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2/7/tutu312,2006081213540.jpg" alt=""/></p><p>【作 者】 米沃什 <br/>【译 者】 西川,北塔 <br/>【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br/>【版次印次】 2004年6月第1版 <br/>【ISBN书号】 7108020882 <br/>【开 本】 32开 <br/>【装 帧】 平装 <br/>【国 别】 Poland/波兰 <br/>【页 数】 304 </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2" valign="bottom" bgcolor="#ffffff" height="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84" bgcolor="#000000"><b><font color="#ffffff">前言</font></b></td><td width="16" bgcolor="#ffffff"><b> </b></td></tr></tbody></table></td><td class="font2" bgcolor="#ffffff" height="7"></td></tr><tr bgcolor="#000000"><td class="font2" colspan="2"></td></tr><tr><td class="font2"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 valign="middle" align="left" width="2%"></td><td class="main16px" valign="middle" align="lef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size="3"><p>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br/><br/> 请理解;一个人必须独自在人间创造<br/> 一个新的天堂与地狱是多么难哪。<br/> ——米沃什《阿德里安,齐林斯基之歌》<br/>据波兰诗人皮奥托·索莫尔(Piotr Sommer)说,许多居住在波兰的波兰诗人认为,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算不得波兰诗人,他更是一位西方诗人,或美国诗人。这种评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德国人对君特·格拉斯的看法,认为格拉斯的德语不能代表德语的最高水平,也让人回忆起高行健获奖时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反应,认为中国国内不乏更出色的作家。但是,对米沃什的赞誉,至少在中国和北美,如今似乎越来越一致(正像在对其他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一样)。1978年米沃什在美国获得由《今日世界文学》杂志颁发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一般认为该奖是小诺贝尔奖)时,约瑟夫·布罗茨基称赞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米沃什反过来也是布罗茨基的崇拜者)。伟大不伟大,有时是一句空话,但布罗茨基做此赞美,乃是基于他对米沃什的认识、他对20世纪诗歌的认识、他对“伟大”一词的理解和他的历史意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对米沃什的友谊。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与米沃什的关系赶不上布罗茨基与米沃什密切,2001年12月他在为《纽约时报书评》写的一篇文章中称,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磨不透的巨人”,这或许能够代表一部分美国作家和诗人对米沃什的看法。米沃什在美国的成功确定无疑,但无论是波兰人还是其他地方的人若据此认为他就变成了美国诗人,恐怕不妥。他本人当然不会同意,至少他一生都在使用波兰语写作。<br/>在《米沃什词典》这部回忆录中,他承认他是西方文化的追慕者。在谈到20世纪初东欧一些国家的诗歌写作时,他说:“我不好意思承认,我们这些国家主要是模仿西方。”这听起来完全是文化势利眼的意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民族文化习惯,还有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但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原因?批评家伊瓦·伊瓦斯克(Ivar Ivask)曾经谈到过东部欧洲与西部欧洲的不同,他说:“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时代‘一切都瓦解了,中心再不能保持’,但是在东欧,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中心,即使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维也纳也称不上,所以事物无需瓦解,而是一直围绕着一个空空的或纯粹是想像出来的中心,以一种奇怪的、离心的方式旋转。”这种情况大概我们这些没有到过东欧的人不太容易理解。但可以理解的是共产党波兰的意识形态气候。在米沃什的亲西方主义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1951年他从波兰驻巴黎大使馆文化参赞任上出走,从而与波兰政府决裂,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应该是他亲西方的逻辑结果。而这正是为某些一直生活在波兰的波兰作家所反感的,认为他没能与波兰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因而他不能理解波兰人民的政治选择。不过,波兰作家们应该了解,米沃什心里始终装着波兰,装着他的家乡——立陶宛说波兰语的维尔诺社会。“为什么那个毫无防御的、纯洁得像一个被遗忘的/结婚项圈一样的城市不断呈现在我面前?”(《没有名字的城市》)——这使他对西方生活经常做出波兰式的反应。在他的《一次演讲》这首诗中,米沃什回忆起法国诗人瓦雷里的一次演讲和他自己听演讲时的心态:瓦雷里讨论着“审美经验的持久特征,它确保了艺术的永恒的吸引力”。但是,坐在听众席上的米沃什却想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的处境:<br/> 他头发倒竖,<br/> 耳朵听见搜捕的尖叫,<br/> 他逃过冰冻的原野,<br/> 而他朋友和敌人的<br/> 灵魂留在了<br/> 结霜的铁丝网后面。<br/>好像正是为了回应波兰国内对他的批评,他在回忆录中针锋相对地对波兰青年一代诗人提出了指责:“对于那些1989年之后开始为西方出版市场写作的波兰作家,我无法抱以好感。对于那些模仿美国诗歌的青年诗人我也是一样的态度。我和整个‘波兰派’(Polish School)做我们自己的事情,心里装着我们的历史经验。”<br/></p></font></font></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2" valign="bottom" bgcolor="#ffffff" height="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84" bgcolor="#000000"><b><font color="#ffffff">作者简介</font></b></td><td width="16" bgcolor="#ffffff"><b> </b></td></tr></tbody></table></td><td class="font2" bgcolor="#ffffff" height="7"></td></tr><tr bgcolor="#000000"><td class="font2" colspan="2"></td></tr><tr><td class="font2"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 valign="middle" align="left" width="2%"></td><td class="main16px" valign="middle" align="lef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size="3"><p>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波兰裔美籍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1978年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p></font></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2" valign="bottom" bgcolor="#ffffff" height="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84" bgcolor="#000000"><b><font color="#ffffff">下载地址</font></b></td><td width="16" bgcolor="#ffffff"><b> </b></td></tr></tbody></table></td><td class="font2" bgcolor="#ffffff" height="7"></td></tr><tr bgcolor="#000000"><td class="font2" colspan="2"></td></tr><tr><td class="font2" colspan="2"><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 valign="middle" align="left" width="2%"></td><td class="main16px" valign="middle" align="lef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size="3"><p>米沃什词典</p></font></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9 13:29: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