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的三个影子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记者手札

----------------------------------------------------
有人对我说,在中国最早一批接触网络的人可算是精英。虽然在我的追问下这个人并未给出“精英”这一概念的范围,但是,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明白他的意思。据说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1000多名科学家。你从来没一次见过这么多科学家,对么?
1998年以前“网络”虽已在民间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那时就已经有网恋的案例了),但它在国内依然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着的崭新前卫的交流方式,远不像现在这样,随便哪个小镇上都有网吧供消磨时间;也还远未像现在这样彻底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正如我们所知的,任何新生事物都是由少数人开始尝试,然后推广到大众中去。普及是一种必然,但当网络普及到大众中去的时候,先行者们发现,网络已经变味了,已经不再是他们以前所知道的那个“精英俱乐部”了——不仅是变味,甚至还有点泥沙俱下的感觉。
今天这篇文章所要试图描述的,正是网络在中国普及之后普通人与之发生的种种关系。它不是写给专业人士和网络发烧友的。
这篇文章分为“交友”、“论坛”和“网络游戏”3个部分。因为我认为这3个名词几乎含盖了普通网民最主要的网络生活内容。
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很难说,或许是因为我实在厌倦了我所读到的所有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或许也仅仅是想挣点稿费。
实际上,笔者在写作专题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网络的帮助。如果有一天,某个人坐下来对你说:“咱们聊聊我刚做过的一个梦吧。”但他此时依然在那个梦境里,你会怎么想?
------------------------------------------------


●交友

“没有戒备的邂逅,不一定要上网。”——某名酒广告语。
“网恋——21世纪的爱。”——某交友网站宣传标题。

在从事媒体工作之前,笔者对上网兴趣并不大,算是比较后进的网民。刚刚成为记者后,老编给过一个忠告,那就是若要了解一样东西最好自己亲历其中。于是我把刚刚卸载的QQ又重新安装上。当时想自己也交几个网友吧,缺乏这种感性认识的人又怎能说自己已经了解了网络呢?
这话听起来不那么诚恳。嘴馋就说是嘴馋,干嘛非说是尝手艺?其实这世界上有很多事发展到后来与它们的初衷并不相同,连网络的发展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人了。
在以后的工作时间里,笔者一直都挂着QQ,姜太公钓鱼,来者不拒,后来果然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这中间也发生过一些难忘的事。现在,那些亲切的ID克服了我对ICQ类软件的厌倦,维持着我与作者和厂商间交流的那一点点热情。短短几年来,发现自己的社会交往已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

一个网络新人通常是从“交友”开始慢慢了解网络的。可以想象,当他的朋友第一次带他到网吧或第一次帮他的电脑连通网络后,决不会忘记带他去逛逛聊天室。即使没有这样一位引导者,那么网络带给人最首要的刺激,也莫过于与陌生人之间的真实交流了。第一次与你在网上长谈的陌生人很可能就是你的第一位网友。
如果说无拘束的情感沟通是我们上网后很快就体会到的快乐,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强烈的惊讶感。我们会发现ROUTER、网线、ADSL、交换机、Modem……这些物质概念被忽略了,它们不过是张床。而人们在这张床上究竟梦到了什么,都已与床无关。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当思维从人类的面孔中抽离之后,在网络上,原来人们都长得差不多。从简单的一声“你好”开始,在刻意或散漫中开始一段对话。周遭世界的嘈杂都被屏蔽在这对话声之外。你能看到外界的混乱,但却听不到它。因为你知道在网络的那一边,有一个人比这整个世界都更对你好奇。有时无意中回过头看看你与某个人的对话记录,发现其中竟也夹杂着电影独白式的孤独。
每注册一个新ID的过程,人的动物本能就又一次凸现出来,只不过色彩、香气和形体都被文字替代了……即使是手法粗劣,你也同样能找到与你臭味相投的人。
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
而在网络交友温情的另一面,又是些什么呢?在每一个午夜的聊天室里,你会看到,原来世界上竟有那么多年轻灵魂在强烈的饥渴状态下骚动着,成千上万,成千上万。而你诧异的只是:为什么竟有那么多人被那样深和那样长久地压抑着?
网恋、一夜情、成人网站、色情交易、虚拟性爱、因网络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如此多前所未闻的信息依次无限制地为我们开放了。这已不再是古典笔友式的含情脉脉,而是个深夜里千万人的蒙面狂欢舞会。可也就是在这嘈杂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第一次得到了自由的慰藉。
有些人可能要问:在接触网络之前,我的生活到底给了我多少?
是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尊重。
是被学校无休止地灌输现成的事实,却从不教会思考。
是对物质生活的庸俗追求(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和对精神生活的无限忽视(与考试无关的爱好都是不务正业、早恋被视为品德问题)。
是压制人的基本特质之一的悲剧感,而提倡所谓健康积极的“正常的人格”。
是欺骗和说教。
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说道:“在我们的社会里,就一般而言,情感是不受鼓励的……情感冲动已被视为是不健全或不平衡的。用此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个人已变得不堪一击。”
然而人们并不都了解这一切。如果说一个现实中木讷腼腆的人在网络中变得粗俗放荡,不如说是他通过网络在不停释放着某种情感的需要。青年们试图在网上表达出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思考能力,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不会思考,也不会去爱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克服自己性格障碍的人,在网络上的交际最终仍将以失败告终。

