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两则——《绝句》、《天人五衰\鼓》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0 23:4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生命与青春——试谈《绝句》


写诗、评诗,我一窍不通。体察诗意诗境,也只能囫囵吞枣。因此,《绝句》这篇作品令我感到几乎无从下手。甚至,当用怎样的词语去评述,也让我感到为难。但有一点我能肯定,对于黑天才的这篇小说,绝不能用西洋二道贩子趸来的那些个理论、体系和学说去诠释和理解。可,若要用中国古典的诗文歌赋做钥匙,我以为也还是打不开这道门。《绝句》的魂不在其意,不在其象,而在其神。无论是作品中时时处处展露出来的那些诗化之词,还是有如浮云、流水一样存在的主人公,都并非是为了一抒悠情或者铺陈伤怀。固然,小说中有悠情也有感伤,但更多的还是面对去水不返的坦荡和自然。


《绝句》的神韵不依赖于其结构,但小说的结构放大了这种神韵。“旅人之书”在最后的复现,既圆满了故事也圆满了结构,同时也点破了小说中的意与象,直达彼方。寻觅和等待,这是屡次出现的两个关键词,它不仅涉及到后半段的爱情,更渗透到整个(主人公的)生命过程(小说全篇)里。因此,《绝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透过生老病死,透过相逢别离,其对生命的忧思便返回到小说的点点滴滴、一字一句。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最好的读法是,从头到尾细读一遍,再从尾到头反读一遍。如此,看第一遍时的所有疑惑和不解,便可迎刃而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还是得说说《绝句》中的词和语。但我不说这种诗化的词语的意与象——这属于表现方法的范畴——只说这些词语的神。如果把单个词或短句拿出来,无疑,是诗。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不论是从结构和逻辑上着眼——这是小说而不是诗。实际上,《绝句》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蓬热;是《采取事物的立场》。拿它与《绝句》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两者是一种逆向反差的关系。蓬热的诗令我震动,《绝句》则让我凝目。我并不惊诧于其中的一两个充满诗意的句子、短语,而是这一连串词语句所形成的气氛。显然,《绝句》中的诗意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应景的开首语,不是明清小说惯用的感叹和抒怀,而是陈述。我不想说《绝句》是对古典的一次复兴,这一形态虽然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方向,但它并不是章回体、志怪或唐诗宋词的重现。不,这是一篇关于生命与爱的小说,没有文人士大夫的那一套。就此意义而言,我倒认为,就算要复兴古典文学,也不能把那一套伦理和道德的陈腐之物再搬出来。因为那里没有平等。而《绝句》则充满了青春气息。我想,这一方面是作者的个性和风格使然,另一方面则就是那些诗词诗语的真面目——追悼和憧憬的混合,伤逝和新生的混合。青春,正是青春才是诗化之物的正体,若不能深入理解到这一点,“云重叠”、“戏花、戏水,戏残破的几页书”和“落于地面的叶片及不及风中飞舞的叶片”便毫无意义。卢卡奇的那句“诗人容光焕发的青春信念”用在这里是多么恰当啊!


后记:这篇小说我是十二月初看到的。虽很想就此写点什么,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力有不逮。古诗词,我不行。这样就不能彻底吃透小说中的那些词句,想用诗来解的办法,我就达不到(而且也没有这个知识储备)。至于西洋文学理论,我认为用在这里不恰当(或者说,可能结果会更零碎)。用我那一知半解的佛学理论更行不通。首先是和小说的主旨不搭调,说小乘的四谛肤浅,说实相涅槃又过了头……所以说,《绝句》这篇小说不是古典的复兴,汉唐以来的儒道两家皆受佛教影响,而不论用儒释道的哪一条均不能解这篇小说。她有诗、佛之形,但神不在此。这就没法说了。总之,《绝句》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也许十年以后再来看她,我会能另一番议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4 踩0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2#
发表于 2010-12-20 23:48:38 |只看该作者
求,不得——评《天人五衰\鼓》



