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align=center><a href="http://view.news.qq.com/zt/2006/university/index.htm" target="_blank" ><STRONG>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STRONG></A><p></p></P>
< ><STRONG>●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 ><STRONG>●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STRONG>●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STRONG>●要公平,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STRONG>●说北京大学</STRONG><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40%</FONT></STRONG><STRONG>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丘成桐原籍广东,<FONT face="宋体, MS Song">17</FONT>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在这里因缘际会遇到了来访的“华人数学家第一人”———陈省身先生,随后被陈省身带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深造。<FONT face="宋体, MS Song">22</FONT>岁即获得博士学位,<FONT face="宋体, MS Song">25</FONT>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FONT face="宋体, MS Song">27</FONT>岁攻克几何学上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因此在<FONT face="宋体, MS Song">1982</FONT>年(<FONT face="宋体, MS Song">33</FONT>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FONT face="宋体, MS Song">1997</FONT>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FONT face="宋体, MS Song">2003</FONT>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此外他还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MS Song">20</FONT>多年来,丘成桐一直热心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成立了数学研究中心。他往来于北京、杭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霍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来华讲学。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而他在中国的任职和演讲却不取分文报酬,连机票都是自掏腰包。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FONT face="宋体, MS Song">2005</FONT>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STRONG>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研究生</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记者:您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终身教授,这个研究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您觉得像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这种氛围可能在中国出现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一个研究所的建立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是里面带头的科学家是谁。普林斯顿研究所一开始就是第一流的学府,因为爱因斯坦去了,很多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都聚到那里去。它还得到第一流的资助。有第一流的研究环境,有第一流的年轻学者去学,两者结合起来当然是第一流的学府。<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您觉得这种模式能在中国克隆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这取决于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世界第一流的学者。现在的中国没有这个能力,一个名教授一年需要<FONT face="宋体, MS Song">40</FONT>万美金,中国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优厚待遇。而且不但是没有这么大的资本,中国的人事关系也太复杂。<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基金会私人出资支持的,可是现在中国的科研体制是由国家来牵头,比如说<FONT face="宋体, MS Song">863</FONT>计划,包括一些国家实验室,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科技部、教育部牵头。您觉得这种体制对中国科技有何影响?<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问题是有没有人手来做。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只知道放一大笔钱在一个项目里面,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带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您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是能力不够还是体制问题?<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都有。