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在更新认识事物的方式(张也张访谈)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8 16:54: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也张访谈
提问:X
嘉宾:张也张

X:先问一个很初级的问题,由于我搞不懂诗歌的形式问题,虽然我读诗,但是不写,读诗的时候通常也是一口气读完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太考虑分行的问题。我一直对诗歌如何分行弄不清,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能否讲讲诗歌分行和其他形式上的看法,以及你自己写诗的时候如何处理诗歌的形式。
张也张:这个问题可不初级。如何认识分行,是诗歌的基本问题。在所有文学种类里,诗歌是对形式要求最高的文体。用女人来打比方,其他文体更像是穿着衣服的女人,她的身体被衣服遮蔽了,这种遮蔽可以是修饰,也可以是保护。总之你只能看见这个女人的轮廓,至于衣服的款式、色彩、纹饰、和她的身材是否相配,根本上和身体本身并没有关系,但是你心里对这个女人身体的评判,是综合了这些因素的;而诗歌,就像是刚洗过澡的女人,热气腾腾一览无余地站在你面前,高矮胖瘦一目了然。除非她的身体是真的美,否则就和美没有关系。
  而好的诗歌,它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根本不可能把它分割为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形式本身就在不停地表达。所以恐怕只有在诗歌里,一些完全架空内容,通过形式本身成就一首完整的作品的做法才是可以被理解的。
  具体到分行,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肯定要考虑节奏和韵律,这也是“歌”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庞德的一首诗就可以给出最好的说明。

            咏叹调
         我的爱人是深深藏在
         水底的火焰。

         ——我的爱人是欢乐的亲切的
         我的爱人象水底的火焰
            难寻踪影。

         风的手指
              给她带来
         脆弱的
             快速的问候。
         我的爱人是欢乐的
                亲切的
                  难于
                    相逢

         像水底的火焰
               难于相逢。

  这首诗真不愧是“咏叹调”!在我极有限的阅读里,这首诗把诗歌分行的音乐性表现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具体内容,让我动容。
  第二,和其他任何文体相比,诗歌的篇幅都是非常瘦小的。但是却极具爆发力,能制造巨大的思考和情感空间,这都是拜分行所赐。诗歌常常是通过模糊抵达准确的。通过分行,诗歌扩展自己的空间,形成内部的张力,构建起自己的多义性。它可以通过分行制造停顿、转折、延时、并列、阻断、隔离、加重、加速等效果,这在具体的写作和阅读中,都能被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而这也只是对分行功能极小一部分的总结。诗歌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几乎都是通过分行实现的。有的人觉得现代诗的分行是虚伪,是一个假命题,只能说他们完全不了解诗歌。
  所以在写的时候,肯定不可能仅仅把分行当成一种技巧,当然它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巧,但它更和对整首诗的构思有关,也和要去寻找的语气有关。下笔之前在头脑里形成的关于这首诗大致摸样的印象,就包含了对分行的考虑了。
  其实研究诗歌的分行是很有趣的,这里说一漏万,以后若有机会,我想专门写一本研究诗歌分行的书,十万字应该没有问题。

X:我对一个作者写作的起始很感兴趣,你写下第一首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为什么会有写诗的想法?
张也张:我记性很差。具体什么时候写的第一首,写的什么都给忘了。应该是在08年上半年。之前已经在黑蓝潜水了一段时间,看小说也看诗歌,明显对诗歌更感兴趣,但没想到自己也能写。后来在图书馆很偶然借到一本《美国现代六诗人选集》,里面有庞德、肯明斯、威廉斯等人的诗。和论坛上的一些诗比起来,这些诗更容易进入,有些诗给我经典的感觉,最重要的,这些诗让我觉得,我自己也能写。能够通过诗歌,找到一些情绪和思考的出口。
  我后来觉得,庞德这些人给我的这种感觉,应该就是伟大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们能把读者变成作者。

