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佛作品首次被授权在中国出版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4 16:17: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村上春树和苏童热忱推荐 《大教堂》在华出版
  
  --------------------------------------------------------------------------------
  
  http://www.beijingww.com/2009-01-04 08:37:52北京文网
  
  http://www.beijingww.com/1470/2009/01/04/226@76963.htm
  
  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作品首次被授权在中国出版。译林出版社日前推出卡佛公认的成熟之作《大教堂》,该书包含11个短篇。由村上春树和苏童热忱推荐。
    卡佛艰难而传奇的一生使得他的写作真正具有呕心沥血的色彩。他前半生充满苦难与失望。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50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致力于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他的宝贵之处在于告诉我们人生“仿佛已耗尽”,却能勇敢地“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往前走。多年来他在美国深受文学读者追捧,而在中国,10余年来未有被正式授权的卡佛作品出版。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非常热爱卡佛,翻译了卡佛的全部作品在日本出版。中国作家苏童、格非、王朔、韩东等都钟爱卡佛,尤以苏童为最。他说“无论怎么推荐卡佛,我都愿意”。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赵明宇)
  
  【文网链接】
  
    关于《大教堂》:
  
    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并不算是卡佛的代表作,另一本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才是被评论界公认的简约派文学的经典。但《大教堂》对卡佛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卡佛一直以来的窘困的经济状况开始得到了改善,他第一次可以衣食无忧的辞掉了琐碎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而且是因为卡佛在这部小说集中第一次主动作出了些许的改变,“在1982年到1983年之间,我陆陆续续写了十二篇短篇小说……在这期间,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变了许多,显然生活中的变化带动了我写作的改变。《大教堂》中的小说,与我过去的小说相比,都更加丰满一些,文字变得更慷慨,可能也更积极一些”。我们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喜欢积极的和充满希望的文学。现实太不尽如人意,阅读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逃避的理想寄托,在无尽的虚构想象中给未来之路涂抹一丝的亮色,完成一种自我意义上的救赎,重回现实版本的“在路上”。但是对卡佛这样的一直以来同样窘迫和困惑的作家来说,让他书写希望和救赎是一种不可能的现实。卡佛老老实实地承认:“对于我写的那些人物和那些境遇来说,优雅地解决困难不仅不合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的。我承认我非常羡慕那些以经典模式展开的小说,有冲突、有解决,有高潮。但即使我尊敬那些小说,有时甚至有点儿嫉妒,我还是写不出来。”卡佛的笔下出现的永远都是小人物,失败、绝望、挫折、贫困不是文学性的夸张,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得到改善和改变的可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不是卡佛的文学,更不是他的生活。
  
    读卡佛的《大教堂》很容易产生轻视他小说的印象。繁复美学的小说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史诗性巨著的小说潮流容易酿成我们专制的偏见。但是“极简主义美学”并不代表简单主义。一个生活中普通的画面,一个现实中平常的场景,如果仔细的揣摩拿捏,完全可以从看似单薄的印象中抽离更加丰满的质素。比如在《保鲜》中,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一个正遭遇失业的家庭里,更雪上加霜的是冰箱坏了。就此,有评论家发表批评说:冰箱坏了,那怎么不叫维修人员来修好呢?卡佛说,这是一种无知的评语。也许他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花不起钱来修冰箱。换句话说,我们在忽略一种视而不见的存在,忽略一种平凡生活蕴含的意义。而卡佛的存在仿佛是在弥补这种缺失的遗憾,就如同是在擦拭普通事物上的尘垢,让它的熠熠光彩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无论在诗歌还是小说里,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管它是椅子,窗帘,叉子,还是一块石头,或女人的耳环——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卡佛简约而不简单的“极简主义美学”。
  
    卡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苦难之中,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一次次生活中的挫败让他坠入低谷,但就在这种苦难的常态生活中他仍能坚持不懈的写作,令人惊异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专注和恒心。他一直都奢望文学能改变他的生活,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经历都不折不扣地证明了“我得把书放下,才能改变我的生活”。
  
    关于作者:
  
