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革命与中国小说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21:2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tr][td]转载 错误的法国大革命?[/td][/tr][tr][td]作者:韩毓海 来源:本站整理 [/td][/tr][tr][td]  某种正在流行的现代性叙事的“普及版”,今天是以一系列叙事构成的:文化保守主义(无论是回归传统“文化秩序”还是“上帝的秩序”、“自然的秩序 ”、 “历史理性”都一样),经济自由主义(按照财产和产权重新恢复划定社会等级),政治改良主义(建立由科层官僚和经济新贵族联合执政的“精英政治 ”),而在历史流域,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个现代性叙事普及版最突出的部分是对所谓“英美式现代性”“普遍价值”的讴歌与“法国式现代性”的离经叛道的“错误道路”的批判——但这不是对现代性的差异性的认识,更不是什么对“区域性差异”的认识,毋宁说这是建立在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极权主义”本质的批判之上的,确切地说,它不过是当代保守政治幻觉、一种集体“政治无意识”的表现;或者说仅仅是把既成现实转变成某些知识分子的主观意识,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不过是再一次成为二十世纪当代历史的注解。这种叙事提供了关于秩序、规范,关于资本、财富,关于精英贵族开明专制,普遍的现代世界历史道路这些当今最为时髦的词句,而联起来却不过是宣告:一个“私有财产”和“资本”支配的,“精英”统治的全球化的世界“秩序”已经形成,而且降临在我们头上,在它背后却是“世界大同”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现代性方案的破产。这样的历史不是历史研究,而是当代政治无意识的历史表述。它通过把欧洲的一部分(法国)及其特定历史 (大革命)边缘化和“第三世界化”的方式,通过把欧洲的这一部分“排除”出去的方式,来维护一种主流的、普遍的、共同的现代性方案和现代化道路。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批判暴力”的姿态,删除的是现代世界进程中的暴力压迫和反抗斗争,以一个勉强的“权利——契约”范式,掩盖现代性结构的权力本质。

  这种解释基本上是重复了伯克等人对法国大革命、对历史的道德化理解,并不奇怪,他把革命解释为“法国文化热病”使然,这种“文化品格”里最坏的东西据说是 “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浪漫主义”和“社会平等的乌托邦”。于是,在这种解释看来,当时的法国好像只存在激进主义而不存在欧洲最保守的贵族资产阶级,只存在文化浪漫主义而不存在最终奠定了欧洲科学精神的理性精神,只存在愚昧的平等和平均主义而不存在根深蒂固的精英观念。但是,即使我们沿用这样的思路,从 “文化”角度考察大革命氛围中的法国,不难发现,在当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最强大的声音是后者,而绝不是前者,恰恰与英国相比较,情况就更是如此。

  实际上,这样经不起稍加分析的论证,不过是通过“反过来论证”的方式,暗示一种好的、必须被 “普遍化”和“普及化”的英国式的文化品格:政治保守主义、科学工程学、管理主义和贵族统治的社会。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这样的一场“文化的革命”掩埋了历史的研究,悄然获得思想的垄断意义,它不像某些评论家所说,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的反革命”,而恰恰是一种激进的、乌托邦式的“反历史的普遍主义文化大革命”及其叙事。这种观点以文化的优劣来解释那场二百年前的革命,目的却是为当代保守政治涂抹一种勉为其难的大众文化口红。

  我认为,问题的焦点也并不在“革命”还是“改良”,“激进”还是“保守”,而在于如何解释历史,如何理解现实。是把现代世界历史进程描述为暴力、压迫、反抗、斗争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形式的演进,还是用一种虚构的普遍性叙事勉为其难地粉饰、掩盖真实的历史,从而为现实的权力结构提供温文尔雅的合法性。这就是当代中国普遍的现代性叙事、“共同的现代化”道路的维护者,与现代史学界的“区域研究”、“赶超战略”的倡导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我看来,后者虽然没有从总体上怀疑过那个现代性方案,但是,它毕竟质疑了这个方案的普遍性,因而,它对现代进程的权力本质的理解更接近真实。

  历史学界有价值的研究就是这样逐渐被遮蔽的,就是这样最终与政治权威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合流的。这是一种“温柔的遮蔽”,一种文化策略性的战略性消解;历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现的赤裸裸的权力关系,发现的国家、革命、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被“文化界”的普遍主义的流行口红,温柔的小手涂抹干净了,正像“第三世界”、 “亚非拉”对于普遍的现代性叙事和现代化方案不具有典型性一样,“法国道路”对欧洲的现代性传统也没有普遍性。但是,千万不要忘了,这里不是英国模式代替了法国模式,英法对比只有隐喻的意义罢了,不是的,实际上是“权力/反抗”的真实历史进程,被“权利/契约”的闪烁其辞的解释模式所代替,实际上是:勉为其难的“文化现代性”普及版掩饰了真实历史中的暴力、压迫和斗争。这才是实质。

  现代性叙事的普及版和通俗版正是从法国大革命这里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支文化口红没有那么昂贵,但是它很合二十世纪后期世界政治秩序变幻的时尚,于是它流行,从西方到东方地被不断流行和复制,但是,华勒斯坦和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只文化口红效果不佳,对真实历史来说,它是假货,是赝品。

  我简要地介绍一点华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中对法国大革命的解释,我的归纳中还结合了福柯关于大革命问题的著名论断,解释的重点在于,它辩证地批判了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而且结合它的历史,分析了现代权力统治形式的重要变化。它使现代性普及版叙事中那只屡试不爽的文化口红黯然失色。

  首先,按照这一解释,大革命绝不是背离、否定“英国式道路”的结果,而恰恰是过分仿效、追随英国式道路的结果。这部伟大戏剧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个事实是:在革命前的法国,英国的一些“ 范例”要素引起注意与钦佩,因而促使法国迅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范例”要素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英国贵族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加强。毕竟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在贵族身份具有极大作用的国家中,在现代延续最为长久的国家,正是英国,它是具有许多现代资本主义象征意义特征的中心地带。