X:现在对诗歌的写作,有改变最初对写诗的想法吗?哪些确立下来了,哪些又被自己摈弃了?
张也张:肯定有。我最初写诗歌的时候,往往激动不能自已,这和那时候的写作方式有关,全凭灵感降临,思考很少。写作之余,也给诗歌想了很多花哨的说法,比如“诗是无穷无尽的修辞”,“诗是一种语言制造机器”什么的,在这些观念里,我对诗歌的认识不能说是自觉的,只是想说一些漂亮的话。现在看来,这些说法也不是毫无道理,但对诗歌的理解,肯定已经改变了。
  那时候,我觉得诗歌就是一种语言的把戏。一个词,以前没有,我给它制造出来;两个词以前没被放在一起过,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且尽量让它们彼此不显得突兀;一个句子,我怎么把它写得奇怪和陌生。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走到极致,可能也能写出厉害的诗歌,但它会把技巧无限放大,从而遮蔽作者的视野。
  我现在仍然重视技巧,但决不把它当成目的。我写的时间不算长,但期间观念上有个里程碑的转变,就是开始重视语言和事物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以前觉得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本身,在诗歌里,只要它表达得足够精彩就行了,现在则会考虑,这种精彩,有没有现实的根源和支撑。
  有段时间,我忽然觉得自己几乎写不下去了,似乎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后来发现,这种困难其实是一种厌恶,是对自己写作方式的厌恶。很多诗歌,完全被语言架空了,是极其刻意地制造出来的,它在语言上看起来似乎花里胡哨,但在我心里却是空白。于是我决定,如果不是真的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发现,甚至是如果没有表达的紧迫感,就不下笔。这样,虽然我写得更慢了,但思路却一下子打开了,并且,真正体会到了写诗的乐趣。有时候,这种乐趣是种力量感。这力量感又源自一种观察者的姿态;有时候,这种乐趣又是一种体验,你能感到这种体验的微妙,独一无二,只属于你,而你又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它表达了出来。这都让我觉得,写诗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诗歌参与现实的方式是非常直接的,在诗歌里,语言和事物是直接对应的。诗歌对语言的实验,就是对事物可能性的探索。所以现在我觉得,诗歌更新的,不光是语言,也是对事物的认识方式,甚至是事物本身。

X:你的写作风格,有没有渊源可以探究?也就是说,从你开始写诗到现在,自己诗歌的写法有哪些变化,阅读哪些诗人的作品使你对自己的写作产生怎样的新想法,继而发生写诗上的变化。
张也张:很难说我的写作已经形成了风格。写作应该也是分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摸索,努力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风格形成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把这个既定的风格打破;最后,才可能形成一种看似没有风格的风格。这时候,在作品里留下来的,都是作者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我现在的情况,肯定是第一种。
  谈阅读对我来说是很尴尬的事情。别人说“我的阅读极其有限”,或者说“在我极其有限的阅读里”,可能是表达谦逊,也可能是表达骄傲。而我在上文说这句话,是表达实实在在的事实。
  我的阅读一直都是零散的,没有形成过体系。早些时候在论坛上读一些人的诗歌,电子诗集里的一部分作品也零散地读过。国外的诗人,除了最初的那本《美国现代六诗人选集》完整地读了下来,第二本就是最近读的黄灿然译的《曼德尔施塔姆诗六十五首》。井井回给我推荐过迪伦·托马斯,读过几首感觉很好。还有就是特朗斯特罗姆。国内的诗人,唐丹鸿的语感浑然天成,让人羡慕;还读过顾城;海子需要重读;现在张枣和多多我经常读,但都还没有读完。
  所以从这种零散的阅读里找到渊源或者谱系是很难的,这应该也是我的写作尚未形成风格的一个原因。但有的诗人确实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并影响了我的写法,像多多。
  多多的诗我非常喜欢,他单个句子的张力和诗歌的整体力量都是非常突出的。多多有些诗的名字叫人过目不忘,像《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读了这个题目就有一种被很重的、锈迹斑斑的铁犁犁过身体的痛感;《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春天、灵车、硫磺、流放地,这是极其天然又独一无二的组合;《当我的爱人走进一片红雾避雨》,读完怜爱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什么时候我知道铃声是绿色的》,绿色的铃声!这就是对现实的更新,值得学习。多多的诗情绪上很紧张,语调基本上都是高昂,非常适合朗诵,但这一点不是我学习的对象,我在性格里缺少激昂的东西。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每一首都是赤裸的,没有一首是不必要的,极其真诚,非常感人。看了他的诗,我在写作过程中会格外注意虚假和廉价的情绪。王敖的很多短诗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短诗要在十行内更新人们的感受,非常的好。还有顾城,现在看他的诗很简单,但是也很纯粹。他说他写诗的时候能达到濒死的状态,让人羡慕。让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尽可能地写自己的幻觉,无所顾忌。
  具体的写法上的变化,我在论坛里也说过。我最初写诗,靠的是语感,语言都是跟随语气组织起来的。后来开始有目的地打磨句子,我觉得句子才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单个的词或者词的组合,意义不大,只有在一个句子里才能显示力量。最近的几首,我开始意识到把诗歌写成一个整体的重要和迫切,开始考虑怎样让各个句子向同一个中心辐射和集中,而又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一点,这也是我近期写作的一个大方向。

