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记本”20年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0: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5年4月,东芝公司一位叫做沟口哲也的工程师,设计出了一台袖珍的机器。此后的5个月,这台被命名为T1100的电子工具,成为了技术界的奇迹。1986年的《个人电脑》、《西德芯片杂志》,甚至1987年的《Info World》和《Computer World》都将其册封为年度最佳产品。而在国际计算机博物馆的展馆中,T1100占据了一个显耀位置,按照国际计算机博物馆霍伊森馆长的解释:“如果说苹果电脑开创了个人家庭计算机的时代,那么T1100则第一次让计算机有可能成为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缘自电子打字机的个人电脑思维,在T1100面前被第一次打破了。”

美国的《生活》借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口吻,来注释笔记本电脑的意义,“笔记本的出现是电脑历史上的一小步,却是符合人性的数字生活的一大步”。实际上很多人对笔记本电脑诞生20年并不感冒,当《连线》杂志在网站上打出为笔记本电脑写20岁生日祝词的期望时,很多可能还不到20岁的读者对此似乎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经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个人电脑革命,更无法理解一台真正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脑意义何在。

“1985年笔记本电脑的探索,实际上是20世纪末手机、MP3随身听等诸多数码产品的先驱行为”,现任摩托罗拉总设计师的吉姆·维克斯在采访中曾经倾诉自己对电子产品设计的心声,“所有的造型艺术与美感都是后天的补充,真正的设计思维开头都来自笔记本,当我在索尼领导设计团队时,所有的设计师都以自己能够设计一台笔记本电脑而感到荣耀,因为在今日电子设计领域,笔记本设计几乎是最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如今在商业领域,作为一件商品存在的笔记本电脑,远比台式机让消费者更关注,AC尼尔森公司进行过一项调查,现在的消费者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叫出某型号的台式机,而笔记本电脑在消费者心中正在接替10年前传统电脑的位置。甚至IDG的分析师曾经给出过一份时间表,2007年全球笔记本销售量将与台式机持平,而2013年,传统电脑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与4G通讯网络结合的笔记本电脑将化身个人信息终端,未来手机将只是一个手心听筒,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将成为未来手机的航空母舰。

我们都患了笔记本综合症

“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患上了笔记本综合症”,这是纽约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大卫·霍顿在2005年夏天的一份报告所估计的数字,这个笔记本综合症到底是什么呢?30岁的硅谷软件工程师让·维斯瓦达尔就是第一个站在媒体面前控诉笔记本电脑的人,他的颈椎几乎变形了,长时间的使用笔记本电脑已经让他的颈部肌肉变短了,压迫脊柱导致控制手部运动的神经麻痹。这个案例成为2005年最热门的人体工程学负面教材,各大全球电视网的健身操节目,都拿笔记本电脑说事儿,甚至有人在网络日志上嘲讽道:“这股笔记本综合症幸好没让类似背背佳这样的中国式矫正保健品商人知晓。”

2005年全球笔记本销售量超过5000万台,全球保有使用量接近3亿台这个数字,实际上在暗示笔记本综合症的迫切。康莱尔大学人性因素及人体工程学实验室的主任艾伦·海迟就是一位反笔记本电脑的顽固人物,他说:“笔记本电脑的造型设计,永远都不是替代台式机的最好机器。数字打字机绝不会是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这种电子工具,永远不适合用来一天8小时,一年52周地使用。”

外科医生们对此的解释认为,笔记本电脑先天为了便于携带的设计,让它的屏幕与键盘之间的距离过近,脖子与眼睛在违背生理规律工作。而笔记本综合症的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前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安迪·葛鲁夫在查出前列腺癌后,也将病因归咎于笔记本,因为他总是喜欢将笔记本放在大腿上看文件。

