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疯人院逃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原创]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好友

247

积分

新手上路

小无知

Rank: 1

51#
发表于 2007-8-4 13:10:33 |只看该作者
对于书,我原来是瞎翻过一些的,说实话,我有个特点~只要书里有关于语义学的长篇大论
我就看不下去了。也可能是因为我的无知,我总觉的那什么问题都不解决还特别没意思。根本没有什么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其实我也没搞清学哲学是为什么。只不过,当初尤其看了康德的一点东西,和叔本华的《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更增加了我对生命本身强烈的好奇和热爱~~当然还有艺术。
成了,我好自为知吧。谢了。
what\\\'s thi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2#
发表于 2007-8-4 13:10:33 |只看该作者
语言和哲学的关系也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思索才被中心化的,当然这也许不一定就是"进步",但她是一条思路,有人走在这条路上,很(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205

积分

新手上路

坐在棺材里笑

Rank: 1

53#
发表于 2007-8-4 13:20:25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个问题……………………
汉语就能解释,(鸡—-鸡蛋)放在一起比较。假设先没有鸡,那就剩下(?——蛋),
单纯的一个蛋怎么能出来题设中的两只鸡?假设先没有蛋,那就剩(鸡——鸡),两只鸡下蛋,用你的脚指头想想,对不对?????????
呵呵………………这个问题起的太严肃,瞎说一气,缓和一下气氛!
纯洁的人喜欢怀疑那些更纯洁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36

积分

新手上路

行者孙

Rank: 1

54#
发表于 2007-8-4 13:20:4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5-31 23:57:54的发言:
虽然困难,但都是可证明的。就象林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通过两条道路同往思维的幽深之境,虽然先有鸡就不能先有蛋,先有蛋也不能先有鸡,但两条证明的道路却不是能够互相取代的。在哲学里,相反的问题都能在这个领域里得到证明。每一条道路都有特定的关注领域和思维方式。永远没有终极答案,有的只是一条条林间空地里的小径。
偷换概念 把蛋和鸡定义成绝对有先后关系的两个概念 休泊8要上当
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36

积分

新手上路

行者孙

Rank: 1

55#
发表于 2007-8-4 13:20:43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2 7:33:56的发言:
此题在哲学思辨领域——无解。
求解的过程关涉其他哲学思考,这本身很有意义。
恩恩 就是这个意思
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36

积分

新手上路

行者孙

Rank: 1

56#
发表于 2007-8-4 13:20:43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呼~~~
我的感想是:我要去上大学!
我也去看海德格尔叔本华 也去看康德罗素胡塞尔   你们都给我等着!
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7#
发表于 2007-8-4 13:20:4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齐天大圣在2004-8-7 0:56:14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5-31 23:57:54的发言:
虽然困难,但都是可证明的。就象林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通过两条道路同往思维的幽深之境,虽然先有鸡就不能先有蛋,先有蛋也不能先有鸡,但两条证明的道路却不是能够互相取代的。在哲学里,相反的问题都能在这个领域里得到证明。每一条道路都有特定的关注领域和思维方式。永远没有终极答案,有的只是一条条林间空地里的小径。
偷换概念 把蛋和鸡定义成绝对有先后关系的两个概念 休泊8要上当
[/quote]

你连话的意思都没明白还在这里得意洋洋的叫什么啊?!真怀疑你的理解力并佩服你的勇气。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36

积分

新手上路

行者孙

Rank: 1

58#
发表于 2007-8-4 13:21:00 |只看该作者
你的意思不是说探索的过程就是乐趣么?我又没反对这个
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9#
发表于 2007-8-4 13:2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齐天大圣在2004-8-8 22:01:47的发言:
你的意思不是说探索的过程就是乐趣么?我又没反对这个


唉.我不知道你反对的是什么啊.你反对的在我的话里又没出现.很抱歉我回帖中因迷惑而导致的粗暴.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4

积分

新手上路

肉肉狼

Rank: 1

60#
发表于 2007-8-4 13:21:00 |只看该作者
把七格的帖子转了来先

用户名:Sieg_geiS
匿?称:Sieg

标题: 保卫罗素悖论  


写这篇东东的原因实在是多得罄竹难书。拣重要的说,就是有太多的人,包括一些听上去很伟大的人物,由于他们缺乏一些比较精化的工具,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水平,本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识传统,谁愿意怎么思考就应当有资格怎么思考,但不幸的是,互联网使他们的不少想法逐渐侵入到我的视域里,于是,冲突就不可避免。

他们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举些个例子吧:

