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凤仪亭》第一部《长安》

[复制链接]

93

主题

0

好友

172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1: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
  现在我开始谈论的凤仪亭,是一千八百一十三年前,在长安某个宅子中的一个亭子。这件事的荒谬之处在于,我并不能确定它完全存在,也不能确定它完全不存在。因为有些人认为它确实存在,而有些人不认为它存在--中国的规矩,历史学家不认为存在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现在开始讨论它,多少是有些乖谬的。
  关于凤仪亭这个名字,首先是有争议的。我们可以按照固有的知识体系来说,这个亭子之所以叫凤仪亭是取一个“有凤来仪”的典故。这个词在古代很是吉利,用起来也典雅蕴籍,浑厚动听。但是是不能乱用的。比如有一个村姑在自家的厨房门口挂个有凤来仪,那就是笑话。贾宝玉不知深浅,妄自在某个地方题了个有凤来仪,被他老爸痛骂一顿。在中国古代,龙凤之类的动物都是按等级排的。皇为龙,后为凤,庶民小儿只能当猪狗。如果倒过来,那是很要不得的。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果不是有凤来仪而是别的意思,那也不希奇。
  
  2
  我在说这些话时,貂蝉正在凤仪亭中坐着。仪态万方,妩媚动人,明艳不可方物。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反正她的美貌,是如何夸奖都不过分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弄乱了国家的女子据说都是美女。或者因为祖宗们认为,被一个丑女搞坏了国家是奇耻大辱。可见国人以貌取人,由来已久。
  刚才说到貂蝉的美貌,现在我们可以引一段诗。说是:“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总而言之,貂蝉是古往今来的第一美人。如果不是,那么她就没有资格让中国乱上一阵子。祖宗的逻辑就是如此。
  我们谈论貂蝉的同时,还得捎带谈一下她的乖谬性。因为历史上不曾记述过貂蝉这个人。那么我们有相当大的理由相信她是不存在的。但是当貂蝉这个人物出现在很多说书先生的故事中时,有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人是确实存在的。在这种时刻,严谨的历史作风是靠不住的。群众是爱听故事的,对于历史的真实大多置若罔闻。所以可见我们的群众都是热血沸腾的感性人物。
  
  对于貂蝉来讲,她自身的存在无可置疑。所以我们谈论她时,可以比较塌实一点。她现在就坐在凤仪亭中。看着莲花荷叶,翩阡优美。一池春水,飞燕往来。
  
  3
  在凤仪亭所处的宅子外,吕布正急匆匆的往家赶。他骑着赤兔马,提着方天画戟,帅得一塌糊涂。后世的人画他,总是不忘了把这一切都画上。其实吕布不大可能一天十二个时辰都骑在马上,而戟也不可能信手提着吃饭睡觉。小说里说方天戟曾经用来和关羽张飞对战,关羽的刀八十斤开外,张飞的矛也不太轻。得出的结论是画戟不大可能是轻如鸿毛。即使是鸿毛,吕布也不可能每天提着一地鸡毛进进出出。所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不拿画戟不骑马的。所以,吕布这个形象更多的是一个符号象征化的存在。如果没有戟没有马,鬼知道他是谁。
  
  吕布匆匆的向凤仪亭进发,是要去和貂蝉约会。这一点,罗贯中老师已经在他的《三国演义》中大加了叙述。后来我们也通过电视等传媒反复欣赏了这一段。我的看法是,这个故事太象故事,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历史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历史想象成一个很好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它完全不是那样。就好象我们在谈论吕布和赵云这样的绝世帅哥时,很少考虑到他们要洗澡吃饭刷牙洗脸。我们在谈论太阳王时期的法国巴黎,总是想着凡尔塞宫和帅呆了的路易十四,却很难想到路易十四一度63年只洗了一次澡。而法国整体的臭味在那个时代难以卒闻。
  
  我们在谈论这个故事时,总是倾向于欣赏这个戏。因为在罗贯中老师的笔下,它一开始就是一场戏,我们都知道结局。我们知道结局时,总是喜欢用一种先知的眼神,吃着瓜子或者花生,翘着二郎腿去看。但是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事先安排的话,我们就无法用一种悠闲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糟糕的是,鬼都知道历史上的吕布是之后五年才死的,如此一来,这个故事本身失去了很多卖点。
  
  4
  在关汉卿的戏文里,他给了貂蝉一个名字。他说貂蝉叫任红昌,和吕布是幼年夫妻,后来黄巾大乱,夫妻离散。不料后来却在王允府重逢,而貂蝉随即许嫁给了董卓。这个一听就知道是故事,而不是历史。
  在陈寿先生写的《三国志》中,他说吕布和董卓一个妾私通,但董卓不知。董卓因一件小事差点杀了吕布。吕布受了怂恿,就起身杀了董卓。这整件事听上去很符合心理学发展历程,但是传奇性不大。尤其是那个女人参与的成分太小。这个故事不大有卖点--须知,没有女人,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便没有意思。中国人的看法历来如是。
  
  罗贯中老师说貂蝉存在。我们姑且将之打上一个问号,之后,我们就要质问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女人呢?
  《东周列国志》中,谈到女人,美的都是荡妇,丑的都是贞女--我个人的看法,丑女和贞女之间有一定的可推导性--缺少的是一个正常普通的女性感觉。虽然东周列国中都是妖魔鬼怪,但是女性明显被妖魔化的多了。
  
  在另一个故事中,貂蝉被赐给了关羽,而关羽杀了他。那个剧本的用处是颂扬关羽的。这使我想起米克莱的小说《魔女》:“某法官烧死了八百名异端女性。他得意的说:‘由于我遍施正义,城中的女巫有数人未等我逮捕,便自尽身亡了。’”
  遍施正义,这四字委实妙不可言。
  
  5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说:“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好象这一切都是司徒王允的功劳。说句实话,这计策委实不太高明。期间被李儒同志看破了数次,要不是董卓和吕布的智商不是很高,王老头早已死了数次了。我个人的看法是,貂蝉的个人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国演义》把溢美之词都吐给了王允老头,这可以理解为国人的精神,对于领导的作用永远是重视的,对于实施者的成功,那多亏了领导。
  无论如何,王老头的事,让我想到某国产剧:
  数名大虾聚集在某客栈,有人把风,大虾们讨论:如何对付某当权重臣呢?都在愁眉苦脸之时,某帅得超乎他人的帅哥站起来说:“我们杀了他!”“哎呀,妙计啊!”众人茅塞顿开,拨云见日,喜出望外。可是有一人说:“怎么杀呢?”众人又苦苦思索。又是该少虾,站起来说:“我们暗杀他!”“啊,不愧是某少虾!妙计啊!……”
  
  6
  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从来都太容易把他当做一回事--比如关羽赵云那样的高尚者--和另一回事--比如褒姒妲己貂蝉之类的妖孽。历史本来是很刻板无聊的一块木版,我们却常从它的两端行走,边走边傻看对面。妖魔化的貂蝉和吕布,神化的关羽--比如杀了貂蝉后被赞颂的关羽形象和高瞻远瞩的王允--是我们历史的核心。我们很少有真正人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我们总以为历史是神话,但它不是。
  
  谈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吕布。罗贯中在写这个人时,是把他当做“人”来写的。他有着他的弱点,有着他的人的一面。从这一点来讲,比之于礼仪廉耻都明了于心的关羽,我更欣赏他一点。
  
  在这段话讲完之时,吕布还在向凤仪亭进发。因为这不是历史而是故事,所以我也不知道结局。究竟吕布和貂蝉相见后会怎样。因为我的想象力在读史书时已经消磨殆尽,无法知道真实的古人相遇时,会做出怎样的感叹。
  
  7
  凤仪亭的故事有许多版本。在比较流传的故事中,发生在西元192年。那年,貂蝉十六岁。
  我现在说的貂蝉,那天正一个人坐在院中。她静静的看着白沙流水,有小鱼在池中稍纵即逝的游动。月色柔柔的铺在水中。清澈明亮。
  我们知道,一个女子在看着月亮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一些东西。如果是太平盛世,她会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郎骑青马自东来之类的。那属于雨恨云愁,很要不得。汤显祖老师写《牡丹亭》时就写了这么一个叫杜丽娘的女人,生生的思春就思死了。而貂蝉如果在这个时刻想这些,会有一些领导很不快乐。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的领导们对这些腐化堕落的想法是极端不容的。我们豆蔻年华时,想想这些,就容易写下日记。老师们就会如临大敌。如果我们在弱冠之年想这些,就很容易被辅导员拉去,说大学里还是学业要紧。推己及人,我想等到我进了办公室每天傻想对面的女同事的时候,领导也不会等闲视之。所以在任何时代,公开思想这种问题,都是很要不得的。
  
  
  8
  我们说貂蝉这个时候的身份,是王允司徒的一个婢女。司徒是大汉朝的重要官员,朝廷三公之一,俸禄也不是吹的,完全养得起一群女人。我们要说,在当代,如果我们要显示财富,就会请别人来看我们的汽车,没有汽车我们可以请客人看房子,没有房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请客人看家具、电器之类的。实在没有那只好把自家的儿子女儿拿出来让别人瞻仰一番。我就常被爸妈猴子献宝一样搬出来给客人看。对着客人我就巧笑嫣然一派书生风致。古代就比较简单一点。大官直接把家童婢女都拉出来站成三路纵队让别人瞻仰。这其实是中国伟大的暴露狂的遗传。
  
  王允司徒是个大官。按照大汉朝的制度,他每年的俸禄应该在二千石以上。这么多米,十个人吃一年都未必吃得完。我们还可以说,司徒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活,贪污一些公款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罗贯中写王允是个忠臣,是个大大的好人。所以我们是绝对不能说他贪污公款的。这也是我国的通病,就是一个榜样好就是全好,坏就是全坏。如果有一个革命先烈英勇殉国了,他生前如果欠了某战士十块钱或者曾经受过警告处分或者偷过下属的手机,那都忽略不计。他的履历就是一片清新明朗,看去简直就是道德典范。各方面都是完美之极,毫无人间烟火。当然这也有例外。我听说在麻栗坡某个战斗英雄因为曾经得罪过上司,结果牺牲后没被报功。这个事后来被某新闻记者揭露了。我想水落石出的事毕竟少,肯定还有大量沉冤未雪。因为众所周知,国人的掩藏工夫是很了得的。
  我刚才说到王允的道德。我们谈论一个忠臣的时候,就会相信他是洁白无暇一心办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王允老师既然是忠臣典范国之干臣,理所当然是这样的典范。他们住的是茅舍吃的是粗粮没事不爱领工资领了工资也全部捐灾区。哪位就会问了,这些妾啊婢女啊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不识趣。在中国当官,最怕的就是不识趣。
  总而言之,王允司徒究竟是否贪污过,我们就可以很坚决的打否定。历史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如果一个好人,历史上没记载他干过坏事,他就没干过坏事。如果一个坏人,历史上没记载过他干过好事,那么他就没干过好事。
  