  罗伯斯庇尔本人对此已经有了很好的论述:“因此,正是法国的法官、贵族、教士和富人给了革命最初的动力。只是到了后来,人民才出现在革命的舞台上。”我们在理解“英国道路”及其对法国的影响时,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贵族的资产阶级化和资产阶级的贵族化,即贵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政治经济力量的空前加强。

  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怎样加强的呢?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的。这无论在英国、在法国都一样。贵族利用特权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获利方式,新富利用金钱取得贵族身份。贵族远不是封闭的,而是“过分开放”的。政府急于加紧把以前的权益迅速转化为“财产权”,封建权力不仅得到生存,而且通过把“权力”转化为 “权利”,更加繁盛。《自由宪章》没有出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词句,那是因为在当时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正如布洛赫很早就指出的那样,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封建”特权在经济方面重新发挥了效力。要找我们今天熟悉的“权力市场化 ”和“权贵私有化”的历史原型,那么它就在这里。

  所以,“权贵私有化”、“激进私有化”,这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而必然发生的东西,而需要解释的只是:为什么偏偏在法国发生了一场农民捍卫“村社公田”和“公有制”的革命,结论只能是法国的“权贵私有化”和“激进私有化”程度太过分了,因而引起了社会反弹。为什么法国的私有化进程太过分了呢?这又恰恰是英国的压力,以及过分追随“英国式道路”的结果。

  在二十世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始终是与“专制”、“公有制”、“私有制”这三个范畴缠绕在一起的。按照某种解释的逻辑,私有制不会造成专制,因为私有制天然代表“自由”,而公有制天然代表“专制”,革命使公有制成为可能,所以革命不是反抗专制,而是专制的起源。——实际上,没有哪种逻辑比这种逻辑更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了。

  私有制不会造成专制吗?在大革命时代,正是剧烈的土地私有化进程,即贵族资产阶级面向资本主义改革的土地兼并,损害了农民的“村社公田”,才使得改革转向了革命。其中受到资本主义运动损害的农民的“反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保护运动在这种转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革命爆发的年代离市民和城市无产阶级的社会保护运动还很远,离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在时间上更远些,但是,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宣告,私有制的极端形式:贵族资产阶级的特权掠夺式资本主义统治形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宣告“英国道路”不再适用,现代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在绝对私有制和贵族新富精英统治方式之外,寻找新的权力统治形式——无论这种新的统治形式怎样,它都必须能够更广泛地动员社会,或更有效地控制社会,于是无论如何权力统治都必须采取更为“合理化”的形式,甚至借助“公有制”的旗帜。

  而被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也是这样。这场革命也提出了“天下为公”、“耕者有其田”的具有强烈“公有制”色彩的口号以及“共和制”的制度理想,如果我们说“公有制是专制的起源”,那么“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专制的起源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公有制色彩的口号,针对的是晚清贵族精英主导的,面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和“新政 ”,这场改革同样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运动,这个权贵私有化的激进改革和“新政”在中国最后一个代理人就是袁世凯,他是“权贵私有化”运动在中国的第一个突出代表,是英国式贵族精英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第一个实践者,作为“开明专制”的“保守的自由主义” 总统,他又为当时的“英国顾问”和“英美派人士 ”的“英国道路”理论推向皇帝的宝座。我们毕竟不能忘记的是,袁世凯与其说反对私有制,不如说是“天下为私”、“人间正道私有化”的大胆实践者,他非常赞成“经济自由主义”,他的一系列“重商法令”是“枪杆子里面出市场”的经典,他反对的不是英国道路“君主立宪制”,只不过是民主共和制度而已。而无论是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都宣告了“私有制”的最极端形式:权贵私有化、贵族资产阶级的特权统治形式不再合法。但是,革命的确没有终止现代权力统治,而是创立了现代权力统治的新的形式,“公有制”和革命曾经是反抗专制的旗帜,在这样的旗帜下,同样也形成了新的现代权力统治形式。这种新的权力统治形式不能单纯从君主身上找,也不能单纯从“人民”身上找,只能从“权力——反抗”的夹缝里,才能看到现代权力制度的这次重要而精密的调整方式。

  具体历史中的大革命实际上是由互相缠绕的三件事构成:

  一,“第三等级”代表的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统治代替了脆弱的君主立宪统治,标志着现代权力统治形式由君主立宪的合法统治,演变为日常行为的规范性统治。第三等级革命的对象不仅仅是贵族,而且特别是“懒汉、游手好闲者、戴长发涂脂粉者、放纵享乐与妓女有关系者,一切不工作者、不爱国的人”。这才是一个重要的、有决定意义的权力统治方式的调整。为了在与英国的竞争中把国家凝聚起来搞发展、搞赶超,君主立宪的统治方式是不够了,它需要一种规范所有人日常行为的禁欲主义的道德、一种工作的伦理,这就是法兰西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公民伦理”与日常规范。朱学勤先生曾经生动地把法国大革命称为“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但是,这里却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道德理想国”的诞生。它标志着现代权力统治方式的重要转化,后来以及今天,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种现代工作伦理,那种现代性规范,就是通过大革命的“道德理想国”确立的。这就是所谓,法国革命推翻了王权,但奠定了最绝对的、新的王权统治形式:“人民王权”、 “人民主权”。

  二,革命所造成的公共秩序的崩溃,足以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引起第一次重大的反制度(即反资本主义制度)运动——法国的 “人民运动”。就运动本身来说,它当然是失败了,但这次运动也一直是后来所有反制度运动的精神基础。这倒不是因为法国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恰恰因为它不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随后在英国制定的包括《济贫法》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革命。因此,大革命不仅创立了国内的民主,也创造了国际的民主。当然,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大革命如何改变了现代权力统治的国内形式和国际形式,代之以国内和国际的新的现代权力体系。大革命时期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和力量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意味着贵族资产阶级主宰的“英国模式”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独立发展了另一种新模式或者区别于英国的“法国”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是在英法两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中产生,并先后实践了的。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世界经济体中,正在进行的结构性变革的回应。在这时期,英法竞争的关键在于两国都自动地作为对立面,卷入了革命之中。为什么当时贵族资产阶级开明君主立宪的方式需要调整?这是因为当时的“贵族”(与资产阶级很难区分)不但不是拒绝“改革开放”和资本主义的,问题反而在于,他们的“开放对于保持秩序的稳固已经太过分,而对于促进该世纪的繁荣需要来说,又过于狭隘”。

