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11-25
- 在线时间
- 11 小时
- 威望
- 17 点
- 金钱
- 339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567
- 精华
- 1
- 积分
- 1699
- UID
- 1582
 
|
从以上各家专著的主要论点和内容,可知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诸子百家”中的若干医家、房中家、道家、神仙家、阴阳家等及其相关的著作已为中医性学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三、鼎盛于秦汉隋唐
(一)秦汉时期:秦始皇虽统一六国,励精图治,惜在位时间短,如昙花一现,即为大汉嬗递,故此时期中医性学的发展以汉为主。根据《史记》、《武威医简》、《伤寒杂病论》、《玉房秘诀》、《抱朴子》等书记述,西汉时的性学在继承先秦有关房中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充实和阐扬。如: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曾谈及其师承阳庆之业时,所获的传书中即有《接阴阳禁书》之类,表明秦汉时已不乏性养生和性禁忌的专著。
2.《武威医简》:从现代甘肃武威发掘的此书中明显记录有性功能障碍及性器疾患各七种,如“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阴衰;四曰囊下湿而痒、黄汁出、常痛;五曰小便有余;六曰茎中痛如淋状;七曰精自出,空居独怒。”在前阴病方面,如所述阴寒、阴痿、苦衰、精失、精少、阴囊湿痒等。这些相当于现代所诊的阳痿、阳强、滑精、淋病、阴囊湿疹、精液异常、性功能衰退等病的描述,多是观察入微和颇有见地的。
3.《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张仲景所著,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除主论伤寒与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外,对性疾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如《金匮要略》对遗精、滑精、不育症、梦交等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较明确的理、法、方、药。并提出了“房事勿令竭乏”的性养生原则。还较系统地阐述了狐惑病的前阴溃疡、目赤、咽炎等特征,首立白塞氏病的诊断要点。
4.《白虎通》:由东汉班固整理成书的《白虎通》虽主要讨论经学,但对与性有关的某些事物也颇多记述。如云:“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谍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不父子相教也。”其中谈到的“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就是要竭力宣讲男女夫妇间的性知识。这一方面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士大夫贵族阶层已盛行性知识的宣传(即性教育);另方面,也旁证当时的房中术(古代中国性学)已较为普遍。
5.《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等书:由于秦汉统治者醉心于神仙术,企图长生不老,如后汉曹操带头习修房中术,“亦得其验”(见《后汉书.方术列传》),争相仿效,足证此时房中术已广泛盛行。据初步考证,《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抱朴子》(晋代葛洪著)等房中专著,多是此时期前后的代表作。另,东汉顺帝时,张三丰首创道教,其本人也是房中家,因而将道教与房中术结合,充实了性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故有“其治病事,皆取玄素”之说(见《房中列传.张道陵》)。这几本书虽失传,但在后代有关辑录中(如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卷二八.房内篇》)较多地摘录了《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抱朴子》、《大清经》、《养生要集》、《产经》等古代性学专著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这几本书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1)竭力提倡男女性事的谐和协调,使能达到“神和意感”的境界。认为如夫妇性生活长期不和谐,则“非直损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