这些还仅仅是笔记本综合症涉及健康的症状,笔记本综合症真正表现在大家的一种心理变化上。《个人电脑》的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写道:“全球的电脑用户都开始越来越依赖笔记本,没有人再有耐心分装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等诸多组件,用户更认为笔记本电脑是消费一台工具。”所有的信息集散地正在悄悄地向笔记本靠拢,在北美市场笔记本的销量已经与台式机持平了,以至于《连线》杂志的撰稿人史蒂夫·阿纳森曾经在国际计算机博物馆组织过一次讨论,在他看来,笔记本电脑20年的兴起,实际上暗示了未来信息工具的变化趋势,轻巧与便捷并不是笔记本电脑在未来称霸的关键,而是每个人可以随身携带着的这个信息计算中心,这个图纳·庞金科幻小说《外脑》所构想的未来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还需要频繁升级吗?》这是《MIT技术观察》杂志的一篇评论,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与笔记本的配合,已经让人类有自信甩掉固定办公桌,而更重要的是,一系列技术分析显示,任意一台500美元的笔记本足够满足当今围绕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而之所以每年还有近5000万台笔记本被疯狂的顾客买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患了笔记本的技术性依赖症。全球对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依赖,是因为已经将其从工具演变到“外脑”的一部分。同样的思路,手机也在成为“外脑”的一部分,这正与英国生物学者哈根在20世纪50年代的预言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我们的技术世界正在寻求一种肉体的补充,电子零件的辅助将成为最佳方案。而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所具有的随身性,充当了最原始的体外补充。

缩小主义与变幻胶囊思维

1989年,好莱坞出了一部叫《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的科幻电影,电影中科学家父亲发明了一台缩小物体的机器,连带着误操作到了孩子身上。虽然这只是个情节老套的喜剧,但“它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把世界缩小的欲望”,好莱坞影评人格雷戈·施密茨回忆起这部影片时这样说道。

从拇指姑娘到《格列佛游记》里的小人国,从折叠自行车到世界公园,人类一直在幻想和现实的领域中尝试着把世界变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我们周遭的生活里已经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微缩和迷你的东西,笔记本电脑、Walkman、掌上游戏机、掌上电视,这些东西,仔细看来大多都出自日本,为什么偏偏全都诞生在日本呢?这成为研究现代数字生活发展史中热门的课题。

战后的日本一直致力于两件事情:把自己变大和把世界变小。在使身体变得强壮的同时,他们开始借助美国的东风大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日本人身材矮小,工业设计上的本土化要求使得日本的汽车、游戏机甚至马桶都和欧美的同类产品差上一个型号,很难想象人高马大的美国人开着奥拓、使用TOTO卫具会是怎么一个效果,而让一个用惯了日本PS2机手柄的日本游戏玩家去用美国人的Xbox手柄玩实况足球,可能还真就很难体现其应有的水平。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走的就是精致路线,为的就是配合日本人这种近乎偏执的人体工学理念。譬如1995年,位于东京的IBM设计中心发布的A6尺寸的便携机型Palmtop PC110只在日本生产出售,这款精致的小型机如果漂洋过海在美国生产发布,估计上市不用几天生产线就得全面停产,因为让老美在那片精致的小键盘打字工作效率起码会下降一半。

地少人多,资源稀缺,当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生存的狭小地理空间,便开始在其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在相同的空间中做更多的事情或是做同样的事情占更少的空间,后者的表现就是缩小版的计算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的诞生,甚至还包括日本的园林设计。还记得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在1984年推出的《龙珠》中那个别出心裁的变幻胶囊吗?没有功夫的凡人布尔玛在寻找龙珠的途中,行至荒山野岭最大的愿望就是洗个舒服的热水澡,这时往往她就会拿出一颗变幻胶囊扔向空中,倏忽间就见一幢房子矗立在大地上,而等她再次上路的时候,按一下房子上的某个按钮,这幢房子就变回胶囊。《龙珠》中,布尔玛出行的交通工具往往也是由变幻胶囊变成的。

《龙珠》漫画的作者鸟山明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借书中布里夫斯博士之手,发明的这个可以将机器、房屋等高度压缩并装入的小胶囊,其实也是他生活中最希望拥有的一件宝贝。因为他在旅行时,特别是找不到停车位时,也常常感到,如果真有个变幻胶囊就能大派用场了。事实上,变幻胶囊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缩小以节省更多的资源空间,还在于它随时随地的便携性。这些思维特性与笔记本电脑诞生之初颇有几分相像。像Xentex 2001年推出的FLIP-PADVOYAGER,折叠后面积缩小了3/4,不仅像是胶囊,也很像变形金刚。