  
  9
  
  我们还得谈论一下王允司徒的其他一些事。众所周知,按照罗贯中老师的说法,董卓是他策划杀掉的。当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却说,当时参加策划的还有尚书仆射士孙瑞。我们的观点是,士孙瑞后来在董卓部下的反攻浪潮中没有发挥突出作用,而王允司徒却壮烈殉国了。士孙瑞同志既然没有殉国,那么就不是烈士,那么就没必要名彪青史大书特书。这就是我的看法。
  
  在凤仪亭事件之前,其实王允司徒早已看不惯董卓了。证据是在此之前,他曾经办过一次生日PARTY,邀请了很多反董分子--现在我们可以说,希特勒啤酒馆里阴谋政变,与此相似乃尔。但这是不能说的,因为希特勒和王允司徒的动机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下场也截然不同。所以他们的行动虽然相似,但是是绝对不能并列的。就好象一个三好学生和一个差生,吃饭的意义都不同。前者是喂养祖国的花朵,后者是给畜生喂饲料。这话不是我原创,是我表妹学校里的老师说的。
  在王允的生日PARTY上,他失声痛哭,失口否认说当天非他的生日,只是思念大家,又并且为朝廷感到大痛苦,所以才这样的。大家于是一起哇哇大哭。对此我感到不解的是,王司徒对众同僚的素质居然如此信服?也不怕有个把人出去透风?可是我没法问这个。众所周知,在这样庄重严肃的场合,不能提细节。任何历史传奇,一提细节就会失去其动人意味。
  10
  王允那次PARTY,造成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曹操的逃亡。
  现在我们回头看三国,扔掉《三国演义》去看《三国志》的话,我们会发觉曹操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而诸葛亮只能等而下之。《三国志》说曹操“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我站在地图前,看着他的疆域,那无边庞大的国土。想象他东临竭石以观沧海的气度。那才是真正笑傲天下的大豪杰。
  
  曹操的诗,在我看来,不逊于子建。是唐以前诗歌的绝对顶峰人物。
  
  这样一个人,我的看法,是比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不逊色的人物,却被老罗妙笔生花,写成古今天下第一大奸雄。可见中国文人的笔确实是厉害得很。
  
  扯远了。现在我们回到那天王允的PARTY上。一帮大男人哇哇的哭着。现在想起来,王允的概念很叵测。你想,作为这些同僚来庆生,不大好意思空手来的--你现在如果去系主任家或者辅导员家或者领导家,好意思空着手么?--王司徒带头为国一哭,如果你不哭或者傻乐,都是很不好的行为。至于伸手要回礼物那更是从何说起。所以大家只能陪着哭天抹泪。礼物自然是被王司徒一把私吞了。
  
  我看了一下我刚才写的话,觉得我又犯错误了。对待忠义之士,国之干臣,是不应该把细节都推演出来的。这样当然是不利于王司徒的形象的。
  
  那天晚上,在满大厅的人都在号啕不止之时,曹操忽然仰天大笑。声震屋宇。所有的大臣都感到惊讶。王司徒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愤怒。然后就喝问了:
  
  王: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曹: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孟德有何高见?
  曹: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王: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
  
  群臣在这时就成为土鸡瓦犬(关羽语)了。曹操慷慨激昂,听上去很是动人。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单凭这一面之词,王允居然就信了曹操,还给了他七星刀--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蠢到家了。岂不是好比犯罪现场留了指纹?--但历史是不应该细究的。曹操拿了刀去刺董,未成,就逃到山东,开始准备起义了。
  三国的序幕,好象就是这么开始的。这可以说明:我们的历史建筑在一个很不牢靠的基础上。我们大多数人的性命,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至少对于大人物来说是如此。
  
  11
  现在我们先忘掉王司徒的那场PARTY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而来考虑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毛主席说的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王司徒处心积虑心机叵测的要杀董卓,究竟是为什么呢?历史学家说:王司徒是不忍心看着汉朝沦亡,要为天下黎民讨一个公道。我听了曾经大为感动,但是很糊涂。那是十年前,我还小,现在我已经19岁了。貂蝉16岁时就知道为了国家要舍身取义,可是我19岁时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舍身取义。就好象我永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曾经愿意去反清复明。
  
  关于反清复明,我听过很多著名的例证。吴三桂老先生被全国人民骂了几十年后,亮了个反清复明的旗帜,居然就会有很多人民倒戈相向,对之五体投地。而当时蓄意搞台独不肯与中央合作的台湾郑家,也被人民认为是大英雄。我们的知识分子们说:我们堂堂大明,怎么可以沦陷于鞑子的铁蹄下?于是就有很多人一起喊:反清复明!反清复明!!然后有很多国人揭杆起义,去与鞑子兵拼命,最后一个个被满门抄斩,诛杀九族。然后再没人吆喝了。我国的人民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黄河心不死,总爱给政府添麻烦。
  
  我们继续说一下这个反对当权派的口号问题。我看见过的,以反清复明为例,都是“我堂堂大明如何如何,安能被某某占据!”自然群情激愤。就好象宋朝沦亡时,忠臣会喊“我堂堂大宋”,隋朝要沦亡了就是“我堂堂大隋”,推而广之,还有堂堂大周,堂堂大夏,堂堂大汉,堂堂大清等等说法。每一个王朝都是应该万寿无疆得天独厚的。这一点国人还有其他例子可举。比如一个病恹恹的皇上听得最多的就是“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照我看来这压根就是欺君之罪。可是皇上们对这个问题都不追究。可见国人彼此喜欢蒙人玩。
  
  关于反清复明还有个说道。金庸老师的《鹿鼎记》中,韦小宝韦爵爷曾经问我们汉族杰出的知识分子么:康熙做皇帝不比朱明王室差,为何一定要反他?象这个问题,就属于不该问的。我堂堂大明--姑且说是大明--有这么多的能人贤士,天纵奇才,这种低幼化的问题根本就不值一哂。韦爵爷不知道这个问题不该问,所以问了。就好象我不知道历史细节不应该挖,可是还是挖了。就好象我现在在细细推究王司徒为什么要反董卓一样。

12
  
  我们继续讨论王司徒为何要对付董卓。按照历史的看法,他是讨厌董卓好色荒淫暴虐粗暴无礼等一系列毛病。但据我所知,我国政治界的眼光和我们平民的眼光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这些在政治家眼中应该是美德才对。我国古代一向提倡是绝不能有妇人之仁,要心狠手黑,一直到了世界开始讨论人权开始,这一套才偃旗息鼓。我想王司徒在谈论人权方面未必很灵,否则他不可能从大汉朝庞大的官吏制度中脱颖而出。
  
  在平民眼中,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坏人。就好象在法国人眼中法国只有两种人:巴黎人,非巴黎人。在政治家眼中,也只有两种人:我们,奸党。王司徒和董卓虽然同出于大汉朝的官吏制度,但是薰获不同室,正邪不两立。我只能推论到这里,因为政治家的眼光大大异于常人。他们的品位是怪的很的。
  
  关于王司徒对董卓的痛恨还有另一个说法。当初董太师和车骑将军皇甫嵩是同事。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同事在大多数时候的意思是同室操戈的意思。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和同事--我是和同学--还是保持着好关系。这一点西方早有例证。路易十四说的好,没到吞掉它之前,必须对它笑容满面。这一点法国人到17世纪才由国王金口玉言的说出来,而中国早在大汉朝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可见蛮夷究竟不能与华夏相比。哪位说了,说不定在路易十四之前早有此风呢?那么我可以负责的说,在我们的君主制度下,一个国王说出一句话后,这句话就是国王的原创。任何人不得僭越。即使你之前说过了,也不能说是国王抄袭,而要说是国王首创你附议而已。
  
  皇甫嵩将军在和董卓做同事期间,一起做了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罗贯中老师认为没价值,不必多写。我国历史学家最大的好处就是简约,把该记载的和不该记载的都不记,只留皇上下诏要记载的。这就给我这样的喜欢挖墙角的人提供了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给皇上们编野史的功夫一向是世界第一。
  
  董卓当了大司马加太师加一大串职衔后,曾经有一次乘着竿摩车打着青罗伞出洛阳门。朝廷的公卿们都在那里躬身迎送。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常被安排在学校门口舞着红花迎接领导。可见此乃古风,渊源流长,至今未衰,将来也会作为华夏遗风千秋万载。不过我们平时不习惯在那里列队而侯,所以领导看到我们时,我们大多已歪歪斜斜恹恹欲睡。这一点大汉朝的领导们都是过硬的。大汉朝的人平时坐着都是以跪姿,对鞠躬弯腰,作揖下拜,可谓熟极而流。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王利发老板说什么来着?“我觉得鞠躬被磕头过瘾。”可见这磕头也是我国的遗产。
  
  当时迎送董卓的人群中,皇甫嵩自然也在内。董卓车马出云阳门,一眼看见皇甫嵩。董卓就笑着对皇甫嵩说:“义真(皇甫嵩字义真),当初可想到有这样的时候啊?”
  皇甫嵩说:“当初没想到您会身居高位呀。”
  董卓笑着说--领导们对下属讲话大多都会笑,这也是古风--“当初你若恭敬一点,现在可以不拜的呀。”
  
  
  这一幕,如果是在扶桑上演,倭寇们会大喊:你敢侮辱我!八哥呀路!然后提着大刀就去砍董卓,然后转眼间被吕布切成几十片。这一点大汉朝的官吏都聪明,知道杀不了董卓,可是又没面子。大多数时候,好面子的官吏们会自杀了事。这样可以省吕布的力气,也减少痛苦。可是皇甫嵩是个老江湖,这一套早已习惯。我们说人变老了就会内敛许多。皇甫嵩就没把这当回事。事儿过去了。可是王司徒看见了。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王司徒正是在看见这一幕后,感受到了一种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的感情。这是比较切实的。比较抽象的就是为了大汉朝着想,为了天下苍生着想。无论如何,我们为王司徒找到了一个杀董卓的好借口。这样无论成功与否,他都是英雄了--在我们国家,死亡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但是动机往往是重要的。比如一个人勇斗歹徒而死,如果是见义勇为,那就是英雄。如果是为了抢回自己的钱,那自然口碑就不太妙了。
  13
  有野史说,貂蝉是陕西米脂人。对于陕西米脂,我仅有的一点知识是:一,李自成也是那里的人。二,贾平凹老师写过《在米脂》。这两位都是糙老爷们。和貂蝉这样“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佳人,看上去是不怎么对得上号。所以貂蝉的家乡形象,无论如何都不是很佳。
  
