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曼•梅勒死了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3 22:48: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美国当地时间10日,84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11-13 22:59:24 |只看该作者
<p><table bordercolor="#cccccc"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1"><tbody><tr><td class="font16pt" valign="bottom" bordercolor="#ffffff" align="center" height="80"><b>诺曼•梅勒:上帝会安排我转世 </b><hr align="center" width="90%" size="1" /></td></tr><tr><td valign="top" bordercolor="#ffffff" align="center">金羊网 2007-11-13 08:58:35 <br /></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table class="content_main"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92%"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2005"><p><span class="content"><p></p><p><strong>●诺曼·梅勒生平</strong> </p><p><u>1923年1月3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u></p><p><u>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 </u></p><p><u>1944年,刚刚完婚的诺曼·梅勒应召入伍奔赴菲律宾战场。 </u></p><p><u>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与死者》。 </u></p><p><u>1955年,创办了著名的《村声》,这份报纸也带上了鲜明的梅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none"></span></td></tr></tbody></table>勒特质———大胆、诗意、形而上。 </u></p><p><u>1967年,出版小说《夜幕下的大军》,成为那个时代反战运动写作的旗帜,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文学奖。 </u></p><p><u>1980年,凭借《刽子手之歌》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新文学样式———新现实主义。 </u></p><p><u>2007年,出版最后一本书《关于上帝》,书中把美国总统布什比喻为“魔鬼代言人,每次他感到耶稣在对他说话和支持他的时候,实际上撒旦就在他耳中”。</u> </p><p align="center"><img alt="编 号: 68751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gjwcy7b173.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宽:400 X 450  说明:kgjwcy7b173.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7-11/13/kgjwcy7b173.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 /></p><p>对他来说,自然老死可能是最不乐于见到的离开方式。他更希望自己能够以其他一些方式走向死亡,比如一场意外、一场酒吧打斗,或者是在和爱人的一场争吵中倒下。 </p><p>美国当地时间10日,被誉为美国“文学良心”的文学巨匠诺曼·梅勒安静地在纽约一间医院里去世。美国著名作家琼·迪迪恩赞扬诺曼是“美国伟大的良心”,法国总统萨科齐则把梅勒的离世称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 </p><p></p><p>2003年,美国作家朱莉·萨拉蒙在梅勒家中采访了梅勒,那时他已经80岁高龄,但依旧思维敏锐、言语犀利。 </p><p>谈话开始不到5分钟,诺曼·梅勒戴上了助听器。“我有点儿耳背,”他说,“如果我语焉不详,那我就是没能听清你的话了。通常我说话不会含含糊糊。” </p><p>语焉不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说滔滔不绝才差不多。当他回忆起自己青壮年时的放荡生活,对其进行反思、认定其价值的时候,那样子像极了一头冬日里的雄狮,透着一种迷人的狡黠。他的眼睛已经受不了从窗户透射进来的耀目阳光,关节炎也使两条腿不得不依仗拐杖的支撑,但是,他的思维依旧活跃敏捷。 </p><p>1月31日,梅勒先生八十大寿。老人家已经舒舒坦坦地接受了美国文坛长者的角色,估摸着自己在文学殿堂里的位置,原先那一点标志性的自夸也消减得没了多少踪影。 </p><p>梅勒本人对给他过生日并不很敏感,“我觉得这是个缺德的主意,”他解释道,湛蓝的眼睛闪闪发亮,看起来极像他本人很看不上的那种和蔼的病弱老头儿。 </p><p align="center"><img alt="编 号: 687507    摄影作者:   文件名:kgjwcy7b174.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宽:272 X 450  说明:kgjwcy7b174.