这篇以鼓为中心的小说,所表现的恰恰不是鼓声或敲击的行为。而是欲求,某一男人的欲求,亦是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中必定要出现的某种需求。对父母的要求;对配偶的要求;对世界的要求。



人,在这世上当然不能一无所求,就连和尚也有和尚的“求”。要脱离苦海早登极乐,也必须先有一个苦海。但人世悠悠,偏要苦苦相求,这便是所有人的苦衷。因此,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想到这两句话:苦中乐,求不得。后一句是佛家八苦之一,讲世间无常,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前一句是入世之话,教人处事做通达观。这一出一入在我看来,实是互为因果。一方面是求不得只能做苦中乐,另一方面是愈乐苦而愈求不得。连本来能求得的,到最后也求不得了,这也是很多人切身体会到的无奈。佛家喜欢讲因缘,但所有的因缘其实都不过是摆在人眼前的现实。谁也拧不过。佛陀苦修数年,饿得不行了,也便要喝乳糜。虽然后世渲染说什么佛已得道、证道。但是我想,在佛喝下乳糜之前的那一刹那,他仍还是绝食之身、苦修之心。佛陀后来自己也讲过,饥饿换不来正道,谁也拧不过现实的客观性。同样的,美工的这篇小说也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



无论是通过鼓声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还是最后发展为疯狂的敲击行为,小说中的这个“他”,这个男人都不能改变现实。可,人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人要求,是天性。现实可以挡住各种的求,而人也可以因求不得而产生自我安慰和幻想。故此,“他”后来看到的那些幻象,也就是魔障——魔由心生,这也还是佛家用语,但这里的心,用得好,也用得妙。所谓人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人生存的支柱。我们遭受挫折和失败而不至去自杀和产生幻灭感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个心。它能让人们做苦中乐,让人活下去。当“他”被压在床上,被关在屋子里而想要挣脱的时候,奇异的魔象便会出现,屋里的所有东西也便会说话了。虽然,这一连串的想象,是透过玩具鼓的转接而跨过了“他”的童年,并接续到现在,但这种经验性的意象转接,则有两重意义。一是为了表述“他”的独特经验和解释其行为,二则是对后面的现实视角下的“他”的时隐时现做背书——邻居老太太、车子被砸了的小伙子,他们实际上又回到了更大的一个“求不得”的场景下。就是说,对于这些被害者来说,意外事故、突然蹦出来的疯子,都是对他们自身和谐世界的破坏,是他们不愿遇到的事情。但,这些意外,就这样发生了。在他们“不求”的求中发生了。这些人等是怎样反应的呢,很遗憾,他们都没有达到出家人的境界——“人打你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亦或等着风把脸上的唾沫自然吹干——所以有了纠葛、流血等等。这便是苦果。至于开篇时出现的夫妻生活片段,不又是爱憎会之苦嘛。呵呵……苦哉啊,苦哉。



既然我用佛语来解这篇小说,索性用到底。佛家还有一种关于如何劝道说法的解释。那就是一个“巧”字。这篇小说,我认为,第一部分不如第二部分的叙述好。原因就是,第二部分本身是外部视角。而第一部分则涉及到“他”的心理感受,如若去掉“他”想、“他”感觉,而只留下“他”看到、听到、摸到,以实碰实,我认为效果会更好(当然,儿时回忆的部分也可以用客观描述)。这样,上下一体的全客观,便能更巧妙地导出“他”的内心来。所以,我认为作者的努力还未能达到 “巧”。而是一涌而出,没有控制。



最后一点,关于《天人五衰\鼓》的另一个结尾,是不是能变成“苦中乐”呢?我觉得两者均可。求不得是现实,是小说整体营造出的大氛围,也是“他”的苦恼、焦虑和孤独。但结尾其实也可以讲人情——让这苦的世界中有一声笑(这里又被儿时回忆中的某种潜在的不快和苦闷,拖了后腿,因为这段回忆带有感情色彩,所以结局只能是现在这样)。不管是荒诞之笑、强颜欢笑,但好歹是有这样一声笑。不过,这也是我的个人揣度,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整体气氛在,不容置喙。