X:你诗歌的理性是什么?怎样的诗才是你最想写的?
张也张:好的诗歌,都是赤裸裸的。好的诗人,都是赤裸着写赤裸的诗。我现在的诗歌还不够直接,我希望能够写短小精悍、浑然天成,直指人心的诗歌。

X:长久以来,我以为写小说的作者比写诗歌的多,但近来我发现,在网络上,看到的更多是写诗歌的作者,我在想是否是因为诗歌相较于小说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地表达自我、反映写作者状态的途径,而小说从构思到完稿需要更长的创作周期,所以我看到的多是诗人较为活跃,而小说作者比较少在谈论自己的作品和写出新作。或者是,由于小说发表和出版比诗歌容易,所以诗人更喜欢网络这种更为便捷地传播作品和相互交流的渠道。你也是属于并不多产的作者,就你自己而言,你是怎样看待创作周期以及网络对诗歌写作的影响的?
张也张:网络上的写诗的人活跃。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从表面上看,诗歌入门似乎很低。只要你会把一句话分成行,你就会写诗了。这让很多没有耐心和能力把文字写长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二是和小说比起来,诗歌更难评判。即使是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如果对诗歌不敏感,也没有办法建立一套有效的批判体系,而各个评判体系间的差别又判若云泥。这让很多写得烂的人有了生存空间。第三,和小说比起来,诗歌,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和文化的含义。思考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有趣,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了。人们对诗歌的参与,甚至对诗歌观念的争夺,很大程度上是对诗歌身上附带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与权力的争夺。这和诗歌本身,关系不大。
  对我来说,网络除了可以让我更方便地找到想读的作品,其他没什么影响。我几乎只在黑蓝发点东西,缺乏到处交流的热情。
  写作上,我的周期基本上是一个月一首。一年十首是个槛。这应该和我对诗歌的理解有关。写了这么长时间,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有一个爆发期,在这个爆发期里我应该能写出来大量的水平之上的诗歌,有几首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作品,但这个爆发期一直没有来。这和我的生活状态以及性格可能都有关系。以后我会挑个时候,集中地大量阅读诗歌作品,看会不会对产量有所帮助。另外,现在的少产我并不是特别担心,我觉得我能写一辈子。

X:你觉得诗歌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诗歌比起小说,在体裁上是更适合你的创作?
张也张:诗歌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小说是情节吧。小说有可能把语言当成工具,但诗歌关注的是语言本身。
  我也尝试过写小说,但写不下去。一是开头特别难。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调。二是写小说总像患了强迫症一样要把写过的部分反复读反复修改,以至于麻木和厌烦。三是我觉得自己缺乏写好一个故事的能力。没信心往下写。我的第一篇小说,很早就开始构思了,题目也有了,但到现在也还是一片混沌在我脑海里。后来我发现,我用相同的精力和时间,一个小说的开头都写不好,却可以写几首诗,从写作效率和成就感上说,后者肯定更有吸引力。
  另外,诗歌吸引我,是因为它确实更加直接和自由。我在论坛上看到陈卫说文学的极限就是命名,这一点,诗歌和小说的方式就是不同的。在小说里,你如果想表达月光给你的特殊感受,你最少需要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可能还不会太短。但在诗歌里,一个句子就行了。当然这得是一个具有感官冲击力的好句子。诗歌对语言可能性的探索,其实就是对事物可能性的探索。你在一首诗里把语言掰碎、搅拌、再重新融合,其实就是在更新认识事物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说,我觉得诗歌是有优势的。
  在写作方式上,诗歌也似乎比小说先天地更加接近反观生活的姿态。诗歌藐视既有的语言逻辑和语词氛围,而这两者不但是文化的制造者,也是文化机理的渊薮。因此,诗歌藐视文化。我觉得好的诗歌,或者是反文化,或者是高于文化,总之它不会轻易使自己坠入文化的泥沼。因为我们的感受力,大多是在既定的文化秩序里被磨平的。诗歌通过更新语言,能实现对文化的更新。所以很多诗歌对语言的处理,就是要打破文化对事物的定义,寻找一种新的感受力,如果这新的感受力能够被不断地挖掘和扩大,它就有可能升华成更强大,也更稳定的生活能力。获得这种能力,是我写诗的一个重要目的。