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7-11/13/kgjwcy7b174.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 /></p><p align="center">上图:梅勒和拳王阿里比赛扳手腕。 </p><p><strong>“我把我自己和世界上半数的人都归为缺德的一类———赌徒。人们就是下赌注罢了。”</strong> </p><p><strong>“新海明威”诞生</strong> </p><p>梅勒生于1923年1月31日,是家中的长子。从纽约布鲁克林男孩中学毕业后,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学。在那里,他的兴趣转向了文学,很快就开始在校园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1949年,25岁的梅勒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裸者与死者》,引来好评,人们认为他具有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潜质,他被冠以“新海明威”的称呼。 </p><p>1955年,梅勒与人合作创办了主要在纽约发行的报纸《村声》(TheVillageVoice)。1968年和1980年,梅勒先后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获普利策奖。2005年,梅勒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但他一直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p><p>对于吹捧自己的作品,梅勒从不感到脸红,他认为自己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这种“自大”也使他几乎没什么朋友。 </p><p>现在的梅勒看起来是个和蔼可亲的家长,家里四周摆满了艺术家夫人丘奇女士和女儿麦琪·梅勒的画作,9个孩子和8个孙儿的各色相片也在桌椅上济济一堂。可就是这个梅勒,没患关节炎的时候就因为酗酒而羸弱不堪,颤颤巍巍地走上演讲台,对着听众满嘴粗话、哭爹骂娘。 </p><p>他回忆了自己在记者们的拥戴下参与缔造的那些“传奇”。“报纸把它弄得十分庞大,”他指的是那个坏男孩形象,“我有点喜欢,又有点不喜欢。有点喜欢是因为它让我看上去比实际上更加强悍,有点不喜欢是因为它意味着赌注已经下好了。有点像俄式轮盘赌:一颗子弹、六个枪膛。如果你按扳机,几率是五比一,对你有利,但是你总觉得没占到任何便宜。” </p><p><strong>“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中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诺曼谈自己的婚姻。 </strong></p><p><strong>6次婚姻</strong> </p><p>除了深入人心的作品,梅勒喧闹的生活也让他声名远播。他曾说过,“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他玩弄女人、抽大麻、酗酒,一生结婚6次,育有9位子女,10位孙辈,一次酒醉后用刀重伤了第二任妻子,几乎让她送命;他个性怪异,曾经两度竞选纽约市市长,原因仅仅是想让他所挚爱的这个大都市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他还曾把一个男演员的耳朵咬掉了一截。 </p><p>在谈到自己创纪录的6次婚姻时,梅勒平静地表示:“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中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 </p><p>除此之外,他还拍过5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涉猎过新闻行业,驾驶过滑翔机,挑战过职业拳手,因为朗诵淫诗被曼哈顿的希伯来教女青年会封杀,与作家戈尔·维达尔公然结仇,还参加过反妇女解放运动。 </p><p>1961年,他与纽约《标准晚报》著名记者坎贝尔邂逅,两人坠入情网,而后者据称在一年时间里就和苏联和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以及古巴的卡斯特罗三位总统都睡过觉。然而,这段婚姻也只维持了1年。 </p><p>在梅勒的一生中,争议也始终围绕在他身边。上世纪40年代,他提出“二战是一次好战争”的概念;50年代,他拥护性解放;60年代,他反对越战;70年代,他敌视女权主义。 </p><p>即便已经八十高龄,梅勒仍然兢兢业业,每天坚持写作几个小时。“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在1939、1940年间上的大学,你就会认同这种观点,那就是:作家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是精神滋养的来源。”他说,“如果你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阅读,接触了19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和萨克雷)和那些法国人(左拉、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然后又考察了乔伊斯给爱尔兰带来的影响,就会有这种看法。在我的一生中,我见到其他东西都一件件甚嚣尘上。而小说呢,现在只能待在三轮摩托车的挎斗里向前奔突了。” </p><p>但他对文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不乐观。“要让书里的东西产生深远影响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他说,“多年来不辍笔耕的能力沦落到要分出一部分应对预料中的失望。