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此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 此岸絮语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1#
发表于 2014-6-26 09:12:40 |只看该作者


江苏人民,1997年初版。2000年再版时,封面换了,没这个有味道。
手头的初版是在某个如今已没有什么印象的小城地摊捡的,两元。

因为小众,以前不曾听说,先在书店偶然看到的新版。
内容有趣,翻译也流畅,图片精美,有不少大牛们的八卦。
当时没有出手的一念,正是觉得封面太普通了。
这是自己对可买可不买的书的一个变态收纳标准。

不久外地出差,晚饭后街头闲逛,没想到饭店附近的地摊上,
一片地摊文学中间,赫然躺着这么一本奇奇怪怪的书。
不禁大喜过望。试探着问摊主价钱。
人不耐烦地回,随便给俩吧,压手里大半年了。

呵呵,这个情节还记得。

————
原著信息: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about/What_Little_I_Remember.html?id=WNXQ0EXYyIMC

其他信息网上好找(不过上面链接现在看不到了)。


P.S. 顺便谢卫康指点迷津,原来同音字也在屏蔽之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黑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2#
发表于 2014-6-27 10:50:41 |只看该作者

The Girl I Left Behind Me
painted by Eastman Johnson (1824–1906) between 1870 and 1875.

约翰生以风俗画闻名于世,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创办人之一。
注重日常生活观察,画技、创意、构图俱佳,喜周游世界。富有,谦逊,且长寿。
晚年旅居海牙,受十七世纪尼德兰前辈影响,时称美国伦勃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黑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3#
发表于 2014-6-27 10:55:23 |只看该作者

Johann Robert Schürch (1895-1941)
瑞士画家


坦率很少被视为行为意义上的优点,甚至远非良善。
其文化潜台词即:人人需要皇帝的新衣。
在此意义上,中西始有交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黑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4#
发表于 2014-6-27 11:10: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意乱情迷

陈鱼说的侵略性,我有同感,而且是很强烈的联想到理科生比较熟悉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简单说就是,这篇几乎全是状态描述(外部动作和心理习惯、心理判断),没有或很少过程细节和动态展示(例如心理活动和场景切换的速度、方向和进程)。

这样的特征应该也可以很动人、很诗意或者很有说服力(因而不具侵略性),但一定是基于对那些状态转换的动力学过程的深刻理解。比如,对某种激情的心理机制(过程),及其形体表象(状态)的把握,而不仅仅是想象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5#
发表于 2014-6-27 11:12:15 |只看该作者

回复:异乡的鹤

如果是一篇完整小说,好像不是“胆小”,而是过于随性了。首先叙事背景比较梦幻,甚至连异国情调的感觉都不是很确定(除了袋鼠符号);其次是人物形象模糊,既看不出言行举止的异域文化内涵,也不是特别确定各人的性别年龄;第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的模型作业有不少相似处,可能只有景观设计才会特别看重那个涂料羽毛效果(当然也可以算是卡儿女性特征的一个证据);第四,除了basal wood兼具专业特征,其他三个西文名词没什么必要出现(没有后文的话,Der也不必西文,比如德尔配卡儿)。在这样的氛围里结构出的故事,必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比如令人卒读的理由),除非“包结实”(Borges的英式发音)再生。

换句话说,去掉袋鼠,换上日韩、南亚、东西欧、南北美的某个符号,或者换上其他国家男孩女孩、其他相近专业学弟学妹,故事依然成立。这种时、空、人的普适性很可能是优秀短篇的一个特征,前提是故事本身惊艳而不是简单。否则,读诗歌散文好了。

不过,作为未完成作品,在这个世界杯的梅雨天里,还是别有一番清爽。那些尚不确切的片段的丰富(但支离)与绚丽(欠发散也少关联),加之较为娴熟的诗性意象的表征和运用,在“温柔和厌倦”之外,应该可以收拾出更为强烈一点的精彩,虽然优秀诗人很少能造出好看小说。

P.S. 因为推土节找到网易空间,看到不少美妙的诗。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6#
发表于 2014-6-29 11:01:41 |只看该作者
                                                                     

(放学路上)

今天不是很精神。帅哥遇到麻烦了?
也不叫麻烦,就是,有点烦。

哈哈,小朋友也有烦恼?
别没大没小的。

对对,朋友不开心的时候,要当个好听众。
可是我还没想好怎么对爸爸说。

看来问题蛮...吭吭...还挺严重。
老爸,谢谢你!

干嘛没头没脑地客套?
你要说“蛮”什么也没什么。反正同学爸妈都这么说。

那不可以,男子汉大丈夫,说不说就不说。
耶!耶!(父子俩对了一掌)

让爸爸猜猜儿子烦什么?
不用猜,作文呗。

假期不是写过一篇嘛,开学那天还高高兴兴的说老师表扬你了。
就是因为这个!