“每一天都在诞生,每一天也都在怀念”,这句歌词成为现代数字生活居无定所的感慨,能够将世界随时随地携带在身上游走成了人们理想中的一种生活状态。日本工程师似乎深受这种随时可以卷铺盖卷走人的便携思维,就如同科幻电影《浮岛》中人们不断地迁徙,不停地带着所有家当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开始一样。■

西田厚聪和第一台笔记本诞生

1985年4月以前,西田厚聪和沟口哲也,这两位东芝的职员还无人知晓,甚至在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他们的注意也不及对当时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重视。但是20年后的今天,这两位与全球第一台笔记本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已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西田厚聪当上了东芝的新总裁,而沟口哲也则成为与软件界的比尔·盖茨齐名的硬件界领袖人物。在T1100诞生20年之后,东芝发行了20周年纪念款Libretto U100,向世人讲述了从T1100到Libretto U100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世界第一台笔记本T1100的诞生,是技术还是市场?东芝笔记本相关负责人川上明浩介绍道:“当时整个行业包括东芝公司都在致力于大型台式电脑的开发,几乎没有人看好轻量化便携电脑。”笔记本电脑——这个今日价值几百亿美元的行业,当年甚至差点没能推向市场。西田厚聪追忆道:“之前东芝曾经以传统台式机打入美国市场,但是失败了,于是在1983年东芝将三位员工派驻到洛杉矶,和麦肯锡公司一起开展了一个名为‘Brighter Blue’的项目,试图寻找重返美国市场的机会。但最后得出结论却是新型台式机并不是未来的前进方向。因此,东芝将开发带有液晶屏幕并能与IBM兼容的贝壳状便携式PC作为当时的开发目标。其实在1985年之前,将传统电脑缩小便携的思路已经存在了,但以前的产品不仅身形庞大而且都不能与IBM的软件兼容,而只有T1100算是第一台具备了以后20年便携式电脑的标准功能:内置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器以及微软架构的BIOS。当时的T1100是基于英特尔公司80C88处理器开发出来的,拥有256Kb内存,640×200像素的反射屏幕上只能显示25行,每行80个字符,而且重达4.1公斤。而正是这样在今日看来非常‘老式’的装备,推动了笔记本电脑产业的诞生。”

实际上大约在T1100正式推向市场前一年左右,东芝制造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当时还只是一个模拟样品。正好法兰克福要举办一个为期3天的Hanover Messe贸易博览会,他们决定去那儿展出一下,看看观众的反应。当然,在当时T1100的样品在大规模生产水平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键盘和其他部件等,这些问题被包括东芝新总裁西田厚聪在内的当时的笔记本项目团队称为“七宗罪”。

其实,除了这“七宗罪”以外,第一台笔记本遇到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推向市场。东芝也曾尝试向当时的一些大型PC生产厂商推广产品,试图说服他们贴牌销售,但没有人接受这个新概念。1985年4月,T1100正式走向市场。当时T1100最先在德国市场上销售,含税价格卖到了6480德国马克,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2090美元。选择先在德国销售,也是因为欧洲市场相对较小,比贸然去美国销售,风险更容易控制。当时第一台笔记本的广告是在一本杂志上,汉莎航空的飞机杂志上。当时的文章叫“Gute Reise Prozessor”,意思是“旅途愉快处理器”以及“自由、平等和便携性”。

当问及T1100在设计思路上对当今笔记本电脑有什么影响时,西田厚聪曾毫不犹豫地说:“T1100的DNA被各类笔记本电脑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只是电子元件在不断地缩小,芯片的速度在越来越快。20年来笔记本电脑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再是高价格的特别工具,而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中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所有工程师都明白,台式电脑将没有多少新技术可言,而未来个人信息集散的核心都将在笔记本电脑上。笔记本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还有8个重要方面需要发展,东芝称其为八箭(Eight Arrows),这包括显示器、安全性以及电池等方面。DMFC就是一种关键技术,它可以将电池的寿命延长。还有地面数字广播技术也在发展,未来的笔记本可以通过其网络在任何地方看电视。■