  第三,法国大革命造成的民族主义凝聚力、工作伦理日常规范、“全民动员”的监督机制和方式、“规范管理”的模式,造成了法国工业化速度加快和外贸赢余的迅速增加。它首创了发展主义的现代化赶超计划,凭借着这样的制度形式,这一计划在当时差一点就赶上英国,取得成功。

  这又对世界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首先就是把英国逼上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这是通过战争,通过对荷兰的战争,英国夺取海洋霸权,确立欧洲金融中心的角色,借此开始赚取大量的无形信用收益——商船队、商业佣金、海外汇款和投资方面的收益,通过这样的手段,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英国才弥补了不断膨胀的庞大贸易赤字,维持国际收支的顺差。那个世纪的“繁荣”就是这样形成的。与其说它证明了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的胜利,证明了“道德理想国”的覆灭,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崩溃,不如说是恰恰相反。这个“繁荣”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体系的结构调整之上的:资本金融区域、商业区域和工业生产区域在 “赶超”中达到的相对平衡、互相依赖和各区域动员能力的“饱和”,这恰好是大革命造成的。

  那么,大革命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一种落后地区迅速工业化的模式,一种全面动员社会的赶超模式。它还意味着第三等级代表的,类似“新教伦理”的现代社会规范的确立,正是这一点意味着现代性统治方式的重要变化。最后,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反体系”的人民运动所能够造成的体系改良。

  也就是说,除了“人民民主 ”和“人民主权”,大革命还为后来提供了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方式,我们经常会从以后的,被称为“发展主义” 的现代化方式中看到它;大革命是暴烈的,但是,它提供的供人仿效的现代化方式则是相对温良的,相对公正的,权力的统治方式也相对灵巧、隐蔽。在这一点上,大革命是“成功”的。

  大革命又是失败的。法国在与英国的竞争中最终败下阵来,它也意味着相对温良的、现代化的发展主义道路的失败,这是“温良资本主义”对 “顽劣资本主义”的失败,它暴露了现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是暴力和资本的控制,在当时,就是英国拥有的海洋霸权和金融资本中心地位。在这样的世界体系里面,温良资本,主义的“发展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来说走不通,这是“共同的现代化道路”和“普遍的现代性方案”的第一次破产,在那个“共同道路” 破产和土崩瓦解的地方,站起来的是暴力和资本控制的世界体系——大革命以它的最终的失败,来说明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真理——丹东说的:“真理,残酷的真理。 ”

  但是,大革命并没有就此失败,因为全世界还没有真正分享大革命的成就与光荣,大革命的道路和原则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恰恰相反,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由大革命所开创的“发展主义”道路,在二十世纪的中叶,也就是1945——1975年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如果说到大革命之伟大影响,甚至大革命之造福世界,就不能不提这个时期。

  我们要寻找法国大革命的悠远的结果和回声,就必须从二十世纪中叶的三十年去寻找。这个结果就是:边缘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在“国际主义”旗帜下的资本援助和技术推广,福利的提高,欧洲的复兴、日本复兴,在一定程度上是“冷战” 中的“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结果——最有说服力的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全球生产的持续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增长。而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是旷日持久的革命的结果,是民族解放运动,是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反法西斯斗争的革命造成的结果,正是二十世纪的革命使此前备受屈辱的法国大革命恢复名誉,因为它把大革命奠定的现代性方案推向全球,——这才是大革命真正开花结果的黄金时代。

  我们先看看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如何落实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民主”和“国际主义”,看看当时世界上的“三大力量”就够了:1,被称为“万隆计划”,在资本主义体系外围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建设,作为行动纲领的“发展”意识形态,就是由它们提出的。2,苏联为代表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计划,社会主义 “国际主义”、“互经会”,**人和社会主义者被称为“第三等级”原则的代表。3,福利国家的社会民主计划,这个计划产生有两个原因:第一,害怕工人运动和苏联、中国;第二,世界体系必须建立在互相依赖的民族国家体系之上。这一条尤其关键,因为正是大革命发明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社会权力统治方式和发展模式,强化和扩展了现代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依靠赤裸裸的暴力掠夺不能维持,何况中心地区还需要后继梯队来消化它的旧家当。

  也就是说,相对于英美,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力量”在新的世界体系里,扮演了大革命时代法国对英国的角色。当时,由于边缘地区市场的扩大,英国在推进新技术进步的同时,需要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国家,来吸收它那些因过时而闲置的技术。而百余年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执行万隆精神的联合国在1955—1975 年之间,理直气壮地提出了“ 联合国发展计划”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这就是为什么谈论大革命的失败的最好时机不是二百年前,而是当下,是今天。因为二十世纪最后所发生的事件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革命的失败”,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失败。失败的国内原因有很多,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迅速“买办化”,官僚从上层发动的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革命,这突出地表明了法国大革命所奠定的那个现代性方案的失败,正如福柯所说:在大革命失败的地方,才真正暴露出大革命所奠定的那些现代性原则的权力压迫本质。大革命所提供的方案,并不是一条新的道路——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相对于合法的权力统治(私有制) 来说,大革命提供的公共惩戒、公共动员的现代权力统治方式,是一种与前者互相补充的方式,这也是两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

  大革命方式的失败当然意味着“发展主义”和“赶超模式”的失败,但是,大革命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失败的后果却更为戏剧性。因为现在是谁接过了大革命的剩余? 是谁在利用大革命锻造的现代性叙事呢?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合法统治权,革命迫使垄断资本主义进行调整,而接过发展主义、自由主义的伟大叙事,就是它们所有的调整中最成功的地方;好像有了这样的叙事做保证,这些垄断资本主义的代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世贸就真的成为“非政府组织”、甚至已经不是组织,仅仅是“三级会议”、“人民公社”——甚至——是慈善团体。但是,不是的,它是权力,是垄断资本的权力,是还没有伪装好的压迫性权力。——而此时大革命的先驱若地下有知,睹此情境,却真不知该如何尴尬。