嘿,矫情了不是,表扬还带不高兴的?
一开始都不会写。我都没好意思说,假期作文我憋了一天,才写了二百个字。

慢慢来嘛。妈妈说你写的句子很通顺,前后有关联,没有错别字,很像一篇文章;还有,标点符号全对。
你知道妈妈总是乱表扬的嘛。

所以你也经常拍她马屁。
嘿嘿,彼此彼此。

不过妈妈这次说的可都是实情,缺点就没夸哦。
是,句子太单调,模仿比较多。这几天同学们都差不多写的。

好好说话。
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句子,差不多的写法,连词语都差不多。

你这个说法就很棒!经常跟爸爸说说学校的细节,对你写作文一定有帮助。
老师说要先模仿课文。

一开始都需要模仿吧?爸爸也不大懂。
老师这么说的,但我觉得不对。

说说看。
比方说要写爸爸妈妈,大家的爸爸妈妈一点也不一样。

你是说——
长相呀、个头呀、穿戴呀,喜不喜欢小朋友呀、讲不讲卫生啊,都不一样的。

不会一上来就这么复杂吧?
写你们干什么我们不懂,写你们想什么我们更不懂,只能写外貌“特征”一类的吧?

老师怎么说?
老师让我们好好观察生活,找出要描写要“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的文字把它们写出来。

貌似高大上哟。你们懂没懂?
哈哈哈哈,同学们一听到“对象”二字就哄笑,互相盯着,“观察”,大笑。

呵呵,说明你们懂了呗。
“特征”没懂。

你看前面那辆车和公交车哪儿不一样?
前面是奥迪A6耶。

不是车的牌子。
那车黑色的,轿车比公交车小多了,可价钱差不多。

这个你也知道?
同学家有。

还有呢?
里面坐着三个人。

单说车。
这个好像不用对比都知道啊。

对呀,没有必要写秋天夏天有什么区别,晴天雨天有什么不同。写你看到的不一样的对象。
与众不同吗?

先要真实、准确吧。不要想象。
怎么入手?

注意那些大家不十分了解的东西。
比方说...

细节,车的尾灯、后窗,什么的。
轿车尾灯好看些?

不准确吧。
嘿嘿,这个真不会。

别不好意思,这个你们老师也不会。
为什么?

继续看车窗。
小车后窗大点儿。有加热线。有窗帘。窗下有个音乐盒和一个纸巾盒。

对,这是寻找特征的第一步:有和没有什么,类似的东西。
哦。

没有的好办,简单罗列即可。
比如爸爸的胡子...

比如上学有两条路,一条近些,是小路,没有机动车,很安全。爸爸妈妈没时间接的时候,...
我不喜欢那条大路,车太多,很吵闹....

就是这样。如果有类似东西,就要快速找出他们的差别。
是不是尽量把他们的不同写出来?

不仅是不同!比如那个窗帘什么颜色、什么图案、拉开的还是合拢的、拉开了多少、颜色跟俩盒儿搭不搭....
哈哈,有点八卦耶。

是描写细致。
(儿子似乎沉思了一会儿)

发现好多东西,知道它们不一样,就是写不出来。
慢慢来。有些是文字本身的问题。比如描写不一样的空气、音乐就很困难。

听音乐、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可以写出来呀。
对啊,你的感受一定是真实的,而且独特。

那有的可写喽。
当然,能写的东西多着呢。

和爸爸聊聊好多了。
这样就好。平时多观察,多写,多和别人交谈。别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作文书。

老师有时候会推荐我们看。
哦......(一直还没想好要不要当儿子的面质疑老师的话)

下周要写《我的好朋友》。晚上我们几个约好了去小东哥哥家,我记不起他眉毛长什么样儿了。
你还别说,小东的眉毛确实与众不同,跟他爸妈也不一样。

那就是小东的特征吧?
you get 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7#
发表于 2014-6-29 11:24:09 |只看该作者

(几周之后)

老爸,还记得上次你让我“观察”汽车尾灯的事吗?
好像,还有点印象。

今天老班请郑叔叔给我们讲汽车车灯的故事,同学们大呼过瘾。
当然了,郑叔叔是这个行业很有名的设计师哦。

郑叔叔讲了很多车灯的制造与设计。对了,爸爸,什么是高科技?
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与技术。

科学和技术“具体”是什么?(最近儿子特别喜欢“具体”的东西)
科学就是发现人们还没有发现的规律,技术就是按照科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那,我们上学学的是什么?
是知识吧,也包括能力。

不是科学技术吧?
基本不是。知识是完全确认的定论(可能很不科学),能力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处理事情)。