中国很多大的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九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教授,必须九个月在美国,只有三个月可以在外面。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为什么要作假,有钱可捞就有人做。北京大学也好,其他学校也好,给的是全职引进的钱,一年有捞几百万,为什么不捞?<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那您现在在国内很多学校也做兼职教授,在北京、浙江,跟您本身抨击的这种现象不违背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我在国内的所有机构从来一毛钱不拿,飞机票也是我自己出。这些人拿的都是国家的钱,不但拿薪水,还拿经费。同时拿经费去结交他们的朋友,往往是头等舱机票,五星级酒店这样的待遇。假如他要像我这样一毛钱不拿的话,他绝对不会干这个事。<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align=center>著名大学引进一个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这种人不止一个,有很多。《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FONT face="宋体, MS Song">40%</FONT>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那您觉得这种引进方式对学术上有促进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align=center>丘成桐:怎么可能有促进!这种做法是自欺欺人!学生带着,在北京大学挂了名,还得请别人替他教书,这是骗人。国内知名大学为什么要做这种违反基本方法的事情?因为学校可以拿到好处,引进某个名教授可以拿到很多经费,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千万的资金到学校来,何乐而不为?挂个名字,在学校的老师阵容里面又多了几个名教授,挂牌出去,排名也可以得到提升。学校拿了几千万,给你(指引进的教授,记者注)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研究生。<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STRONG>哪有用国家的钱来做生意的?</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记者:中国学生管导师叫教授,您怎么看?<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美国学生也管导师叫教授,但是开玩笑,跟中国的含义不一样。在中国,学生帮你写论文,学生替你打工,一年出几十篇文章。评先进的时候报上去也好看。中国现在的许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这是高校的大毛病。<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以前国内教育界有个说法,“教育产业化”,您怎么看?<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中国教育走了很多好笑的路。中国大兴高校办企业、办工厂,成功了没有?没有真正成功的,跟学校完全无关,只不过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外面赚钱。<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世界上找不出一个国家这样做的。国家投资这么多钱给教育部,是为了做产业还是为了培养人才?我的看法是,培养人才,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目标。<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大学体制,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中国有这么多好的年轻人。为什么培养不了?!现在名教授不教本科。为什么?全部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学生的程度比以前差了很多。<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我们哈佛大学的教授一定要跟本科生做接触,否则不能做教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北京大学不高兴听我讲“哈佛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文章登在第一流的杂志上,比他们有些院士的文章水平还高”,他们觉得我偏激,可这是事实。美国出名的数学杂志里,中国这十年来能够登在上面的文章加起来也不超过二三十篇。可是我们本科生的文章常常刊登在这些杂志上。<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大学的理念里有“教学和科研并重”一说,但中国大学现在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教学是一个学校是否负责的问题,也是一个名教授是否自欺欺人的问题。所有美国名校教授都注意的一个事情是———既做科研又做教学。国内有名的教授不做教学,只做科研,但是科研比从前做得好吗?反而是比从前做得更糟糕!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从前还教本科生,那时候本科生还不错。这十年来,不教本科,北京大学本科生程度大降。那这些教授的科研有没有做得好一点?绝对没有,去查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就晓得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有些国内人士讨论,认为发表的论文数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评选更具有可操作性。<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这样的结果是制造出一大批第三流的文章。问题是第三流的文章是中国所需要的吗?这种文章,连美国排名第<FONT face="宋体, MS Song">100</FONT>的学校都不会认为它是可以证明一个教授的水平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假如中国是要这种水平的文章,中国就永远走在人家后面,跟着美国、南韩、欧洲的一些小国。<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STRONG>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记者:在中国,从官员变为院士的现象很常见。