  雷蒙德·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的作家,曾在1979年获古根海姆奖金,直到1980年代中期后才开始在美国走红。在中国,他的作品鲜为人知。如今,卡佛不再是少数文学青年的专利了,他的小说集《大教堂》中文版终于在这些天陆续铺进书店。
  
    雷蒙德·卡佛是谁?一个在中国文学青年间隐秘流传的名字,虽然离开国内上次出版的小说集《你在圣·弗朗西斯科做什么?》已经十年多了,但这不妨碍他的小说和他平淡的人生经历在国内粉丝间口口相传。幸好,卡佛如今不再是少数文学青年的专利了,他的小说集《大教堂》终于在这些天陆续铺进书店。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什么?),多好的小说标题。几十年来,这个句式被广为模仿,“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XXX”式标题是英美报刊杂志的最爱。连村上春树也不免俗,他的跑步随笔集叫《我们谈论跑步时都说些什么?》,然后我们才知,村上春树用这个书名是向他的偶像——美国已故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致敬。据说卡佛所有小说日文版都由村上翻译;据说村上曾把卡佛称为自己的老师——他是我最有价值的老师和最伟大的文学同道;又据说,为了这个书名,村上亲自跑到美国向偶像遗孀征求名字模仿使用权。
  
    出版社给“雷蒙德·卡佛”的宣传语是“海明威后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不过比起海明威在巴黎“流动盛宴”般的放荡,卡佛的生平实在太过平淡——1939年生于俄勒冈小城的蓝领之家,19岁高中毕业后娶妻养家糊口,遂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人生的前一半,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在贫苦潦倒中坚持写作。随着作品受到一定关注,卡佛才获得大学教职,生活稳定下来。不过作家晚年邂逅诗人苔丝·加拉赫后,戒酒重塑生活。苔丝现在还把他的书房保持成原来的样子,他的打字机里还夹着雪白的纸页,仿佛一直在等待谁来敲打出那最初的一行。1988年,卡佛去世,没有留下长篇,所有短篇写的几乎全是美国中下阶层艰难生存的平凡琐事。
  
    直到1980年代初,普通美国读者也几乎都没听说过这位作家,随着他晚年文学盛名从评论界传向普通读者,外加英年早逝,卡佛的名字才有了传奇色彩。卡佛的另一个传奇在于其作品的“简约主义”风格及其背后的“秘密”。卡佛的小说名字大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把你的脚放我鞋里试试”、“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我可以看见最小的东西”等等——但其小说却写得极其简洁,比海明威的电报式写作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这可能多半出自他的编辑Gordon Lish的功劳。《纽约客》杂志曾经刊文,比较了《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些什么?》作家原文和出版成品,结果发现,发表部分只有原文的30%左右。卡佛的“简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出自编辑 Lish 的“功劳”,但随着作家名声渐隆,卡佛终于无法忍受编辑的“剪刀笔”,关系宣告破裂。
  
    那么,卡佛在国内的传奇在哪儿呢?除了不可忽略的村上春树的号召力,中文版小说销声匿迹十多年,使得读原版卡佛成了那些略懂英文的文学青年沾沾自喜之所在。卡佛讨厌形容词,甚至讨厌繁琐的从句,于是过了英语四级的文学爱好者几乎都能念通他的句子,当然理解是另外一回事。在《大教堂》出版前,已经有不少爱好者试着把他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放到网上,其中最为孜孜不倦者是一位名叫“小二”的卡佛粉丝,以他业余翻译的卡佛作品最多。《大教堂》的译文并非出自其手,不过据说卡佛另外一部代表作《我打电话的地方》用的译文就是小二这些年的业余翻译。
  
    平淡无奇的蓝领工人生活,生活困顿的中年危机大叔……这类题材原本不该属于小资的最爱,但,谈论卡佛已经成为一批小资的“接头暗号”(谁叫知道这位大叔的人少呢),正如很多年前他们把长相有点猥琐的“村上大叔”小资化一样。有人说,卡佛作品的最适合读者是:30岁以上,已婚,有过事业挫折和婚姻失败的经历,或者至少对生活比较悲观。总之,是走下坡路的中年人。
  
    卡佛这个其貌不扬、平淡无奇的男人,写着毫不张扬的故事。那,我们谈论卡佛时都说些什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