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高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蒙德·卡佛:大教堂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1#
发表于 2007-8-4 13:28:57 |只看该作者
卡佛19岁时娶妻了女友,同年他的女儿出世;次年儿子到来。这使卡佛立刻就被卷进不可推卸的父亲责任和永无休止的劳顿生活当中。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种矛盾一直困扰着他的生活和艺术。

1959年秋,卡佛结识了他所谓的第一位“真正作家”,约翰。加德纳。这是他生活中第一个转折点。加德纳向几家刊物推荐了卡佛,这几家刊物一般登载国内最好的小说及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为他自己的学生做了大量不厌其详的评论。卡佛常说,他在一生的写作生涯里都能感觉到加德纳在他肩后看着他写作。
——————-----------------------------------

以上是我看到的一小篇介绍卡佛的生平的小传。之前在王朔 的《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里,录入了雷蒙德。卡佛的另一短篇《他们不是你丈夫》。写作风格与此差不多,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的意向。我感觉卡佛的不动声色的那种写作后面,是一张没有多少表情的脸。

王朔也在评《他们不是你丈夫》的时候这样说:“就是那种很佳构很典型的短篇小说,丝丝入扣写一日常心理,滴水不漏,看完也觉得好,仅此而已,谁都能写,妇入调侃比较勉强。”

我基本上觉得王朔说的滴水不漏这个特点是很明显的。也无什么具体的意向在表达什么,但是日常生活不厌其烦的写作手法也一直贯穿在《他们不是你丈夫》这个短篇里。至于其他,我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我觉得卡佛很我一个感觉,即这种丝丝入扣的描写有某种很有力的说服力。这使他的小说读起来并不觉得厌烦。有一种不为所动表象下的某根神经的牵动。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8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2#
发表于 2007-8-4 13:28:57 |只看该作者
雷蒙德是个死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3#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一个他,一个塞林格,在我眼里,总不是一流的小说家。塞林格的短篇泄了他的底气。

拿这篇来说,它显得丰富且深入的原因,在我看来不过是两个,一个是故事本身的神秘性和普通人情感的普适性(配合比较圆润的笔法),二个就是小说侧重的转向。就是这篇小说在后半部分转向了,和之前的整体感受不同了。这和欧·亨利那种小故事有神似之处。
而恰恰与别人认为的不同,我觉得最后的高潮部分太煽情,太直露了。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34#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能看出来,这两人应该是继承的契诃夫人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传统。对于喜欢他们的读者来说,是不是一流也不在乎了。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5#
发表于 2007-8-4 13:30:21 |只看该作者
读了这个后,我找来了一些他的小说。这些篇幅不长的小说的基调基本上是同这个一样的。描写的多是以家庭为背景的一种生活状态。
说不明白是什么引领我一部接一部去读他的小说。有人将他归于“简约派”,大概是以他小说不事修饰的角度来看。不过我觉得没有那样简单。我觉得卡佛的这种似乎总是令人不快的气息————小说带来的气息,是无法被摹仿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东西吸引了我。至于是第几流,这个我也说不上来。

至于与欧?亨利,我觉得这个比喻不当。欧?亨利是那种线性叙性的小说,时间空间感很强,戏剧性设置也明显。而显然卡佛是不去关注这些的。他们之间的风格相差我觉得比较大。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548

积分

注册会员

麦田守望者

Rank: 2

36#
发表于 2007-8-4 13:30:22 |只看该作者
我说不明确,原因是我没看懂。
我看完小说后,又看完了所有的回帖,觉得没有人解开了我的迷惑。

我个人觉得这个小说是想表达一种嘲弄。或者说后半部分如此。很明显这小说中间有一个主题转换。正如生铁所说。
嘲弄什么?我说不太清楚。说浅点,就是嘲弄大教堂所隐喻的东西。还有嘲弄一个瞎子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又或者干脆,嘲弄自己对这一切没有认识,还不如一个瞎子。

