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集理論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0

好友

126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7: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set-theory/
Set Theory原為數學上的理論,二十世紀音樂分析上在申克分析法以三種層次來分析古典音樂和聲後
,學者艾倫佛特進一步以數學上的理論來看一首無調性音樂樂曲當中的音程分布狀況.是針對無調性( atonal)音樂的
一種數學理性的回歸看待,也將音樂原本作為一種物理聲響在數學上的特性重新關注.
即將音樂垂直性與水平性地以音程劃分為一群數級,進而分析一首樂曲在音程上的組織結構.
但我認為截斷(segment)的劃分一直是這種想要達到純粹理性客觀的分析上一直無法避免的主觀性.
--------
下面是一些資料.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Forte於1973年發表之音類集理論-《無調性音樂結構》(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2.1 音類集的基本概念
2.1.1 音類集 (pitch-class sets)   
2.1.2 音類集的音程 (intervals of a pc set);音程向量 (interval vector)   
2.1.3 同義的音類集 
2.1.4 標準序 (normal order);原型 ( prime form);原型表 ( list of prime forms)
、集合名 (set names) 
2.1.5 音程向量相同但非「同義」的音類集 (non-equivalent pc sets with identical
vectors)   
2.1.6音類集的子集 (the subsets of a pc set)
2.1.7相似關係 (similarity relation) 
2.1.8基本音程形態 (basic interval pattern) 
2.1.9音類集的補集 (the complement of a pc set)   
2.2 Forte的截段法與主要的分析觀   
2.2.1 截段法 (segmentation) 
2.2.2 音類集群(pitch-class set complex)   
2.2.3 音類集群的規模 (set complex size)   
2.2.4 封閉性質 (the closure property)    
2.2.5 小範圍的音類集群結構 (set-complex structure of small scale)  
2.2.6 大範圍的音類集群結構 (set-complex structure of larger scale) 
第三章 1973年以前,Forte從事的相關研究   
3.1 音類集群的觀念 
3.2 基本音程型態 (the basic interval pattern)    
3.3 對於截段的看法 
第四章 對《無調性音樂結構》 (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觀念的批評與修正 
4.1 對於Forte使用音程向量的批評與建議    
4.1.1 Forte的音程向量與「同義」觀念 (equivalence)  
4.1.2 Forte的音程向量與「相似」關係 
4.1.2.1反對Forte以音程向量定義「相似」關係時所用的模式   
4.1.2.1.1 Lord 的相似性功能 (similarity function)  
4.1.2.1.2 Robert Morris的「相似性指數」 (similarity index) (SIM)  
4.1.2.1.3 John Rahn的「相互鑲嵌數值」 ( mutually embedded values) (MEMB2)  
4.1.2.1.4 David Lewin的「音程相似性關係」(intervallic similarity relation) (
REL)  
4.1.2.1.5 Richard Teitelbaum的「相似性指數」 (similarity index) (s. i.)   
4.1.2.1.6 Eric J. Isaacson的「音程向量相似性」 (interval class vector
similarity) (IcVSIM) 
4.1.2.2 反對Forte以音程向量定義「相似」關係 
4.1.2.2.1 從音程類分佈定義「相似」關係   
4.1.2.2.1.1從某音程類最大處檢視「相似」關係 
4.1.2.2.1.2 從加重向量 (weight vector)探討「相似」關係   
4.1.2.2.2 從子集的角度定義相似關係 
4.2批評Forte的理論與截段單元不能符合聽覺經驗
4.2.1 對於理論的討論
4.2.1.1從聽覺經驗的角度,批評Forte的「同義」觀念  
4.2.1.2 從聽覺經驗的角度,批評Forte的相似概念    
4.2.2 對於截段法 (segmentation)的討論    
4.2.2.1強調清楚而有趣的截段方法   
4.2.2.2仰賴音樂脈絡,以從事截段   
4.2.2.3對於音樂結構與截段單元的討論 
4.2.2.4強調音類集 (set)與截段單元 (segment)的區分  
第五章 Forte從事分析的實例-補充SAM理論分析架構前  
5.1 以作品的音組織為主要的分析角度 
5.1.1 Forte的截段過程    
5.1.1.1 重覆截段法 
5.1.1.1.1 重疊式重複截段法 
5.1.1.1.2 鑲嵌式重複截段法 
5.1.1.1.3 交互層疊法
5.1.1.2 基本截段法 
5.1.1.2.1 以聲部為依據的截段法   
5.1.1.2.2 以和絃為依據的截段法   
5.1.1.3 複合截段法 
5.1.1.4 揀選式截段法
5.1.1.4.1 較單純式的揀選式截段法  
5.1.1.4.2較複雜式的揀選式截段法   
5.1.2 Forte的分析角度    
5.1.2.1 對「Z關係對」與「互補對」的觀察   
5.1.2.2 對無調性音樂語彙的歸納   
5.1.2.2.1 音樂箴言 
5.1.2.2.2 其它的無調性音樂語彙   
5.1.2.3 強調截段單元之間的結構性關聯
5.1.2.3.1以bip觀念解釋截段單元   
5.1.2.3.2以軸心集觀念解釋截段單元  
5.1.2.4 指出分析對象中經常出現的截段單元  
5.1.2.5 強調作曲者的意圖  
5.2從節奏的視角,從事音樂語彙的分析 
5.2.1 中景節奏分析 
5.2.1.1 截段過程  
5.2.1.1.1 以單一樂器為考量的截段法 
5.2.1.1.2 單純複合截段法 (simple composite segmentation)  
5.2.1.1.3 複雜的複合截段法 (complex composite segmentation) 
5.2.1.1.4 混合截段法 (mixed segmentation)  
5.2.1.2 分析角度  
5.2.1.2.1 指出節奏時值與音組織的相應性   
5.2.1.2.2 大量出現的「互補對」   
5.2.1.2.3 強調時值的均稱性 (symmetry)    
5.2.1.2.4 指出重要的無調性音樂語彙 
5.2.2前景節奏分析  
5.2.2.1 截段過程  
5.2.2.1.1 以某種組合的節奏型態為依據的截段法
5.2.2.1.2 以聲部的節奏型態為依據的截段法  
5.2.2.1.3 以相同拍位為依據的截段法 
5.2.2.2 Forte的分析角度   
第六章 Forte補充SAM理論分析架構與應用情況  
6.1 將「音類集理論」與修飾後的Schenker式線性分析法結合   
6.1.1使用線性分析法對Forte的意義  
6.1.2 截段過程   
6.1.2.1以線性分析法配合以縱向和絃為依據的截段法   
6.1.2.2以線性分析法搭配其它各種截段法    
6.1.2.3以線性分析法配合調性和聲功能分析   
6.1.2.4 以線性分析法結合動機分析法 
6.1.3 Forte的分析角度    
6.1.3.1 與以往分析角度迥異處
6.1.3.1.1 以戲劇象徵意義為分析角度 
6.1.3.1.2 指出樂曲中橫向線條與縱向線條的聯繫狀態  
6.1.3.1.3 從樂曲結構解釋截段單元  
6.1.3.1.4 從和聲屬性解釋截段單元  
6.1.3.1.5 從版本比較的角度解釋截段單元   
6.1.3.2 與以往分析角度雷同處
6.1.3.2.1 對音樂箴言的觀察 
6.1.3.2.2. 指出語彙的共通性 
6.1.3.2.3 對「補集對」的觀察
6.1.3.2.4 對樂曲截段單元之間共同bip特性的觀察    
6.2「音類集屬」理論 (Pitch-Class Set Genera)與應用 
6.2.1 「音類集屬」理論   
6.2.1.1音類集屬的理論架構  
6.2.1.1.1 十二個音類集屬  
6.2.1.1.2如何成為音類集屬的成員   
6.2.1.1.3某音類集屬的成員之間的含攝關係   
6.2.1.1.4母類 (supra-genera)
6.2.1.1.5音類集屬之間與母類之間的比較    
6.2.1.1.6狀態商數 (status quotient) 
6.2.1.2「音類集屬」理論與音類集群理論的關係 
6.2.1.3「音類集屬」理論與無調性音樂語彙   
6.2.2 「音類集屬」理論與和聲屬性之解釋   
第七章 他人應用「音類集理論」的情況 
7.1截段過程 
7.1.1 與Forte相似的截段法  
7.1.2 與Forte相異的截段法  
7.2 分析角度
7.2.1 與Forte相似的分析角度 
7.2.1 與Forte迥異的分析角度 
7.3 補充與應用Forte的「音類集屬」理論    
7.3.1 12個音類集屬的極致商數 (Maximum possible squos)    
7.3.2音類集突出理論 (Set-Class Salience Theory)   
7.3.3另一種「音類集屬」理論 
第八章 結語 
附錄 音類集原型表及音程向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3 踩0
創造力暴衝

