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09|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爸爸像西瓜一样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1: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购买主题 已有 1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
发表于 2007-8-4 13:21:45 |只看该作者
特意打印下来,但还是看不下去。
理解你这样写的企图,使细节流淌,从而使得整个小说如水流或阳光般倾泄,均匀铺展。虽不强调,但当然有高低起伏,如水遇岩则高遇洼则低,这挺好,挺自然。
但为什么我看不下去你的呢?呵呵。
是不是细节不够开阔的问题,虽然绵延,但对于某个细节及接着又一个细节从而使得所有的细节的展开过于强调,过于穷尽,停顿或省略不够,因而太密,因而做的痕迹太露。
一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8 14:55: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0

好友

173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21:45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看得挺顺的,呵呵
我在这块石头上敲打这片破布 我以迪维利斯的名义扬起风 它将不停地吹,直到我高兴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0

好友

1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21:45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没时间看您的这个小说了
看了从前的网刊
很喜欢您的影评
可能也因为我喜欢看电影罢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4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21:46 |只看该作者
语言松弛了,以前是句句警句的写法,有时过于紧张。而这样的语言,外表并不华美,也不简洁,甚至罗嗦,但更加“准确”、“贴物”。我喜欢这样“调焦距”的句子:
“没错,他确实像只小鸟。但也不确定,他发出的“呜——呜——”的声音更像是汽车,或者飞机,火车,总之至少是一种机动交通工具的马达声,而不是动物、尤其是鸟的鸣叫。”

唔,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小说在黑蓝能看到三种可能,举几个方便的例子,石留《贴近天花板的床》是主体的精神世界借助时空关系的推演,意象附着在人物和情节上,归根结底是唯心的。8439其实也比较唯心(所有的好小说都是唯心的),但时刻用来自日常生活的物破坏,在聚拢和涣散的对峙中获得张力。因此必然存在着更加贴物的小说,所谓故事所谓生活,其实就是作为物的人在类似于机械的、物的世界里的碰撞。“作为物的人”,这是意识和无意识相融合的暧昧状态。这意味着主体要贴近、观察、研究、模拟、创造物的世界,这既不是反映论,也不是表现论,而是心物二元的新的综合,是主体调动他的主观能动对于客体的无限趋近——“我就是包法丽夫人!”

借题发挥了一下,回到这篇小说,它对于生活采取了一种懵懂的观察,亲情、情爱、艺术这些素材被整合但没有被归纳并导致一个主题,仅仅作为一个场景存在着,即作为物而成为细腻感官的无差别对象。艺术即感官,主题、形式、精神只有落实在这上面才有价值。孩子在这里充当了场景变换和视线转移恰当的牵引物,并终于将一些素材汇聚到一个无意义的节点上:“爸爸像西瓜一样”。

对话的处理重复而富于节奏,比《中国》更好。将重要细节稀释在日常场景的写法也是塞林格式的,这是这篇小说的长处同时也是它缺憾所在。可能受限于短篇的文体,虽然质地轻盈但精神有欠厚重。“爸爸像西瓜一样”,这样的名字呼唤着诗意,在塞林格那里非常恰当,但不足以撑起有前述追求的小说,同时因为它的空洞而显得有些小聪明。

换言之,这个方向的小说最适合中长篇的写作,届时,将自然解决司屠所说的“细节不够开阔”或者“过于密”问题,同时各种日常细节的大量堆积将唤起它的真正力量。如能以中长篇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个方向上,将可能成就中国最牛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07-8-4 13:21:4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9-7 17:19:36的发言:
特意打印下来,但还是看不下去。
理解你这样写的企图,使细节流淌,从而使得整个小说如水流或阳光般倾泄,均匀铺展。虽不强调,但当然有高低起伏,如水遇岩则高遇洼则低,这挺好,挺自然。
但为什么我看不下去你的呢?呵呵。
是不是细节不够开阔的问题,虽然绵延,但对于某个细节及接着又一个细节从而使得所有的细节的展开过于强调,过于穷尽,停顿或省略不够,因而太密,因而做的痕迹太露。
一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8 14:55:26编辑过]