(2)性生活宜有节制,不可频繁放纵。时间或条件不适宜而强行性交,有害双方身心健康,故主张做好“七损八益”。不然,则非唯不利于优生,亦更难却病延年。
(3)故意压抑性欲情事,也常有碍健康。如夫妇刻意禁抑不行房事,则多易引起气血闭塞和壅滞的病痛,身心受到压抑和闭滞,致生病多而减寿。
(4)许多性疾患,尤以某些性功能障碍,如男子百闭(不射精或逆行射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阴冷、性欲低下等,可通过某些简易的气功导引,或改变性交姿势或体位予以治疗,多可获效验。
(5)对一些性疾患着重于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使与气功、药物结合运用,多可获壮阳补养、却病延年之效。所载若干性养生和性医学的诊治措施,迄今仍具有指导临床和摄生的积极作用。
总之,秦汉,尤以两汉时代,我国包括房中术在内的性学在社会上曾大力推行,上下求索,故此一时期应是中医性学显著发展鼎盛的黄金岁月。
(二)隋唐时期:本时期因隋代历时不长,故中医性学发展多突出在大唐年代。
然据《隋书.经籍志》所录,有古代房中著作十一部,计有三四卷,辑录了《彭祖养生经》、《素女秘道经》、《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彭祖养性》、《郯孚说阴阳经》、《徐太山房内秘要》、《新撰玉房秘诀》、《序房内秘书》等。此外,涉及“性”的著作还有《养生注》、《养生术》、《养生经》、《养生传》、《帝王养生要方》、《养生要术》等,惜多失传。不过,此时期对性学有贡献的中医药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书,都在秦汉性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如
1.《诸病源候论》:(1)对病种有新的认识: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精液异常、前阴病证和某些男子杂病等。并对若干病证的具体性质和分类,有新的探索。(2)提高了对某些性疾患病因、病机的认识:如该书“伤寒梦泄精候”中指出“热邪乘于肾,则肾气虚,肾气虚则梦交通。肾藏精,今肾虚不能制于精,故因梦而泄。”象这类的新认识,书中较多见。
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1)病种有增加,如茎中病、尿精、精血出、阴痛、阴冷、少精、失精、阴痿、阴缩、阴下湿痒生疮、阴肿、核疡、阴卵大、卵偏、阴卒肿、阴囊肿痒、囊肿、核肿、疝等。(2)病种分类较细:如《千金翼方》将阴囊病分为阴下生疮、阴囊肿痔、水、阴肿核痈等;将卵分为卵、肠、水、气等。类似的病种分类,迄今多仍沿用。(3)治疗方法增多并富于创造性:如《千金要方》记有治癃闭,用葱管导尿简便易行,为世界首创。该书还载有治遗精方14种,治少精、失精、阴下湿痒生疮、阴痿证凡19种。《外台秘要》中所记治诸淋方35种,虚劳梦泄方10种,虚劳失精方5种。这些都体现了唐时对性疾患认识的加深和有关治疗方药的显著成就。
四、阻滞于宋元时代:
中医性学的发生和发展,经由远古的始源、先秦的奠基至汉唐的鼎盛,其史迹有如马鞍的第一个波峰渐致突起,继之由于宋元的阻滞,接着是明清近代的徘徊和新中国诞生后的振兴蓬勃,这个由波折、降支、低谷至再呈高峰的波折历程甚似一条马鞍形轨道。宋代就处于第一个鞍峰后的降支阶段。两宋时期由于程颐、朱熹理学的盛行,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故古代性学发展至此顿遭压抑和排斥,因而跌宕回落。自《五代史》、《宋史》以下,史志中几乎很难看到宋代的房中著作。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可能主要与当时医家囿于理学限制,对性学不敢再如以往那样公开探究和总结;一些修史者和藏书家,也因理学思想束缚而不敢辑录收列或珍藏房中著作有关。虽然如此,有的或转向于内科、男科、妇产科病的诊治以避免“越雷池半步”之嫌。尤值得指出的是,宋时(公元10世纪早期)日人留学者丹波康赖于《医心方》中辑录宋前有关房中术内容,并胪列为至理、养阳、养阴、和志、临御、五常、五征、五欲、十动、四至、九气、九法、三法、九状、六势、八益、七损、还精、施泄、治伤、求子、好女、恶女、禁忌、断鬼交、用药石、玉茎小、玉门大、少女痛、长妇伤等三十个专题加以引用和论述,实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宋前性学各方面学术思想的集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性学经典兰本。