X:我时常感到,写作上的交流,对于写作者写作的最初阶段来说很起作用,但过了一定阶段,写作的交流的作用对于写作来说就会变得很弱,有时是因为别人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内心的期望,说不到点子上,有时是因为作者对写作的看法已经很明确,卯足劲往某个方向前进,对别人的看法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你觉得写作上的交流的利弊有哪些?
张也张:我对交流一向比较悲观,不觉得通过交流能促进写作。除非是水平超出自己很多的人,能给出珍贵的意见。但这更接近指导,算不上交流了。
  我也同意你的看法,一个写作者在经过了最初的阶段以后,别人能给他提的建议会变得非常之少。因为这个时候他可能已经有了自己对写作的固定看法,对自己写作的阶段、水平、困难和可能性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也就不用拿着作品到处求证。同样的道理,自己想通了要比别人点透来得深刻。
  写作从根本上说,肯定是一个人的事,得能切实地解决一个人存在意义上最迫切的问题,他才有可能,有动力坚持下去。从这个角度说,热衷交流可能是缺乏力量的表现。其实一个作者写成什么样,能写到什么程度,能写多久,他自己应该很清楚。在这一点上,引用唐丹鸿的一句诗:“可以说没什么好说的”。

X: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我感到一些受人追捧的作品常有取巧。我不太喜欢太聪明的作品,观念化的作品,也不太喜欢太实用的作品,比如纪念地震或者类似事件的“有感而发”的作品,总觉的太过刻意,过于应景。你怎样看待诗歌中的观念问题,现实意义上的观念和写作意识方面的观念。
张也张:诗歌观念这个词,我是从井井回那儿知道的。当时我刚开始陆续地在黑蓝发作品。井井回问我的诗歌观念是什么?我说不知道。那个时候,主要还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诗歌观念是什么,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诗歌观念”。井井回说你越写,越是会感到自己需要一个观念。我现在有了这种体会,但对观念的需要,并不迫切。
  写作和观念的关系,先后很重要。如果是观念先行,根据某种观念的要求写作,恐怕活力不大。但也有像意象派特别是庞德这种例外。如果是在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诗歌的理解,在创作中也有意识地实践,并根据自己创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观念,从而形成这种良性的循环,当然是很好的。
  其实从根本上讲,对写作来说,观念是很次要的事情。观念的产生,应该是对写作的思考和总结,会让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有更清醒的认识。但对于懒散的人像我,基本上不会主动地总结什么,但这并不妨碍我写下去。比如你可能会感觉到我在这个访谈里表现了我的某些诗歌观念,但如果不是你提这些问题,我根本就没有意识这么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它们。

X:黑蓝上写诗的作者,除了你,你最喜欢哪位诗人的诗歌,为什么?
张也张:这个问题似乎假定了我会喜欢自己的诗歌。其实不是。几乎每一首诗,我在写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欣喜,但一旦它被写成,我反过头再读的时候,这种欣喜就消失了,感觉一遍比一边差,不光是觉得没有意义,甚至是厌恶。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黑蓝上我很喜欢井井回的诗。但他好长时间都没发新作品了。井井回的诗非常的清晰、准确、真实。运气好的时候,能还原他写诗的某些工序。他在诗里,往往都有个非常清晰,坚定的立场。他在诗里描述的场景,或者透漏的生活,都从这个立场和角度出发。他的诗应该很贴切地反映了他的生活,让读者觉得,诗人真的就是这么生活,并观察自己的。但是,并不是他在诗中透漏的生活叫我感兴趣,而是他那种镇定、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叫人动容。


X: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诗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张也张:诚实。忠于自己的内心。

【黑蓝113号】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西城四月 + 10

总评分: 经验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1 踩0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12-9-16 21:32:40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其实我看的时候很希望看到主持人问,现代诗歌有没有韵律,或有没有压韵?或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比还有那些差距,或有人称作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只有这三句诗歌:“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张吐就半个盛唐”,你是怎么看的?


噢,我太自我了,呵呵,因为自己喜欢听这些。

点评

也也夕  前两个问题都回答不来啊,最后一个,说这话的人是开玩笑吧,别理他。  发表于 2012-9-24 21:54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主题

29

好友

3248

积分

业余侠客

艾丽莎摘头技

Rank: 4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12-9-17 08:38:04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的一篇访谈,X的提问也比较到位。建议诗歌版也来一份。

点评

管理员  诗歌版主可以重贴到诗歌版,还有井井回的一篇。  发表于 2012-10-18 15:04
也也夕  什么时候你也来一篇?  发表于 2012-9-24 21:54
男人变态有什么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4 16:3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