前不久笔者在某小区的墙报栏里看到了一张官方印发的海报,其中首次以卡通漫画的形式来指导青少年如何避免网恋中的错误行为。在宣传海报中还印有这样一组数据:在由150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历经4个月的调查后发现,在家庭使用电脑的中小学生中,上网的学生数量占到总数的81.3%,比成人多出22个百分点。其中7成的上网聊天,4成观看过色情网站。
笔者认为这个统计结果中的某些数据还是相对保守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张海报与另一张指导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海报是并排贴在一起的。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已经真正开始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相对普遍的社会问题。毕竟网络的开放性本身就很难控制网络内容与网民年龄的对应关系。再加上充斥在各大网站中的那些格调不高充满暗示的交友广告以及网络上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使网民们会接收到很多关于“网络交友”的错误概念。那么什么样的网络交友又是正常和良性的呢?

邓岷江是成都网秀数字娱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30多岁,第一次见面给人以干练和敏锐的印象,同时他也是国内首家拥有电信部门经营许可证的合法的成人交友网站“凤鸣会所”的创建者。无疑,他不但是网络交友现象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在国内引导网络交友向正常化和主流化发展的先行者之一。
几经周折,本刊记者在北京的一家宾馆中采访到了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邓先生听说你是学机械专业毕业的,之前又从事过出版行业,为什么想到要做一家成人交友网站?
邓岷江(以下简称邓):我个人很喜欢上网,对网络交友也有兴趣。但我当时感觉国内的互联网缺乏一种成熟的交流气氛。许多门户网站的成人论坛和聊天室充斥着未成年人,而私人建的论坛也不规范,合法的不合法的东西都在上面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产生了申请成立一家合法交友网站的念头。当时有很多人都说我不可能成功。但我就是不信,一定要试试。我当时有这样几个想法,一是我坚信人都是有交流的需要的,但首先要打破人们观念上的误区,明确“色情”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二是既然国家允许开办成人用品商店,为什么就不能建立成人交友网站?第三是从生意角度考虑,网络交友这个领域成长空间很大,目前国内网民有几千万,我认为未来会在网络交友方面消费的人数在全国将不会少于600万。目前国外的交友网站做得很成熟。在最近的二三年里如果有外资进入国内占据了这个领域,国内的公司再想做就很难了,为什么我们不先做做看呢?
记:请谈谈建站的经过和网站发展历程?
邓:我不懂技术,在此之前也没有过私人论坛,我从一开始就是要成立正式合法的公司,按照正常程序申办了建立网站所需要的全部证照,网站技术人员则是招聘来的。当然这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你必须用心去说服上级管理部门转变观念。2001年7月网站成立,到了2002年初盈亏就已持平。除了建站初期在其他网站和论坛作了一些宣传外,网站的影响基本是靠会员之间相互推荐打开的。网站目前有8万注册用户,它的赢利来源主要是收取会员费。网站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考虑更多的广告合作和商业合作,那时网站所能提供的服务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记:怎样保证您的网站内容将永远是合法的呢?又怎样规避会员因交往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或纠纷?
邓:首先我们会积极配合管理监督部门的监控工作,而且申请加入会员时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手段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并将男性会员的年龄控制在24岁以上,女性会员年龄控制在20岁以上——我认为这样年纪的人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于网站内容更是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一旦有超过限度的内容出现是严格删除的。实际上我们的一整套规范措施有60%都是在网站经营的实践当中逐渐修改完善的。
记:您分析过网站会员的构成么?
邓:是的,我们的会员主要来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从事着各种职业,包括工商企业、媒体、IT企业甚至还有政府部门等,其中很多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普遍的特征,那大概就是对“平等交流”的强烈渴望。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人无论其社会地位是高或低,其实都有这种需求。抛开阶层和利害冲突带来的禁锢,像孩子们那样交往。
记:目前是否有通过凤鸣会所交友而结婚的呢?
邓:有,而且我能肯定不止一对。
记:能发表一些您个人对于“网络交友”的看法么?
邓:我不认为网络交友只是一种虚幻。网络交友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社交半径和在社会层面上的深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机会与和自己收入、阶层、年龄和文化水平上跨度很大的人进行交往,而网络交友使这种交往成为可能。商业社会不是一直在提倡物质收入的中间层(中产阶级)最大化么?那么网上交友要提倡使人们在精神交流上的中间层最大化。一个封闭的社会往往是缺少创造力的,而网络交友丰富了人的生活、促进了人的交流,增长了人的见识。人们一旦了解了自己的潜能,对社会的创造也越多,这个社会也会更有活力,所以网络交友对社会是有益的。
邓岷江在访谈中还谈到了国内网民的特点。他认为国内网民的情商(EQ)普遍不高,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缺乏把握自己情绪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国内的网友大都惧怕现实交往本身的冷酷性,不敢对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表达出自己本真的情绪,而将这种情绪的压抑带到网络上发泄。据他观察,许多会员在网络上交往的技巧也很差。直白粗略的自我介绍就像是一张张廉价散发的名片——你不伸出热情的双手,别人又怎能对你露出微笑呢?
“适度是相当重要的。”邓岷江还说,他认为沉迷于网络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事情。至于青少年交友,他认为还是应当有所限制,而又有所释放。限制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他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有些东西了解得过早,反而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造成永久性的挫伤。不过正常的网络交友并没有害处,如果中国的青少年群体中根本不能产生“网恋”,这恐怕反倒不那么正常。