  当年,康德力图在启蒙精神的遗产上创立一个“世界共和国”,本世纪四十年代以降,联合国接过了“发展主义”的旗帜;但是,今天,在启蒙精神、现代性伟大叙事、普遍的现代化方案、发展主义破碎的地方代替它们的,不是世界共和国,不是联合国,而是一个新的“三级会议”。

  为了人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对这些慈善团体,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新“三级会议”有一点切实的了解,本文公开它们的某些“政绩”可谓适逢其时。这些当今世界现代性叙事的最大代表,“新三级会议”的主要政绩如下:

  1. 世界银行提出了,并将它的投资主要面向“私有化”的“结构调整方案”。这首先是医疗的私有化和教育的私有化(第一步总是产业化),而这两项以“私人保险业”的兴隆为基础,换句话说,只要保险业赚到大钱,多少人病死,多少人失学,无关紧要。结构调整的后果是,医疗教育体系的崩溃,人口素质和寿命的下降,这是一项根本性破坏性政绩。而这就是它们的“博爱”。

  2, “结构调整”还意味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以掌管全球债务的名义,迫使那些需要生产的国家还债,将它们逼人通货紧缩和停工停产的境地。目的就是打击工人运动和社会保护运动,“调整”、“停滞,\“失业”是“市场”的需要吗?不是的,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的需要,而这就是它们的“平等”。

  3,国际货币基金会没有把投资引向生产领域,而是成功地引向股票投机领域,其最近的成功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谁需要汇率的不稳定和资本的无监管的自由流动呢?是生产“赢了”吗?是市场“双赢 ”了吗?都不是,是资本自己赢了,其余都输了。但是,这就是它们的“秩序”。

  4,破坏环境。面向大工程的投资为大私人机械制造商大开方便之门,投资公路为汽车制造商制造赚钱机会(为什么不是铁路?)最近,借将中国划人“中等收入国家”,向中国“西部开发”关上了投资大门。而这就是它们的“发展主义”。

  5,关于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首先,它代表的是哪一种“自由贸易”?世界规模上的真正自由贸易规则是在1975年由七十七国集团和不结盟运动以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名义加以具体化的。这项计划包括:a,向南方工业晶的出口开放北方市场(北方的答复是从关贸总协定中去除纺织品);b,鉴于投资主要进入金融领域而非生产领域,建议提供获取国际融资的更好途径(北方的答复是,使银行规则更加自由化,使金融投机更加容易);c,建立技术交换的更加正常化的条件 (关贸总协定的答复是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加强技术垄断)。——这是自由贸易吗?不,这是对自由贸易的全盘拒绝。

  6,结论性的问题: wTO最杰出的作为是大规模地削减了关税,但是,贸易增加了吗?没有,因为生产从总体上停滞了。那么,生产停滞了,经济为什么繁荣了呢?但是,什么是“繁荣”,繁荣不是一个准确的词,准确而客气的说,是经济过“热了”。1975年以来的世界体系的特征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停滞和流通领域的泡沫化。资本的中心地区以下岗、失业的反生产的方式来小心翼翼地管理资本和债务,并将这一作为美其名曰:“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对于“金钱”而不是“财富”的兴趣,对于“交换价值”而不是“价值”的偏执,使世界完全“商品化”,使流通领域压倒生产领域成为资本战略的必然,如今这样的趋势达到了新的阶段,这就是流通领域的泡沫化。在生产的长期停滞背后,是股票、房地产、影视、投机性贸易的膨胀,它制造了虚假的繁荣。——而众所周知,这种“繁荣”却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萨米尔·阿明说:“五十年足够了!”——是的,也许不要五十年。实际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暖昧的时期。1975 年世界体系结构的变化和调整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停滞和流通领域泡沫化的资本的战略,这就是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不结盟运动的边缘化,“七国集团”对联合国作用的代替。在经过近三十年的世界生产停滞和资本的泡沫化炒作之后,世界结构的变化和资本战略的胜利使南北距离绝对地扩大了,更使民族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绝对地扩大了。正是生产的停滞和资本的运作和炒作无可挽回地制造了世界分裂,但是,也为种种反抗运动准备了雄厚的基础,然而,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由于革命的全球性失败,由于“发展主义”的失败,由于法国大革命所奠定的现代性权力结构规则的破产,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即将到来的社会反抗运动将把我们引向何方。

  参证文本:

  朱学勤谈英美模式与法俄模式

  日前,学者朱学勤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认为:从近代社会制度试验与政治文化的类型对比而言,可分为英美为一对,法俄为一对,双峰对峙,二水长流。

  朱学勤说: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两对中的“传棒”与“接棒”,都是在战场上分别完成。1783年,英国在战场上失败,却把政治传统的接力棒传给了它的对手美国,后者把前者开辟的宪政方向推向深远,制度文明走得更远。

  无独有偶,1812年,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拿破仑帝国,也是被沙俄领头的反法联盟打败的。就在沙俄军队占领巴黎期间,哥萨克骑兵席天幕地,放马香榭丽舍大街,这支军队中的青年军官则为法国革命的炫目色彩所激动,寻访让·雅克,卢梭的浪漫遗迹,下马接受被占领国政治文化的洗礼。再加上此前彼得大帝改革,强迫俄国脱亚人欧,实际上是脱亚人“法”。这样的俄国在战场上打败了那样的法国,实际上是打败自己的精神之母,就此接过后者在政治上的接力棒——激进革命传统。1812年的胜利者回国不久,果然发动俄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革命运动——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此后前仆后继的俄国革命,基本上是法国革命的后延,都是把自己的事业视为法国革命的接力赛。

  最早发现英法对峙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是法国人托克维尔。一百五十年前,托克维尔就发现英法两国相互在暗中偷窥,悄悄较劲,他们之间的分歧,将决定此后文明的命运。我顺此思路,发现还有后来一幕,即他们的接班人都是战场上的对手,他们是在战败时把手里的历史大棒传给了胜利者。那么,这两根棒子有哪些不同呢?

