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叶,摄影媒体的语言已基本定型之后,只能陷入唯题材论。摄影师们开始扑向战场,深入贫民窟、精神病院、工业污染区、事故现场,他们把成名的赌注全压在运气上。
这种唯题材论的摄影建立在摄影的纪实本质上,其实才是回到了摄影的真正本质。
而所谓的艺术摄影呢?由于只有这有数的几招可以比较,要维持一套名利场逻辑,反复在同一个方向上互相磨炼,就渐渐走上了伪学术的魔道。
以中国为例,我们今天在摄影家协会所组织的影展上看到的那些“艺术摄影”正是这条魔道的一种版本,那些长城枫叶、荷塘晴蜒、水车的夕阳、老人的脸和奔跑的野生动物,竟成了艺术摄影的必修课。荷花尖上的晴蜒,因为集镜头运用、景深(光圈控制)和速度把握等各种比赛项目于一身,成为中国摄影家证明自己“基本功”过硬的一本证书,就象厨师考级时每个人都要炒一道鱼香肉丝一样。
招数已经由实战的散打变成了套路表演,题材也渐渐凝固在几类命题之上,剩下来能谈的就是摄影者如何敬业和艰辛,如何加强修养之类的闲话。我翻了几篇所谓的摄影批评文章,笑掉了大牙。再或者就只能谈器材了。谈俫卡和哈苏,仙娜和老牌的海欧,这是让“艺术摄影家”们最滔滔不绝的话题了。
....
在曝光准确和焦距清晰这些起码的要求得到满足之后,一张好照片和不好的照片之间的区别可能没有我们原先所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很多摄影教材用来做反面例子的图片,经常也能够打动我们。
....
当代摄影现象根据其工作方式和议题分为5种。
A 摄影之内:根据摄影的客观纪录原则,把它加以极端化的倾向,这是在摄影概念内部的工作。
B 摄影之前:在拍摄之前设计和摆制,导演拍摄对象的倾向。
C 摄影之间:严格来说是在图片与图片之间,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一种拼贴关系。
D 在摄影之后对图片进行再处理,这包括了数字化的和手工涂绘的手段。
E 摄影之外:依据对摄影的文化属性的判读,以及摄影文化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其社会性的流行现象作为创作的议题。这一类工作与A类型里应外合,可以看作是对摄影文化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的两种路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9 12:46: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