  在我们的概念中,中国的古美人应该是上得了画儿的。那便该是绿窗朱户,繁红碎玉,支着颐儿独自思春的江南美女们。我生于江南,于今一十九年,却从未见过那等美女。但这不太妨碍祖先们对江南美女心驰神往。国人概念里,标准的美女该是如西施采莲馆娃宫,或是圆圆弄琴苏州府那般的女子。至于秦淮八艳,铜雀二乔,更加是此中典范。王勃短命,说什么地灵人杰云云,极力的夸大了地域与人容貌的主观关系。这就很要不得。我生在江南一十九年,阅人无数,尚未得见什么倾国佳人。可见空谈误国,与斯为甚。
  
  关于米脂,贾老师写过一个段子,抄袭在这里: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这就很有信天游的味道。是淳朴温柔的西北风味。是很合广大群众口味的,但是与按图索骥照着古本寻美人的知识分子的趣味怕是不大合。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米脂时,会刻意去掉那些知识分子不喜欢的部分,把一些大家喜欢的东西谈论一下--因为如我所言,貂蝉本身是一个故事而不是历史。历史本来就是扫兴,而故事可以爱怎么编怎么编。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谓的媚俗。
  
  
  14
  我现在说到米脂的貂蝉,可以想象她少年之时,独自坐在湖心的水榭中,湖水幽蓝,悠悠荡漾。群山青翠,倒映于湖水之中。貂蝉委地青丝如黑色瀑布般流泻而下,映于水中。水鸟涉足于湖面,泛起片片涟漪。倏而消失不见。空山寂寂。秋空霜晨。清澈的湖水,在貂蝉的眼光之中,安静的存在着。
  
  有鱼。色若桃花。身形纤细优柔,游弋于湖水之中。有落花飘零于水上。鱼儿穿行于花间,稍纵即逝,白云倒映于水中。鱼儿纤秀的身躯,甚为动人。
  
  貂蝉少年时的环境,即是如此。我们没必要去斤斤计较于西北哪里有如此美丽的湖水,或者美人是如何划船坐在水榭中的。因为关于美人,我们都没必要去扫兴。我们只是说,貂蝉在凤仪亭中回忆起故乡时,就是这个样子。
  
  15
  按照罗贯中老师的说法,貂蝉十六岁时,就做出了舍身为国的想法。这令我大感惭愧。我国是盛产天才的国度。我听说骆宾王七岁就写出《鹅》,寇准六岁就写出《华山》,甘罗十二岁当了宰相--我后来看《史记》,好象甘罗没当宰相,而是上卿。这里头有讲头。不过我们不能对历史太细致,我说了很多次了--还有项羽曾经因一个十三岁小儿的一番话饶了一城百姓。象产生个把貂蝉这样的天才女性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不足书之于竹帛。我十六岁--也就是三年前--刚加入了中国共青团,那时对于舍身为国这个事还是一个概念上的问题,落实到行动上还有很大的距离。比之于貂蝉他们,当然是不能相比的。
  
  刚才说貂蝉十六岁,所以我讲故事时,不能太肆无忌惮。我不大可能在讲故事时说,貂蝉和吕布是青梅竹马--因为貂蝉十六岁那年,吕布是三十七岁。这是一对典型的老夫少妻,而非我们印象中的英雄美人--当然,我们对历史是不能太细致的。我们姑且把貂蝉和吕布当作英雄美人好了。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不改变这个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移花接木。
  
16
  很多年后,貂蝉总能回忆起冬天。她穿着一身白色长袍,独自坐在湖心的水榭。黑色的湖水,荡漾着深邃。周围的山上,白雪覆盖。水榭外,如漫天花瓣一般的白雪,正不断坠入湖心。灰色的天幕下,黑色的湖水倒映着苍白的远山。貂蝉独自坐着,呵着自己的手。辽阒无声。
  
  很多年后,当貂蝉坐在凤仪亭中,看到灰色欲雪的天空,她会想到那些苍茫的远景。想到白色的山。黑色的湖。想着漫天的飘雪。一切的往昔都如风景一般倒映在记忆的流水中,却是一派镜花水月,无从追寻。
  
  
  那是她的记忆。她最美的记忆。白雪覆盖下的大地。如此凄冷又如此清净。黑色的湖水映照着她如花的脸。鱼儿在波光中游弋,然后会忽而沉落。整个湖就忽然变得幽阒辽远,寂然无声。时光在此凝滞。不曾流动。
  
  
  17
  关于貂蝉年幼时的细节,我们还可以谈论更多。比如她为什么不要去为了高考复习,而是一身白衣的坐在湖心临水照花人。或者她是如何来到的。那么我们可以另外编造一个故事:因为大汉朝的人认为,女子读书是很要不得的。孔子老人家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体现了很高的觉悟。现在偶尔在一些边区,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父母用这句话推搪希望工程的记者。可见理论不是个好东西。尤其是错误的理论。我们的领导需要你干什么的时候,你拿出一句理论来应对领导是很不好的。因为领导很可能下不来台。证明你这条理论是错的,需要浪费领导的时间。最怕的是你这条理论是对的,那就妨碍了领导的工作。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就是在中国,是非远没有那么复杂。领导说对就是对,领导说错就是错。看史书就是要抱定这样的观念,才能豁然开朗,独辟蹊径。
  
  我们知道,在大汉朝,女孩子是没什么作用的。男孩子可以传宗接代以续香火,还可以上山打柴下河钓鱼,有学问的可以去当官,没学问的可以务农,真真是好玩意。女孩子就麻烦了。大汉朝的女孩子是不可以务农的。因为她一抛头露面就会有麻烦。美少女如果去务农,立刻会有衙役过来把铁链往你头上套,说你有伤风化,把你和你女儿拖进大堂,没来由先打你一顿。等你好不容易打通关系出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成了衙役老大的情妇--如果你女儿够漂亮,可能已经是县太爷的情妇或者太守大人的小妾了。如果你的女儿不够漂亮,你会听见田垄上的人说声哎哟妈呀,然后集体逃散。又有一个衙役会用铁链把你拉到县衙,告你不加管束。这件事唯一的好处是:你拖着打肿的屁股从县衙出来后,会发现自己的女儿安然无恙--除非县太爷好钟离春那类女子。
  
  有人会问:那么大汉朝的女子就不能露面吗?我可以断言:基本如此。大汉朝的女子,一般来讲一辈子见过她面的是以下几人:接生婆,爹,娘,丈夫,儿子,穿寿衣的。当然有些个例外的,是可以让媒婆看两眼的。但我负责的说,大汉朝绝大多数的媒婆在谈论别家女儿时都是信口雌黄。因为见的几率实在少得可怜。至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少年郎君听信媒婆的一面之辞,我就无从得知。众所周知,国人总是很容易相信舆论。
  
  在大汉朝做女子,是件很累人的事。比之于现代,唯一的好处是不会象我在新闻中看到的有些地区一旦有女孩降生就被接生婆掐死的例子--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国家是鼓励大生特生的。但是生出来后,就会饱受爹妈的冷眼。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被老妈拼命的缠足。直到你长大后,会落下一个小得可怜的小脚。每天不许出门,只许在家里收拾东西烧饭烧菜。久而久之,大汉朝的农家女子都会因缺少光照而苍白。因为长年不走动,脚和腿会萎缩,而手会异常发达。最后变成一个大猩猩一样的怪动物。然后有一天会被一顶破烂轿子--天知道里头坐过多少怪物--来接走,听着号丧一样的乐曲,到了另一个人家。会有一只象蛤蟆一样的男人来掀开轿帘子,彻底宣布了你惨淡的下半生来临。
  
  前段时间,我看了几个电视剧。里头说大汉朝的贵族女子们都是很幸福的。其实大大不然。据我所知,大汉朝的贵族女子除了物质待遇比农家女子略好之外,缠足的凶残程度要更高,还得接受一系列的礼仪培养。可是这样之后,往往还是嫁不出去。每天只好在家里无聊。因为如前所述,大汉朝极端不鼓励女子读书,所以她们不识字,没法阅读。她们也没有音乐可听。因为大汉朝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廉洁奉公,是不搞私家乐队的--巴赫就是一个私家乐队的指挥兼作曲家。我得说,幸亏他生在了欧洲而不是在大汉朝--她们最多也就在园子里荡秋千。而且那也是丫头们来操纵,她们只是被放上放下而已。所以我的经验中,汉朝的贵族女子大多数都有精神病。历史上记载了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是一个大疯子兼大花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阅一下。
  
  关于大汉朝的富家女子,我还有一件事补充。历史上说过一个卓文君追求司马相如的事。我想说,象这样成功的私奔,在历史上少而又少。我估计象《孔雀东南飞》那样的事倒是车载斗量。我还提请大家注意,卓文君当时是靠什么方式逼老子出钱的呢?--当然,这种自我绑票是不足取的--她用的方式是自己抛头露面去卖酒。就这个,她老子就死心塌地的给了百万钱。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大汉朝的女子是过着如何暗无天日的生活。

18
  在貂蝉还在故乡的时候,她每天看着苍黄扬尘的土地和枝干如铁的枯树,布衣荆钗坐在肮脏的篱笆中,内心对这种生活充满了厌恶--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思想。因为考虑到貂蝉年龄还小,对这种生活如果是无比的热爱,那只能说明她不正常。按理,一个人在小时候总是对花花绿绿五花八门的东西感兴趣,到了老来才会翻然醒悟,觉得其实远村夕阳才是人间最美。但如果是当官的话,那么就是另一回事。不管你年轻与否,领导把你分配到哪里,你就得一把爱上。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村庄。但是我听过一种说法,是有一些人民公仆现在对边陲之地更情有独钟。我原以为中国的曙光出现了。可是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贪污比较容易。有时不得不承认,现代人比大汉朝的人要高瞻远瞩的多。
  
  貂蝉在离开故乡后,怀想故乡就多了。而且飞扬的尘土在记忆中变成了飞落的秋叶。肮脏的枯树变成了似锦的繁花。时候再一长,就容易想到自己坐在湖心的水榭中看着白山黑水,薄冰幻游。我估计她再活久一点,想到故乡就会生生想出一个乌托邦来。就象欧阳锋离开白陀山后就会把它梦成一个神仙之地。
  
  我也常有这样的情况。想起过往的故居,我总是容易想到一碧千里的草地,想到仿佛燃烧的垂丝海棠,想到春天明澈的天空,飞鸟翩然而过。游丝般的春意不断荡漾的风景。想到柔和氤氲的白云。记忆如河水不断闪光流动。我想我开始回忆,或许是因为我已经开始厌倦。
  
  我和貂蝉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很清晰的明白,我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所以回忆时总是蜻蜓点水而已。而貂蝉总是没事就想过去。想到后来难免就有了心理方面的疾病。到了后来,不管什么她都把长安和故乡相比。这就是很要不得的。
  
