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抱黄云舞大风【读王敖】

  [复制链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
发表于 2013-10-27 01:55:46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启发。王敖的绝句写得叫人目眩,秘密在于他在这些短小的诗篇里几乎从不跳跃,而是一直在做一种将石墨压制成金刚石的高强度转换,这两种事物发光的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让人产生跳跃的错觉,误以为他是在凌空虚蹈,而忽视了它们同属于一种元素——碳。在这个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并不是石墨或者金刚石本身,而是那个转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的奇迹。因此,王敖对读者感受力施压的方式,还不仅仅是通过意象的转换,而是依靠事物在转换中逻辑的叠加,这就像诗人在诗歌的内部建造了一个高速旋转的莫比斯环,而一般的读者基本上都是沿着环缘爬行的蚂蚁,在由高速的离心力构成的幻觉、或者是强大的幻觉构成的离心力中,不晕眩几乎是不可能的。

点评

不有  糟糕,点评没法儿编辑也没法儿删除…  发表于 2013-10-28 09:24
不有  怎么都变成科学家了…呃没有贬低的意思啊!!有感而发有感而发…………  发表于 2013-10-28 09: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3-10-28 22:52:53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都变成科学家了…呃没有贬低的意思啊!!有感而发有感而发……

哈,不有你太客气了。可能文章开头的那个对比潜意识里影响了我,读完后脑子里出现的就是这么一个比喻。现在想想,这个办法虽然直接,但像是个干巴巴的总结,代替了可能的更细致、丰富的分析。也许结合着对作品的细读,它看起来才不会这么单薄。。

点评

不有  也也夕雅量……  发表于 2013-10-29 13: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3-10-29 22:56:41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啊,科学的理论、方法、术语,如果真正理解并用得好的话,在文学评论里可以当成一个工具被使用,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比喻。在诗歌批评里,相对于诗歌的效果,我更愿意关注效果背后的东西,就是制造这种效果的方法和过程。对读者来说,诗歌的效果可能是一个印象、一次刺激或者一种情感,无论是哪种情况,它最终的投射都可能是模糊的体验,并且,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不同的读者,很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其直接分析作品呈现的情感或者思想,渲染它或者赋予它意义,把它在读者那里的不确定变成一种确定,还不如转头分析它呈现这种效果的工序,毕竟嘛,我们从已经确定的事物里面找到的“确定”更可信,而诗人也不过是语言的手工业者。这时候,刚才说到的那些科学范畴可能最能排上用场,因为它的清晰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诗歌的进程和结构,把“感觉”变成“技术的集合”,把像精密机械一样的诗歌整体拆成零件,编好号,一个个放在读者面前,让即使一般的读者,也能理解诗歌的逻辑。

但也仅止于此。科学和文学可能为彼此提供营养,但恐怕无法为对方创造价值。并不是说,命中科学理论的文学或者符合文学想象的科学在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系中就会高人一等——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系只能建立在自己内部,并仅仅对自己负责。

并且,这种分析的方法,对于最好的诗歌,也是无效的。因为最好的诗歌不使用技术,它或者毁灭技术,或者创造技术;也就是说,当诗歌的形式和主题完美的融合时,技术就消失了,或者说,最好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最好的技术,存在于诗人最纯粹的直观里。

点评

lexiaozhu  查一下黑蓝短消息  发表于 2013-10-30 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3 11:1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