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3#
发表于 2010-12-20 23:51:32 |只看该作者
抱歉了X。

另,自我感觉,从《金刚经》中选的这句话还是很配这两篇小说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4#
发表于 2010-12-21 00:05:29 |只看该作者
抱歉了X。

另,自我感觉,从《金刚经》中选的这句话还是很配这两篇小说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shep 发表于 2010-12-20 23:51

完全没事,黑蓝机器人马上更新网刊,把这篇收录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5#
发表于 2010-12-23 15:27:55 |只看该作者
谢谢Shep的评论,你发了3天我才看到,年底的事实在太多,这个下午我把这个评论慢慢读完,有欣喜有惭愧。对于中国古典的文化,我是想把我所能知道的,这些年只言片语看到的放至这个小说,但我知道的并不多,所以你在比较此方面的时候,实有惭愧,惭愧里也有对古典作品的少读缘故(现在正在慢慢增加),谈到此的信息即是,写作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的是这是一个中国的小说,我不能因为我追求的东西因自身各方面的不足而丢失而去找寻别的。所以我也在想,与中国古典的东西的接触点非常有必要找一个好的,否则既容易志怪,也容易章回,甚至还容易流入道、儒等东西的风骨之中。从尾读到头是写到一半的时候的一个欣喜,我觉得我可以这样尝试一下,但这种形式确实不是什么太大的事,但它的出现直接引发的是我删掉了一个比较重的点题的东西,但既不点题有要回环的话,很容易给人一种爱情小说(因为它离结尾很近)的意味。所以你的建议我很鸡东。
有关小说的语言。这个小说的语言其实是最好的表达我这篇小说要表达的东西。我记得是抵制喜剧还是内充公的后面,老顾说了有关我(其实也是别人吧)语言的一个跳的问题:是它有时候会好,有时候平淡,有时候这样的写作是问题,有时候不是问题,但还是一个对语言的写作注意力和关注度以及能力的问题。在长久的写作和对语言的想象和等待中,我觉得对于语言,不仅是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的好看,而是整个的,更长的,长到一段、一节、一章、一个小说的语言。这个发现到完成它的过程,大概就是这个小说的过程吧──用自己找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找到。写了好几稿才能找到它,就像是读一本自己写的书(《旅人之书》)那样。和你一样,这个小说的语言一定是小说的,而不属于诗的,它从来都不是诗。这次说到这了,太长了好像不像样。

PS:这个回复谈不上和你的评论的真正“回复”,仅能算是一点写作的小谈。因为我对于自己的小说的正面评论总是有点“搓着手不知道能说点什么”的东西,而对于负面的回复又愿意光着膀子冲上去否决一下。不知道自己是个神马浮云。向你致敬一下!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6#
发表于 2010-12-29 20:33:51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评论,我觉得还是没抓住小说的精要(我以为的精要)。我写的也不好。只能从诸如结构、语言等方面一条条来分析。就评论本身来说,我不喜欢这种写法,就像上文学赏析课一样,貌似很丰富,但是没营养。我认为,好的批评,也许和写小说正好相反,是要讲灵感的。

这个短评的标题是最后加上的,第三段后面几句话也是写完后突然开了窍,添上去的。可当时又舍不得推倒重来(时间也赶不上了),所以就变成这样了。对于我这个评论者来说,心有不甘哪。

所以,明年——下个月,还得拿出时间来,再写。十年以后这话我也不说了,对自己负责,也别浪费了自己后来窥测出来的那个“灵感”。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13-1-25 10:03: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1-25 10:05 编辑
其实这个评论,我觉得还是没抓住小说的精要(我以为的精要)。我写的也不好。只能从诸如结构、语言等方面一条条来分析。就评论本身来说,我不喜欢这种写法,就像上文学赏析课一样,貌似很丰富,但是没营养。我认为,好的批评,也许和写小说正好相反,是要讲灵感的。


嗯,我感觉自己所有的评都是这样的,所以正在想,要怎么改才好?

不过《绝句》那篇真不好写评。

我想说:

你来,你写,你胜;

我读,我思,我默!

只能这样了!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6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