想起曹寇在一篇文字中谈起对我小说阅读的情况,他说他除了读过《伤痕》、《中国》并由衷喜爱之外,其他的都读不下去。对这一情况我基本满意。我满意不是因为他“其他的都读不下去”,而是因为他读下去的都“由衷喜爱”。是的,对于和自己旨趣不同(“不同”在此刻不涉及好坏)的作者,我能写出让他喜爱的作品,我感到满意。
所以,我不保证只为“一种读者”写作;因为我一直需要几种小说的写作。或者说,我只为这样“一种”读者写作:如果对方和我旨趣不同,但还有让我喜爱的作品,我会对他那些让我读不下去的作品也同样感兴趣;相反,如果他大多作品都给我同样的刺激,我会对他接下来的作品逐渐失去兴趣。
读不下去的原因很多,对小说的用力点的不同是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实际上也涉及到“旨趣”了。针对我自己的情况,我很多作品都是为了治理我身体内部而写。由于它们不能简单地被称之为“病症”,所以它们经常更为隐秘,而且在“治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因素加入进来,语言的石头或者尸骨必然要包裹和歪曲治理的核心,作品出来的时候也就经常门户紧闭。但尽管门户紧闭,门户仍旧存在(但这不意味着作者就能将这扇门解说清楚),找到这扇门,是重要的,就像找到洋葱的松口,才能将它们一层层剥下来。所以你读不下去,感到“做的痕迹太露”,可能与没找到这扇门、阅读时的心态与小说语感不符等原因有关。
一篇小说就是一个世界,就像他所有的小说合在一起一样。而我对几种而不是一种小说写作的需要,不是出于对宏大或力量的渴求,而是出于恐惧:我知道世界虽然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真实,但确实不像我们每个个人经过文字梳洗之后这样单薄。
慢慢来吧。感谢你的认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7#
发表于 2007-8-4 13:21:4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马骥在2004-9-10 15:34:17的发言:
语言松弛了,以前是句句警句的写法,有时过于紧张。而这样的语言,外表并不华美,也不简洁,甚至罗嗦,但更加“准确”、“贴物”。我喜欢这样“调焦距”的句子:
“没错,他确实像只小鸟。但也不确定,他发出的“呜——呜——”的声音更像是汽车,或者飞机,火车,总之至少是一种机动交通工具的马达声,而不是动物、尤其是鸟的鸣叫。”

唔,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小说在黑蓝能看到三种可能,举几个方便的例子,石留《贴近天花板的床》是主体的精神世界借助时空关系的推演,意象附着在人物和情节上,归根结底是唯心的。8439其实也比较唯心(所有的好小说都是唯心的),但时刻用来自日常生活的物破坏,在聚拢和涣散的对峙中获得张力。因此必然存在着更加贴物的小说,所谓故事所谓生活,其实就是作为物的人在类似于机械的、物的世界里的碰撞。“作为物的人”,这是意识和无意识相融合的暧昧状态。这意味着主体要贴近、观察、研究、模拟、创造物的世界,这既不是反映论,也不是表现论,而是心物二元的新的综合,是主体调动他的主观能动对于客体的无限趋近——“我就是包法丽夫人!”

借题发挥了一下,回到这篇小说,它对于生活采取了一种懵懂的观察,亲情、情爱、艺术这些素材被整合但没有被归纳并导致一个主题,仅仅作为一个场景存在着,即作为物而成为细腻感官的无差别对象。艺术即感官,主题、形式、精神只有落实在这上面才有价值。孩子在这里充当了场景变换和视线转移恰当的牵引物,并终于将一些素材汇聚到一个无意义的节点上:“爸爸像西瓜一样”。

对话的处理重复而富于节奏,比《中国》更好。将重要细节稀释在日常场景的写法也是塞林格式的,这是这篇小说的长处同时也是它缺憾所在。可能受限于短篇的文体,虽然质地轻盈但精神有欠厚重。“爸爸像西瓜一样”,这样的名字呼唤着诗意,在塞林格那里非常恰当,但不足以撑起有前述追求的小说,同时因为它的空洞而显得有些小聪明。