  19
  我们总被告之: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好的。大汉朝和现在都是如此。比如有谁在那里说美国好,法国妙,英国西班牙呱呱叫,那就是非常不好的。我生活在上海,上海人总是认为,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城市。在祖国的其他地方,好象这种想法也是泛滥的。我听说在亚历山大城,如果有波斯商人说亚历山大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都城,是要被立刻杀掉祭阿蒙神的。我还听说在咸阳,如果有人说咸阳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都城,会立刻被押到俪山做囚徒,直到陈胜起义才得以解放。运气差点的就直接累死了。我还听说在老时候的北平城,也有这样的事。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不管走到哪个城市,只要说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就不会被杀掉,也不会被赶去当囚徒。马可·波罗当着忽必烈说大都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城市,结果衣锦还乡。我想他就是一个很正面的例子。
  
  20
  貂蝉的故乡,我们还有几句话可以说。貂蝉在哪里经受了大汉朝女子所经受的所有折腾,按理说是不会有好印象。可是恰恰相反,她一直在回忆过去。以至于回忆到精神少许错乱。她回忆起那里的冬天,白雪不断的飞扬在天空,然后坠入湖心。她独自在湖心的水榭,望着黑色的湖水。雪中的水鸟在湖面上蜻蜓点水的掠过。大雪覆盖的群山,苍茫寂然。她还回忆起夏天。水榭旁朱红的帘子在不断飘舞。她一身白色长袍坐在栏杆旁,支颐望着纤秀的鱼儿在水中飘然出没。她想起灼灼的阳光投在水上,桃花花瓣不断从枝头坠落水中,随水漂流。光影荡漾,浮光掠影。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如果领导们知道了貂蝉的思想,肯定会大怒。因为在她的印象中,堂堂的长安城居然还不如一个乡下小村庄。简直是大逆不道。关于这点,我也一直奇怪。因为领导们都是游历四方的人,居然在见识了那么多地方后还认为长安是最好的地方。最后我得出如下结论:在大汉朝当官--现代也差不多--有如此诀窍:该记住的就记,不该记住的就得拼命忘记。这和我们看历史,是一个道理。
  
  21
  我们现在说长安城,有很多人都能想到大唐盛世的那个长安城。韩愈诗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大唐朝时,所有的文人都削尖了脑袋死命往长安城里钻。可是大汉朝--尤其是公元192年前后--长安城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我们说长安城,首先得说它的交通。众所周知,长安城方头方脑,是最典型不过的中国城市。不比西方,城堡和城市往往弄个乱七八糟的形状。这按大唐朝的人说,是蛮夷品性刁滑,而华夏人则是行为端方。这还充分说明了为什么西方对圆周率之流几何问题那么有心得,而华夏人压根没心思钻研。因为我们除了太阳月亮和车轮,很少能看见圆的东西。
  
  长安城方头方脑,是因为中间有个十字大街。然后分东西市。大唐朝的时候,公公们常从宫里出来,到东西市去买东西。那里就是最早的交易场所。不过用的不是汇票而是银两和实物。大汉朝是怎么样,我无可考证。我只知道路的规格都是大汉朝的开国祖宗刘邦定的。车马都得合一定的规矩。就好象现在非机动车不许上机动车道一样。那时候,车和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长安这样繁华的地方,车得合乎规律,马也是。所以有经验的养马人,都问买马的:在哪里骑?答洛阳,就给你一匹中等马。答长安,就给你一匹高头大马。答北平城,那么不好意思,只能给你一匹又瘦又小的马--就好象现在给你辆小型车一样-如果答说是新野县,那么对不起,人家会翻个白眼说:住新野的人也用得着马?如果你坚持,人家会建议你直接买只小羊坐着。在那个时代,长安唯一的好处,是各种规格的马都能在那里的道路走。因为那里够宽。

22
  长安城的路,从一开始就修得很宽。因为大汉朝的皇帝相信,只有这样的路才有皇家气派。我们说大汉朝的高祖刘邦陛下,年轻时候是做流氓出身。他走在街上一贯是横着走的。所以制定出这样的路况来,也无可厚非。
  长安城正式建立到貂蝉来时,大约是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中,长安城的样子几乎没有变--唯一变的是可能更脏了一点。总而言之,马路还是那么宽,房子还是那么破。宫殿倒是历久常新。因为你知道,我们的领导总认为只有他们住得好了,人民才能住得好。当然领导们住得好和人民住得好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只是说,如果领导们居住条件不好,那么人民居住的条件是永远无法好的。
  
  关于领导的居住条件,还有另一个说法。萧何当初营造宫室时--顺便说句,这位爷是个真正的高手--把宫室造得富丽堂皇,蔑以加矣。高祖爷一看就大怒。就质问萧何丞相:为什么把宫殿造得这么富丽堂皇?难道是想让我当始皇帝那样的亡国之君吗?萧何丞相就说了:是这么回事。我们高起点,把宫室造漂亮些,后代子孙就不好意思继续添砖加瓦。这样一来,就为后代省了很多徭役哪。高祖于是龙颜大喜。
  
  我觉得萧何丞相的话非常有道理,可以说是高瞻远瞩。而且他的态度实在是很值得赞扬的。在条件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让领导满意,这就是一个做官员的基本准则。按照我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的看法,如果萧何丞相把宫殿造得跟我们学校的厕所相似,他再摆出一百条理由都会被斩首示众,然后首级会被挂在臭气熏天的长安城头挂着,以儆效尤。为什么萧何丞相能当丞相而我只能在这里死做微积分,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
  我们还要提一下的是,高祖看见宏丽的宫室,第一反映是把萧何丞相拉来痛骂一顿。这就很符合当皇帝的个性。因为众所周知,皇帝是个难干的活。你想做的事是不能直接出口的,必须委婉的让部下去干,而后你再出面推搪忏悔一番。刘备爷后来当皇帝就是三推四让最后才很不情愿的登基。赵太祖爷陈桥兵变也是被一部忤逆部下给强行挂上了龙袍。所以皇上们永远是心中只有百姓没有自己。一旦看到萧何丞相这样献媚自己的就一定要大骂一番然后把事情书之于竹帛流传于后世才能彰示自己的品格。为什么很多领导现在没法青云直上,这就是他们和皇帝爷的区别。
  
  23
  长安城的卫生状况一向不是很好。因为方头方脑,只有四个城门,城中数十万百姓想出城去,就只能三更起床四更吃饭,五更梳洗好提上包骑上马--或者叫辆出租车,不过长安城人多车少,出租车拒载现象很多。不过这也是好事。出租车拒载说明大家都有钱叫车了,是太平盛世的吉兆。所以能遇到出租车拒载一类事,说明我们活在太平盛世,真该没事偷着乐--然后就排着队混入大街的人流中。大家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摩肩接踵,前赴后继的涌向城门。一路上浩浩荡荡横无际涯。黎明的光照中,惟见一群人默默行进恍若一支无声的大军。经常有人被挤掉了鞋子或是一交滑倒的。那样的话被踩死一两个也不是特别大的新闻。一般来讲,如果你住在市中心,五更出发,大约到下午两三点就可以到城门。城门校尉会检查你的牙齿眼睛看有没有问题,在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盖个章,然后挥手让你出去。
  
  24
  在长安城外,你可以看到一些在城内永远看不到的风景。在夏天,你可以看见美丽的阳光。碧绿的原野。繁茂浓丽的森林。你走在原野之上,注目于雨后的溪川。静静的涉水而过的男子。你可以看见鸟群从树林的上空展翅而过。可以听见倦鸟低回的鸣啭之声。鹿群呦呦,在风里散步。你可以看见流水清澈,白沙寒阒。运气好的话,可以看见锦衣的女子坐在毡车中,偶尔半面偶露。万种风情。
  
  可是,你所能观赏的风景仅有短短的一段时间。然后你就必须回过身,一步三回头的走入人流之中,大队人马重新入城--因为晚上八点,长安大门就会紧闭。而你在城外一旦被巡骑发现,立刻会被当成乱党打死。即使你侥幸没死,第二天早上,当你一身白露抖抖瑟瑟的想重进长安城时,校尉会检查你的身份证,发现你是前一天出城的,那么你就会被当作乱党投进监狱。
  
  在长安城人口最多的时候,有百万之众。为了避免大批群众沦为乱党,领导规定:要出城旅游的人们,必须提前一周预约,而后领导会安排你出游的日子、批次、单双日。大汉朝的领导无微不至,连人民旅游的方式都一一安排。所以生在了太平盛世,实在是我们的大幸运。当然,领导的安排不包括官员和富人。官员和富人想旅游那就是很轻松的事。易如反掌。所以这一点还需要补充的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的领导要管理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这群刁民。官员和富人是不属于此列的。

25
  长安城的人数众多,而且龙蛇混杂。三教九流的人都来到这里。就好象今天全国各地的同胞蜂拥而去北京城一样。所有人来的时候,都是带着满心对大都市的向往而来。他们指望看见雕梁画栋,玉殿琼楼,红巾翠袖。结果当他们看到一片灰黄的土屋、满城一二一踏步而行的人群以及漫天飞扬久久不息的尘土时,他们一律都破口大骂。我中华上国的骂功一向是领先世界的。在如今,国运虽不比大汉朝大唐朝时那么威风,我中华上国的骂功依然冠绝天下。我想在大汉朝时,我们肯定也是遥遥领先。
  
  外来的人员从此就在长安城安居落户。因为长安城就象一个庞大臃肿的巨人。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后,再住进来多少人,它都麻木不仁的接受了。皇上对于人多势众没什么恶感。他巴不得全国的子民多在眼皮底下,这样一来就没法给他使坏。所以他就指示在城内外建一些房子供百姓们居住--当然,前提是绝对不可以拿富翁和领导的房子旁一草一木。到了后来,长安城地窄人多,交通拥挤没法解决,皇上就下令要给马匹和车子收税。这样一来,上街的马和车子就急剧减少。因为你知道,大都市最大的坏处就是物价高。当初白居易进长安城时,还有个老诗人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也。”那就是吓唬他的。大都市的物价不但贵,还有这样那样的苛捐杂税。象长安城就会收车马费,道路整修费,观光费等等。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所以一切都是凭收税人员的脑子来记。到了后来胡里糊涂,宁杀三千,不放一个。终于使得全城百姓都要莫名其妙的交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税。当然有很多群众是不答应的,于是税员就搬张椅子,坐在人家门口,泡上壶茶书,拿张报纸,然后派一个从吏去衙门搬兵来。问题是长安的街道之泥泞绝非每天坐轿子或者坐办公室的税员所能想象。往往是日出三竿时税员一屁股坐下,等兵丁们来了,税员的报纸已经翻烂了。最可怕的是如果你在哪个特别拥挤的坊收税被拒,从吏不辨东西,最后就会莫名其妙的迷路。而税员就会一直坐在那里。坐了几天之后,他就会无聊的叫辆马车走人。但如果恰好他身上没带钱,那他就会直接饿死在那里。因为大汉朝的老百姓对税员的态度就象犹太人一样。绝不欢迎。宁把饭给狗吃,也不喂税员。当然这也会有很多麻烦。因为朝廷还必须把这具尸体收殓,寻找一些他的事迹出一期简报,然后重新发布招聘令招聘一个税员,还要经过考核和培训,等等。总而言之,在大城市生存,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很麻烦的。
  