  通俗地说,问题可能从人性基本假设开始。英美这边要暗淡得多,具备所谓“历史的幽暗意识”。他们至多只能想到这一步:“因为人性是邪恶的,所以,民主是必需的;因为人性是善良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人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块,他们不敢碰,更不敢设想能去兜底翻,以道德运动或文化革命刷新之,彻底改造之。他们至多只敢在制度层面用心,铺陈 “繁文缛节”,以监督掌权者人性之恶。

  法俄这一边,有多少只浪漫的热眼,紧盯着人心中柔软的这一块,就有多少只“看得见的手”伸进去大胆搅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最后都是 “敢教灵魂换新天”。人性既能至善,人间也就能建天堂。倘若建设人间天堂的革命进程遭到阻抗,则阻力必来自最终根源人性中私心之蒙蔽。

  英国在革命前只有一个弱启蒙启蒙人的理性,是为了认识人之理性局限,人之本性无奈;美国革命之前则几乎无启蒙,1787年宪法并不是来自革命前的启蒙成果、国民性之改造,而是建立在承认并肯定社会各阶层利益分殊,在此基础上摸索黄仁宇所谓“在数字化上的管理 ”。而法国革命则不然,之前不仅有强启蒙,而且是长启蒙,启蒙是为了认识理性之无限,人性之至善。这就注定英美革命不浪漫,无审美,充满妥协,尤其是它那有限革命论,从不敢有革命崇拜:不得已政治革命,则尽可能不触发社会革命,已经进入社会革命,则万万不能深入至文化革命,革灵魂深处的命。英国革命以“宗教容忍法”结束,所谓“宗教容忍”,在那个时代几乎是“精神自由”的同义语。美国革命则在宪法中规定人的精神状态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彻头彻尾的政教分离,政不归咎于教,教不归结于政。人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块,“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法俄则不在制度层面用力,而是绕过制度,直逼人性,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最后一幕总要有文化革命,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杀灵魂不刹戏”。早在中国“文化革命”之前,他们已经搞过不打引号的文化革命。如公元1794年,法国人把他们的雅各宾专政的深入发展,即称为“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断头台疯狂起落,罗伯斯庇尔论证说:“没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恶的;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

  朱学勤认为,法俄革命对中国影响颇深。他说:作为文化大国,这一国家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学资源过剩,自然向文学之外漫溢,以文化或者干脆以文学问政,不耐制度层面的积累和坚持,将初创共和起步阶段的一时曲折归咎于人心蒙蔽,逐渐发生文化决定论,产生文化革命的冲动。始作俑者可能要数梁启超,所谓以小说改造人心,以人心改造政制,一害小说,二害人心,三害政制;继起者有胡适,“新文化运动”把注意力从政制转向文化,悲情可悯,但也有糊涂之处。

  中国者,以文学思维问政之卢梭太多,以数学头脑研制宪政之汉密尔顿太少。走到这个时候,它已经离法国的大门不远了。故而陈寅恪在那时就说:“西洋各国中,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美人则与吾国相去最远,境势历史使然也。”(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 1992年版第7页)

  以文立国,中、法如出一辙。愿闻其详者,可参阅托克维尔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三编第一章,那一章起名也直白得可以:“到十八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一个很形而下的“原因”是:土壤里文化含量太高,文人过剩,除了谈文化,什么都不会,于是只能在产生这一文化决定论的土壤上反噬文化,表面上是呼唤文化革命,强化文化之重要,实际上是强化他们的文化优势。要这么多文人离开文化话题,那就无异于让这么多人流离失所,谁也不忍心。

  由此,中国一旦启蒙,必然是强启蒙、长启蒙,而且总是观念第一、人性改造第一、文化革命第一,然后变成革命文化第一。将这一历史单元里中国发生的灾难全部归咎于文人好谈文化,与基本史实不合。文人之外,还有多少强暴因素插入?当有更多文章可说。但是,从今日可以总结的内部教训而言,以大文化小文学干政,或虽不是文学青年,总不脱以文化论政,以文学问政,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td][/t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9-1-27 21:32:10 |只看该作者
好象字很长啊……这里的电脑屏幕很不好。明天晚上我仔细看。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3#
发表于 2009-1-27 22:27:43 |只看该作者
谈几点感想:

1、文学救国论,这东西准确地说是来自俄国。以《父与子》为先河,一直到登峰造极的《怎么办》。但自传到中国之后,便被二十五朝遗存下来的文以载道思想裹挟了进来,然后便“进化”成文化革命。但文化革命要革谁的命呢?这一点始终都没有讲清楚。

2、“所谓以小说改造人心,以人心改造政制,一害小说,二害人心,三害政制”,这其实是一句昏话。一方面,说前半句话的梁启超、胡适等人就在发昏;其次,说后半句话的这位朱学勤先生,也发了昏。原因就在于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从来不可能改造人心,进而去改造什么政制。你看,大凡具备这种想要改变人心念头的小说,本身就是曲高和寡;甚至连小说家本人都受到过现实政制的迫害或者驱离。比如说《日瓦戈医生》、《大师和玛格丽特》,它改造人心了吗?它又如何改造政制?(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带着“改造人心”想法的小说,恰恰多产于俄国)那么,我们能否说,因为日瓦戈和大师没能成功地改造人心,所以这些小说就是失败的呢?!因此,这种判断不仅错误,更曲解了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难怪中国的小说不行,说到底,还是认识上太离谱。

3、附文讲的东西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有一棍子打一片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小说问题上,讲得过了。不对政治发言的小说,始终都不能算是直面现实。当然,这不是要求所有小说都要写政治。可,当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自然地触及到了政治的时候,就不能回避;更不能用“一害小说,二害人心,三害政制”这种论调来搪塞和敷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小说存在着必须克服和彻底清算的顽疾。尤以不敢、不愿写为甚(说白了,还是不敢)。为什么不能像李敖的言行那样,彻底坦诚,勇敢地去面对!?一个小说家若没有直率的性格,那就只能变成滑头——最终连自己都不会去看自己写的那些东西。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应当具备评论政治的坚定态度和勇气。因为毕竟,一部小说只能代表作者个人的意见。哪怕小说家说得再离谱,也不能以此来剥夺他的发言权。更不能因为作家说政治,就认定“一害小说,二害人心,三害政制”——这才是彻底的文化决定论和法西斯主义;历史上专门搞文学政审的,除了***不就只剩下纳粹了吗?

