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陈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两只空气同时落球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51#
发表于 2008-9-22 17:52:54 |只看该作者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这些摘抄也要经过翻译才变成小说里的中文啊,一经翻译,少不了“再创作”。那么也就是说,你说的“翻译体”并不需要经过翻译?那么这个“‘翻译’体”是怎么来的呢,它只是原文(体)罢了,而如果它是原文,不仅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内容,而且我们也会看不懂。再者,如果这个原文的语言有问题的话,那也不能说“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52#
发表于 2008-9-22 17:54:41 |只看该作者
哦,我在写帖子的时候上面已有人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3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3#
发表于 2008-9-22 18:11:2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伊洛</i>在2008-09-22 14:30:13的发言:</b><br /><p>你讲的这个很有趣。我很感兴趣。我读不进去许多翻译小说。</p><p>但是,你觉得这段话</p><p>“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p><p>读着爽吗?……</p></div><p>爽。 </p><p>至少我认为极度高明。 </p><p>第一,水浒就是说故事,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长篇小说。施先生可能没有类似现代人玩文学的意识。至多也许想在一个故事里寄托一些思想。 </p><p>第二,这种语言就是与故事风格极度协调的,小说中人多是“一刀一枪”的勾当。 </p><p>好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定要协调。黑蓝的小说里有一些外国人名,用某些特别的体裁也不是没有道理,主要是要用得贴切才是。用水浒的语言写当代农民的故事,就不再是形式与内容统一了。 </p><p>你如果觉得不爽,也是客观的,诚恳的。因为,这种明朝白话流传到四百年左右的今天,通俗文字开始出现了陌生感。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古典白话小说的爱好者,在阅读上习惯了,就会鉴赏到这种十分高级的说故事的文字。--他毕竟是书面文言时代写白话小说的人,简洁,可能是当时的学问基础带来的优点吧? </p><p>--我不知道你理解我这些话没有,但黑蓝的朋友肯定明白我表达的这些意思。</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3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4#
发表于 2008-9-22 18:27:5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卫</i>在2008-09-22 16:56:44的发言:</b><br /><p>丁丁的天空,我写小说每一天都很“惑”,这个“惑”跟年龄没有太多关系。而“四十”之后所获得的“不惑”,也不能消除我写小说该有的“惑”。人和人的区别,不在“惑”的转变,而在于他们“惑”什么。</p><p>“灰蓝色映透布帘,非常明显。”这样一改,“非常明显”修饰的对象模糊了,也就是又把句子意思改掉了;而原句“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顺理成章、既重又快,表示眼神一扫而过,因为“想起另一件事”比它更重要。而且我看不出来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非常明显的灰蓝色”这么正常的组合在哪里不像汉语。</p><p>“空气”不能用“只”来称呼,那应该用什么呢?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专属于物理学,但这里期盼的是文学或艺术的思维。不仅“只”和“空气”之间,“空气”和“落球”之间,“落”和“球”之间,它们都渴盼文学思维而不是物理或语法要求,既需要这八个字一起出现之后迅速留给读者坠落、消散、轻逸、空无、悬浮、捕捉不住、又有某种不明的重量的混合感觉,又短暂地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两只铁球同时落地”产生错觉。这些感觉(导致印象)和错觉(导致停留和反思),可能促成某种进入和把握“伟大人物”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尝试。此外应该还有些什么不是我们能说清楚的,而且我认为那也是一个题目所需要的振荡。</p><p>我们有机会通通电话吧。声音交流应该会少些强硬和固执,除了眼前的这些问题,还可以聊点其他的事。[em38]</p></div><p>是的,语言中,一个字的改动,都可能会对语感和意思有不同程度改变。非常明显 </p><p>“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这句有了停顿,在上下文显得语气重了,而且“出来”跟在“映透”后面,是有问题的。 </p><p>--我认为,这更象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将小说语言变成翻译后的英语论文,小说要准确地表达小说的细节,而不要过于强调“说理”(比如,象哲学翻译文本)。你的原文好象是想将多种意思一次在一句中表达出来,让人阅读时,是着重于“非常明显”,还是着重于“灰蓝色”呢?你无意中设置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p><p>  而“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主次似乎要清楚一些,而且是很中国化的现代汉语风格。在阅读时,也不会被语言中无谓的干扰影响愉快的阅读,一句话,减少语言中的障碍!--这些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是真理。小说写作,好象没有人敢说自己掌握了真理。自己认可的,就算真理吧。 </p><p>我有一个“谈艺群”,极度自由,有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等玩家。我也经常在,如果方便,晚上可以就一些小说问题交流一下:14935938&nbsp; </p><p>一切热爱小说写作的朋友,都欢迎来玩。 </p><p>经常写小说的朋友,打字速度应当不慢。 </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

