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我是美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贾樟柯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11#
发表于 2013-5-7 09:00:31 |只看该作者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6 17:29
我没经过严密的组织,想到哪儿写到哪,就随便看看聊聊吧。

他由反对贩卖苦难标签延伸到“今天我的问题 ...

我发现我在一步步被推向贾樟柯辩护人的位置,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欣赏他。只是他的存在对中国电影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引发启示了韩杰这样的导演。


"在底层中人物的苦难和存活思维",贾的电影也是。只是贾选择了更为边缘化的一些人物。说他是在"贩卖苦难",你自己信吗?

文化环境是虚词,但一定有一种东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创作者,如果你喜欢,叫想象的共同体也行。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12#
发表于 2013-5-7 13:41:56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小鞋子》,也喜欢《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但可能我有偏见,总觉得这些电影更像放大了的小品,一直觉得《小鞋子》拍成一个15分钟的短片,会更凝练。《小》、《何》这类电影确如你所说,不是苦难却让我们看到苦难。但如果按萝卜的理论,贾樟柯的矫饰成立,那马吉德和阿巴斯就是另一种矫饰。一种文艺的撒娇,这是知识分子特有的,认为从手段上不直给,而是侧面反映就更加高明似的。编剧圈里总有些老家伙会一脸教诲的对你说:“要用喜剧方式表现悲剧,用悲剧烘托喜剧。好话不要好好说。”——细想想这恰是一种矫情、伪饰(这样纠缠下去,任何观念都会有矫饰的成分)。
用点老套的话,《小》、《何》是在弘扬,苦难里开出善的花;贾的“故乡三部曲”是在批判、揭露,苦难中的麻木与挣扎。我不觉得他们“差了好几个档次”。其实你选的方向很好,伊朗电影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参照体。他们踏踏实实的走出了一条路,而我们一直在怪力乱神。如果一开始你用《一次别离》来比较《三峡好人》,我会完全赞同,贾樟柯的逊色。

说回文化,想象的共同体被证明也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所以贾樟柯才总想在自己的现实主义影片里灌筑超现实镜头。)但我们总有一种东西(辛亥革命以来,这东西甚至不是共同的),在不停影响我们、催化我们。我权且叫它“文化环境”,我们这种文化环境与所谓的普世价值(我都不敢随便用词了,只好加“所谓的”。因为细究起来我也不敢确定普世价值是不是存在。)之间有很深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矛盾,例子之一就是儒家伦理与民主自由之间的矛盾。我知道儒家的糟粕是什么,但我不敢断言民主自由一定能让我们过得更好。绕这么大的弯子,其实是想说明,确实存在一种“中国式”的生存方式。它在这些夹缝中迷惘、挣扎。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3#
发表于 2013-5-7 13:52: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5-7 13:52 编辑

解释一下,我没有理论,我只是说这篇文章的读感上有反向——都不是说内容的矫饰,是说语气的——“吹牛”感。不是说贾的电影。他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

你说的用苦难来教育年轻人不好,我同意。贾说的那些话,也不是全无道理,我只是说我听起来,你说得比他要诚恳明白。但是他那作为某一次的即兴演讲什么的,也无需深究。

类似的话题,我记得王小波也写过一次,关于生活并非只有苦难。我不记得题目了,我找找看。

你和顾耀峰的讨论也很好。无需拘泥于是否是对贾的辩护,有道理的观点讲出来,我就是路过旁观一下,总是受益。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4#
发表于 2013-5-7 14:08:53 |只看该作者
我找到了王小波的文章,歪下楼把它贴在下面,仅仅因为讨论的某些点重合。