至于,怎样把讨论政治和小说糅合到一块儿,则是一个水平的问题。水平太低的话,写出来的,不是更功颂德就是彻底否定。相比而言,《骑兵军》显然要比《1984》水平要高,而且还不是高出一星半点儿,而是云泥之别。后者的动机太明显了,因为明显而变得下作。而《骑兵军》好就好在它对革命狂热态度的处理上的坦诚,相反,它并没有去谈论什么“革命”的正当性、合理性。如果《骑兵军》去谈论这些东西的话,那它的档次必定就会下降。不管巴别尔是否了解在这里谈与不谈的深层意义;或者说他这么写完全就是下意识的,但总之这样写就对了。

(先洗脸去,待会儿再说)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4#
发表于 2009-1-28 04:23:16 |只看该作者
引申两个话题

革命

  理想主义的最高峰,就是革命。而人们是不能没有理想的。因为,理想具有逻辑的合理性——这就是说,你总是能找到一些理论或思想上的根据,不管它们是从实际出发,还是头脑发热,但这些依据在其内在的逻辑上,却是完全站得住脚的。除非你理论联系实际,否则还就真辩不倒纳粹主义之类的东西。理由就是,理想的建立,和现实的存在不同:理想是可以自己制定一套规则的,但现实就不行,不是说“存在是先于一切存在而存在”的吗?(这就是存在主义让人讨厌的地方,跟绕口令似的)所以,现实的存在是不能设想的,你只有按照它的路子来才行。你得屈服于现实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拥护理想主义的,绝不是资产阶级精英们不屑一顾的所谓受压迫的人、什么社会边缘人。恰恰相反,这些人反而是最尊重现实的人。这一点可以从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中找到,热衷购买百科全书的不是穷老百姓(他们买不起),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理由仍旧是他们买不起),更不是新兴资产阶级(各类商人、工厂主倒是有钱,问题是他们自己都是半文盲,看不懂)。至于贵族呢(华沙的出版商有一份报告,说我们这儿的贵族喜欢看下流一点的东西,估计其他地方贵族的嗜好也差不多)。那么,购买百科全书的都是什么人呢?说出来也许有人不信,主要的买家是各级官员、天主教教士,总之,就达恩顿收集来的统计数据看,大部分都是和政府有关系的官僚以及宗教界人士。用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就是要驳斥那些认定理想主义=穷哥们儿的乌托邦的幼稚想法。理想主义最大的拥趸,恰是那些社会现实既得利益阶层中的大多数。道理也很简单,虽然说这些大多数人是既得利益者,但上够不着大富大贵;下又没有变成彻底赤贫而丧失了所有的反抗意识。再说,穷哥们儿的乌托邦又是谁制造的呢?不是我贬低穷哥们儿的想象力,但就历史上的情况看,制造了穷哥们儿们的乌托邦的人,基本都不能从穷哥们儿中间去找。所以,这种说法不是扯淡能是什么?

  但是革命有一个邪门的地方。那就是内耗式的淘汰。法国大革命最能说明问题。雅各宾派的狂热并不来自于反动保皇党人的挑衅和暴动,也不是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呼声。而是同属于一个阵营的吉伦特派在政治上的出局造成了雅各宾派政策的愈加血腥。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要争夺革命阵营的领导权,就要叫声更大、更加激进。那么革命的激烈色彩也就越浓,雅各宾派也就被自己的声音推上了更高的位置上去了。因此,他们不采取恐怖政策就会有被革命阵营所遗弃的危险了。主张温和的吉伦特派就是一个例子(特别是在马拉遇刺身亡之后,雅各宾派的反应特别值得注意)。一旦革命开始,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起到刹车的制动作用,甚至那些想要尝试着去刹车的言行反而会更加刺激革命的激进程度。故而,革命的终止往往都是内部损耗接近完结的时候才可能停下来。那么,既然革命(不论左右)是内耗式的;是内部淘汰的,它是不是就是反动和灾难性的呢?

  说革命是反动的,没有问题。因为革命本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动。至于它是不是灾难,那就要看我们怎么理解了。比方说经历过文革的人,或者我们去问自己的父母,你说他们基本否定文革,这是没问题的。但在他们身上,偶尔总会流露出一种对文革的美好回忆来。就是如今那些持彻底批判态度的国产“学术精英”们,私底下也会时不时跑去红色主题餐馆去怀旧一把。你说这能说明什么呢。不要用“集体无意识”这个时髦词儿来说事,因为这个理论除了在行为心理学的实验室里能搞出来以外,放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那就是伪科学(事实上,大部分人文学科的理论,对社会现实来说,基本上都是伪科学)。甭说是如此复杂的社会现实,就是对小说来讲,很多所谓理论也都说不明白(这就是小说厉害的地方,她能部分地模拟现实,当然,前提是写得不能太糟糕)。这还是针对文革这种“伪革命”来说的,要是去分析法国和俄国的革命的话,其内部的激烈程度、血腥程度更不知要让人多毛骨悚然了。可就是这样让人毛骨悚然,也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往俗里说,这就是刺激;天天人头落地,城市的大街小巷布满了殷红的血迹,这能不刺激人么?能不让人发疯吗?这可比吸毒刺激多了。还有一点要说明,那就是革命本身蕴含的宗教性质。你看,最左的革命和最右的革命都发生在欧洲(和南美),而不是亚洲和北美。这就涉及到宗教问题了。亚洲和北美的宗教色彩最淡,所以从本质上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革命。中国特色的农民战争有何资格称得上“革命”两字?文革就不多说了。美国就更没有什么革命了。我一直认为印度以东的宗教是有问题的。佛教、道教这些东西,俗得不能再俗了。人是可以修炼成佛(你我也能修炼成真主和上帝),要是拿这种话去跟穆斯林、基督徒讲的话,非得被人家打出来不可。这里头的功利性质太强了,反而失去了建立宗教的一个基本初衷,人格神性化。印度中国的宗教则是反过来的,神的人格化。你一旦把神性人格化了,神性也就低俗下去了。那么,谁又能指望革命能在这样一种低俗的环境里爆发呢?是,革命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她只能制造悲剧。但革命也好、理想主义也罢,纵然能压倒客观现实,却也不会(也不可能)彻底毁灭现实。这恰恰就是福科那番言论的真谛所在——革命带来的毁灭,是最接近宗教上末日毁灭的一种戏仿。所以,革命的毁灭性、她的内耗性质,正是阻止客观现实异化效能的“一方良药”。我们不能离开现实,但也不能彻底屈从于既定的现实。即使这良药苦口,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里,也是胜过各种补救和改革措施的唯一选择。