213

主题

0

好友

126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7:15 |只看该作者
事實上對於音集理論我持保留態度,這僅只是50年代自系列主義音樂(serialism)將數學理論引用至作曲後的一種餘溫,企圖將音樂回到數學形式上,說餘溫是因當法國的作曲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與美國作曲家巴比特(Milton Baabbit)進行音符時值/音程(pitch)/節奏Meter的數學運\算式之後,這樣架構出的樂曲作品,其本身已是一個演算性的完全結果.音集理論的理性回歸分析因此在幫助我們對於音樂作品的了解上這一層次,與對作品的演繹是沒有力量的.如果聆聽今日在listener身上還有任何期待性(expectation)的話
音集理論與申克分析法(Schenkarian Analyse)消極地缺乏創造性,音集停留在"技巧性"上觀點發展而已,申克停留在為已經發展到高度技巧的傳統和聲作品提供解套的辯護,並且兩者同樣以一種僵硬模式來箝制音符自身間企圖發展的自由性.

相對於音集理論 ,ad hoc(隨意)式的音樂分析,point to point,對於音樂中能夠使聆聽者感覺到特別之處,進行分析.將音樂時間的聆聽劃分為記憶式與當下兩種,或許是有助於我們了解目前各種音樂語言.例如戲曲曲牌的配合文字的抑揚頓挫,一個西藏吟唱碗Tibetan singing bowl的單音音域延展上.搖滾樂四四拍重音第一拍或是Ragtime切分的特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8:03:31编辑过]
創造力暴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9-8-14 09:22:07 |只看该作者
请问您有刘彦玲的这篇论文么,想具体的看看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9 06:3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