我们身边的笔记本狂人

1994年,世界计算机还没进入到奔腾时代,北京初中生郭岳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486的组装机。11年之后的今天这台机器若还在,郭岳可能无意间也成了台式机的收藏者了。现在的郭岳,是北大法学院03级的硕士研究生,另外一个身份是笔记本收藏家。

虽然在读本科期间,郭岳就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也帮着周围的同学挑选和维修了许多的笔记本,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开始收藏笔记本。说是他的女朋友把郭岳领进笔记本收藏领域并不为过,2004年夏天,郭岳陪女朋友回广西柳州探亲,大二时做过一段二手电脑生意的他习惯性地逛到了当地二手电脑市场,邂逅了他的第一件IBM藏品,Palmtop PC110。“当时并不了解这台机器,只是看着小小的笔记本觉得很好玩,九成新,就花500块钱买了下来,回来后才发现这款只在日本发售的机型在国内很少见,非常珍贵,从这以后也就动了收藏的念头。”郭岳回忆起自己和计算机接触10年后的第一次收藏时说。

决心收藏后,郭岳就列了一个表,把IBM分A、R、T、X系列之前所有经典的产品列在上面。谈起只选择IBM做收藏的原因,郭岳像是IBM的代言人似地说,“IBM的产品,尤其是Thinkpad系列非常具有一个品牌的传承性和独特风格——严肃、内敛、冷静、沉稳。而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Thinkpad也总能给人惊喜,除了各款独特的机型,小红帽、键盘灯,最细微的部分也体现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正是因为Thinkpad独特高贵的血统,我才决定只做它的收藏。”钟情于IBM不止郭岳一个人,但另一位IBM笔记本的收藏者王磊和玩家陈昊基本上都是跟着感觉走,王磊用过许多牌子的笔记本,但“感觉还是IBM最好用,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陈昊则更是把只玩IBM的本本的原因归结为一种朴素的热爱,“喜欢就是喜欢,就像有些人爱看‘超级女声’和芙蓉姐姐。也许笔记本玩家更注重的是一种体验,而IBM的笔记本总能带给我许多惊奇的体验吧”。

从2004年8月到现在,仅仅一年时间,郭岳已经收藏了33台他眼中IBM的经典笔记本,这其中大部分来自电子商务网站eBay,剩下的则来自国内的网上个人交易。郭岳最低价的藏品是Thinkpad730T,他只付给了卖家0.5美元,但把这台本本运回国内,他付出的运费却高达40美元,是机器购买价格的80倍。这之后,郭岳在eBay上买下的笔记本就不再直接邮到国内,而是找个当地的朋友帮着带回来,一是邮费太贵,二是跨国普通邮寄很难保证对笔记本不损坏,他的PC5140(IBM第一款便携机)就是在从美国南加州海运了3个月后回国的,到北京后机器已经完全摔散,他捧着摔散的几块回到家,用了一晚上组装粘补,第二天开机还能正常使用。最辛苦的是,因为在eBay上买东西,为了配合卖家的正常作息时间,郭岳经常是半夜在网上和卖家讨论具体事宜。这样的辛苦肯定不是一句简单Thinkpad情结就能解释的,郭岳说,“没错,我是想通过收藏,不断探究它的历史,描绘出笔记本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一种笔记本电脑代表的背起世界上路的生活方式”。

鹰航职员王磊的收藏途径和郭岳十分相像,国内网上交易和海外购买,但后者的途径则和郭岳完全不一样,王磊的海外笔记本大都从日本拍卖带回来。IBM的设计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很多笔记本也只在日本发售,像郭岳最渴望收藏的Thinkpad555BJ这款带打印机的笔记本就只在日本发行。可以说日本是笔记本收藏者的天堂,但日本拍卖网站的资料日文输入让许多像郭岳这样不懂日语的收藏家十分头疼,所以也就不得不放弃日本这块非常大的二手笔记本市场。在日本有朋友的王磊往往是看好一款笔记本后,和朋友共用聊天软件,现场直播朋友在日本的拍卖过程,最后再把拍得的几台笔记本一齐由朋友春节回家时带回国内。