这段访谈或许可以作为理解网络交友现象的一个侧面参照。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某位女士接受笔者的网上采访时所说的话。她说网络交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本真而轻率”。这个形容相当精确。

-------------------------------------------------
●论坛

“互联网就是一张大字报。”——金山总裁雷军评价论坛时说。

快速新陈代谢的网络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种物是人非的幻梦感。
在1999年的时候,笔者在当时的某文学论坛上结识了一位朋友,我们都比较欣赏对方的发贴文章,后来又互相通E-mail,感觉颇为投缘。在他的引荐下我加入了他与朋友所建立的另一个专题网站,成了那里义务的校对员、审稿编辑,并一度负责该网站的日常更新工作。在那里我颇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互相联络,交流写作技艺,经历了一段很愉快的日子。后来转行做媒体记者已经很长一段日子了,笔者依然觉得为那个网站义务帮闲才是自己真正的“本职”工作。
再后来,随着外界大环境的变化,美丽的网络泡沫逐一破裂,网站的成员也都因各自的生计而渐渐流散,由于某些理念的不同,笔者与最初结识的那位好友也疏远起来。
春节即将来临,笔者不禁又想起当时第一次有网友电话拜年时愉快的感受。短短的几年时间,似乎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当时那几位活跃于各大论坛的朋友,现在已完全失踪在网络上,你再也查不到他们的ID了。许多人在网络上出现,最终又在网络上消失。他们换一个名字,然后重新开始生活。
这个蹩脚的故事似乎与“论坛”没什么关系。笔者对网络始终有一种淡漠感,其中有过的感动,也和网络本身无关。但我知道很多人不是这样。有些人在网络时代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

