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缘文化的阅读与书写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419

积分

新手上路

杜鸿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1: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杜鸿的长篇散文《怀想三峡》

陈万华

《怀想三峡》,杜鸿著,北京某出版社出版。


            三峡区域是古代巴楚人的寄生之地。从几百万年前廪君、盐神于林莽中燃起文明的第一堆篝火,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苦吟诗人屈原的瑰丽诗篇,到“生长明妃尚有村”的昭君故乡,到现代的葛洲坝、三峡工程……文明的点点遗痕镶嵌在巴山楚水的褶皱里,在在为巴楚人千万年的悲欢与苦难留下见证。
            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看,三峡区域代表了不同于中原文明的南方文化。雄奇瑰丽的想象,华美富丽的辞章,正是巴山蜀水地域特色的文化表征。杜鸿长年生活在西陵峡畔,笔端亦浸染上此间山水的云蒸霞蔚,更以自己的阅读与书写,为巴蜀文化的当代形态再绘彩图,为现代性话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阅读,然后书写

             《怀想三峡》是杜鸿的第一部长篇散文。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当然阅读的对象是作者故乡的山水、风物与文化。这也是一次致敬或挽留,当现代文明天翻地覆地搅乱三峡区域亘古的宁静,作者唯有用书写的方式抵抗遗忘,保留/挽留对故土山水、文化的个人与集体记忆。
           与作者为故乡追踪显影的抱负相应,书的内容基本按地域来划分编排。全书共分五辑,其中前四辑分别是“西陵峡(上):湮没的素丽”、“西陵峡(下):香草的恋情”、“瞿塘峡:巴山蜀水的虚妄”、“巫峡:在巫音里起舞”,杜鸿俨然要为三峡区域编织一幅精细的文化地图。他为这幅“地图”上几乎每一个景点留下了沉思而浑厚的文字,对他来说,对山水的体认是一种伴随着沉思的阅读,风景不仅是山川日月花花草草更是风物与传说,是文化的积淀物。
           我国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其实行路也是另一形态的阅读(reading)。山川、风物一如文字,同样给我们无声的启悟。可发思古之幽情,可鉴往以知来,它们帮助我们打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让我们在一种循环意味的隧道里有所了悟。
          但《怀想三峡》的“阅读”似不止此,杜鸿关注的与其说是地理/历史,不如说是地理/历史中人的命运。
         书写,像古代史官那样书写以抵抗遗忘。这是一种保留、记忆和救赎。山川、风物、历史,因为有了书写,才得以永久地赋形,才得以长留于我们的记忆。

苦难生活中的盐

          打开《怀想三峡》,沧桑感和苦难感扑面而来。三峡区域的每一条小道、每一个险滩、每一座古寨,似乎都浸透了悲凉之气,因为作者体悟到曾经流传的史诗与传奇已经或正在湮灭。凝重的深色构成了斑斓的三峡书卷的主色调,沉郁的歌吟被风挽留。这是一个古迹和图腾的世界。石宝寨、白帝城、神女峰、悬棺、清江……,像血液一样进入到杜鸿的书写中。
         或许是三峡民间百姓的生存史诗留给人们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这些记忆的雄奇瑰丽偷偷地进入到杜鸿的笔触底下,叙事形式的渗入更加拓展了文本的广阔天地,它们成为文本的潜在骨骼,和地理风景一道,作为必然的要素,在《怀想三峡》的书写中,使得抒情的绿藤得以找到攀爬支撑的枝干,二者并相得益彰地融合起来。杜鸿通过叙事或者次叙事的方式加深了他的历史感喟和人性悲情,并使之不是空穴来风。如果说《奉节·操守与北斗》里诸葛亮许由、《秋风亭·一位古县长的脚步》里寇准、《昭君台》里昭君……等大人物的故事还带有一种“准正史”的形态,那么更多篇幅里的主人公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挣扎在这块土地上、老死在这块土地上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他们的人生传奇,赋予作者和读者悠远的想象。另外,名胜作为历史留在大地上的标本,有种把历史地理化的神奇作用。杜鸿考古式的漫游历程,其实是在空间里找寻逝去的时间,以及流逝在风中的苦难。
            痖弦有首名诗《盐》,通过一个有关“盐”的故事的深刻书写,表达贫苦世代里大地上最基本的困苦——生存。盐是人赖于存活的必需品,也可以说是人类血液的代名词。“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姥姥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无独有偶,《怀想三峡》里也有一篇写到“盐”:
   