  最后,即便是站在文学这个小平台上,我认为也必须支持革命。因为革命所制造的悲剧(不是指简单的屠杀);革命的悲剧正是理想主义燃烧殆尽时所发出的最耀眼的光芒。那是人格中神性部分的华丽登场。是不可替代的悲剧中的悲剧。其分量不仅超过上千万的莎士比亚的分量总和的,更具有宝贵的正面意义。(因为莎士比亚的人生悲剧,是含有很多消极成分的)


第二个话题 正义

  正义=〉暴力,但不能反过来说,暴力就一定等于正义。正义总是要诉诸暴力的,这和公平性没有关系,或者说正义并不关心是否公平。她所关心的,只有价值上的判断,因此,正义经常会变成带有美德的恐怖。我总觉得,谈论正义不仅要三思,最好是尽量去避免。因为正义的价值判断,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可言。特别是双方都有理的时候,最好谁也别跟谁说什么正义。虽然,暴力不一定就等于正义,但是,暴力最喜欢做的,就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招摇撞骗。

  其次就是,正义不可与理想相联系。因为理想没有正不正义这一说,而“正义的理想”就纯属天方夜谭了。正义,只是做一个判断,所以它就不构成一种体系。我没听说过,有什么正义的体系,只听说过有所谓的司法体系。理想则是有体系的,而且和司法的体系有一点相似之处——不管各自的论据是什么,其规则都是人为制定的。

1.28早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5#
发表于 2009-1-29 01:32:23 |只看该作者
shep转的帖子写的东西,我基本上没怎么看懂。那家伙好象是在谈历史,又好象是在谈法国大革命,还似乎是在谈现在的经济体系经济规则……总之看上去挺深奥挺有学问的,我没怎么懂。朱学勤的话我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只看到他说到后来开口闭口“文化”“文化人”,于是同时就产生一个疑问:当代中国真的已经到了可以用文化为杠杆办事的程度了吗?抑或只是以“文化”的招牌?

比之权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是个柔软而具有浸润性质的东西,文学更加如此。它的特性——文学的特性,惟独在它不对具体对象发言的时候,才有可能体现出绵延长久的威力来。它有改造社会的功能,但不能用它来改造社会。这里面的关系就像是每天晨练可以增强体质,但在病了的时候不能用“晨练”来治疗,而应该用更为“硬”的药物等等来发挥作用。当文化、文学用来对具体的对象发言时,它的作用就消失了,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金戒指套在鸟(diao)上”。我总觉得,文化人、文学人来直接对社会、对政治指手画脚,除了满足一下自我言语的需求之外,弊大于利——当然醉心于社会改造政治变革的人除外。假如真要对社会对政治发挥作用,不该用文化、用文学。
问题是,我们很难分得清那些用文化用文学对社会变革发言的人到底是真的醉心于这类事,还是就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因此在表面上,我们有可能看到某些时候“文化”“文学”还真对社会变革起到了作用。但那在本质上并不是“文化”“文学”的功劳,而是“宣传”的功劳。如果一定要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说,那文学的浸润作用是靠时间和悟性来体现的,它指向的不是具体的国家、时段,而是人之悟性和给人以时间上的判断,进而让“人”产生其他的冲动。一如中医学说用药上的“君臣佐使”之分配,有些药并不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是对其他药起作用。此外,到底是“文化”在使人对社会变革有诉说欲,还是“历史”在使人产生诉说欲,这一点也很难分得清。我个人觉得“文化”和“历史”是2个不同的东西,“文化”是需要独立观念的,而“历史”是不能有独立观念的。历史一旦有了独立观念,事物就变形了——很可惜,现在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是变形的,好象是爱因斯坦的“时间折叠”学说一样。

shep的话里有好多非常精彩。我挑他说的少的那一点再说一些,正义。
正义这个词,一定是带着“道德”和“权力”的。这两个要素缺少其中之一,就会招致诟病,于是就会显得“不正义”或“软弱无力”——而要是“正义”都软弱无力了,这世界还有希望吗?还有王法吗?所以实施“正义”的过程,必然需要带着权力护航。
但它可怕、或者说可疑之处就是:道德是可以修正和伪装的;权力也可以通过非常手段获得。由2个不确定的东西构成的东西,会牢固吗?正义常常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动荡的地方。只有动荡,才需要道德和权力来安抚与镇压,以及铺垫一条路指出一个标杆来涤清局面。在比较稳定的局面下,正义是不需要的。由此可见,正义,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手段,它服务于其他需要它的别的事物。
文学的可爱之处,是在它不作判断,因此,就回避掉了“正义”、“道德”、“权力”等等非常刚性的东西,假如把这些刚性的东西往它身上靠,那肯定要找找这样做的原因。