1、 上帝能否举起一块自己举不动的石头?
2、 反对专制这本身是否是种专制?
3、 解构主义可不可以解构自己?
……

于是,这些人就这些问题开始连篇累牍地制造文字,在他们的知识传统里堆满后,又堆到我家门口,对不起,我想我是该挥起奥康牌大扫帚,进行一场知识保卫战了。――文化战争不仅表现在亨廷顿所描述的文明差异之间,也表现在毕达哥拉斯所坚持的智力差异之间,一旦不同智力浓度的符号溶液彼此相遇,那么,符号溶液就会形成浓度梯度。在这样的浓度梯度中,布尔迪厄、萨伊德、德里达等一大批人都有可能会被呛个不行,更何况无数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的各类据说叫作是后现代思潮的芸芸众生。

至于人文学科里各位学者教授大爷大妈,我不管你们具有如何悲天悯人的胸怀,也不管你们具有如何皓首穷经的态度,更不管凭你们的知识传统是否能看懂以下的文字,我只是想提醒你们,你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些问题,数理逻辑学家们已经替你们解决,如果他们没有解决,那你们也没有能力代他们解决,如果你们硬是要代他们解决,请不要声称你们已经大有收获,如果你们按捺不住非要这么声称,那么,好吧,随你们的便。

→→→→→→→→→→

先简扼叙述一下罗素悖论:

定义:
M:所有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N: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问:N∈M还是∈N。

如果N∈M,说明N具备M的特征,根据M的定义,N包含集合自身,但这和N的定义矛盾;
如果N∈N,说明N具备包含自己的特征,这与N的定义矛盾;
但M+N遍历所有集合域,所以N也不是空集。
于是,悖论产生。

分析:

罗素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提出分层方法,就是说:“集合的集合”与“集合”不能在一个层次上考虑,也就是说,上面说的M,属于非法构造,或者说,M不能进入定义中。
这样,悖论就解决了。

但是,有逻辑学家提出,这么做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集合的集合”具备“集合”的所有特征,没道理硬把它们分开。如果你硬要进行分层,那等于人为的在假设上多加了一条规则。

其他解决方法包括公理集合论,就是在起初的公理预设上就把规则定死,这样,悖论也能消失。

但人们依旧更感兴趣的是:如果悖论的前提不改变,就让悖论这么出现着,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自圆其说?就如同人们引进无理数解决了毕达哥拉斯悖论,引进了极限概念解决了贝克莱悖论。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前面说到的那两个定义再抽象一把,智力上已经跟不上的同学们可以先放学回家了:

定义:
M:所有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N: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

很明显,这里的集合自身就是指定义里的M和N本身,也就是说在自我指涉。我们用“⊙”表示具备自我指涉关系的集合,其中M是具备自我指涉关系的,N不具备,则有:
M(⊙)
N(!⊙)
其中,⊙关系的定义是:a∈a

先考察N∈M,有:N(!⊙)∈M(⊙),显然,如果这个关系式成立的话,M里就会即有⊙关系的集合,也会有!⊙关系的集合,但这是和M定义相反的,所以这不可能。

再考察N∈N,有N(!⊙)∈N(!⊙),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当我们在这里说有悖论时,我们其实是把算符∈给⊙关系化了,也就是说,算符∈是外延区的,它并不属于定义时用的内涵区,但这时,算符∈渗透进了内涵区,于是发生以下运算:
根据⊙关系的定义:a∈a,有:N(!⊙)∈N(!⊙)=》N(⊙),而N(!⊙)与N(⊙)是矛盾的。

罗素提出分层法,就是想把⊙关系给去掉,这样,上述矛盾就不会发生,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关系是到处存在的,比如,当计算机指针自指到自己所在的地址上时,蛇咬尾巴直到最后一口咬到蛇头自己头上时,上帝自身是其自身的原因时,全部都是体现为⊙关系。

因此,罗素悖论其实是构造了一个当⊙关系在n阶(n>1)算术关系中渗透时发生的矛盾,而这个,我认为应该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处理来解决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立栅关系▽,并对⊙关系所在阶进行标记,拿上例来看,就是a∈a被标记为▽1(a∈a),而N(!⊙)∈N(!⊙)则被标记为▽2(N(!⊙)∈N(!⊙)),将其中的内涵全部抽象化为形式本身,分别有:▽1(⊙)和▽2(⊙),并且,▽1↙▽2,其中,↙表示在……的阶之下,这样,原来的悖论就被表述成:

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都包含在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的集合的阶之下。

我相信在蒙塔古语法那里,有比我所构造的更精致的说法,另外,据我所知,亚相容逻辑和辩证数理逻辑里也有对此问题的不同解法,希望所有看完我的帖子还没睡着的同学们,能够百尺竿头再锯一段,争取把挂竹竿顶上的那条悖论裤衩给我取下来。

好,我们接着看,蒙塔古作了什么呢?
蒙塔古其实引入可能世界I和时间J之后,就给予了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多值的自由,一旦我们设定这些多值的起始值,我们就能得到不同的内涵解释。--而MG的模型好处之一就是,它解决了晨星昏星问题。