Y君,27岁,程序员,任职于某网络公司。由于这一年来ISP商家的发展不景气,他决心离开这家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公司。但在离职之前,却有一件事让他忧心忡忡。如果他离开这家公司,那么自己的那台私人服务器就无法再放在机房托管,而自己苦心经营的论坛也就面临着暂时关闭的危险。而且即使论坛能继续开放,他的那份新工作可能也不会使他有更多时间来维护它了。
“如果你的论坛不存在了,你会有何损失?”在Y君公司楼下的小饭馆里,笔者这样问他。
“别把话说得那么凄惨。总会有办法的。”他说。
“实在不行你可以把服务器带回家去玩游戏!”
“你境界就不能再高一点么?你是站长,论坛上的朋友们都看着你呢,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关闭论坛,让大家失望呢?”他说,“论坛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现在却要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封掉,想想当时在论坛里9个人集资才有了160G的空间,多不容易啊。我个人投了几万在里面就不提了。还有更狠的呢,有人为了做论坛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进去了。这是一种网络共产主义精神。”
“那你怎么看待论坛的存在呢?”我问。
“我认为‘交流的需要’是网络普及的根源。而论坛是最高级的交流。它调动了人性中相对好的品质。论坛本身的特征会促使大家在仔细思考之后发表出自己最优秀的言论,产生思维的碰撞。而且它体现出一种共享的精神,大家有好东西,都主动上传给大家分享。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索取之后也要奉献的精神,论坛充分调动了这种精神,说难听了是虚荣,说好听了是一种付出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且人们来论坛玩,功利目的不那么强,都是喜欢这种氛围而自愿过来的,这是什么交友聊天室和网络游戏所比不了的。另外若想管理好一个论坛,大家都会出主意想办法,自发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一个好论坛都有一套好制度。而建立这一切的乐趣是别人享受不到的。”
“所以人们就一定要来论坛交流?”
“人都是希望被别人瞩目的,杂志注重销量不就相当于一个帖子注重回帖数么?在生活里得不到瞩目,就到网络上寻求吧。而且你也知道,有些人不喜欢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满足了这些人的需要。我想除去最根本的交流需求外,论坛的老人大都是留恋这里的气氛,而新人看中的则更多是论坛所提供的下载资源。最新的电影、最新的游戏和最新的歌曲,只要你想要都可以找到。说到这儿,我认为论坛背后的精神支柱其实是网络共享者,0Day组织你听说过么?”
“你所谓的下载资源不就是一种盗窃么?”
“你说的那是法律上的事,我和你谈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抱定这种人文精神决定要献身网络事业的?”
“不要讽刺我。最早当然是逛别人的论坛,但自己是搞技术的么,又有便利的带宽条件,就想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建一个论坛呢?先开始的感觉是好玩,后来就被套牢了,感觉是自己的一个事业,毕竟论坛的好坏关系到很多人、很多朋友的快乐和交往。”
“我觉得你的论坛做得不算是成功的,就我所知目前国内最好的论坛日平均在线人数多达3000人呢。”
“首先,我追求的不是人多,而是私人俱乐部的感觉。我要限制VIP成员,人太多只会毁了一个论坛。其次,无论如何我坚持做下来了,许多红极一时的论坛最后都由于开创者对网络感到厌倦而关闭了,还有的把一切网站相关的工作转移给可靠的版主和朋友,包括维持网站运转所需要承担的费用。像我这样规模、有自己服务器的论坛,开放半年消失的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厌倦呢?”
“大概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网络上,失去了生活中其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而且成功者也会有一种奇怪的反感,他们甚至会厌恶那些整日围绕在他论坛里的那些人。那些人根本不是他最初希望论坛所能聚拢的人。论坛的管理者一代接一代,我所知做站长的时间最长的不超过3年。我和我朋友之间常说这样一句话:铁打的论坛流水的兵。”
“这句话编得并不好。”

有时笔者在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网络,那么Y君会有什么其他的人生理想呢?也许他有,但所有那些和他一样视论坛为生命的青年,也都一定会有么?
笔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试着去了解论坛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人告诉我最早的BBS就是论坛,而论坛发展到后期就是社区。但也有很多人说,BBS根本不是论坛,不管怎样,这不会影响到我们享受论坛带给我们的种种快乐。笔者还发现,创建论坛以及热心参与论坛建设的人,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的占据了很大比例。非特殊主题的论坛中,其成员的成年化倾向非常大,网络论坛和社区正在渐渐成为主流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构成。通常我们会发现,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网络,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普通城市网民来说,他的社交范围将缩小1/5甚至更多。
有时在浏览旅馆预订网站或汽车销售网站的论坛时,你不光可以看到官方的一些介绍,更可以看到某些“过来人”的评价,他们通常会大骂某个旅馆肮脏透顶,或者对自己购买的某款新车扼腕后悔——这种来自素不相识者的信息,或许有些偏激,但这也可以理解为悠悠所说的“共享精神”吧,只是这么想想都觉得感动。

