂摸而言,而福柯著作整体的谋篇布局给人的印象则放的很开很宏大。[em39][em14][em30]
http://wopdindin.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42#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意思其实是说,看了康德的书,再看其他随便一个人的书,都感觉更象人话,产生亲切感.我快看完先验分析论了,是不是落后了??福科对自己对陈述\\事件\\话语等术语的使用的评价是粗野.我也感到他是用粗线条速写,但表达的东西既宏观又细腻(难以把握,好象要飞快的抓住瞬间的领悟.二十月说我属于经验读者,确实有这毛病,福科的一些说法,比如认识体,(是否就是认识型或知识型)让我想到库恩的"范式",但范式理论只被应用与对科学史的考察,而福科考察的是整个文化知识领域,有没有一个总的模式或说各领域模式及其变形\\转换规律是否有某种共通性,体现的共同的风格气质,共同的确证感的形成机能,共同接受的潜在的合理性或方法论原则,它们之间的互涉\\相似性\\相互影响等等.这是我初步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43#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疯人院逃犯在2004-6-14 23:25:28的发言:
我的意思其实是说,看了康德的书,再看其他随便一个人的书,都感觉更象人话,产生亲切感.我快看完先验分析论了,是不是落后了??~~~

哈哈这也许就是康德的魅力吧,他用一种比较残酷的方式让人亲近哲学。速度和我差不多,我还差20页到先验辩证论,最近几天都没看了,还须加快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44#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想到一个词—“文化神秘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0

好友

1214

积分

论坛游民

掠地飞

Rank: 3Rank: 3

45#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知识考古学》引言部分的最后一段话:“....我要在这座迷宫中冒险,更改意图,为迷宫开凿地道,使迷宫远离它自身,找出它突出的部分,而这些突出部分又简化着和扭曲着它的通道,我迷失在迷宫中,而当我终于出现时遇到的目光却是我永远不想再见到的...”
     一个不断进入不断迷失不断扭转变化转换的过程,一个试图澄清这个过程而有时候又感觉无能为力的过程,一个试图使主体清晰起来的过程。
《知识考古学》是对《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的一种修正与批判。(正如福柯自己所说,我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为了修正或者废止前一本书,而不是为了表达一些一成不变的陈述和看法,否则将会使得写作失去很多乐趣。所以福柯的文本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互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而这正是最难以把握好的)。福柯是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从已经形成定性和惯性的历史的这些多样的方法和多种形式中超脱出来,获得自己的一种方法。
http://wopdindin.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6#
发表于 2007-8-4 13:10:12 |只看该作者
这应该是因为康德是在思维内部进行他的理论构建的,他避免使用材料的东西。而福可是通过某一个具体现象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进行他的理论构建,比较容易让人亲近。人面对一个熟悉的东西进行思考在心理上会感到亲切。所以,我现在想,黑蓝的辨析版应该更亲切一点,侧重一些边缘性的哲学家而非纯粹的哲学家,这样是不是更好?象尼采,福棵,德里达,萨特,加谬等,他们都是涉及多个领域的,讨论他们能够消解一种对哲学的陌生和紧张,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我们面对的人群。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0

好友

1214

积分

论坛游民

掠地飞

Rank: 3Rank: 3

47#
发表于 2007-8-4 13:10:13 |只看该作者
引言部分的一些笔记,我整理了一下:
(请注意,福柯将引言单独列为一章)
A.第一段
请重点注意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迄今,几十年来,历史学家们对长时段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犹如他们从政治事件的变换不定中和有关它们的插曲的背后揭示出一些稳固的难以打破的平衡状态,不可逆过程,不间断调节,一些持续了数百年后仍呈现起伏不定趋势的现象、积累的演变和缓慢的饱和以及一些因传统叙述的混乱而被掩盖在无数事件之下的静止和沉默的巨大基底。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长时段“,概括勾勒出了一种似乎已经成为惯性的现今历史学家们对于历史的考察,社会现象的研究的定性连续性的思维。

B.第二段
  然而,大部分学科的研究已经有悖于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原来的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断裂现象“

C.第三---四段
  ...因此,历史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弄清楚连续性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建立起来....历史的一种新形式是呀袄通过那些已经成为惯性和定性的问题制订它自己的理论:如何传述那些使人联想到不‘连续性”的各种不同的概念。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不连续性”,“界限”,“分割“,”变化“,”转换“,福柯没有具体地谈论它们,先把它们作为一种明信片提上了日程。

D.第五段
”但愿这种交错倒置不至引起错觉.....“
----这一段所讲的是要避免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上的错觉和片面狭隘的观点,在考察非连续性问题的时候不能割裂连续性的问题。