<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一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那美国呢?<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美国你想做也做不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为什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虽然有两三个不见得那么高水平,可是90%以上都是真有学问,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做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能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那您认为怎么去打破这种局面?<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在我看来,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一个群体,假定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一个群体,结果60%都名不副实,这个团体存在有什么意义?<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STRONG>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STR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STRONG> </STRONG><p></p></FONT></P>
<P >记者:中国现在一些教授、院士的时间会用在搞项目、拉关系上,学校支持他们拿钱来评院士,同时也鼓动他们再拿院士的头衔拉项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教育部要评大学好不好,第一个问题就问这个学校有多少个院士,而不问学问做得有多好,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在您看来理想的评审制度是什么样的?<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公平。评审制度要是能建成功,什么学术问题都能够解决。找一批第一流的学者,最前沿的,成立一个委员会,共同来讨论,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有结果。哈佛是这么做的,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而且您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也很了解,可为什么您会用这么直接、不中国的方式来讲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我批评过北大,过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不改变,实在是让很多年轻人受了打击,受了苦。我亲眼看到很多青年学者受到他人打击,我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没有用,你让我怎么办?<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为什么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现实的人往往是香港学者、海外学者?<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这不是香港学者或海外教授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实,大陆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我不晓得怎么解释。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些实在没办法。<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记者:前几年中国搞大学合并,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怎么看?<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丘成桐:只重量而不重质,无论合并大学也好,招收研究生数也好,产生的论文数量也好,绝对不是培植第一流学问、学者的方法。这种机制没有,中国学问永远做不出去。<p></p></P>
<P >(据《南方人物周刊》张欢/文)<FONT face="宋体, MS Song">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7-8-4 13:35:52 |只看该作者
等着吧,马上会有文章出来跟这对着干。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5:52 |只看该作者
要是对着干倒好了。就怕不对着干,而是冷处理。反正你是外国人嘛,终归是不了解中国国情,有这一句,就解决了。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0

好友

5703

积分

职业侠客

头上有小鸟衔鸡窝草

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07-8-4 13:35:52 |只看该作者
<BR>  一条爆炸性新闻 <BR><BR>  自陈景润的“1+2”之后,深奥莫测的数学已经很久没有让中国媒体如此兴奋了。 <BR><BR><BR><BR><BR><BR><BR><BR><BR>  上周六,中国的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前,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向媒体透露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被彻底破解,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完成“封顶”之作。 <BR><BR>  某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发布时,通常会有领导出席,鲜花相伴。但获得过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丘成桐选择了在北京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独自约见少数媒体记者的方式。第一时间见证这一新闻事件的只有新华社及《科学时报》等三家报纸。 <BR><BR>  在中国,不时有民间数学家宣称破解了某个数学难题,却拿不出像样的论文。与之不同的是,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已经公开发表于今年6月号的《亚洲数学期刊》。 <BR><BR>  或许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那篇论文,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什么是庞加莱猜想,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媒体的热情。当天下午,新华社稿件出现在各大网站醒目位置,各路记者遂闻风而动,开始追踪两位原本寂寂无闻的数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以及那项“比哥德巴赫猜想更重要的大成就”。 <BR><BR>  “向汉密尔顿学习” <BR><BR>  庞加莱猜想是一个困惑数学界百年之久的难题。1904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一个拓扑学上的猜想:在一个封闭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 <BR><BR>  我们不妨想象:假如我们将一根橡皮带伸展在苹果表面,然后就可以在既不扯断橡皮带,也不脱离苹果表面的情况下,使它慢慢移动并收缩为一个点;假如将同样的橡皮带伸展在油炸圈饼表面,只要不扯断橡皮带或者不脱离油炸圈饼表面,根本没有办法将它缩成一点。因此,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油炸圈饼表面不是。 <BR><BR>  100多年来,庞加莱猜想这个数学游戏吸引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这一猜想无疑是数学研究中的王冠之一,先后有三位美国数学家仅仅因为部分解决庞加莱猜想即获得菲尔兹奖。2000年,位于美国麻省的克莱数学研究所列出7项“千禧年数学难题”,并为每个难题的破解设立百万美元巨奖,庞加莱猜想即是7大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在数学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BR><BR>  1982年,丘成桐的朋友、康奈尔大学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立了一种新方程——瑞奇流,成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智斗庞加莱猜想的有效工具。 <BR><BR>  据丘成桐介绍,他看到了汉密尔顿工作的重要性,就建议汉密尔顿采用他和同事发展的一种几何分析方法,同时让自己的几位博士生着手相关研究,曹怀东正是其中一位博士生。1995年,丘成桐邀请汉密尔顿到中国讲学,甚至提出“全国(数学界)向汉密尔顿学习,一定会有成就”的口号。但是,丘成桐说,最后只有朱熹平响应了这个口号。 <BR><BR>  独行大侠佩雷尔曼 <BR><BR>  就在众多数学家苦思冥想、试图攻克庞加莱猜想之际,一位习惯于隐居在数学江湖的“独行大侠”突然现身。自2002年11月起,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Grisha Perelman?在一个张贴未正式发表论文的网站(arxiv.org)上先后公布三篇文章。根据这些文章,佩雷尔曼已经勾勒了美国数学家瑟斯顿25年前提出的几何化猜想的证明要领,而庞加莱猜想正是几何化猜想的一个特例。 <BR><BR>  2003年4月上旬,应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职的田刚邀请,佩雷尔曼在该校连续发表三场演讲。《纽约时报》以《俄罗斯人报告著名数学问题解决了》为题进行报道,引起轰动。 <BR><BR>  佩雷尔曼很快成为一个焦点人物,但他对此极不适应。两周后,他应邀在纽约大学发表演讲,报告厅里挤满了闻讯赶来的记者和外行。当记者问到其研究有何应用时,他断然拒绝作答,并制止为他拍照。随后,佩雷尔曼继续隐居,几乎不与外界交流。 <BR><BR>  “汉密尔顿和丘先生看到了解决庞加莱猜想的曙光,但他们当初可能也没想到进展会那么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说,“佩雷尔曼的工作简直是神来之笔,好比打开了金矿的大门。” <BR><BR>  不过,佩雷尔曼这位天才也许不擅长做细致的工作,他的文章还存在漏洞,距离彻底的证明还差最后一步。 <BR><BR>  朱熹平的哈佛之行 <BR><BR>  佩雷尔曼的短暂亮相,对数学界同行显然是一个强烈刺激。在丘成桐的鼓励下,曹怀东与朱熹平开始了合作。 <BR><BR>  2005年9月,朱熹平应邀到哈佛数学系访问,其主要任务就是讲解他们的证明论文。丘成桐说:“听他讲解的教授有5到6位,包括我和哈佛数学系主任在内。这么大的问题,用2到3个小时是讲不明白的。”此后半年中,朱熹平每周讲3个小时,一共讲了70多个小时。 <BR><BR>  “庞加莱猜想的最后证明完全用上了我和很多朋友在30多年前发展的几何分析方法。汉密尔顿是整个庞加莱猜想证明过程中的主帅,他是我所能看到的少数具有原创性的数学家之一。佩雷尔曼增加了很重要的部分。朱熹平和曹怀东则解决了最后的问题,他们为这个问题封了顶。”丘成桐说。 <BR><BR>  丘成桐还感叹说:“现在为做院士,吵得一塌糊涂,在国外看了很好笑。朱熹平不是院士,可是做出那么重要的工作,受世人瞩目,这是很好的事情。虚名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学问有贡献,为了学问而学问。” <BR><BR>  刘克峰则评论说,朱熹平和曹怀东这项成果说明,优秀的科学家一定要具备很好的预见能力,要选准研究题目,鼓励学生们去找金矿,否则学生们会沦为普通的煤矿工人,为了毕业,忙着发表一些短平快的文章。“但愿这次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果出现三五个朱熹平,中国数学就有希望了。” <BR><BR>  “出错的几率比较小” <BR><BR>  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最终发表在英文的《亚洲数学期刊》,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 <BR><BR>  有人怀疑,丘成桐是该杂志的共同主编,可以为论文发表提供便利。 <BR><BR>  丘成桐则说:“(这篇)论文从头开始,完完整整地将整个证明过程一步一步地写得清清楚楚。论文经过了审稿,实实在在,可以当大学里的教材。” <BR><BR>  刘克峰还说,“朱熹平在哈佛讲了半年,其他教授发现什么问题肯定会指出来,加上审稿,给了双保险。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这种情况下论文出错的几率比较小。” <BR><BR>  此外,曹怀东提到,选择在《亚洲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另有一层特别的意义,“陈省身先生直到去世之前还对庞加莱猜想很感兴趣,而这两期的杂志都在纪念他”。 <BR><BR>  丘成桐将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披露给媒体以后,出现了不少溢美之词。