所以,当我写到这里,可能有人看出来了,文学之于我,是挂在半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不关心社会纷争的一种东西。

突然极困无比。明天再说。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9-1-29 17:21:16 |只看该作者
觉得后面说的还不够透彻,谈及中国的段落颇短。这样的文章多看,有利于开阔自己的思维。“战争让敌对者接过了接力棒”,这个值得好好的研究和追溯史实进行思考。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7#
发表于 2009-1-30 20:01:41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是有点乱,但可以总结为:不要一味地给法国大革命抹黑;就好像自己多天真善良似的。本来还想转一篇时下最正统的“伪资产阶级”论文的,不过,那东西基本就是在翻译洋人的玩意儿;一会儿一个“多数人暴政”啊,一会儿一个“专制独裁”啊——这都2009年来,怎么还在讲当年同时代的英国佬的片面言论啊?所以,我决不推荐大家现在去看时下这些国产学者弄的“法国革命史”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不仅毫无营养,更是陈词滥调——联想一下当代文艺批评的情形,就更容易理解当代中国思想为什么这么贫弱了。倒是推荐大家去找克鲁泡特金写的法国大革命史来看。这也不是我说的,是列宁老人家讲的。就算不能说列宁是伟大的哲学家,但至少人家是一大思想家、文章家。而且,那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写的也确实是好。应该说,他比多数欧美政论家讲得都要透彻。

另外,就是推荐罗伯特·达恩顿的法国文化史系列。这个历史学家整理的法国大革命前夜的种种史料,都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是那时候的法国现实就值得玩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些有据可查的资料,发现一个真实的法国和她曾发生的那场大革命的蛛丝马迹。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8#
发表于 2009-1-30 20:41:05 |只看该作者
突然想起《双城记》了,这可是上了中学英语课本的东西呀。我还记得上学时那课本的插画特别淫荡——讲的是一个大地主的少东家怎么玩弄佃农家女儿的事(哦,对了,没有这个具体情节,那是医生在监狱里听人讲忆苦思甜)。但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它的电影版(黑白老片,现在如果再翻拍的话,肯定得很那什么很那什么了)的结尾,义愤填膺的革命群众把一堆统治阶级弄到大车上,准备去砍头。

那车上坐的都是文文弱弱贵族小姐、丫鬟们,场面真够悲悲切切的;而革命群众的代表,在地主庄园住了几十年的高个老大娘,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拍得跟老巫婆似的呢?!这不是侮辱革命群众么?我当时就觉得奇怪:这片子到底是在揭露地主贵族的罪恶呢?还是在刻画革命群众的残暴呢?

直到后来去看狄更斯的小说才发现,敢情从老家伙这儿就已经乱开了:一个咒骂骄奢淫逸的贵族老爷;一会儿又鞭挞革命者的盲目冲动——狄大爷以为这革命是在玩儿呢!什么理都让他给占了,那还写什么劲儿哪?

又是温文尔雅,又是公正开明,又是感情充沛的革命者,别说人间没有,连火星上也没有(有点像找女婿)。狄更斯怎么不先去看看本国的护国公呢,干脆利落地就把查理一刀剁了,那会子英国老百姓不也是弹冠相庆么。宰个把贵族,就这么难以想得通吗?所以说,狄更斯到底跟咱不是一路人——不是工人阶级儿子呀。

不过《双城记》倒是浓缩了法国大革命从实现理想到转向正义诉求的一个重要转折过程(注意,小说中的审判是分为两个部分的,“极左派”掌权以后,才把这些良莠不齐的贵族一股脑都砍了头)。在“理想主义”的情况下,审判、起诉还是讲求一定程序和规则的。而在“为了正义”之后,就只剩下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群众和断头台了。所以,正义的暴力升级联系得很紧密——但就个人而言,凭什么就说革命老大娘恶毒、残忍呢,人家那是在报仇雪恨啊,对不对,人家大娘也是受害者,被迫害磨去了所有纯朴善良的农民道德,不就是你们地主老爷干的么!既然革了命,不杀贵族老爷,拿去革谁的命?

这就叫做——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4

好友

3851

积分

业余侠客

hi

Rank: 4

黑蓝富豪

9#
发表于 2009-2-2 00:31:50 |只看该作者
shep写得有点像新世纪福音战士……
把血,社会政治事件跟宗教色彩联系在一起好劲。
其实如果不是我妈的无敌民科陨击坑理论有点跟毁灭有关的宗教色彩,我也不会转向平静地看待其发展..
长翅膀的导游 http://shop57284870.taobao.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4

好友

3851

积分

业余侠客

hi

Rank: 4

黑蓝富豪

10#
发表于 2009-2-2 00:33:43 |只看该作者
hep的话里有好多非常精彩。我挑他说的少的那一点再说一些,正义。
正义这个词,一定是带着“道德”和“权力”的。这两个要素缺少其中之一,就会招致诟病,于是就会显得“不正义”或“软弱无力”——而要是“正义”都软弱无力了,这世界还有希望吗?还有王法吗?所以实施“正义”的过程,必然需要带着权力护航。
但它可怕、或者说可疑之处就是:道德是可以修正和伪装的;权力也可以通过非常手段获得。由2个不确定的东西构成的东西,会牢固吗?正义常常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动荡的地方。只有动荡,才需要道德和权力来安抚与镇压,以及铺垫一条路指出一个标杆来涤清局面。在比较稳定的局面下,正义是不需要的。由此可见,正义,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手段,它服务于其他需要它的别的事物。
文学的可爱之处,是在它不作判断,因此,就回避掉了“正义”、“道德”、“权力”等等非常刚性的东西,假如把这些刚性的东西往它身上靠,那肯定要找找这样做的原因。

————————
人家只是在引用。
哎,很吊诡。但都是真事,一旦想“正义”起来都不知道怎样可以绕过
真是难
就是,“感觉自己要说对了”,那就不对路了 - -

[ 本帖最后由 鲟苗 于 2009-2-2 00:53 编辑 ]
长翅膀的导游 http://shop57284870.taobao.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5 16:0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