金元承宋之后,一方面既受理学思想束缚,在民间对性学仍不敢越,故可云毫无新意;另方面却由于帝王酷好淫佚,尤如元顺帝荒于声色,臣士竞相邀宠和效法。据《元史纪事本末》记载“西天僧,以运气术媚帝,帝习为之,号演揲儿法。演揲儿,华言大喜乐也。”实际上,所谓演揲,即追求淫荡的房中术,此一流派与我国正统房中术以保健养生、防病优生为主旨者背道而驰,从而促使人们对传统房中术的误解和歧视,因之极大地阻滞了正统房中术的健康发展,其滥觞余毒迄今未绝。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宋元时期的性学学术虽因前述原因受到压抑或误导,但有识之士在探索养生原则和某些病证诊治方药的同时,也多少给性养生和性疾患诊治带来一定的有利的影响。在临证性医学方面,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对男女性疾病的诊治有参考和促进作用。在性养生方面,可能针对当时上层贵族的淫欲无度,名医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色欲箴》中强调色欲清静,并在“房中补益”篇中对单纯房事的补益作用持明显的猜疑论点。在李鹏飞所辑录历代有关养生文献的《三元延寿参赞》中明朗地提出房事养生的主张,并醒目地作出了“欲不可
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不可避”等告诫和论述;此外,还对“嗣育有方”和“妊娠禁忌”进行了总结和充实。无疑地,这些都抵制了元代纵欲的时尚,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于某些方面对性学的进步不无推动作用。
五、徘徊于明清近代
在明初至清亡的五百多年间,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抬头和此时王阳明所倡心学“破心中之贼”禁锢性欲思想的影响,加之当时帝王统治者宣扬的是仁义道德,奉行的却多男淫女娼,承元代演揲之风纵欲无度。在这两个亟端矛盾倾扎的环境下,复加西学东渐,故使中医性学的发展处于徘徊阶段。其特点错综复杂地表现于在中下层社会大肆宣扬去情欲、远声色、三从四德、失节事大等理学、心学余毒,桎梏性学的应有发展;而在上层统治集团则荒淫恋色、纵欲无穷,导致不健康房中术的泛滥。在这两大特色的影响下,包括晚明时统治层的纵欲荒淫、社会风气的奢侈淫逸,进步思潮的摇旗呐喊三相扭结融合,致当时性文学(如言情、色情小说、青宫画册等)象《金瓶梅》、《肉蒲团》、《红楼梦》、《西厢记》等有的作为名著流传,有的视为禁书幽闭。总的说来,包括房中术在内的古代性学,此时更为社会所误解而被视为诲淫邪说遭到歧视和排斥。
但明清时,由于学术思想活跃,祖国医学在前人开拓的基础上得到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在内的较为全面的发展,这对性学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和发展。
(一)明代:其代表作如:
1.《景岳全书》:张景岳所著《妇人规》中,在“十机”篇内较系统地指出,夫妇合机的迟速、畏机的强弱、会机的远近、生机的盈虚、气机的劳逸、情机的怀抱、病机的二火、阁辟动机的成败、时机的童稚、失机的暗产等因素常影响房事的和谐、孕育的成败。《基祉》篇还重点论述了择偶与优生学的关系,但其标准只限于女方,却无对男方的要求。在对性生活的禁忌上。专题讲述了夫妇交合的时忌、场所、影响优生的饮食和妊娠须寡欲等方面的问题,虽不无某些类比臆测之词,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之处。尤可一提的是对性治疗的贡献,他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对男女不孕育的防治,作了较深入的发挥,指出女子调经种子,主在补阴(包括补命门气血和心脾之阴源);治男子不育主在治精,凡能影响精液的充盛或射泄的疾病(如精滑、精清、精冷、阳痿、梦遗、淋病、亡阴、阳强、阴病、阳衰、阴虚阳极等)都可导致不育。并提出许多治疗方
药,对梦交、交接出血痛等病的治疗亦有独特见解。
2.《养生四要》:万全著此书,从优生学和养生防病学方面论证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过早耗伤阴液阴津,不仅影响发育成长,且易早衰夭折等问题;对房中采补和还精补脑之说表示怀疑;痛陈纵欲之害,确认房事有节是延龄广嗣的要则。