王磊对笔记本的喜爱从他1996年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最爱看计算机杂志,一台高端的商务机型和后来泛滥国内的夏利车一个价钱,虽然买不起,但是觉得那么小的空间是一台真正的电脑非常奇妙。”王磊回忆起对笔记本最初的好奇时说道,“那个时候就想,自己一定要买一台笔记本。”于是上大二的时候,和许多把台式机作为首选的同学不一样,王磊买了他第一台电脑——一台松下的二手笔记本。之后的王磊更像是一个玩家,连买连卖了几台二手笔记本,甚至在买过IBM之后也没有想过收藏,因为当时的笔记本对还是学生的他来说,更是一台电脑,一种必需品。工作之后,王磊有了更多的余钱,才慢慢开始了笔记本的收藏。

谈到收藏资金,王磊毫不避讳地说,“钱肯定是收藏的基础,但国内二手机的收藏也绝不是拼钱,因为太多的产品是有钱买不到的”。而郭岳认为在笔记本的收藏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和知识的积累”,他分析道,“像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一样,收藏也要趁早,笔记本收藏和古玩收藏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古玩要在乱世买进,而笔记本收藏它是一个新兴领域,就像域名注册一样,具有排他性,当然越早越好。而且对笔记本的认知和了解也非常重要,单看图片就要能说明白具体机型、配置和在市场上的保有量,这点在和外行交易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收藏笔记本给每个人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带来些变化,这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事实上,郭岳和王磊就是在互相易货的时候认识的,王磊谈到圈子里的朋友时说,“大家都非常真诚、热情,因为都非常喜欢笔记本,很容易就感受到对方对收藏的热爱程度和对笔记本的了解,所以彼此间的信任度也就很高”。在王磊把郭岳想要的机型邮寄过去后,他的生活就因为换工作、搬家有了很大的变化,直到4个月后完全安定下来才让郭岳把自己想要的笔记本寄过来,王磊说,这期间他从没有过任何担心。

王磊觉得收藏笔记本追求的就是收藏的过程,最大的乐趣也来源于此。那种寻找继而发现自己想要机型的快乐,和卖家交易的过程,还有等待藏品运到自己手中前的期待感,着实让人感觉到一种快乐,“等笔记本真放在自己手中后,可能还真就不怎么看了”。来自美国的计算机收藏家阿伦·斯科特也表示过这样的想法,“收藏的过程其实最为有趣,但得到藏品后我还真就没什么兴趣再去摆弄”。
谈及国内的笔记本收藏现状,郭岳说道,“国内收藏笔记本的人并不多,仔细算算收藏10台以上的可能都不会超过10个。现有的国内收藏家都是收藏二手笔记本电脑,一是笔记本在国内还是奢侈消费品,买家以实用为主,淘汰下来的二手机就很少,二是因为国内笔记本市场的保有量就很小。笔记本在中国发布的时间本身也不算太长,许多经典机型在国内都没上市过,所以只能买二手机,而且目光也只能伸向国外。但在国外网站上交易需要足够好的外语、可靠度高的信用卡,最重要的是在国外还要有朋友,这就增添了很多限制”。

国内许多人对笔记本收藏这种个性化收藏还有很多误解,认为这不过是些电子垃圾。而其实国外收藏电子产品的人群相当大,经典台式计算机收藏家在全球遍布着几十个组织,国外收藏笔记本的人虽然并没有前者多,但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专业的组织和网站,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与国内收藏者多收藏二手机相对的是,国外的收藏家一般都是收藏新机器,像一位来自日本的笔记本收藏家就收藏了134台的IBM笔记本,而在这134台中除了一些非常老的机型,全都是新品。郭岳说,这也是国内和国外笔记本收藏的一大差距,而且“国内收藏基本没什么可挑选性,逮着一台算一台,而国外的收藏家一般都有很大的挑选余地,并且他们也不像我们存在着关税、运输等问题”。■

未来世界的七彩陶丸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方向

◎郭岳

陕西岐山,西周。中央政府派来的宰夫从囊中掏出一套双色的陶丸,端坐在大殿里对照着账册仔细拨弄起来。片刻,这位监察官从一大堆竹简中抬起头来,边拭汗边有所思。年轻的诸侯心里有些发慌,他恐怕随着那些陶丸按照不同方式摆放,他的财政秘密会被宰夫了然于心。但他不知道,此时宰夫心中正设想着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有一种工具取代这不便携带和使用的陶丸,帮助他更快更简单地对付这些繁琐的账目和数字。