-------------------------------------------------

●网络游戏

“什么是游戏的黄金时段?你什么时候玩游戏,什么时候就是它的黄金时段。”——寰宇公司总经理傅世华

网络游戏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游戏,因为它没有结局。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KRAFTWERK乐队有张电子音乐专辑叫“Computer World”,它描绘了当时人们普遍认知中的未来世界——一个电脑完全普及的虽然更加异化但却新奇的世界。普通人在想像一个未来世界时,通常将幻想力放在人与计算机也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但实际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上。
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的发展正体现出这样一种特点。电子游戏,现在流行的准确称呼为“交互娱乐”(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交互是与谁交互?笔者与同事进行了讨论,最终我们认为,它最早指的应是人与游戏之间的交互。人不再是呆呆地坐在电视机旁和电影院里接受被动填鸭式的影音教育,而是与那些影音产生了互动,这对于填鸭教育是一种改革,更可以说是一种背叛,之后就是前所未有的代入感,人们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了,人们是主宰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刺激的呢?
可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最后网络游戏出现了,它背叛了单机游戏。
我想20世纪70年代的人一定不会梦想到未来时代的家庭娱乐会是这样一幕场景:
一个50岁左右的性格非常世故的家庭主妇,每天晚上在忙完家务之后,坐在电脑前开始运行一款韩国人制作的网络游戏。这时她好象变了一个人。她在游戏里以一个少女的形象出现。她在游戏中热衷于聊天和售卖物品。她与其中一个男性角色在游戏里举行了婚礼。他们在游戏中以“老公、老婆”相称。而那个男性角色的扮演者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十几岁中学男生。
你相信我讲的这个故事么?也许你不信,但它是真实的。我不想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大家任何意思,它本身就象征着网络游戏和人的关系。
网络游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游戏,因为二者的受众群是不等同的。在国内流行的网络游戏兼具了网络社区和网络交友的性质(只不过它比起前两者更为复杂和离奇,它是虚拟环境下的再虚拟,并且涉及到了钱的问题)。很多从来不玩单机游戏的年轻女性现在加入到网络游戏的潮流中来。网络游戏随时可以玩,不玩的时候就放在一边,你的角色永远不会死(除非你自己死了或者游戏被关闭),故事也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没有结局”是我们在研究网络游戏时最关键和最不应该忽略的地方。通过网络游戏,玩家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一个“故事”中,玩家没有游戏的最终目的,也看不到结局动画——不死,这恰恰是人类诸多愿望中最有趣也最可怕的。它是一种惩罚和放逐。
网络游戏在国内流行甚广的另一个原因是娱乐方式的匮乏。网络游戏属于低档消费的娱乐形式。玩网络游戏,平均一个晚上的网费、电费和游戏点卡费,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打一场保龄球或去一次游泳馆的费用。所以中国的网迷们更喜欢这种对他们来说相当前卫的娱乐方式。
笔者对十几位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有经济能力并且热衷于网络游戏的青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每人每天在网络游戏上平均花掉的时间将超过了4小时,而与此同时,他们花在旧有爱好或消遣上的时间大大减少,特别是电视消遣,平均每天每人花费的时间减少到不足1小时。寰宇公司总经理傅世华曾对笔者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游戏的黄金时段?你什么时候玩游戏,什么时候就是它的黄金时段。”