“这个疯子一定要我描绘个教堂什么的,那简直是对我生命的威胁。”我觉得这句可以好好琢磨。

结尾“我”不愿意睁开眼睛,也许是怕睁开了就丢失了嘲弄的资格。我甚至感觉到“我”说出“确实有点美妙。”时,心中有一丝愤怒。

还有一点很好玩,我注意到文中总是在暗示瞎子嗓门大,不知道有什么意思。
我决定要学会谦虚. 自流地:http://myzi.yo2.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15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7#
发表于 2007-8-4 13:30:2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原在2005-6-16 14:43:56的发言:
本来也是要谈谈他的,想详尽的写一篇关于他小说的东西。现在简单说说吧。看这篇小说的语调,就知道卡佛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胸有成竹。最后的高潮其实就是两个人角色的“错位”。大教堂最终象征着什么,不必深究了,我的理解应该是对生活的信仰。另外,小说中有两处让人震撼的细节:

“听完我太太的话,我为瞎子隐约地感到有点难过。我募地想到那个女人的生活多么可怜,很觉得遗憾。想想看,一个女人从来不知道她自己在爱人的眼睛里是什么样,那是什么滋味!一个女人竟这样一天一天地生活下来,而从来没有听到她心爱的人儿说几句最最起码的赞美的话儿。一个女人,她的丈夫永远不能看到她的脸上表情——悲惨还是欢快。有的人爱好打扮,有的人喜欢保持天然本色——这对他又有什么两样呢?他的老婆要打扮的话,也尽可以在眼睛周围涂上黛色,在鼻子外面镶上别针,穿上黄色的运动裤和紫色的鞋子,不管穿什么都行。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让瞎子抓住她的手,瞎眼里流下了热泪——这是我现在的想象——在她临死前最后一闪念大概是:他连她的模样如何都不知道,而她就这样匆匆地进入坟墓。”

“她侧了一下身子,睡衣在她的腿上松开来,露出了白胖的大腿。我伸出手去把她的睡衣扯好,同时瞟了瞎子一眼。”


注意:大麻。
如果你抽过,或者了解过,就会知道它使人理智下降但感官敏锐,并且带来一部分“通感”的效果。还有:它会使人之间感情变得非常亲密,忍不住笑。

妻子隐喻日常生活,是第一个契机,是她带来了瞎子。大麻是第二个契机,它使妻子走掉了,使“我”和瞎子单独相处,同时给了我们好的精神准备。这时候,电视里出现了大教堂,第三个契机,“超然物外”。

“我”的嫉妒集中在触觉上。瞎子后来用抚摸过“我”妻子的脸抓住“我”的手——为了画大教堂。这时候嫉妒被驱散了。“画大教堂”有禅宗亲力亲为的意思,当然也有基督教意味。总之是“净化”。

但是这个过程随意、轻盈、掩盖在日常故事的背景底下,所以漂亮。卡佛的小说其实比塞林格更单纯,更轻,因为他的人物思维简单,没有塞林格的人物那么重的心事。他的故事转向通常是通过人物的交谈自然产生的,而塞林格的转向一般是被无意“触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16:55:19编辑过]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26

积分

新手上路

大师爷爷

Rank: 1

38#
发表于 2007-8-4 13:30:42 |只看该作者
格非在课堂上曾给他的学生读过此文,但清华的学生理解力太差。
让我慢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9#
发表于 2007-8-4 13:30:42 |只看该作者
学生……你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好嘛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0#
发表于 2007-8-4 13:30:42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雅夏在2005-10-16 16:52:19的发言:

注意:大麻。
如果你抽过,或者了解过,就会知道它使人理智下降但感官敏锐,并且带来一部分“通感”的效果。还有:它会使人之间感情变得非常亲密,忍不住笑。

妻子隐喻日常生活,是第一个契机,是她带来了瞎子。大麻是第二个契机,它使妻子走掉了,使“我”和瞎子单独相处,同时给了我们好的精神准备。这时候,电视里出现了大教堂,第三个契机,“超然物外”。

“我”的嫉妒集中在触觉上。瞎子后来用抚摸过“我”妻子的脸抓住“我”的手——为了画大教堂。这时候嫉妒被驱散了。“画大教堂”有禅宗亲力亲为的意思,当然也有基督教意味。总之是“净化”。

但是这个过程随意、轻盈、掩盖在日常故事的背景底下,所以漂亮。卡佛的小说其实比塞林格更单纯,更轻,因为他的人物思维简单,没有塞林格的人物那么重的心事。他的故事转向通常是通过人物的交谈自然产生的,而塞林格的转向一般是被无意“触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16:55:19编辑过]


你的一些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也解答了我对这篇小说意义的疑问。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6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