从宰夫所用的陶丸算珠,到明朝出现的算盘,再到1946年发明的计算机,直至1985年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人类对于计算的渴望催生着一个又一个科技的奇迹。从古至今,宰夫的梦想被不断赋予新的解释,陶丸所反映出的人类借助轻巧工具拓展自身计算能力的不懈努力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从笔记本电脑诞生之日起,它就完美地契合了人们对于便携和强大的追求,并且潜移默化但迅速地压缩着传统台式PC的生存空间。在那样一个追求效率极大化、空间极小化、使用极简易化的未来,电脑的发展轨迹终于同笔记本电脑相吻合。最终,除了专用的或超级强大的中央电脑主机外,人们不再区分能携带的和不能携带的电脑,笔记本电脑成为PC的新标准。

随着人们对“便携”二字的理解愈发深刻,笔记本电脑必然会更加追求轻薄小巧。几十年之后的人们追忆起今天众多厂商还在为0.9厘米是不是“业界最薄”争论不休的时候,或许会暗自发笑。他们在乎的不是轻薄而是款式,因为笔记本电脑只是身上的一件饰物,耳环、项链坠、手镯甚至指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显示可在专用的眼镜上进行,而输入也简单到依靠声音。

这就足够了么?人们厌倦了佩戴电脑饰物、专用眼镜和对着空气大喊大叫呢?那么将笔记本电脑(我们姑且还这样称呼它)融化在身体里如何?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和植入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完全可以化作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小薄片存在于你的表皮下,通过神经与大脑直接相连,并在视网膜上直接反映出需要显示的内容,实现“输入基本靠想,输出基本靠望”的至高境界。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依靠网络技术。未来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成熟到“不分内外”的程度,即网络数据传输和本机内数据传输具有同等的带宽。这样,集群计算、资源共享就成为互联网的现实功能。同时,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互联网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早已成为现实。具有极高带宽的无线网络的普及注定成为推动笔记本电脑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当今世界电脑的平均资源使用率只有20%,借助高速互联网将每个终端内剩余的资源进行动态分配,不仅可以达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产生超强计算能力,更有意义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单机对于运算速度和整体配置的要求,从而更加推进笔记本电脑的小型化和简单化进程。

没有人会怀疑笔记本电脑在未来的高度普及,也没有人希望它越来越贵。高度集成带来极低的生产成本,广泛的需求使得这一产业不断扩大。无论商人们是否懂得被奉为电脑业圣经的摩尔定律,价格下跌都是实实在在的。电脑时代造就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曾经坦言:“10年后,以现实硬件成本的观点而言,你甚至可以将它看成是免费的——我的意思不是说绝对的免费——而是指服务器和网络的力量,将不再是一个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当巨大的网络市场摆在业界面前,而必须使用的硬件设备仅仅成为消费者进入的一张门卡时,笔记本电脑无疑会放下现在看来仍然高贵的身价,既亲切又迅速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无限便携、无限网络化、无限廉价,笔记本电脑以至所有电子产品都正向着这一方向不断发展。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一种基于对人类无限创造力充分相信基础上的大胆假设。因为任何电子产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三个物理原理的限制,即薛定谔的量子理论、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三个物理学原理定义了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速度、性能的极限。不突破这些理论,笔记本电脑只能在硬件配置、显示技术、输入技术、外观等方面怪异地推陈出新;不突破这些理论,定义PC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和“贝尔定律”(Bell’s Law)就将在不远的将来失效;不突破这些理论,定义互联网带宽及容量的“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和“麦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就无法保持它们的伟大光环。

或许正是因为西周时代的某个上午,天子派来的宰夫在繁冗的计算间隙,抬头憧憬着一种比陶丸更便携和易用的计算工具,两千余年后明朝的后代们才发明了算盘。人们今天对于未来笔记本电脑的种种神奇和不可思议的特性及丰富功能的大胆设想,正是实现这些特性和功能的最好动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02:4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