  26
  貂蝉和所有的女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最初压根就不想进长安城。如我所言,时间不断前行,貂蝉的艺术气质开始形成。在很多丫头还在那里埋头于三从四德的培训时,貂蝉就开始在水榭中支颐沉思。她绝世的容光在湖水中飘荡不已。在黑色清澈的湖水之中,看去仿佛一片动荡的月光。她的眼眸明澈之极,深不见底。她的长发委地,肌肤如雪。她就这样望着湖水,欣赏着自己。时光不觉流逝。秋天,湖光流转的黄昏,她会拂展如云的水袖,做凤翼圆轮之舞。在那个时候,她就是一个旋转的湖。不断有美丽的色彩从她的舞姿中流溢而出。那是绝顶的美丽。在湖光山色之间,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度过了自己最早的记忆。
  
  26
  在我写貂蝉时,我总是会回忆起很多年前的暑假,我在无锡的乡间度过的生活。我曾听到晨鸟涉水般的唱声,听到溪川在雨中流动,听到树叶在风中簌簌摇曳。我所居的居所,是我爷爷的旧居。那是一座木头房子。在门楣之上有众鸟降落。鸣啭不已。在木屋的院落中,是一片清新明亮的绿色。一切犹如幻境。明澈的绿色。是我最初的记忆。
  
  在上海的夜晚,我在露台上眺望远方,总是会听到卡车轰鸣而过。我常会以为自己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夕阳西下之时,我独自在乡间行走。远处酒吧中的黑人爵士歌手吹着小号。便是如此的情境。我不知道自己最初的话语最初的思想最初的语言已归何处。无从得知。无从得知。
  
  27
  关于貂蝉是如何成为王司徒干女儿的,我无从知晓。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而野史是靠不住的--众所周知,正史家都是学院派,野史家就是和我一样喜欢窥探历史暗影的自由派。我们的不同就是:前者安于现状,后者不安于现状。我对于中文领域最崇敬的两个人有一个就是司马迁--另一个是李太白--原因就在于司马太史兼具两者之长。
  我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学院派,我们将不知道历史。但如果没有自由派,我们看见的历史就会是假的--那也就等于没有了历史。所以学院派和自由派永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让我想到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他在得奖之后立刻就被剥夺了苏联作家协会会籍。这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他写的可能是真实的故事。第二,他不是个学院派。
  
  28
  貂蝉被王司徒看中,是个很意外的事。那一天正是春天,王司徒从弘农去临晋出差,走在路上,忽然思念起米脂的那片湖水--姑且说米脂那里在大汉朝时果真有那么一片湖,我们知道,我国的官员大多是文人,文人对于美景和美人一向是热爱备至的--王司徒就轻装简从,匹马丹书的去到湖边。然后,他遇到了貂蝉。
  
  按照肥皂剧的编法,这种邂逅最巧妙也最无耻的方式就是王司徒看见了貂蝉在沐浴。那样一方面可以令相遇充满戏剧性,一方面还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我们注意一下,这里是王司徒,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所以这样写他未免是对他的不恭--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英雄是什么样的?那就是风流不羁的少年,始乱终弃的中年和禁欲主义的老年。绝对不能把顺序调换,否则那就是流氓。王司徒作为英雄,概莫能外。所以我的故事是这样的:王司徒看到貂蝉正在翩翩起舞。百鸟如飞羽般缭绕四周。群花落英洒落满地。异香漫天。貂蝉风回雪舞,妖娆动人。王司徒看得目瞪口呆。心里陡然起了一念:这女子如此美貌,不若将她收为婢女吧……
  
  关于这个,我们还得说。如果按照英雄的塑造方式,那么王司徒看见貂蝉风回雪舞之时,心中理应想到的是:对,可以利用她匡扶汉室!但是我是自由主义者,觉得这样没趣味。所以我还是折中了一下,让王司徒想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这也是故事的开始。到这里,我想我又发现了一条定理,那就是:我们塑造英雄时,决定性的问题往往出在英雄的性取向身上。王司徒之所以是英雄,吕温侯之所以不是英雄,都逃不出这个定式。
  
29
  在关汉卿的故事中,是另一个画面:貂蝉姓任,名红昌。她早在黄巾战前就是吕布的妻子。战乱一起,两人离散。貂蝉没入宫中--我们唯一可以放心的是,美女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安全的--做了管理貂蝉冠的一名侍女。而后被皇上赐给了王司徒。这个故事有极不合理处,因为大汉朝的皇上--其实哪一朝的皇上都一样--只要是昏君,对于美女的态度就是流连忘反。那几朝的皇上凑巧都是昏君,把貂蝉赐给王司徒根本从理论上来讲都不可能。我觉得这是关汉卿的硬伤。所以这个故事我没有用。
  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说一说。中国古代的明君,都是视金钱美女为粪土的性冷淡。昏君则都是贪花好色的热血男儿。我想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伟大的传统。得出的结论是:我这种人永远当不了好皇上。就活该一天到晚在那里做微积分,让我逐渐蜕变成前一种人。
  
  30
  貂蝉被王允从米脂带到了长安。具体时间,历史上没有言明。我算了一下,貂蝉要达到被王允看中的美貌程度,至少是十四岁--当然不排除王司徒有恋童癖的可能,而且考虑到中国历来官员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王司徒有这种病的可能性并不小。但是我们首先考虑的不能是比率,而是王司徒是个英雄,是个正面人物,所以他绝对不能有这种毛病--反正貂蝉必须大于等于十四岁。而她遇到吕布是十六岁,西元一九二年。如此一来,貂蝉来到长安城,大致可以断定是西元一九零年。
  
  31
  西元一九零年的冬天,貂蝉来到了长安。掀开毡车的帘子,她看见窗外飘着鹅毛大雪。长安城的大雪不断从遥远的夜空飘落。天空象黑色水晶,望去远不可及。大地上一片白茫茫。纵横交错的蹄印和轮印在其上纷繁错杂。貂蝉就在车中遥望长安城。在迷蒙的夜色下,长安城静静的伫立在大片大片飞扬的白雪中。即深邃,又神秘。仿佛苍远的巨山。那宏丽的线条,隐没于漫天飞雪中。貂蝉就这么望着长安城。良久良久。直到车夫扬起鞭子,喊一声:“驾!”
  
  貂蝉对长安城的第一印象,是它即宏伟,又神秘。就象我们在夜色下眺望一座高山。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那是一种语言无法表述的战栗。仿佛宿命的追定,象流星一样在记忆的天空,划下了永久的痕迹。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到上海时,在外滩望着和平饭店西式建筑,回头望着黄浦江,我感到全身刹那间开始了战栗。然后消失了。有一丝情感从此潜入我的记忆。永远蛰伏在那里。那一天我伸出双手,对着黄浦江说:你好,上海。
  
  32
  几年后,貂蝉在一片大火中逃离长安时,她依然记得她最初到达长安的样子。她永远记得那一天下雪的天空。长安的影子在她的心里就此永远定格。就好象水中的倒影被刹那间冰封住了。她一直拒绝相信,在其中留居的几年的那座城市是她最初见到的长安。就象我一直不相信我现在所求学的城市是我当初见到的上海。这一点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我和貂蝉都是自由主义者。
  
  那天夜里,马车进入长安城后,貂蝉一直在车中小心翼翼的窥探周围。她看见在不断降落的夜雪中,长安的城墙蜿蜒起伏。她看到整齐的寒树在夜雪中簌簌不止。她看到纵横交错的清澈流水从积雪的木桥下悄然流过。长安城的大雪是如此的美丽。这大雪中白色的城市,也是如此这般的美丽。貂蝉被马车拉到了司徒府邸,扶下毡车,送进房间。然后有两个大脚老婆子出现,给她灌了两碗热粥,还说了很多话--具体的貂蝉都已经忘了。然后她就睡着了。
  
  我们说,公元一九零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诸侯会盟讨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城。洛阳已经在一场大火中沦为废墟。天下的百姓无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那一年曹操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相对于此,貂蝉居然还能在一碗热粥之后在温暖的被褥中睡着,梦见故乡的湖心水榭和温暖的春水。我们只能说,她真的很幸福。就好象我现在还能在这里打字,比之于伊拉克郊野流浪的儿童,真的是幸福得很了。

33
  第二天醒来之后,貂蝉对长安城的印象就分崩离析、支离破碎了。首先,她是被一个粗鲁的老婢女提着耳朵摇醒的。就好象我们现在用钥匙开门一样的动作。这点和故乡截然不同。在故乡,貂蝉是被公鸡的鸣声打断睡眠,而后从朦胧的意识中挣扎而出。如此者已经十四年。然而这个老太婆的声音比起公鸡的嘹亮自是大有不如--声音如果够好听的女孩子,一般是不会被派来拉人起床,而是躺在床上等着被拉的--而且动作粗野。貂蝉很不快活,可是人在相府,不敢造次。等到她和其他女孩子都被叫起来之后,老婢女就让她们站成四路纵队,而后训话。重申刚才的观点,老婢女的声音是很难听的。如果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则不会充任训人之职。我们的国家总能找到一群声音很难听的人来训我们。
  
  我们知道,人是有许多固定属性的。比如听到废话就想打瞌睡,看见美女就会心跳加速。如果一个人听见废话不打瞌睡而是精神百倍,看见美女心跳正常,这就属于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那么这个人就会去当我们的领导,把我们往他们的方向改造。这也就是我们和领导的差别所在。
  
  对于貂蝉来说,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一群人里,听一个老虔婆--貂蝉这么称呼她,当然这是大不敬的。但是你如果被一个说话难听的班长拉去开一个冗长的班会,你居然还不对她口出不逊之词,那么只能说你有领导的潜质--这么唠叨,而且似乎是横无际涯了无尽头,心中自然是不快活。我们知道,貂蝉是个从农村来的丫头,没有经过淑女教育。对于忠孝节义廉耻知道的不尽不全--这遗风至今如此,我上次去书店时还看到一个摩托手撞伤了位乡下进城来采购的老同志,摩托手就认为原因是乡下人无知--所以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合理的举动。比如她当场打了个很大的呵欠。
  
  在我们谈论历史上的重大会议--比如巴黎和会,维也纳会议等,涉及的人物无不是慷慨陈词,听得也必是全神贯注。好象从未听说有人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一些呵欠瞌睡、打嗝放屁、中途离场上厕所一类的活动。但是我不相信那么冗长的会议--动辄经月累旬--居然会那么凑巧招致那么些生理功能异于常人的与会者。所以唯一的结论是:历史学家忘了记载了。但是历史学家的记性坏--当然,我怀疑不是历史学家记性坏而是当事人记性太好--不妨碍这种事本身的存在。我就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可是老婢女不这么想--如果她与我是一样构思的话,她就只能站在那里被训,而不会气势凶凶的训人了。故事就是这样:貂蝉打了个呵欠。之后的事,您可以套用我们现在的逻辑来推演。
  
  39
  基督教认为,世界上开始是有了上帝,有了光--《圣经》:GOD SAID:LET LIGHT BE ,AND ALL IS LIGHT--有了种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后才有人的。而男人又先于女人。这无疑是一种不可考证的事。就象我在这里胡说八道貂蝉的故事一样,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我得以随心所欲。但是我支持欧亨利的说法,就是世界上自从有了头两个女人,那两个女人就开始彼此勾心斗角。我得出的经验是:世界历史绝大部分的事是女人们勾心斗角才开始的。比如伊利亚特战役就是因为几个女神争风吃醋才闹出了金苹果事件。我们大汉朝的女子虽然恪守妇道,但那时三从四德还没有正式面世,没有彼此约束的规范。所以貂蝉和老婢女的战争是一场没有规范的战争--当然,有了规范其实也没什么用。否则美国为什么敢肆无忌惮打伊拉克呢?
  
