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冯与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从亚特兰大到海岸边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1#
发表于 2010-8-1 00:31:28 |只看该作者
呃,我说错了,其实我是想说那些已成套路的美国小说的对话模式。错不在美国,错在套路,就象美剧台词,差不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8-1 02:02:17
呃,我说错了,其实我是想说那些已成套路的美国小说的对话模式。错不在美国,错在套路,就象美剧台词,差不多吧
一非 发表于 2010-8-1 00:31


如果有人已经能为所有美国小说的对话模式总结出了某个“套路”,我想大家会很有兴趣阅读并学习。另外,如楼上所说,如果美国小说的对话模式已经等同于美剧台词,学完这一“套路”,也就能当一名美剧编剧了吧。

在我看来,美剧之精髓在于幽默与睿智。而理解其中的幽默和睿智,没有天赋和智商是无法完成的。楼上显然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回复

使用道具

0

主题

0

好友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3#
发表于 2010-8-1 15:01:42 |只看该作者
好难看的小说 ,没法读完的...   这就是黑蓝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4#
发表于 2010-8-1 18:39:39 |只看该作者
作者过分的紧张不自然导致小说内容枯燥无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35#
发表于 2010-8-20 23:57:34 |只看该作者

92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亢蒙|回忆和重现

  很早以前,“黑蓝论坛”的会员“阿呆”曾经对我说过“你为何总是要写‘校园题材’的小说”(大意),我那时回答得模棱两可,似乎也根本没有回答阿呆提出的这个问题。过了很长时间,我每每在写作时又想提笔描绘头脑中的校园场景时,也会自己问自己,问我为何总是要有一股子“校园情结”。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情结不是只有我有,几乎每一个“写作者”身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情结。虽然“冯与蓝”是“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者,但我还是想班门弄斧一下……我觉得这样的校园情结和“恋母情结”一样,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原初”本身的一种追求冲动。
  《从亚特兰大到海岸边》的小说场景应该是大学校园,如果不是大学校园的话,那显然冯与蓝的叙述带给了我错觉。冯与蓝曾经是“人民教师”,现在是不是教师我不知道……作为在学校里浸润多年的老师,冯与蓝对如何营造校园里的“氛围感”掌控得很不错。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般的句子在小说一开始就勾勒出了校园的轮廓,如同一幅颜色鲜亮却稍显老旧(真实)的画作一般。在这里我想说说“氛围感”的营造,对于这篇小说来说,氛围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忘记陈卫是在哪里曾经说过,“要把自己投入到小说的场景中去”(大意)。这句话我引用过很多次,我觉得非常“受用”。当一个写作者想要通过文字来描述画面时,他首先就要在自己的脑海中让那幅画面显现出来。这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想象力的持续”。在画面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后,写作者往往便开始作为一个“观察者”来告诉读者他所感知到的画面细节。这些细节的取舍在于写作者本身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深度。在《从亚特兰大到海岸边》中,冯与蓝除了通常的正面描绘场景外,她使用到了“对话”。
  对话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说不上很难“搞”,但要想“搞好”还是需要很强的写作技术。对话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关键点有以下几处:对话内容、对话中附带的人物情绪和性格特点、对话的“张力”和对话的“节奏”。冯与蓝在“对话的节奏”上应该是思考了一些,她用“断断续续”的方式让对话有了明显的起伏,也让小说中的“摄影镜头”一会儿“拉近”一会儿“拉远”。这样一来,一个“立体”的场景和此场景中浓浓的气氛就成功地烘托出来了。在这些场景出现在冯与蓝脑中的最初阶段,冯与蓝必定是经历了回忆和“重现”这两个过程的。“回忆”顾名思义,便是根据自己所想要描绘的场景来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可用的“素材”。这些素材并不会只单一的出现在一个“素材整体”里,所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场景需要调动很多的记忆素材。这些记忆素材在回忆时便经过了“潜意识”的加工和部分虚构,使其更有“锐化感”。一个好的“整合”完美的场景能够本身便散发出独有的“气场”,这气场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再加工”的。冯与蓝在黑蓝论坛《从亚特兰大到海岸边》的“帖子”下面的“回复”中说道:我回忆了很久,当时我的同学们(包括我自己在内),说话就是这个腔调。这句话很有玄机,它富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小说有必要重现真实的生活细节(对话)吗?另外一个层面则是:小说本身是无法重现任何东西的(因为重现本身包含“加工”)。所以越是力求把事物本体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可能越会离这个事物本身距离遥远。冯与蓝在回复中还提到了“舞台感”,这和她刚才那句话形成了一个对比。一个是舞台感所带来的“表演痕迹”,另外一个则是关于努力还原当初说话的腔调。关于这个对比可以延展出很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困扰写作者良久。
  但有时这些问题掠过去不管,也不失为“无为之治”。这涉及到“让小说人物和场景自动发声和出现”。以后再说这个问题,我现在困了……
  2010年8月20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2/novel_2.htm#1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6#
发表于 2010-9-14 19:27:22 |只看该作者
真结实,有种怎么压也压不垮的感觉。
本来读着还有点僵硬的地方,在听了13楼那首从来没有听过的老歌以后释然了,原来堂兄们那个时代的学校生活是这样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9-20 22:31:33
于说教室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5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