我靠写作为生。有人对我说:像你这样写是不行的啊,你没有生活!起初,我以为他想说我是个死人,感到很气愤。忽而想到,“生活”两字还有另一种用法。有些作家常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住上一段,这种出行被叫做“体验生活”——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死人在诈尸,实际上不是的。这是为了对艰苦的生活有点了解,写出更好的作品,这是很好的做法。人家说的生活,是后面一种用法,不是说我要死,想到了这一点,我又回嗔作喜。我虽在贫困地区插过队,但不认为体验得够了。我还差得很远,还需要进一步的体验。但我总觉得,这叫做“体验艰苦生活”比较好。省略了中间两个字,就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生活就是要经常吃点苦头——有专门从负面理解生活的嫌疑。和我同龄的人都有过忆苦思甜的经历:听忆苦报告、吃忆苦饭,等等。这件事和体验生活不是一回事,但意思有点相近。众所周知,旧社会穷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吃糠咽菜——菜不是蔬菜,而是野菜。所谓忆苦饭,就是旧社会穷人饭食的模仿品。
    我要说的忆苦饭是在云南插队时吃到的——为了配合某种形势,各队起码要吃一顿忆苦饭,上面就是这样布置的。我当时是个病号,不下大田,在后勤做事,归司务长领导,参加了做这顿饭。当然,我只是下手。真正的大厨是我们的司务长。这位大叔朴实木讷,自从他当司务长,我们队里的伙食就变得糟得很,每顿都吃烂菜叶——因为他说,这些菜太老,不吃就要坏了。菜园子总有点垂垂老矣的菜,吃掉旧的,新的又老了,所以永远也吃不到嫩菜。我以为他炮制忆苦饭肯定很在行,但他还去征求了一下群众意见,问大家在旧社会吃过些啥。有人说,吃过芭蕉树心,有人说,吃过芋头花、南瓜花。总的来说,都不是什么太难吃的东西,尤其是芋头花,那是一种极好的蔬菜,煮了以后香气扑鼻。我想有人可能吃过些更难吃的东西,但不敢告诉他。说实在的,把饭弄好吃的本领他没有,弄难吃的本领却是有的,再教教就更坏了。就说芭蕉树心吧,本该剥出中间白色细细一段,但他叫我砍了一棵芭蕉树来,斩碎了整个煮进了锅里。那锅水马上变得黄里透绿,冒起泡来,像锅肥皂水,散发着令人恶心的苦味……
    我说过,这顿饭里该有点芋头花。但芋头不大爱开花,所以煮的是芋头秆,而且是刨了芋头剩下的老秆。可能这东西本来就麻,也可能是和芭蕉起了化学反应,总之,这东西下锅后,里面冒出一种很恶劣的麻味。大概你也猜出来了,我们没煮南瓜花,煮的是南瓜藤,这种东西斩碎后是些煮不烂的毛毛虫。最后该搁点糠进去,此时我和司务长起了严重的争执。我认为,稻谷的内膜才叫做糠。这种东西我们有,是喂猪的。至于稻谷的外壳,它不是糠,猪都不吃,只能烧掉。司务长倒不反对我的定义,但他说,反正是忆苦饭,这么讲究干什么,糠还要留着喂猪,所以往锅里倒了一筐碎稻壳。搅匀之后,真不知锅里是什么。做好了这锅东西,司务长高兴地吹起了口哨,但我的心情不大好。说实在的,我这辈子没怕过什么,那回也没有怕,只是心里有点慌。我喂过猪,知道拿这种东西去喂猪,所有的猪都会想要咬死我。猪是这样,人呢?
    后来的事情证明我是瞎操心。晚上吃忆苦饭,指导员带队,先唱“天上布满星”,然后开饭。有了这种气氛,同学们见了饭食没有活撕了我,只是有些愣头青对我怒目而视,时不常吼上一句:“你丫也吃!”结果我就吃了不少。第一口最难,吃上几口后满嘴都是麻的,也说不上有多难吃。只是那些碎稻壳像刀片一样,很难吞咽,吞多了嘴里就出了血。反正我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自然没有闯不过去的关口。但别人却在偷偷地干呕。吃完以后,指导员做了总结,看样子他的情况不大好,所以也没多说。然后大家回去睡觉——但是事情当然还没完。大约是夜里十一点,我觉得肠胃搅痛,起床时,发现同屋几个人都在地上摸鞋。摸来摸去,谁也没有摸到,大家一起赤脚跑了出去,奔向厕所,在北回归线那皎洁的月色下,看到厕所门口排起了长队……
    有件事需要说明,有些不文明的人有放野屎的习惯,我们那里的人却没有。这是因为屎有做肥料的价值,不能随便扔掉。但是那一夜不同,因为厕所里没有空位,大量这种宝贵的资源被抛撒在厕所后的小河边。干完这件不登大雅之事,我们本来该回去睡觉,但是走不了几步又想回来,所以我们索性坐在了小桥上,聊着天,挨着蚊子咬,时不常地到草丛里去一趟,直到肚子完全出清。到了第二天,我们队的人脸色都有点绿,下巴有点尖,走路也有点打晃。像这个样子当然不能下地,只好放一天假。这个故事应该有个寓意,我还没想出来。反正我不觉得这是在受教育,只觉得是折腾人——虽然它也是一种生活。总的来说,人要想受罪,实在很容易,在家里也可以拿头往门框上碰。既然痛苦是这样简便易寻,所以似乎用不着特别去体验。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13期《三联生活周刊》杂志。

点评

比多  歪楼小王子:)  发表于 2013-5-7 14:44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5#
发表于 2013-5-7 14:14:59 |只看该作者
他有点贫,但是因为他讲的内容不夸张过份,语气就可以不计较了。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