  总而言之,老婢女利用她的权威,勒令貂蝉不许吃饭,独自站在风里面反思。为了突出她违法乱纪的严重性,她让其他女子进大厅吃饭,摆出钟鸣鼎食的气派。她自己在那里很得意的看貂蝉。貂蝉茫然的看了她一眼。然后就真的站在风里不动了。大家开始吃粥的同时,大雪飘然落下。


40
    在貂蝉独自伫立于雪中的时候--顺便说一句,在蔽盖漫天的雪幕中,貂蝉安静的站在那里,就仿佛一棵白色的水杉。她身上穿的白色袍子在风里飘舞。白雪落在她肩上,就悄然融化。幸好她的袍子是不透水的,就好象雨衣一样--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说,这袍子质料的高级并不代表王司徒有贪污行径,请大家千万不要往那方面想--所以她身上没有湿也没有发冷。北方的雪是干的,象粉一样一吹就四处散落。所以她站在那里,就好象又回到了故乡,仰着头看着灰色的天空。雪幕不断降落。
    
    貂蝉在站在雪中时想到了很多。她的眼前是一片灰色的高墙。高墙前是几棵枝干如铁死气沉沉的树。树沿着池塘排开。黑色的池水中不断有白雪融化降落。秋天的枯叶流落在池水中。载浮载沉。晨照穿越雪幕,给院落中洒下淡淡的光影,使一切肮脏和寥落无处藏身。总而言之,一切都不是很顺眼。貂蝉站在这样的世界中,难免会回忆起故乡的湖心水榭。我们现在经常会听报告,某个老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末了总是会说句:我们六十年代啊……等等。这就是和貂蝉犯了一个毛病。
    
    我在追随着貂蝉的思绪,开始产生一种幻觉。仿佛我已经站在了那湖心的水榭。独自望着漫天的大雪。等候着貂蝉归来。而她已经在长安,在长安的某个府邸中独立晨雪中。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不知道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那样一个时代,是否真有人如此守侯着貂蝉。无论如何,历史并没有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人并不存在。
    我写过一篇小说。《倾城》。在那个故事中,褒姒在东去镐京的路上爱上了一个男子。最终,那个男子在褒姒的故乡等她归去,而褒姒烽火戏诸侯,最后死在了云阳宫的大火中。那是我私自的揣度,而不是事实。这在历史学家看来当然不值一提。根本嗤之以鼻。但我固执的想知道我的意识中的感觉是否真实。结果往往是绝望。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也反复强调--历史就是历史。
    
    41
    在貂蝉被罚站时,我们有必要追随一下另外几位女子和那位权威的老婢女。现在,她正在屋檐下得意的看着貂蝉。众所周知,领导们对待新来上班的初到者,往往都会这么下马威一下子。我看《水浒》时,就看到那里的人都说:太祖武德皇帝旧制,新到囚徒要打一百杀威棒。任你是怎样的好汉,一百杀威棒打下来也是七死八活。关于这个,我们必须说到一下。大宋朝的太祖武德皇帝年轻时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当然,如果他没有当皇帝,那么就会被评价为小流氓,甚至有没有评价都很难说。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皇帝如大汉朝的高祖爷,大明朝的洪武爷,都有这样放荡不羁的毛病。我虽然思想上非常放荡不羁,但是行为上一般是严守校规的。我想这也是我和领导们的不同之处。
    
    武德皇帝在东京城时,被人称为赵闯子。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充军过--这一点正史没有,但野史四处都是。这可以说明宋代的史官是非常懂事也非常敬业的。我想关于杀威棒的构思就是那时的灵感。对于桀骜不逊的囚徒需要用这种招数才能对付。如此而已。在《水浒》中,武松和林冲都是该吃杀威棒的人。林冲直接服软交了贿赂。武松摆出副找死的的嘴脸要求孟州老大打他。后来还是免打了--我想如果打了,他估计从此也就不是武松了。
    
    关于这个,还有很多说法。大汉朝的高祖爷自己是个礼貌很不周到的人,经常侮辱别人。这在后代可以说是风流潇洒不拘小节,可是面对他的人都对之恨之入骨。可是当了皇帝后,却令叔孙通老师立刻教育大家要讲礼貌,还很认真的排练礼节。就好象教交谊舞一样。总而言之,领导们都是自己先犯过错误,然后立刻颁布禁令,不许我们犯同样的错误。这一点可以看出领导是很爱护我们的。
    
    42
    在貂蝉被罚站时,所有其他美丽动人的侍女都穿着同样长衣委地的长袍,披着光可鉴人的青丝,在认真的吃粥。她们吃的粥是上等新米熬的粥。虽然香甜,但是淡而无味。更糟糕的是,她们一天三顿都只吃粥,而且绝对没有下粥菜。比如风干的萝卜、油条之类,是绝对不许沾的。因为吃萝卜干会使口中有异味。吃油条会吃得满嘴油腥--还会对皮肤不好。吃肉会发胖。吃糖胖得更厉害。至于盐,为了保持肌肤水分,也不能沾。在长安,蔬菜是很精贵的--我前面谈到长安的交通如何不便,城外运来的白菜,运到司徒府已经没法子吃了。皇上赐的白菜,本身就已经烂了--所以自然无法给侍女们吃新鲜蔬菜。所以她们只有喝粥。喝粥。不停的喝粥。王司徒心情好的时候会来巡视她们喝粥。然后还不时说两句:爱护粮食,珍惜身体。等等。
    
    我小时候看过根据狄更斯小说《奥利佛·特维斯特》改编的电影。在19世纪的伦敦,孤儿们吃的是面包和粥。我还看过阿·托尔斯泰的一些短篇,里面说西伯利亚的囚徒吃的都是红菜汤。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大汉朝在公元二世纪就已经能保证这些侍女们每天吃上热腾腾的粥,实在是已经非常优秀,远胜蛮夷了。至于有人说:这是人生虐待,我就不能同意。侍女们虽然漂亮,可是没有实用性,和囚徒和孤儿本质上没有区别。领导们说:没有产出的不得食!这一点我深表赞同。我们国家七十年代把作家们下放去劳动,就是为了避免他们成为没有实用性的人。
  
38
  公元一九零年,貂蝉在长安某个宅子的庭院里站着,大雪纷飞。那时她还不知道长安城的全貌--或者绝对一点说,她一辈子都未曾知道长安城的全貌。她只是回忆着初到长安的那天夜里那个巨大而神秘的影子。就好象埃及工匠回忆亚历山大遗体的样子。传说很久以前,有那么一伙埃及工匠打开水晶棺材偷窥亚历山大的遗体--这里我们说一下,亚历山大死那年才三十三岁,所以遗体还是健美潇洒,英俊之极。拿出来做模特也不逊色的--而后他们被问起那个样子时,他们都无法回忆起来。这可能是他们卖关子,也可能是王陵有人使了魔法。我们都知道,君王对于自己的陵寝都有种近乎变态的重视。西方以亚历山大为最,而我们的始皇帝也不让他专美。
  
  对于貂蝉来说,长安就是这么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存在。长安的城墙曲线蜿蜒,仿佛群山渐行渐远。长安中有无数的建筑。有无数行走的人。还有--那是后来她才知道的--飞扬的尘土和变态的交通。一切就象一个大迷宫一样。貂蝉对长安的印象就是这么好。可惜那个老虔婆的出现把一切都破坏了。我们知道貂蝉立雪的时候才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看任何东西都是绝对的。所以她站了很久,就开始恨长安城了。
  
  貂蝉在开始恨长安的时候,老虔婆已经督促其他美女们吃完了粥,而后就开始带她们去练习跳舞。在大汉朝,我们已经有了职业的舞蹈教练。她们都是退居二线的舞女,深知跳舞的奥秘,所以训练起来也一丝不苟,绝不手软。比如她们上来的准备运动就会把几个美女的腰练到肌肉撕裂,又一个难度动作会把某个美女弄得韧带撕裂腿骨折。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她们就会说:哎呀,这种姿势都做不好,哪里可以给司徒大人看哪!立刻会有两个彪形大汉把受伤的美女拉下去。我们知道,在大汉朝时,医疗保健体系还不完整,所以受伤的美女很少有机会痊愈,这样一来她们就只能去做些杂活,落下终身的残疾。如果她们伤的是腿,那么她们会被安排去绣花,每天面对五颜六色的花布,最后色盲了事。如果是手上的残疾,她们就会被拉到厨房去干活,踩磨碾粉。到最后变成一个粗鄙丑陋的大脚婆。反正她们消失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美女被选进司徒府。我们大汉朝的皇帝和官吏们什么都不懂,只懂得一个真理,那就是:大汉朝没什么优点,就是人多。
  
  关于美女舞蹈教练的问题,有很多接受训练的美女也会提出异议:总让我们做这些伤筋动骨的动作,你们自己为什么不做示范?舞蹈教练就会一叉腰一瞪眼,张口喝道:老娘当年在昭阳宫跳舞时,皇上都说好。你们这些小娘们懂得什么?老娘现在是身体不如从前了,否则非做个样儿要你们这些小丫头片子开开眼!这些话都是空中楼阁一般的东西。因为难以去查实据--我们现在有时写社会调查,就会说有一部分群众如何如何。至于这群众的意见,那就是查无实据的。你要去查,茫茫人海,哪容得你查?再一次验证了那个道理:中国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多。
  