E.第六---七段
  1.文献曾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2.历史试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序列和某些关联
  3.就传统而言,历史从事于”记录“过去的重大遗迹,把她们转变转换为文献,并使这些印记说话。
  4.而这些印记本身是常常吐露不出任何东西的或者它们无声地讲述着与它们所讲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这一段似乎勾勒了这样一副图景的形成过程:文献-----历史----话语----权力。

F.第八段----第十二段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1.长时段
2.不连续性
3.总体历史的形成和初步形成
4.方法论问题

G.第十三段
所有这些问题在今天都属于历史方法论的范畴,历史的方法论的认识论的变化尚未完成

H.第十四段
1.个思想系统的两个对立的方面:a.史分析变成连续的话语(权力)  b人类的意识变成每一个变化和每一种实践的原主体
2.时间在这个系统中被设想为整体化的术语
3.革命在系统里面意味着觉醒

I.第十五段
1.谈到了尼采的系谱学(在这里,也许还可以引进黑格尔一下,拿黑格尔和尼采作个简单的比较。黑是将历史凌驾在哲学之上来考察:尼则刚好相反,是要在历史和哲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谱系和自我的异化)
2.人们用超验哲学的术语解释尼采,并在起源研究方面抑制他的谱系学。

J.第十六段
1.文化整体性的主题
2.将马克思和尼采做了比较:a.马克思所做的是连续性的研究;尼采的则是不连续的,差异的,界限的,分裂的,割裂的
3.福柯的观点:人们甚至发现即使是马克思或者尼采也不能保证人们保持托付给他们的护卫作用。

K.第十七段
”我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点.....“
1.试图通过这项研究测量出一般发生在历史领域中的变化
2.在此研究中,一些属于思想史的方法,界限和主题受到质疑
3.这些研究反过来揭示这些束缚是怎么样形成的
4.上述这些任务已经被凌乱地勾画出来,但它们的整体连接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确定
5.现在是使它们一致化的时候了
6.或者至少应该去尝试一下
7.尝试的结果就是下面这本书

L.第十八段----引言部分的最后
”在开始之前,提出几点注意之处以避免任何误解。“(瞧。一切就这么开始了.....跟我来吧~~`哈哈)
1.本书旨在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种正在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
2.不使用文化整体性的范畴,不以古老的历史哲学为依据,目的是要重新提出目的论和整体化的问题
3.试图以普通术语提出一些方法
4.没有参与(起源,历史,变化)结构的争论
5.对《疯癫》,《临床》,《词与物》的一种休整和批判。采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从历史这些多样的方法和多种的形式中超脱出来
6.一段轻松幽默的俏皮话(这个顽童~~`鸟~~)
7.感受一下,我写作时经受了多少艰辛,多少乐趣。我要在这座迷宫中冒险,更改意图,为迷宫开凿地道,使迷宫远离她自身,找出她突出的部分,而这些突出部分又简化着和扭曲着她的通道,我迷失在迷宫中,而当我终于出现时遇到的目光却是我永远不想再见到的
8.敬请你们不要问我是谁,更不要求我保持不边,从一而终,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道义,它支配我们的身份证件。但愿它能在我们写作的时候给我们以自由....

PS:我一边听拉威尔的《BOLERO》,一边整理下了这些引言部分的笔记,获得了一种奇妙欣快至极的感受与享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5 15:08:17编辑过]
http://wopdindin.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0

好友

1214

积分

论坛游民

掠地飞

Rank: 3Rank: 3

48#
发表于 2007-8-4 13:10:1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6-15 14:06:33的发言:
所以,我现在想,黑蓝的辨析版应该更亲切一点,侧重一些边缘性的哲学家而非纯粹的哲学家,这样是不是更好?象尼采,福棵,德里达,萨特,加谬等,他们都是涉及多个领域的,讨论他们能够消解一种对哲学的陌生和紧张。


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我对王晨谈及的其他一些人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讨论。[em48][em33][em36][em49]
哲学不应该将她设想成为一种精神疲惫或者过敏或者意义至上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种消解疲惫或者过敏的过程,而我们最终获得的意义将会是轻松,愉悦,道悦和快乐。[em48]
http://wopdindin.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49#
发表于 2007-8-4 13:10:13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一定程度的精神禁欲和苦行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敏锐度,但王晨小姐说的也很有道理,争取实现多层次的丰富性,最后尽量使层次差别减小,实现完全的交流.我很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高手来这里.
奇平看书很认真啊,向你学习!
另外,我觉得萨特和德里达也不属于说话让人明白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0

好友

1214

积分

论坛游民

掠地飞

Rank: 3Rank: 3

50#
发表于 2007-8-4 13:10:13 |只看该作者
敏锐是必要的,在貌似轻松和愉悦的背后将自始自终都存在着一双高度警觉的小眼睛在凝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最终我想要得到的是身心上的愉悦和清晰。精神只有当她不再作为支撑的时候她才会彻底自由。
互相学习~~我还有很多要向各位学习讨教~~~[em48]
http://wopdindin.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