         盐道的开辟,是咸丰年间的事。那时淮盐进入湖北、湖南受阻,造成两湖盐贵如油。这样川盐大量入鄂入湘。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量货物都集中到了船运上。为争抢峡江黄金水道,湘船和川船在宜昌发生纠纷,久持不下,终久形成了两大帮会。苦只苦了那些等盐吃的百姓。……川船被堵在宜昌以上。连档衔尾,数以千计,尉尉壮观。用老姑爷的话说,那盐堆在船上长蛆。我不知道盐长不长蛆,但那樯桅如林的景象,完全可以想象得出。  

         微如蝼蚁的百姓,风流传奇的英雄,紧张激烈的场面,构成峡江一带苦难生活形象化的想象和历史。作者说:“这五百里的盐道何止是一条普通的盐道,它更是一条风情的甬道,文化的甬道,背脚子血汗的甬道。”恐怕,它还是一条苦难的甬道。

蛮荒与文明

           但盐道变成了商道,即使再蛮荒的原始之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文明。有关文明和蛮荒的问题,尤其是某一地缘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牵扯到相当复杂的文化政治意蕴,要讨论某一地域的现代性,非一本散文集或一篇书评所能胜任。有意思的是,我们注意到杜鸿对盐道变商道的悲凉的感悟。
        “一道畸形的灯火划过了那昔日原始荒凉的山脊”,其实何止山脊,曾几何时,连最大的水道——长江也被文明的利剑“斩断”了。

           葛洲坝是第一把刺向三峡文化的锋利长刃。它在聚集一种伟大的现代文明之际,并没有忘记同时将一种深深的伤害交给三峡最初那种最古老的文化。

         按马克斯·韦伯的看法,现代文明是一场“祛魅”。文明的越升与发展,虽然消除了远古世代物质上的穷苦与贫乏,但并也没有给予现代人幸福的许诺。诗意的丧失大概最令诗人们伤感了。作者一再痛心峡江沿岸古色古香的小镇、飘摇着山歌的渔船等文化生态的消逝,更在书中附有多幅老建筑照片,反复书写他的感伤与悲情:“从这扇门进去,里面有一些鬼魂和一些峡江风物。”“这物、这人、这荒凉组成的灰烬,你可看见那袅袅的烟尘?”真算得上伤逝与哀悼了。

神的影子

        不过作者的思考并没有被地缘政治的狭隘所束缚。这棵生长于三峡土地上的“忧伤之树”,因为经过一种宗教般情感的过滤而得以升华,获得某种程度的形而上高度。
    《怀想三峡》扉页上有《圣经·创世纪第六章》里的一段:

        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其他的篇什里,作者也多处写到家园感、挨靠感、回归、永恒等命题。那些自然与人文、现实与虚幻、历史与未来的话题因为笼罩在神恩的光辉下,从而超越时空的阻碍,具备了某种类似“永久的启悟”的力量。虽然这种成分还很弱,而且它与对现世的思考之间还不是特别水乳交融,但正是它,使得这本书没有过度的忧愤;正像那些已经长眠于这块土地上的逝者,最终你将获得宁静和安息。

     作者:陈万华,居宜昌,写诗写评论,现供职某报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文学即我佛。

8

主题

0

好友

211

积分

新手上路

世上什么都古老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01:57 |只看该作者
去年到重庆,很遗憾没去三峡看看-----但杜鸿的心情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我觉得陈万华的评说角度很好:地缘文化的阅读与书写。我想不只是三峡,成渝四周的一切都是令人着迷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川黔的三角交界处,是名烟好酒的沃土,不到那里是不知道那种红色泥土的酸涩气息和漫天竹海的风致的。
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中的大物质会使时空扭曲http://yinhanggaoge.blogchin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0

好友

519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7-8-4 13:02:15 |只看该作者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川黔的三角交界处,是名烟好酒的沃土,不到那里是不知道那种红色泥土的酸涩气息和漫天竹海的风致的。=======还有密布的江流,原始森林,少数民族部落,野兽出没,比我<<夜歌>>里的棒很多

美死了,我这辈子都不想离开四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19 9:19:02编辑过]
我是羊,我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02:15 |只看该作者

既然作者在这,

还烦请贴部分原文,以兹参照[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1 09:4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