换言之,这个方向的小说最适合中长篇的写作,届时,将自然解决司屠所说的“细节不够开阔”或者“过于密”问题,同时各种日常细节的大量堆积将唤起它的真正力量。如能以中长篇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个方向上,将可能成就中国最牛的小说。


确实就是长篇途中不得不写的一个,所以没法不带着长篇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8#
发表于 2007-8-4 13:21:46 |只看该作者
有这样一个感觉,你似乎更看重的并非是你的作品是你的那个自我以及对于这个自我作出表达的一部分(虽说你写了,必定是对自我进行了表达),而是独立于你并与你并行不悖的艺术品。那使我想到了一个业已摆脱了人的艺术品,自足,精致,而不食人间烟火。而因此在我看来,使得容纳于其中的“生活”(人在其中的生活)不够充沛。而这其实是我现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你可能不是。这里关系到一个用力的方向的问题。而在用力的点上,在一个局部的展开上,相对而言,你我还是比较,这么说,类似。
当然,看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失望,你那是一种可以信赖的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9#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小说中的“人间烟火”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9-10 19:49:46的发言:

有这样一个感觉,你似乎更看重的并非是你的作品是你的那个自我以及对于这个自我作出表达的一部分(虽说你写了,必定是对自我进行了表达),而是独立于你并与你并行不悖的艺术品。那使我想到了一个业已摆脱了人的艺术品,自足,精致,而不食人间烟火。而因此在我看来,使得容纳于其中的“生活”(人在其中的生活)不够充沛。而这其实是我现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你可能不是。这里关系到一个用力的方向的问题。而在用力的点上,在一个局部的展开上,相对而言,你我还是比较,这么说,类似。
当然,看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失望,你那是一种可以信赖的写作。



《小说中的“人间烟火”》
小说中的“人间烟火”现在被曲解得很单薄。
首要的误解在于“题材”的“日常化”。这个误解提前地在于对“日常化”的褊狭理解。因为只要我们愿意冷静地判断,就会知道“日常化”并不仅仅在于作为作者的我们(比如年龄、性别、日常生活等所决定的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事件、经验,还有我们作为作者很不熟悉(或者至少先前没意识到要去熟悉)、很不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事件、经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不熟悉和不感兴趣就说后者不重要。甚至,在一定的观念的逾越之后,我们会认识到后者更加重要。客观地了解、理解、把握并非在所谓的“典型意义”上的一棵树、一个老人、一个异性、一个残废——总之我们自身迥异或不熟悉的事物,是走出“自我”、同时又更好更全面更无意识也就更真实地表现自我的必需途径,也是一个作者学习状态的保证。
更为褊狭的,当今小说作者和读者对小说的“人间烟火”的要求,实际上并不仅仅在于作品题材的“日常化”,尤其是当上文对“日常化”的分析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更重要的,众多作者和读者还希望在表述这些“日常题材”的过程中,看到他们更感兴趣的“作者态度”的直接侵入。
这种“作者态度直接侵入”非常复杂,但是它一致地以当下最盛行的“大众兴奋”为本能的选取标准,所以它大致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价值标准
我们盼望作者在作品中哪怕是强行介入“价值标准”的判断和指引,而这“价值标准”无疑正好符合当代中国普众的价值体系,比如:对利益、金钱的重视。我们会为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他对金钱、利益的重视或更加重视而感到“痛快”,感到“人性”,也就是“人间烟火”。
2、性态度
作品里出现的异性没有别的作用,无一例外地充当性功能,都只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搞她/他一把”的直接暗示和指引,哪怕这个异性在小说中是非常的不适合搞。当然,“难道还有别的功能?”没错,搞一把,没有问题。可是小说不到搞为止。更多非常有意思的、甚至与“搞”无关的东西在这个“搞”背后、周围,它们需要作为作者的我们悉心把握,而不是仅仅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自我”而表面“率性”实质粗暴简单地向读者抛掷一个态度,并因此不断地与无数更有意思的事物失之交臂。
3、道德感
我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共同描写一个正在发手机短信的女孩。(仅仅是假如,因为喜欢道德介入的作者实际上很难对这些细节的真实描述感兴趣。)
我尝试着这样写(因为我正在写的小说中要写到这段,现在尝试也一样):
大拇指当然比手机软键大,但是由于它顽固地弯曲着,指尖斜角飞速翻动上下点拨,……确实,大拇指右边的指甲较短,……不能看见指尖是否扁平,甚至凹陷……整个手机被它揿得上下抖动,软键除了发出它们的功能信号,还不断发出与机壳摩擦的吱吱声,就像应接不暇的呻吟;与她像发射子弹一样的动作相比,她的大拇指是那样弱小,不能不怀疑这频繁的劳作对她的大拇指的继续生长没有影响。突然,“哔”一声,产生错误,她眉头微皱,咂了一下嘴,随即顺势咬着下唇,同时大拇指已回到手机上方,在删除键上飞速地连续揿点,根本用不着数数,似乎大拇指只凭自己的感觉就能知道准确的删除位置,它又重新回到数字键上,继续发射。
喜欢道德感介入的作者可能会这样写:
我真搞不懂这些姑娘都他妈怎么想的。一听见短消息的声音就像没了魂。手指头在数字键上像一只啄米的鸡,手机被她搞得颤抖不已。搞不清楚是她的大拇指折腾手机,还是手机折腾她的大拇指。那指头长期弯曲,我看迟早要残废。不就是一个短信吗,不就是要跟心上人说句话吗,用得着这么急吗。真急,就打个电话去,不就六毛钱吗。……
我没有刻意为了体现双方的优劣而厚此薄彼,我只是尽力体现双方的特征。但愿我的比方能说明问题。