听起来有和技术沾边。
算是给将来玩高科技打个基础吧。

你不是说我们一起户外也是学习吗?
当然是啊。而且是知识和能力一起学习,一起长进。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哦。我喜欢户外,也喜欢郑叔叔的设计。
呵呵,有进步嘛,过去咱们帅哥可是一向不介意外表哟。

嘿嘿,长的帅,又不是我的错。可是听了郑叔叔的报告,放学回来发现好多车灯好丑。
你以前没这么挑剔耶。

不是挑剔,是发现自己以前比较“无知”。不懂得一件东西和人的长相一样,也有好赖。
关于美丑,以后还有很多要学的,体音美课堂和课本上,就有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是啊,同学们都喜欢体音美,可是一周才一两次,不过瘾。
有什么问题,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让家长帮忙。学校有学校的安排,老师们也无能为力。

......

对了,爸爸。想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别一惊一乍的,又出什么大事了?

哈哈,引起老爸重视嘛。无知是不是愚蠢?
肯定不是。无知而不自知,并且用以指点自己或引导别人的行为,才是愚蠢。

听不大懂耶,老爸!简单点儿说,举个例子呗。
呵呵,老爸刚才这样和你说话,就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不会吧,老爸。
愚蠢的前提条件是无知,并且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无知而不自知”。

你不知道什么?
爸爸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爸爸的话,就那样讲出来,并且觉得自己讲的还很精彩,希望你能明白和受益。这就是愚蠢的表现。

还是不太明白。
你这样一直追问下去,爸爸可能会不再那么愚蠢,谢谢儿子!

你是说,可以想办法让儿子明白?
嗯。比如说,爸爸不懂你们玩的一些游戏,还有你们同学间的“黑话”,这属于无知。

哦。
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所以不去干涉你们,这就不算愚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或制止,那就是十足的愚蠢。

这样啊。
比如小时候不让你在阳台上配什么“毒药”就是。

呵呵,看哈利波特看的。现在不玩了。
你不看了,给老爸看看呗。


——所以,无知不要紧,任何人都有知识空白和能力短板。只要不自以为是,一个人就会少做很多蠢事。
(想了想,这句非常愚蠢的结束语,还是别告诉儿子吧。他会很快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8#
发表于 2014-7-6 15:36: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7-6 20:46 编辑

鸿渐:

我不是辛楣文纨,也不太会用论坛“消息”对话,但你居然还要“耐心等待”,搞得我不免正襟危坐,把思考了好几天的结果报告与你,希望不至于特别令你失望,关于节奏或者过渡,关于热力学以及动力学。阐释谈不上,算是自己图书阅读的一点心得吧。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读小说比写小说或者聊小说愉快得多,所以正文放在这里比较妥当,你有兴趣就过来看看。我先向你致谢。

先说我对“节奏”的理解。我觉得任何一句话、一篇文、一个小说,只要作者宣告完成,就自然具备各种节奏。至于这些节奏是否得体,是否自洽,是否前卫或者经典,以及是否能够唤起读者共鸣和愉悦(或者相反),情况可能非常复杂,任何一言以蔽之的说法(判词)都不会有太大意义。比如你可以认为到下一个句号前,这几句话都是欠揍的节奏(一笑,反正你也揍不到)。

这里稍微展开一点。

我觉得文章的节奏大致有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层面,即作者层面、文本层面和读者层面;其中每个层面还包括一些重要的亚层。

作者层面的节奏我说不好,因为缺少写字训练。但从公文或是学术论文角度也能大约体会到一些作者节奏亚层的重要区别,比如自己预期(设)的节奏(可能受限于自己对节奏的认知),自己对读者是否适应这个节奏的考量(因而会影响最后的文本形态,当然文学创作也可以完全忽略这个亚层),以及自己实际书写出来的节奏(主要受限于自己的文字功底)。而一旦文本公之于众,读者对那些有关节奏有什么样的感知与议论便由不得自己(准确地说是和作者没了什么关系,除非自己确实愿意据以修改),自己也无需特别在意或追求诸层面及其诸亚层间节奏的一致。

文本层面的节奏可能是写者与读者彼此接受的一种中介,大多与母语习惯有关,比较具象,当然也因此伴随许多环境或是时代的印记而有不同的微妙呈现。比如语音的节奏、句子的节奏,段落的节奏、段落间关联的节奏,以及场景变换、人物出没、言行举止、人称交替、故事推进等方面的节奏,都可能影响阅读快感的断续变化和文本意象的准确传达。然而,即便是出身背景相似,受教育程度相当,对这些节奏的感知也必然因人而异、因年纪而异、因心情而异、因谈论的具体场合而异。更有甚者,比如我吧,可能会把文本的排版形式也视为文本节奏的重要参数,像旧小说的回前诗词或新文论的引文脚注,一定要用不同字体且与正文隔开一行,否则起码影响阅读情绪,更不要说购书欲望了。