3.《梅疮秘录》:由明代陈司成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梅毒专著,明确指出,梅毒系通过两性不洁性交为主要传染途径。认为梅毒不仅可直接遗传传染,且能隔代相传。在治疗上,首先运用了汞、砷制剂,如生砒、轻粉、朱砂、水银、生生乳(砒制剂)等,开创了对梅毒治疗史中最早使用砷、汞制剂的先河。此外,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在“杨梅疮论”一篇中,对梅毒的病损、证候、诊断、治法、主方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4.其它: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特别指出了老人纵欲的危害性。赵献可的《寡欲论》告诫老年人要“急远房帏,绝嗜欲”以免房劳伤肾,损折寿命。袁黄在《摄生三要》中,把聚精列为摄生三要之首,主张“养生者务实其精”,并提出“实精之要,莫如经年独宿”,“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较具体而全面地论述了固精的方法和措施。此外,一些性与养生,性与优生和性治疗经验反映在综合医著或一般养生书中的,还有《医方类聚》、《广嗣经要》、《古今医统大全》、《遵生八笺》、《勿药元诠》和《养病庸言》等。
(二)清代:其主要性学代表作有
1.《青囊秘诀》:清初名医傅青主著,其中对梅毒的有关诊治更为详尽,录有他自拟的方药不少于12种:有补虚泄毒的,有内消火毒的,补中有泄的,专治鼻毒的等方,且多有一定效验。他所撰的《傅青主男科》计25门,226篇,论述男科杂病,辨证重视脏腑,颇具一家之言。
2.《双梅景暗丛书》:清末进士长沙叶德辉辑录,书中刊有《医心方》所出的《玉房秘诀》、《玉房指要》、《素女经》、《素女方》、《洞玄子》及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失文,对古代房中术有其相应的整理和发掘之功。
3.其它:如程仲龄的《医学心悟》,在“小便不通”篇中对淋证与癃闭、梦遗与滑精的鉴别;李中梓《医案必读》对赤白浊的区分;《外科证治全生集》对子痛与囊痛的辨别诊断;《临证指南医案》对精浊的病因证治论述;叶天士所倡温养八脉,调理奇经的治法、对精室和前阴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等都具有相应的临床价值和一定特色。
六、发扬于新建中国
由清末至民国,因宋元明清的理学、心学遗毒阴魂未散,致富于我国传统特色的性学进展仍处于低潮,尚未发现有关专科方面的新作。仅唐容川的《血证论.男女异同》中,从气血水精的相互转化关系论述了两性的差异;在淋浊、遗精等病目中提出了男精的生成及与气、血、水间的关系。
新中国诞生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中医各科学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有关“性”的专科门诊、专科医院和专业会议相继创建和召开;有关“性”的著述,也不断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自吴阶平主编的《性医学》出版前后,从1956~1995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性学专著已远超过百本大关,其中涉及中医性学的有《中医性医学》、《中医男科学》、《中医性诊治学》、《古代中医性学揭秘》、《中国传统性治疗学》、《房室养生学》、《男科证治指南》等,从病、因、证、治、临床与实验,理论与医案相结合等方面,对中医性学有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发展。如1989年作为第一批《中医现代研究丛书》出版的《中医性医学》初步总结了我国古代性学的有关成就,并为房中术正名以利继续开拓前进。书中内容较广泛地涉及到具有我国特色的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教育学、性心理学、性病理学、性临床学、性养生学、性发育学和性优生学、性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示其已具备形成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扎实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述富于中国特色的性卫生保健理论和措施,很多仍可供现代性学(包括性医学和性保健学)的借鉴和相互促进。
继1994年中国性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后,全国许多省市也先后成立了地区级性学会,国内、国际的性学或其分支的学术会议及有关的专刊和专著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由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性学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及开拓,我们深信此一既古老又新颖的性学科学必更将蒸蒸日上,前程似锦。(湖南省中医研究院 王明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