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文学与青年——以此文与青年写作者共勉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5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9 15:01:4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3074872">去年有好一阵时间,外边好些人因为一种叫“梨花体”的“诗歌”叫嚷了起来,其中好些的人是在骂,也有人在捧,但更多的人听闻了之后第一反应是:无聊。是的,现在<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9%E7%BB%E1">社会</span>上太多这些无聊的事情,以至于听的见的人都慢慢麻木了起来,失去了感觉。而这其中,相当大部分的倒是喜欢听闻外边事的青年人。<br /><br /> 于是,我常常想到,我们青年人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便是:没有感觉。对待异性是如此,对待文学还是一样。但我总为这样一种事实而担忧!担忧的时候多了,我又常问自己,这担忧要来做什么呢?我关心这个社会,但这个社会或许并不需要我的关心啊!如此,我也是这“没有感觉”的青年人之一。面对这样的时候,我能不困惑?能不难受吗?<br /><br /> 也正是这困惑和难受,大抵还是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思考也许还会有那么一点存在的必要。<br /><br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笔下的这“少年”,实是年少与青春的意思。他当年对于一个年轻的充满新生力量与希望的国家的崛起,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把少年中国的健全成长的希望寄托到中国少年的身上。<br /><br />梁先生对于年轻人的这种肯定,时至今日,我感觉一样的迫切需要。遗憾的是,当下已经少有像梁先生如此关注国运的人了,当下亦少有梁先生所希望的年轻人了。游行于物质极大发展和心理轻浮多求的社会中的青年,内心里潜藏着的是对自我生活处境的关心和焦虑,对社会或他人最多的便是那么一点的注意,但注意过后,一切都没有他们的一餐饭更重要。<br /><br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1卷1号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在陈独秀的心中,青年就是新生,是希望,是敢于冲破藩篱追求理想的热血力量。他还说,“予所欲泣涕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而奋斗,这正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的姿态。<br /><br />然而陈先生这心目中的青年,今日也已经几乎消匿了。今日谁要想扯开嗓门说自己是个文学青年,他首先要想到的便是自己话才一出口,会不会就有异样的目光在看着自己,更可怕的是,好些人还会对自己嗤之以鼻。但,这真的是如此难堪的一种身份和叫喊吗?<br /><br />   这是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这绝非文学青年的问题。如果要找到某样东西来为这种难堪的境地负责的话,那该负责任的也还是这个社会。陈独秀在《敬告青年》这篇新文化运动宣言书中写到的“自觉而奋斗”的青年,倘若真是在我们现在这样的生活中以一种残喘甚至是覆灭的状态存在着,那一定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尽管,今日我写下这样的文字,好些人看了之后免不了要嘲笑。<br /><br />在“五四”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最活跃的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社会的变化或转型作出了自己应有的作为,他们是真正的青年。有着这样的精神面貌和抗争的行动,文学青年才成为责任、报国、希望与理想并立存在的名词。<br /><br />今之青年者,除了从年龄的界限来理解这个名词,已经没有承载更多的意义了,如果有,那就是稚嫩、焦虑、脆弱,以及更多可以为自己寻找到不必作为不必追求的理由的症状。曾经的青年是作为一种希望和接力的存在,如今的青年是更多地抱怨着社会给予他们的太少,他们应该被给予更多,而不是去追求和争取更多。这或许就是质的变化和不同。<br /><br />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多少真正的文学青年!现在即使是写着字的年轻人,那也不一定是文学青年。即使他的书写得快又卖得好,那也不一定是文学青年。如果有人问我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文学青年,我该如何作答呢?我应该说:文学青年就是要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理想,有信仰,要忠实于社会和人类。但我实在觉得这样的话不应该说,或者根本就没有说出口的必要。<br /><br />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br /><br />很多时候,我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学好好写就足够了,不必去理外面的那些事。但我终究受难于自己的那颗所谓社会责任感的心,我苦恼于自己单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一种社会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和践行却是需要一股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行的。我顶多就是把自己融入到这股力量中,像一滴水掉进一条河里。<br /><br />我本想好好地想想中国青年文学的未来(虽然有时候我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但我没有叫喊的胆量和资力,总还能在心里想想的吧!),写写关于当下的文学青年应该走向哪里?但是,我依然还是这样的矛盾——我还有想和写的必要吗?遥想2006年那个文学或者与文学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多事之秋,从韩白之争,到法院判定了郭敬明的抄袭,到余华和他的《兄弟》都陷入褒贬兼有的难堪境地,到叶匡政在博客中说“文学死了!”,再到洪峰街头乞讨,再到赵丽华的口水诗歌,还有什么所谓的行为<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D2%D5%CA%F5">艺术</span>,还有什么作协暴力……且不管这些事情的谁是谁非,或者要站到什么样的准场上去评定,让我们回到这样一个目光上面,难道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就是中国的文坛?这就是中国的文学?我在这些东奔西突的消息中,时时会有窒息的感觉,我要到哪里去吸一口干净一些的空气呢?<br /><br />显然,这样的中国文坛是对青年和更多的后来人很不负责任的!显然,这样的中国文学是对青年文学的成长和发展的淫浸。<br /><br />更多的青年写作者们,如果这个社会真的找不到那样一口清新的空气,如果那些所谓的领路人和前驱并不对后来的人们负责,那我们是否能为自己创造一口空气,让我们的文学和灵魂继续存活呢?<br /><br />另者,作为青年的我们,作为文学青年的我们,是否能有这样的觉醒的意识?是否都在或者大部分人都在“自觉而奋斗”?<br /><br />在社会不关心文学青年的时候,如果文学青年也还不懂得关心自己,那中国的文学总有真正死去的时候。</div>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3404554[/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在这个城市里,这些年的生活,生命,奋斗,价值,还有音乐,这种和我毫不相干的奢侈品,我是那么喜爱它,又是那么厌恶它,是它有时把我弄的高贵,有时却又如此低俗,附庸风雅,像古代的一些符号和古怪的行为方式。四处漂泊,行踪不定.拒绝一切过失的交欢,也许很多人不再认识我,这样就好。我只做我自己,不做你们想看到的那个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1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