如果我们把一款单机游戏比喻成是一本书,那我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是在与它的作者进行最高层次的精神沟通,我们吸取他的精神养分,挑战着他的智慧高度。但网络游戏这本书不同,它是否是一本好书,只有一半取决于它的作者,而另一半,取决于和你同时阅读着它的读者的素质水平。
目前网络游戏中存在最多、争论最广的一个问题是游戏中的不道德甚至非法行为。大家通常是从法律和道德约束的角度上去探讨这些行为的。现在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对本能的压抑上的。为了文明的发展,每个人的本性都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这些让步包括人的贪欲、支配欲、侵略欲及报复欲等。
网络游戏开发者的初衷是延续现实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比如公平、克己、勇敢、友爱……诸如此类。毕竟,这些规则可以使人们更安全地去生活。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人类天性中的这些负面情绪是需要一个发泄途径的。而恰恰是网络游戏为这种情绪提供了温床,使许多心智发育未成熟以及某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在网络游戏中彻底放纵着自己所有的负面欲望,在游戏里干尽了干绝了坏事,反过来又抱怨游戏运营商——说他们把游戏做得太冗长,耽误了他们的时间,还不许他们使用外挂软件……面对着这样的玩家,网络游戏运营商又不得不硬撑着做出一副服务行业的微笑面孔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除去性冲动和自卫冲动外,破坏欲也是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动机。关于有些玩家在网络游戏中众多不轨的和令人头疼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这样一段话来解释:“生命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动越强;生命实现得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破坏行为是一种企图逃避无法忍受的无权力感的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在网络世界中不负责任做坏事的通常都是未成年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玩网络游戏时最强烈的需求是满足虚荣而非交流和扮演。
但如果你只是用所谓的社会通用的道德观念或者单纯用法律逻辑来评判这一切行为,那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网络游戏不会消亡,正像爱情电视剧不会消亡一样。
网络游戏的兴起,带来了各种痼疾,外挂、诈骗、黑市交易……每一次只要牵扯到利益的问题,人类就又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动物。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网络游戏必然也必须经历这种混乱期。

-------------------------------------------------
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崇拜自然,转而崇拜于自己的双手发明的东西。人发明了网络之后,自己却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拔。人是贪婪的,其实人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道路,一条通向得到满足和得到尊重的路,寻找还在继续之中。
交流是网络的最根本目的,而藉由网络凸现出的人性的缺陷,则都是交流被压抑的产物。
我想说的是:网络不是虚幻的,它是至今为止人类依靠自身创造力所发明出的最大真相制造器。在这里,一切都通向人类的终极真实境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1:39:01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花了比较大心力做的一篇专题报道,对网络带给普通人的影响做了一点现象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部分的被采访者,那个国内首家拥有电信部门经营许可证的合法的成人交友网站“凤鸣会所”的创建者邓岷江,在2005年的网络扫黄打非活动中,因涉嫌传播淫秽录影,而被判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1:30:14编辑过]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凤鸣会所”我曾经也去玩过。他是个靶子:赚了钱、又授人以柄。

关于论坛那一章,我此前也曾是国内某知名网络公司的职员,并直接管理着一个目前在国内还是比较有名的BBS,同时,在当时自己也是论坛注册用户,因此,切身经历使我感觉这一章有缺憾。除了交友(交际)的需求,论坛还在满足另外一个隐性需求:表达欲望。这是一种人在内心里对话语权的潜在渴望的诉求。包括到了现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的BBS,以及天涯、猫扑等社区,还充斥了因表达而获求空间的人的声音,在这些地方,斑竹因为其获得了比其他网友略多一点的权限而备受尊重、瞩目,颇有点“县官”的意思。表达欲是人的天性之一,简单,但是力量强大。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5-9-15 2:01:21的发言:
在这些地方,斑竹因为其获得了比其他网友略多一点的权限而备受尊重、瞩目,颇有点“县官”的意思。表达欲是人的天性之一,简单,但是力量强大。



是啊,你这么解释,我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朋友要义无返顾拿网站和论坛当事业来做了。而且,从一个迫切地身处其中的人,你反而很难听到他讲这个话,因为这种渴求对他自己也是潜意识的。

另一方面,我还觉得,这些微妙然而重要的心理满足感中,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可我自己没有能力找到它,但我知道其中蕴涵的力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11:07:47编辑过]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顾耀峰在2005-9-15 2:01:21的发言:
“凤鸣会所”我曾经也去玩过。他是个靶子:赚了钱、又授人以柄。


我记得写这个专题时,凤鸣的负责人邓岷江正好来北京开会。我去到他旅馆时,我还记得他竟给我倒了杯剩茶!

我现在认为,这个人其实还是比较坚定地在做一件事,他也并不比新浪或者TOM的决策人更下作或者更毒辣,而只是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最初认识凤鸣,是因为看到一个被其他论坛转载的帖子,是他们的女性VIP会员探讨男人精液是否好吃的帖子。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9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