有媒体干脆称“中国教授破解百年数学难题”,似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纯系中国学者之力;还有媒体引用中科院一位院士的估计,称“中国科学家贡献在30%左右”。 <BR><BR>  由于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尚未张贴在《亚洲数学期刊》网站,多位外国数学家表示,目前还没见到论文,不便发表具体看法。 <BR><BR>  哈佛数学系主任陶贝斯(Cliff Taubes)参加了朱熹平在哈佛的讲座,恐怕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机会首先详细了解曹怀东和朱熹平工作的数学家。但记者在本周二将电话打到他办公室时,手头正忙的他没有顾得上接受采访,后来也没有回复记者的采访电邮。 <BR><BR>  竞争者心态微妙 <BR><BR>  目前,国际上还有其他数学家在开展类似工作。这些同行之间也在悄悄地展开竞争,看谁可以率先破门得分。 <BR><BR>  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摩根(John Morgan)和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兼任北京大学教授的中科院院士田刚自两年前开始合作,克莱数学研究所已经着手组织对其书稿进行评审,审稿通过后将由美国数学会出版。 <BR><BR>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克莱纳(Bruce Kleiner)和洛特(John Lott)则在今年5月将论文草稿放在了佩雷尔曼当初张贴文章的那个网站。 <BR><BR>  自从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率先发表,第一次公开表示已经彻底证明庞加莱猜想以后,这些竞争者的心态或许多少有些微妙。 <BR><BR>  摩根说,现在就认为庞加莱猜想被彻底破解还早了一点,游戏还没有结束,文章公开以后,“数学界还需要时间来阅读,消化”。的确如此,曹和朱的论文300多页,而摩根和田的书稿预计有400多页,即使是同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数学家,大概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消化的。 <BR><BR>  摩根还说:“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说我证明出来了,他也说他证明出来了,但最终可以作出评判的是数学界。克莱研究所的千禧年大奖就要求文章发表以后,至少等上两年。” <BR><BR>  对于其他数学家来讲,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高度。克莱纳说,一篇填补缺失细节的论文,无法与类似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这样的开创性工作相媲美。 <BR><BR>  在摩根看来,汉密尔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始想法,在过去20年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佩雷尔曼的工作是真正的革命性突破,恰恰是因为这个突破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各种证明手稿也才开始不断涌现。 <BR><BR>  据中国数学会网站介绍,距离佩雷尔曼贴出文章已经过去了3年,专家们还在检查他的证明,人们期待着今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能够有最终结论。有理由预计,佩雷尔曼可能在本届大会开幕式上获得菲尔兹奖。 <BR><BR>  “如果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被证明是对的,等于完全证明了佩雷尔曼提出的要领是对的,佩雷尔曼就更有可能拿到菲尔兹奖。”刘克峰说。 <BR><BR>  不过,佩雷尔曼大概不在乎这些荣誉,当他被邀请在本届大会上做一小时大会报告时,他竟然懒得回复。 <BR><BR>  媒体不应夸大事实 <BR><BR>  克莱数学研究所所长卡尔森(James Carlson)通过网络看到了中国媒体上的相关英文报道,感到有些惊讶。他说,“我知道记者们喜欢报道重大突破的新闻,但媒体应该谨慎,不要去夸大事实。” <BR><BR>  “曹和朱的论文公开发表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卡尔森说,“克莱纳和洛特的文章也贴出来了,摩根和田打算出一本书,或许他们(的研究)都是对的,但现在谁能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呢?” <BR><BR>  卡尔森说,至于谁最终可以获得克莱研究所的千禧年大奖,还需要等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千禧年大奖会颁给那些做出了重大突破的人。 <BR><BR>  不管怎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伊萨瑞尔(Robert Israel)博士在一个数学评论网站写道,如果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站得住脚,应该会极有价值。 <BR><BR>  实际上,面对媒体的突然袭击,朱熹平和曹怀东表现得相当低调。曹怀东在美国里海大学任职,这段时间正在北京访问,但他和身在广州的朱熹平都没有在上周六那个小型记者会上露面。后来,两人索性都关掉手机,极力避开媒体的采访。 <BR><BR>  朱熹平通过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向公众转达了他的声音:“其实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做这个事情,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这个猜想的完成是国际数学界同行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我只是比较幸运,由我和曹怀东完成了临门一脚。” <BR><BR>  至于这临门一脚最终是否被判有效,朱熹平早前在接受广州《新快报》采访时就说过,“现在还不能说成功,我们的证明还需要历史的承认,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检验、推敲。”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霸得蛮,耐得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07-8-4 13:36:07 |只看该作者
<>别指望了。</P>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4 10:4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