“作者态度直接介入”还包括另一些比如“政治/宗教热情”等,但都更受制于当下中国国民的目力和兴奋,甚至连昆德拉那样的“中间”都不如,这里不详谈。
题材“吻合”读者的兴奋、“日常化”、“作者态度的直接介入”,由于它们简化、方便了阅读(这并非作者一味的迎合,也是中国读者一贯的需求甚至强求),自然地体现出它们的“人间烟火”味,也显得“人性化”。在暂且不追究它们麻木、愚弄读者(实际上也麻木、愚弄作者自身)的本质之外,我们却要认识到,它的“反面”,就是司屠帖中所说的“更看重的并非是你的作品是你的那个自我以及对于这个自我作出表达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你并与你并行不悖的艺术品。那使我想到了一个业已摆脱了人的艺术品,自足,精致”的写作,其实并不特地站在前者的反面,并没有特地要和读者过不去,以刁难读者为乐,以“非人性”为乐,以“不食人间烟火”为乐;我想说,确实没有。相反,我觉得,一个作者,在放弃他“最初的自我”的追求点上钻得越深,他就越“人性化”,因为他一边写一边研究、学习(这研究、学习并不伤害所谓的“艺术天赋”、“感觉”),他不仅学习了解自己以为熟悉实际上还没“那么”熟悉的自己,还要学习了解别人、动物、植物,不带自己颜色去看的别人、动物、植物。后者应该更“人性”、更“人间烟火”。就像并没在画面上描绘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的蒙德里安,我们不能说他“不食人间烟火”。世界远比我们所见、所能感知的要大,如果我们不能在最初的练习、自我塑造之后逐渐放弃那个作为作者的小小的“自我”,那我们是在进行一场集体重复劳动。

说这些,已经不全与你帖的意思有关,更与你的作品无关,只是你的话引发我把这些思考在这时先说个大概,权作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0#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肯定有这样一个事,常常是只能这么写,而不是想怎么写(或甚至是不想这么写)就这么写.这也并非坏事,完全可以把只能这么写发展成我就这么写,如此坚决贯彻之,使自己朝自己所认为的好写下去.我们也只能这样子.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5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