  关于舞蹈教练,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大汉朝,有舞蹈教练,但是没有电脑工程师;有马术教练,但是没有工会主席;有炼丹术士--我们姑且算他们是化学家--但是没有电子商务师。我想以我们前辈的智慧,不设置这些职业的原因绝不是我们做不出来,而是我们不需要。因为在皇上看来,舞蹈教练、马术教练、炼丹术士都是有用的人,所以就有必要存在。而电子商务师、工会主席和电脑工程师除了给大汉朝添乱外,实在没什么存在价值。所以我们审视一遍古代的行业,会清楚的发现其实我们的皇上都是圣明的。欧洲开始搞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早就提前几百年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到鸦片战争前我国却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呢?就是因为皇上圣明,觉得没必要存在的缘故啊。
  
  39
  公元一九零年,长安城的雪幕下,貂蝉想到了故乡湖水中身姿潇洒的鱼。它们在水中摇曳穿梭,自由自在。貂蝉在开始恨长安城时,就不断的回忆过去。这个念头如果被司徒大人知道了,肯定是愤怒得很的。因为长安城在他们眼中是如此完美的一座大城市,住在这里应当乐不思蜀才对--貂蝉立雪之后整整七十三年,真的有个人在长安城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就为了这句话,领导们就把他从战犯的名单中划掉,让他得以永年。可见领导们对于这种心态是何其欣赏--所以貂蝉这种思想从最开始就是错误的。幸亏王司徒没有读心术,否则在后来貂蝉没有了利用价值后,他一定会率先宣布貂蝉是反动派,将她解决。我国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这样被搞掉的。比如徐达文种什么的。
  
  貂蝉在风雪中伫立着,了望着远方铅灰色的天空。而就在长安城的另一边,吕布也正在望着天空。如果天空是一块玻璃,我想他们的目光就可以漫反射到彼此的身影。两年后他们相见的那天,他们就会隐约感到:这个人好生眼熟……他们的一见钟情将会更富有戏剧性。很可惜这一切的假设都不成立。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切假设都成立了,那就不是历史了。
  40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话充分的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具有文学才能。合辙压韵,而且敦厚古雅。我记得当初有个美国鬼子为袁世凯先生摇旗呐喊,说中国人都是文盲,没资格弄民主。我想要这美国鬼子写出如此合辙压韵而且切合历史的话来,怕是终生无望了。所以我们要确定的是,我国人是很聪明的。对于历史的知识,也是异乎寻常的丰富。
  我在这么说的时候,意识中的吕布正穿过长安的雪幕,在曲折的流水间行进。街上浩浩荡荡的人群看到吕布,无不瞠目结舌,既而休克者有之,嫉恨者有之。如此云云。因为吕布是很帅的。罗贯中老师在《三国演义》中说:“身长一丈(就是比关羽还高一尺),眉清目秀(就是很英俊)”,可惜后来被毛宗冈父子给删了。因为按照毛氏父子的看法,历史就该是端凝厚重,来不得半点歪风邪念。历史就该是青面獠牙,来不得半点儿女情长。这就跟我的看法相左。所以老毛和小毛一旦看见我的小说,肯定会大删特删,删之不已。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看见的文化和历史就是在一代代被删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这种状况,你要我这种人不胡思乱想才怪。
  
  吕布走在街上时,象古罗马君王接受群众欢呼一般,对周围的艳羡漠然置之。在他的心里,他在回忆以前。这是在那个雪夜,他和貂蝉唯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回忆。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在对现有生活不如意时,才会去回忆。大清朝的领导们为什么会大兴文字狱,就是避免群众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分物质和意识两种。关于囚禁人类的物质身体方面,西方有巴士底狱和古拉格岛,我国有天牢,那自然不遑多让。可是我国特有的文字狱,在西方就绝无所闻。所以西方的教会起义此起彼伏,令领导们手忙脚乱。拿破仑从厄尔巴岛一回归,立刻就有大批民众重新跟随。这充分说明我国领导对于思想的控制比西方要强大得多。
  吕布在走着时,回忆着过去。这在领导们看来并不犯忌。这一点需要详细说明:领导们希望的是老百姓傻一点,但是士大夫们是吃朝廷饭的,如果他们也傻,那么就是浪费大米。一旦你进入士大夫圈子,你就属于领导,而不属于群众。群众最好是傻,领导最好是不傻。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国的领导都比群众傻得多,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低估领导的良苦用心。
  
  41
  我们在说吕布时,总是说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时号为飞将。我们还知道汉朝有个弓马娴熟武艺出众的将军叫李广,绰号也叫飞将。依次类推,一个骑术好会射箭的人都可以叫飞将。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就是喜欢起绰号。跳得远的就叫插翅虎,长胡须的就叫美髯公。相比起来,吕布叫飞将还算有几分真才实学的。至少他真的会骑马射箭。
  
  我们翻阅古籍时,会看见吕布是五原九原人氏,也就是现蒙古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因为蒙古人的马术天下无双。很多年后,蒙古的成吉思汗扫荡北欧时,我国大宋朝的官员畏之如虎,可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就尊他为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在想如果亚历山大当年没有死,而是翻过帕米尔山打到了黄河,我们也会尊亚历山大为中国人的。
  
    42
    在写这个段子的过程中,我在不断的回忆。回忆以往看到的书上的情形,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把他们在一起纠缠起来,然后写下这些话。我听过一个传说,岳飞在临死前,写下过几首词,里面隐晦的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我还听说列宁在写他的革命论著时,会用一些特殊的药水,让字不容易显现。这说明,写字是如此的艰难,而写出来要让一部分人明白,让一部分人不明白,这就是比较烦人的。我国的历史上一向有这样居心叵测的人们。他们总是写些很叵测的东西。而我现在所做的,恐怕倒是跟他们一样--我在谈论的,始终是自己的记忆。

    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我们忘却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东西是习惯之后忘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从未得知从而忘却。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老囚犯说的好:开始你恨,后来你麻木,后来你喜欢,后来你离不开这生活。这就是体制化。我们在体制化下生存,自然而然就会习惯。为什么我们学习文艺复兴一栏时,要专门谈到伊拉斯莫,我想就是因为他提过类似的论调。

    在写这个段子时,我依然在大学中学我的电子商务。每周五我们有管理学课。去者寥若晨星。因为大家都有自知之明,我们管理他人的可能性极小,而被管理,则是从一落到人世间就开始的。我一直在奇怪,那些研究管理学、琢磨管理学、以管理学为治学任务的前辈们是怎么想的。我想我可以这么理解:一只羊在琢磨如何让主人更好的圈养羊,却忘了自己也是羊。

    在我们的王朝历史上,每一个皇上其实都是管理学的天才,完全可以鄙视MBA。我记得当初李斯学习帝王术,就是为了辅佐始皇帝。这一点远在西方之上。因为连汤恩比都说过,中国竟能以一人之力,统治四万万生灵,简直就是奇迹。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们的管理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象我和貂蝉、吕布这样想入非非的人数控制得非常合理。

    43
    关于吕布的身世,有许多种传说。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是他来自于蒙古草原,在乱世中跟从了丁原,誓为父子。这个故事很有一种辽远的气息。在这个故事中,丁原是个愚蠢顽劣的老头,而且品德恶劣。在温明园阻止董卓是因为他自己有野心。而吕布识破了他的恶毒,就把他杀了。如是而已。在这个故事中,吕布就没有了责任。

    我经常在想,如果吕布最后成为了皇帝,这一段就会成为经典教材流行下来。后世就会永远的记住丁原这个大反派。吕布的作为就会象徽子去周韩信归汉一样堂皇,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所以我们的历史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于这一点,我始终坚信不疑。
    我继续讲述的故事中,吕布已经来到了长安。在长安,他开始回忆。那年他已三十七岁。任何人三十七岁时,都会回忆了。因为他已经开始苍老。

    44
    吕布在长安时,回忆起在虎牢关的故事。虎牢关是一座雄伟的大关。在那里,吕布领受了君王一般的仰慕与惧怕。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联军在关前挑战,吕布纵马而出,斩将立威,惊退天下诸侯。当吕布横马立戟,在烈日之下傲立于虎牢关前,遥望面前一片乌合之众时,他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自信以及对于未来的极度渴望。他的人生在这里达到了最顶峰。他的勇武令全天下的人都惊怕不已。他的雄姿令所有人在畏惧时又不由心折。我们说世界古来的将军们,最高成就是令对手感到佩服。比如大流士王被亚历山大打了,居然还心服口服不去给人使坏。比如色雷斯人给恺撒打了,还编着歌唱他。比如金国人被岳飞打了还叫他岳爷爷。孙子所谓攻心为上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吕布当天的雄姿,罗贯中如是写道:“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史诗写法。很多年前,荷马在描写阿克流斯和赫克托耳时吹的牛比这个还大。如果我们懂得一点历史知识和一点军事知识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在历史上吕布真的就这么潇洒的站在诸侯大军面前,一阵重步兵长矛手方阵冲锋或者一阵弩箭就能把他弄成一个刺猬。这样一来他就会变成血肉模糊的一团。我们在谈论英雄时总是忽略了常人的个性。我想如果当时我在吕布对面的诸侯联军中,看着他那么帅气的站着,我会毫不犹豫的朝他来一箭。这个在诸侯来说是上上之福,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次意外事件,对于小说的作家来讲是一次灾难。但是我们不能太低估了小说写家的功力。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他们总能找到描述英雄的方式。歌亚被大卫一个石子扔死之后,大卫就成了英雄。这件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世人歌功颂德的能力。

    吕布在虎牢关前的故事,前半部分就是这么完美。他的健美身材和英俊面容,使他的骁勇武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美化。在这个时候,他伫立在阳光中,听着中原的长风不断吹拂,听见自己的战旗猎猎飞舞。他的自我感觉空前膨胀。我们还必须说,他的自我感觉在小说中是不能多加记载的。因为任何事一多加记载,当事人就不再是神,而退化成人。

    45
    我们回头看貂蝉,会发觉吕布和貂蝉的一个最大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记忆都是零碎的,散乱的。记忆是什么?村上春树说过记忆类似于小说,或者小说等同于记忆。在领导看来,记忆就应该是严整有序的典籍,就该是条理清晰的证明公式,随时等待着领导的盘问和查点。但是我们知道,人脑和电脑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可以强制控制电脑,该记的就记,不该记的就不记。人脑与此大相径庭,往往是该记的记不住,不该记的也记不住。最糟糕的是我这样的人,该记的比如微积分公式和定理都记不住,而不该记的比如老师上课时犯的小错误我都记得住。

