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黑马作家,从这里产生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5 21:23: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黑马作家,从这里产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05  发表评论>>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9-04/05/content_17555876.htm
  
  纽约时间3月18日,纽约文化界的沙龙明星,《纽约客》前主编蒂娜·布朗与简·斯米莉,安德鲁·库科夫和亚密德·齐奥胡利在纽约市公立图书馆里站成一排,那天,他们公布了今年入围的14人名单,其中的一人将最终获得“为表彰作家持续不断的创造力、文学能力和对世界小说文学界的贡献”而设的布克国际文学奖。
  
    1
  
    蒂娜是纽约文化界中最游刃有余的社交高手,但此刻,她的笑容有点僵硬。“这不是一个无名小辈的名单吗?”她挑战着三位评委,“名单中没有罗斯、麦克尤恩和拉什迪?”“作家就是作家,不管他们在纽约或伦敦多知名。”斯米莉也不客气地回应道。
  
    布克国际文学奖前两届分别在英国和加拿大公布入围名单,这次选择纽约作为公布名单的地点,有可能是希望得到一直以来对欧洲文学奖嗤之以鼻的美国人的好感。
  
    两年一届的“布克国际文学奖”是“布克文学奖”主办机构2004年另行创立的一个文学奖,为表彰作家在文学界的整体成就和对世界文坛的影响而设,奖金高达6万英镑。尽管没有自称“终身成就奖”,但其挑战诺贝尔文学奖的野心不言而喻。正因为这样,每届入选名单中出现几个大腕级人物是可以预见的。
  
    2005年和2007年两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伊万·麦克尤恩、菲利普·罗斯都入选了两次,第一届入围名单中闪亮的名字还有君特·格拉斯,第二届中另外还有多丽丝·莱辛、阿莫兹·奥兹,正因为如此,关注者(嘲讽者)如蒂娜才会认为这些名人会出现在每一届入围名单中,直到自己获奖的那一天。
  
    2
  
    今年的名单稍微维新了一下,去除了那些路人皆知的大牌作家,但依然充满了关注度。知名度最高的可能是因丑闻而非成就知名的奈保尔。76岁,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因为一本描写私生活的传记,使他的臭名盖过了芳名。1994年奈保尔在争议中拿下了当年的布克奖,评委之一纽堡格愤而辞职,她喊着“真的,这书真的是垃圾!”
  
    入围的其他布克奖得主还有英国的左翼作家詹姆斯·凯尔曼和澳大利亚的后殖民作家彼得·凯里,后者也是唯一两名两获布克奖的得主之一,另一名获此殊荣的是库切,另外,彼得还三获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彼得的代表作是《奥斯卡和露辛达》和《凯利帮正传》,不过,让他被讨论更多的地方,可能是1998年他拒绝接受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英联邦作家奖一事。
  
    布克国际文学奖面向英语写作,和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的全世界作家,这次入围的非英语国家作家中,最重要的是秘鲁大师级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名拥有伦敦、牛津、耶鲁、哈佛多个大学荣誉头衔的语言学文学哲学大师创作出了《绿房子》、《城市与狗》等享誉世界的代表作,在拉丁文学界,他拥有和马尔克斯一样的地位。
  
    3
  
    此外,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入围作家还有81岁的大屠杀幸存者,曾获卡夫卡文学奖的捷克作家阿努斯特·鲁思迪克、精通葡萄牙文的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塔布其,非洲作家尼·瓦·西昂戈,当代俄罗斯畅销书作家乌利茨卡娅等人。
  
    让美国人唯一高兴的可能是纽约的社会历史小说家E.L.多克特罗的入围,他的作品,从南北战争写到现今,他很善于抓住美国历史时期独特的时代气质。他根据同名戏剧改编的《爵士年华》曾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这14名大小入围作家到底最终谁会胜出,现在谁也说不准。第一届布克国际奖评选中,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从加西亚·马尔克斯、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等重围中杀了出来,夺得大奖,第二届中,萨尔曼·拉什迪不敌尼日利亚籍的诗人兼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后者领走了第二个6万英镑。
  
    有人认为,布克国际文学奖意在选拔黑马作家,而大腕级的作家入围充其量只是其打响名声的鼓点而已,如果真的如此,再加上布克奖评审内部复杂的人事、系统关系,还真料不到到底哪个洲的作家会最终赢得5月份的最后评选。反正,作为这个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商业性世界文学奖,获奖与评论、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不缺钱的作家并不会介意这个奖的成败与否,而真正的文学大师,即使少拿几个奖,人们还是会读其作品的。
  
    编译 本报记者 金煜
  
  文章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