好友

9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55#
发表于 2008-9-22 21:46:44 |只看该作者
<p>我想“翻译体”大概是指不成功的翻译特点吧?比如长式句、拗口。就我个人而言,印象里很少有看得舒畅的翻译。总觉得太死板了,不灵活。特别是哲学书,看得都想骂人。当然,我看得很少。</p><p>前面我说如果是摘抄的话,就没有语言问题了。这个语言问题这是针对创作者来说的,因为如果是摘抄(用好的话,它也可以是创作的一种方式)的,语言的好与坏当然不是创作者控制的,而是你摘抄的真正的原文翻译决定的。如果是虚构的(怎么理解这个虚构?回复里说这是虚构的。但是文本里显然没有提到。那么正文是否应该通过假戏真做来体现小说的逻辑?),那么有点不好说,因为谁也不知道原文的翻译风格怎么样。就是说反过来了,原文的翻译风格(我改一下,不一定是翻译体)似乎由创作者来决定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合乎整体的逻辑。好象是这样,有点乱。嗯,个人意见。</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6#
发表于 2008-9-25 16:57:34 |只看该作者
<p>整篇小说的气息从开始到最后完全没有漏掉,一直保持着小说最开始的气氛和环境感。那段摔倒的描写很“熟”,一些场景环境的刻画完全的表现出了另外一个地方的独特的临场感。最后结尾出现的小猫我自己觉得稍稍和前面的重量有些不平衡,但是举重若轻可能也是这篇小说要表达的意思之一。</p>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7#
发表于 2008-9-26 14:46:51 |只看该作者
<p>好几天,才发现这里在探讨。</p><p>我昨天特别忧虑自己的一个状况,就是越来越能根据某个人的一言、一行、或者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来对这个人做出“明确”的判断了。但这个判断,往往可能是错误的,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状况”是好是坏。</p><p></p><p>“丁丁的天空”先生在这次探讨中,就是有这么几个点,让我对他立刻下了某种判断:</p><p>1、丁先生对“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使我想起实际上刚才我已经看见了晨色。”这句的提出的两种修改意见。我觉得这种直接拿出一句来改的做法,是在创作者之间是极少这样做的。这使我立刻有一种丁先生是不太懂创作的“外行”的印象。</p><p>艺术创作者的“内行”知道自己应只能对他人作品的整体提出看法。至于作品的语言、色彩等细节构成是不适于提出批评的。就好象你可以批评一个画家的作品做作、生硬,但你不能说他画的女人眼睛应该大些,他用的绿色太多等等,这就有点荒诞了(如果这个画家尚且是你的学徒,那另当别论)。而且所改之生硬,还立刻使我联想到“外行领导内行”的那种常见情景。</p><p>2、谈到水浒的语言时时,丁先生提到:“施先生可能没有类似现代人玩文学的意识。”</p><p>这一个“玩”字,又是使我自觉一下就摸清了你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方向。“现代人在玩文学”这一耙子下去,九个窟窿,不知让我该哭哪一个、堵哪一个。如果这个“玩”如果也包括这篇小说的话,那只能说对话是无法继续下去的。两种不同的针对艺术本身的认识,口径完全对不上了。这一个字, 甚至让我很为这种讨论而灰心。<br />而且这一句话很明显进一步引申出——您评判艺术的高下时,是以“我堂堂中华文化”与“外国的洋玩意儿”为好坏的标尺的。</p><p>但什么又是您认为适合中国语言的作品呢?答案是您从小所看到和接触到并且接受了的。当人们严肃地谈起所谓“传统”时,说的不过是他从小接触过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已经变化过好多茬儿了。文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西餐是分餐制的,但其实中国古代也曾一度分餐。我们现在的发型,正派人的发型,都是希腊文化的遗传。我们本也应愤而慨之的。我们的衣服、房间、等等的一切,无不如此——都已不是中国的了。</p><p>3、丁先生说:“我有一个“谈艺群”,极度自由,有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等玩家。我也经常在,如果方便,晚上可以就一些小说问题交流一下”</p><p>一看到这个“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全招呼的所谓谈艺,也立刻使我知道了您的艺术境界。</p><p>当然,这第3点似乎有点人身攻击了。我所说的似乎都有些人身攻击。但我也确实想不出更恰当的方式,表达我的这种种“偏见”印象。</p><p></p><p>跳出来谈谈彼此间的鸿沟,或许也是停止讨论的建议。</p><p>最后要说的是,我说这些也并不是因为觉得这个小说已经好到不能批评的地步了。我对它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是和您一个角度的。</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2411665[/lastedittime]编辑过]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0

好友

404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Heilan Administrator's

58#
发表于 2008-9-26 22:22:2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28:46的发言:</b><br /><p>你的解释我基本上是明白的,但我认为,“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我说过,有“改善”和“改变”之别。删除这些词,影响你的坚持的语感,并没有改变你想说的基础意思,与鲁迅的两株树是完全不同的。 </p><p>36岁,还是算较年轻的,至少比我年轻。但按我的经历,这个年纪已经到的极度困惑又极力寻找解困的年纪边缘了。大概就是四十岁左右吧。孔子的感觉,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人的感觉,但古今的人性基本特点没有变,两千年时间里的生理上进化是极细微的。到了四十以后,以前迷惑的渐渐更明白了。我看照片以为你只有28-30左右。按你现在的年纪,也许五年到八年左右,你会反思你在小说方面所坚持的。 </p><p>我对你的写作内心精神理解是极少,我们之间有关小说的交流,只能要你的文本。不管你怎么解释,你都无法让你之外的更多的人的信服你“两只空气同时落球”的意义,因为大家遵守的语言规则,没有“空气”用“只”来称呼。 </p><p>你要坚持这么写,而且认定是有理的,那么,大家都可以玩,完全让小说标题除了自己,谁都不理解。但是,没有更多的人会这么玩,小说写出来的,大家发在论坛上,还是期待有人阅读和理解的。</p></div><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f3f3f3">我觉得天空说得有道理,这个标题确实太特独特了,不必这样,太拼智力了。</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103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9#
发表于 2008-9-27 02:09:04 |只看该作者
不拼智力,拼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60#
发表于 2008-10-4 22:58:14 |只看该作者
<p>一开头我觉得有点博尔赫斯的味道,好像是小径分叉的花园,就没有再读下去。看帖至此,就读完吧》</p>[em06][em06][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