同样思路,我认为,如果我们将振荡周期函数作为可接收的形式纳入语形学里,就能解决因果互相指涉的问题,这包括理发师悖论、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悖论、说谎者悖论等等。
假设有函数H,它的表达式是:
H(^P,2n)=1
H(^P,2n+1)=0
其中,P是命题,^是内涵算子,n是H作用于P上的有序整数集,我们有:当n=0时,^P为“我不在说谎”,H=1;当n=1时,^P为“我在说谎”,H=0。
其中,句子P为“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MG语法里的I和J作为意义赋值,赋值给n,我们就可以得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理解这些悖论时的语义振荡现象。

因此,当P是“上帝可以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时,我们真正被困惑住的是语义振荡现象,因为在我们的形式系统里,我们认为,涉及到上帝概念的时候,内涵应该是决定论式的,而不是这种振荡函数。

可是,正是因为上帝是万能的,所以他应该包括语义振荡。

在这里,是我们人类自己对内容的决定论式的判断,导致了形式上的无法决定论。

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满足形式上的决定论,然后将悖论作为一种良性结构,给纳入到我们的日常语言里,而事实上,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比如,小孩会不自觉地说:“要是父母没养我该多好”。--照道理,谁都明白这话的内涵要真在现实世界里实现,这话的说者就不存在于是这话本身也不存在,但是,这话还是作为有意义的话而在概念上先实现了。--这就说明我们其实已懂得形式先于内容的道理,只不过是不自觉的懂得罢了。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对悖论耿耿于怀,我认为这是对悖论形式的不接受,可这是心理原因,就跟当年人们不接受地球绕太阳转一样。

进一步,我甚至可以将振荡函数构造为波函数,从而创立“量子语义学”(伟大三十万年吧?),这样,我就可以断言:对悖论系统而言,想要测量出确切的语义内涵是不可能的,我们对语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语义的干扰。当我们定下当前位置n下的语义内涵时,我们没法知道在接下来n+1的语义内涵是什么,而如果我们测量出接下来的语义内涵会到往哪里,我们就判断不了现在n的语义内涵的位置。

回到蒙塔古语法,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蒙塔古之后的发展,逐渐将问题重心偏移到了如何让人工语言来适应日常语言上面,比如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之类,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框架式的仍语言的确在计算机脑和人类脑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最近这个名称不幸变得有点狼藉),但由当初晨星昏星问题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力却是越来越弱了:人们正在采取遗忘策略,来对付始终存在着的悖论问题。

事实上,内涵逻辑的那张多真值内涵表是颇有问题的,但蒙塔古那里,这表的真值是被人为定义的,当然,逻辑学家可以把活干得再漂亮些,可将之进一步处理成公设,一种类似于彭加勒所提倡的约定下的有限集,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在这里偷偷摸摸地引入了经验流。

并不是说经验是万恶之源,但在一步又一步缜密的推理环节指引下,逐渐从日常语言的混浊中,通过翻译进入到人工语言,并在人工语言的无歧义语义里越走越深的最后一刻,赫然发现尽头处蹲着的是头经验之兽,而非什么通往上帝的大门或狗洞时,沮丧感是相当强的,或者说,我们得承认,到目前为止,内涵逻辑只是阐述了我们该如何看待日常语言里的悖论现象,但并没有在一个更高的阶上,从逻辑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仍旧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划定的圈子里,并给予他的公共语言以一个来自数理逻辑阵营的旁证。

但无论如何,我们毕竟将悖论问题给形式化了,也就是说,附植其上各种价值判断已然被我们一脚踢开,虽然这么做,表明上看似乎是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给踹了,但实际上,只有在这么踹了以后,我们才会发现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个假问题,就拿绝对民主和绝对专制所引起的争论来说,这本来就是由概念设定时的振荡特性所必然产生的悖论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没有绝对民主也没有专制,所以不可能有悖论出现,这正如我们可以在理念世界里画一条没有宽度的直线,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办不到。

同样,人文学科争论的很多问题,其实不过形式系统里的问题,或者说不是他们的知识传统所能涵盖到的问题,因此,数理逻辑学家有必要为他们这些喋喋不休的符号制造者们,圈定一个可以言说的辖域,在这个辖域之外,是上帝和数理逻辑学家们活动的场所,同样,一旦进入到非形式的辖域里,数理逻辑学家也该闭上他们的臭嘴,这方面,罗素倒是个反面典型呢。

最后,请原谅我写了这么一篇狂扁后现代的文章,使得不少人感受到了即将面临的知识破产的威胁。――其实就算我不写,迟早也会有其他人写,在互联网时代,墨丘利这位传播之神有了更强大的力量,所以,知识角斗会比以前更残酷猛烈,而所有知识已然老化的人文学者,如果你们再不抓紧学习,那么,你们就等着坐以待毙吧。
无缘昏花两眼;但求一目了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5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