读者层面的节奏除了每个人对上述文本外部形态的感知存在大量差别之外,还有接受心理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各人阅历、经历、兴趣以及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一个人对熟悉与陌生事物的发展节奏的感知、对熟悉或陌生体裁、题材故事的接受期许,对作者本人背景认知的代入倾向,甚至阅读期间心理乃至生理的异常变化,等等,都可能会改变对一个具体文本节奏的理解和把握,甚至因此作出对文本总体质量的一种评价(不全面但很真实,不深刻但很直观)。显然,这个层面及其全部亚层也很少与作者有什么直接关系,甚至和文本本身也关系不大。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尤其如此。显然读者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作者经常无法理解也无意了解。

据说“现代文学”的前辈们非常自恋地坚信“我写作,读者学会阅读”,因而比较无视读者和市场,并且也确实自得其乐了几十年。不过,最近二十年的情况有些反过来,开始比较接近“我阅读,写者学会书写”的状态,国内因此而功成名就的写者已经不少。因此,读者层面的节奏或许还可以继续探究下去。就魏虻这篇而言,段落之间的巨大空间,很令我费解。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为什么不可以排得“正常”一些?但是显然,不介意这些多行空格的读者也大有人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9#
发表于 2014-7-6 15:39:33 |只看该作者

再说过渡。我同样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存在有没有或是否缺乏过渡的问题,而只有那些“已有的”过渡是不是表达了作者的文本预期以及是不是符合了读者对某些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场景变换的接受心理。在这个意义上,过渡似乎很像节奏。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然的,比如节奏比较具有即时性,而过渡不妨历时很久——小说中的伏笔技术、谐音技术、典故技术、小标题技术或者时尚标签与传统符号技术等等都可能是很好的过渡手法。不过,对这些过渡技术的运用和品味,人与人之间同样会存在巨大差别。以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为例,在熟悉或者专注于前面那些章节以及Andante的铺垫情况下,对中间那个轰然作响的瞬间,会觉得特别开心提神,并对后面的Menuetto和回旋奏鸣曲记忆深刻。当然,也可能是不出所料地吓了一跳。在后一种情况下,欠揍的当然不是海顿就是乐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0#
发表于 2014-7-6 15:51:29 |只看该作者

关于那个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个写者或者读者,可能因为自身各方面的局限,很难对自己写或者读的东西百分百了解,于是表达不当与理解不了都很平常。这种局限是永恒存在的,但表现形态各异,比如三十岁以后的人可能完全不记得自己二十岁时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心理(更不要说理解别的年轻人了),却可能很容易地洞悉五六十岁以后的人生。比如二十出头的麦卡勒斯笔下的“米克”就是一个十三四岁小女孩的文学典范,那是任何一个二十五岁以上男性(或女性)都很难刻画出来的人物。然而,许多经典的“文学老头老太太”出自三四十岁的男女写者之手。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懂得,没有一流作家,只有一流作品,就像二战后现代科学界的共识一样:没有科学家,只有科学。这些想法就是动力学的一些分支在起作用。

我们再看看小说热力学的问题。其实,一篇小说完全不像一个科学事件或科学规律,而更像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具体工程项目或至少是一份正式投标的工程标书,因而在其诸多构成元素(比如人物、道具、场景、故事线索、言行举止、身份背景、时代特征)间应存在或显或隐的关联,其状态参量和过程机制皆有其外在的表征以及内在的规律,并通过小说语言、形式和结构有所交代与揭橥。不仅如此,如果这个小说主题不是特别的梦幻或者自我,则还需要与人物的基本生存时空状况有某些基本的契合,以增加人物或故事的存在感,比如不同行业的销售模式和销售策略可能存在巨大差别,并因人因事因地甚至因性别年龄季节等等而异;再比如能不能早一天明白或者至少是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已经很难相同,而独处的自己和谈笑中的自己也大不相同,即便日落前后。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风格、特点、思想、深刻、创造之类的词汇才可能有点意义。否则,自己写着玩好了。

不落俗套而又合乎常理,是大部分小说成立的基本条件。它将体现在小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节描述中(但不是节奏或者过渡),为此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生活历练。所谓写作中的冰山理论,远在海明威前两千年就有人唠叨了。举个稍微近点的例子,《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的作者Musil,不但几乎经历了小说中诸青少年的全部生活(十六至十八岁),而且在动笔写这几万字的时候(二十二岁)已经大学毕业,完稿(二十五岁)前早已获得工程师职称,却主动辞了职去大学胡乱听课;小说出版的时候(二十六)这小子已开始准备心理学博士论文,并打算今后永不上班(包括博士毕业后坚辞大学教职)。

那么,将近一百一十年后的二十多岁小伙子,他们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8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