    我小时侯最喜欢做的是在书店最隐蔽的一角看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那时节我的记忆就象一泓流水,将沿岸所有的东西都流裹在内。不管那是什么。那个角落是我自己的秘密花园。在那里我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有很多东西永远的根植于记忆之中。有一次我回家问我父亲潘金莲和西门庆究竟是否彼此有真情。那年我八岁,我父亲瞠目结舌以为我看了金瓶梅,但实际上我只是看了绣像水浒。为了这他把我训了一顿,使我第一次明白了不要过分追究历史中的细节--尤其是反派的细节。这些记忆并未随着教训而消失。反而日渐深固。我们学习历史书时知道日本鬼子曾经在东北教导国人日文,禁绝中文。他们异想天开的以为这样可以奴化中国人,却忘记了中国历史上被思想奴役过的朝代早已不知多少,而成功的范例几乎没有一个。区区小日本又岂能与我历代先王相比。

    吕布关于虎牢关的记忆之前,是那一片荒漠的记忆。在那个九千里方圆惟有落日西下的时刻,吕布坐在黄昏中,了望着如阵的沙丘。长河脉脉,马鸣萧萧。在这样一个色彩单调的世界中,吕布领受了最初的孤独。他纵马千里,远自牧人拓荒南来之河源,而没有一个对他倾诉与他交谈的人。这就是他的历史。很多年后,当他横戟于关山但求快意一战之时,面对对面悚惧的人群,他也领受了这样的孤独。所以我们可以说,吕布永远是个孤独的人。他生于世间,只为了领受孤独。

    谈到孤独,我又发觉吕布与貂蝉的一个共同之处。貂蝉在司徒府的高墙之中,坐观所有淑女们稀里呼噜喝粥时,也感觉到某种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感觉。因为--根据我的杜撰--貂蝉不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对于粥的感情不是那么发自内心的强烈。对于任何衣食无忧的女子而言,精神需求就分外的强烈。貂蝉渴望的不是吃饱了粥在那儿打嗝,等着胃里泛涨之后,再慵懒的去练跳舞取悦男子。她的精神需求远为高贵--当然这是在我看来的--她想坐回那座水榭。观看一个白色的世界。她的记忆在这时色彩分外鲜明分外绚烂。而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单调。她就是这么孤独。但又无可解脱。

    在每年暑假,我回到自己家乡的乡下,在清澈的阳光中穿过麦田,看见浓密的绿荫在头顶投下影子,看见健壮的狗们在高出田地的大路上飞跑,看见湖边几个人戴着太阳帽安静的钓鱼。我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我总是对这里感到充分的依恋,同时也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凄凉与失落。等我回到上海上学站在高架桥上遥望鳞次栉比的高楼之时,又会在寂寥之余,产生一丝喧嚷的快感。我感到这是一种可怕的矛盾。我知道很多年后,我会习惯于上海,而陌生于家乡。我们最初的孤独就会消逝于无形。而我们就会彻底的成为另外一个人。时间在暗处,等待我们渐渐老去。

    46
    吕布关于虎牢关的记忆,前半部分是完美的,但是后半部分就不是特别完美。按照罗贯中的小说,当时出现了一个叫燕人张飞的家伙,提了杆长矛就去刺吕布,然后该张飞的兄弟关羽和刘备都上来,夹击吕布。这种现象在我们大学宿舍里叫做群扁。这一战的结果就是吕布败了,掉头而回,诸侯军得胜。这就是关于虎牢关的另一部分记忆。

    我们知道,刘关张是三国演义的重要主角之一。罗贯中如此描写他们,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勇武。我们还可以知道,吕布在三国演义三十回不到处就身首异处,而接下来刘关张还有好多戏份。按照好莱坞的模式,吕布就是起到了一个陪衬作用,他就好比是被大卫打倒的歌亚。在这个故事中,吕布是一个配角。而主角是打倒了他的人。关于虎牢关的后一半记忆中,吕布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吕布在此战之后数年,有几次与张飞单挑时“不敢相逼”,也就是心存忌惮。这说明吕布已经没有了横勇无敌肆无忌惮的气度,我们也可以归结于他或许已经老去而张飞依然年轻。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两件事。第一,从这一战之后,吕布已经不是天下无敌。第二,这一战的记忆给吕布心中留下了深重的印痕。

    所以,吕布关于虎牢关的记忆,前半部分是完美的,后半部分则不大完美。这就好象一段流水。前一段是繁花似锦,后一段是污沟遍处。而且根据我所知,关于记忆很少有完美的,所以虎牢关的记忆不是特别出众的故事。无论如何,这些记忆都一如往昔一般深深刻在他心里。在他自己的记忆中,他是故事的主角。所以我们无法揣测失败的记忆会使他如何伤痛。

    47
    在写作这个故事时,我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持续,而往往是写一段,搁一段。这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的做法使记忆本身变得横七竖八,乱七八糟。然而我依然相信这样也能写出我自己的记忆来。我在阅读史书时,发觉那些东西都归结得有条不紊,明晰简洁,非常具有逻辑性并且适合阅读。但是我清楚的知道,除非是长期经受训练的人,否则他们的话语不会如此条理清晰。所以史书永远是经过某种非正常思维加工过的。如此而已。由于这种现象,我对史书开始产生非常深重的怀疑。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坐在楼顶上了望漫天星辰。星辰如银沙散落夜空,熠熠生辉。在那时,行云流水的记忆就不断流溢而过,仿佛夜风穿过群星。那时有人告诉我,哪几颗星属于什么星座,哪几颗星属于什么星座。我仰望时确实看见了若干星辰构成了美轮美奂的星座,但是我却不喜欢这种方式。这种无声无息的架构与描绘,限定了星辰的位置,也限定了我们的想象流向。这就好比是历史。我们愿意看着最古老的泛黄的苍枯书页风里飘渺,只要它是真实的。其余的,我们可以想象,但是不愿意接受一个虚假的即定说法。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我继续写这个故事。
   
    48
2003年秋天我来到上海之时,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分。热浪滚滚催人汗如雨下。车站附近到处都是祖国四方流传千年的方言轰然做响。慌不择路的我被扯上一辆出租车。在高架桥行走之时我望见窗外的高楼大厦此起彼伏。这是我又一次感觉到这森然威严的世界。严密之极令我无法涉足。

秋天将终的今天我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变幻不定的光。在某种律动的节奏之下我感觉到肌肤在秋天阴郁的天空之下格外脆弱如黄叶透明。血液奔流其间片刻不止。静静坐着的我只是一个表象。在我坐着的时分时光不断在我身上流动不息。花落花开。静水流深。在我坐着静默的时分一切都在过去。


上海的秋天居心叵测般阴晴不定。推开图书馆的门,扑面而来的雨味儿荡漾在空气里。灰色的天空仿佛吸足水的复写纸。云翳之下雨丝不断泻落。其声响与撕碎的报纸撒落在地的动静相仿。人人在静谧的室中蹑足而行。在电脑前我按下唱机的PLAY键。在从沉寂中忽然升起的爵士乐中我深深呼吸了一下,然后抬起头看电脑屏幕。坦白而言,我感觉到了一种陌生感。

是该写些什么的时候。我想。我长久盯视着屏幕。左侧的耳朵在水气稀薄的空气里感到发痒。有人怀抱着C程序的参考书逡巡来往。哦。我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消失。仿佛滴在沙上的水一般倏然间了无踪迹。我侧了侧头。耳朵不痒了。摇漾着爵士乐的耳塞仿佛在发热。腾起而又降落的如浪潮般的不快感如此汹涌迅疾,以至于难以捕捉。

我的手指落在键盘上。非常古板的触感。倘若闭眼,则手指犹如落在广袤无边的橡胶上。广袤无边的橡胶铺满大地。每一处都是如此平滑顺溜。滑不留手。有很多人怀抱着C程序书在其上轻盈的步行--不,不是轻盈的。那步态乃是最完美的行进方式。唯其完美方显得千篇一律。即不轻,亦不重。每一步都协调一致,即不费力亦对身体了无损伤。顺滑得一如广告中BMW汽车滑入车库一般潇洒自如,卓而不群。执此法步行者无不要活到二百岁方休。便是这样。我闭上眼睛时所匍匐的大地便是这样由大批青春常住的人行走的白色大地。

该写点什么。我说。说出声来。迈尔斯·戴维斯的爵士乐轻轻荡漾。仿佛流水,知其方向而不知其所知。高低摇曳不定。走向永远飘忽不定。浑厚而空寂的小号声。爵士钢琴。戴维斯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下演奏。那地方色调幽深暗淡空气如浸渍了咖啡的纸。那地方人人歪歪斜斜零落散坐于地板之上。氤氲的是杜松子酒的味道。木制的地板坚硬。在窗外想必也在下雨。美国辛辛那提年轻人们嚼着口香糖坐在长途汽车后座上打牌时常见的雨。便是这般感觉。我的手触及的是一个世界。而我的耳聆听到的是另一个世界。 这样很好。在这时我才发觉,我是在写小说。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的编织我的话语。我可以成为任何人。无论是辛辛那提流浪的年轻人,还是长安城里的过客。

49
在我重新开始叙述之时,吕布正在那个秋日的午后走入长安城。他骑着那匹西域来的天下名马赤兔,低垂着他举世无双的方天画戟走进了这个曾经的王城。我们要提请注意的是,这个时分夕阳正好西下。吕布从洛阳而来。他走进长安之时抬起头正好望见夕阳落下。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我自说自话的站在了吕布的角度来看,所以我感觉到一片怆然。所谓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大致就是这个味道。在这个时候吕布还看到了长安浩大的城墙。整齐而高耸,华丽如琼楼玉宇。比之于貂禅那种惊讶,吕布也许并不会会那样--因为他是从洛阳而来。众所周知,洛阳乃是天下的都城。大地的中心。按照汉朝皇帝的说法,一个叫花子在那里一蹲都比外邦诸侯要贵气。但是吕布在逃离洛阳之时洛阳城正在燃烧。秋天的落叶在连绵的大火中起舞如黑色的蝴蝶。众多的百姓在铁骑驱赶之下哭爹喊娘的向西逃窜。在那时吕布的心情就非常之不好。

我在看荷马君的史诗之时,读到阿咯琉斯之子,一个叫涅峨什么斯的十六岁孩子,在望着燃烧的特洛伊城之时,对奥德修斯说:我只想回家。在那样一个浩大的王城轰然燃烧之下,自然而然,你会觉得自己所失去的东西都具体化了。我们说吕布对洛阳城没大所谓,失去也还罢了。但是他在虎牢关被刘关张群殴失去了不败战神之名就是为了保卫这座城市。现在都结束了。当一个人的努力忽然之间被焚烧干净之时,自然而然他的精神会不大正常。很多深受领导器重的干部都会索性死节了事,以博千秋留名。但是我们说吕布是个蛮夷之人,礼义廉耻所知不多,对领导也不是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93

主题

0

好友

172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没事提之

点评

此岸  序号有点乱,不过还是对照《重金属》看了一遍,发现纸本中的印刷错误比这里还多。  发表于 2014-7-7 0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1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