这正好违背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希望自己生意兴隆,你的能量随着生意的壮大而增长,然后你放手一搏,甚至接手一个更大的盘子。而文学创作则恰好相反。你仅仅希望能维持目前的店面。可能今年的生意比不上去年,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啊。” </p><p><strong>“到了我这个年龄,人就不可以凭着曾经有过的那一腔豪情壮志做事了。疾病拖住你的后腿,忧伤苦楚让你止步不前,而突然衰竭也随时可能降临。” </strong></p><p><strong>与上帝对话</strong> </p><p>尽管近几年,梅勒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需要用拐杖协助行走,耳朵也渐渐发聋,但是直到人生最后一刻,他都在探讨着一些大问题。10月16日,他的最新著作《关于上帝》出版。在这本书中,梅勒把上帝描绘成一个“有美感、经常成功的但也可能在一些时候显得无能为力”的形象。 </p><p>今年早些时候,他还出版了近10年来的第一部小说《森林城堡》。这部小说虚拟了希特勒的童年生活,从一个推动希特勒走上邪恶之路的恶魔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这是梅勒的第13部小说,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 </p><p>事实上,这10年来,梅勒为了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毅然戒酒,并用自己热爱的拳击运动来比喻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我可从来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菜鸟,”他说,“没有人可以杀掉任何人,死亡也不是痛苦所在。你站在那里总能够用拳头保护你自己。” </p><p>2005年,梅勒将他的信件、手稿以及记事资料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今年2月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梅勒透露出他已感到岁数及死亡所带给他的压力。“我有非常多的遗憾,我很遗憾还有许多本来准备要写的小说还未诞生。”尽管如此,他说他很相信转世一说,“上帝会将我进一步改进后再安排转世”。 </p><p>“我会不朽,或者我不会。”谈起未来世人将会如何评价他的主要作品时,梅勒认为,“这件事你还真没办法预料,因为历史总有些跌宕起伏的事儿。确实有一些作家,他们伟大得让人永远无法将其抛弃。我不属于这个类别。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本版文字黄子虹 王尚) </p><p align="right">(编辑:子琦)</p></span></p><p></p><p><strong>●诺曼·梅勒生平</strong> </p><p><u>1923年1月3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u></p><p><u>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 </u></p><p><u>1944年,刚刚完婚的诺曼·梅勒应召入伍奔赴菲律宾战场。 </u></p><p><u>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与死者》。 </u></p><p><u>1955年,创办了著名的《村声》,这份报纸也带上了鲜明的梅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none"></span></td></tr></tbody></table>勒特质———大胆、诗意、形而上。 </u></p><p><u>1967年,出版小说《夜幕下的大军》,成为那个时代反战运动写作的旗帜,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文学奖。 </u></p><p><u>1980年,凭借《刽子手之歌》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新文学样式———新现实主义。 </u></p><p><u>2007年,出版最后一本书《关于上帝》,书中把美国总统布什比喻为“魔鬼代言人,每次他感到耶稣在对他说话和支持他的时候,实际上撒旦就在他耳中”。</u> </p><p align="center"><img alt="编 号: 68751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gjwcy7b173.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宽:400 X 450  说明:kgjwcy7b173.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7-11/13/kgjwcy7b173.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 /></p><p>对他来说,自然老死可能是最不乐于见到的离开方式。他更希望自己能够以其他一些方式走向死亡,比如一场意外、一场酒吧打斗,或者是在和爱人的一场争吵中倒下。 </p><p>美国当地时间10日,被誉为美国“文学良心”的文学巨匠诺曼·梅勒安静地在纽约一间医院里去世。美国著名作家琼·迪迪恩赞扬诺曼是“美国伟大的良心”,法国总统萨科齐则把梅勒的离世称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 </p><p></p><p>2003年,美国作家朱莉·萨拉蒙在梅勒家中采访了梅勒,那时他已经80岁高龄,但依旧思维敏锐、言语犀利。 </p><p>谈话开始不到5分钟,诺曼·梅勒戴上了助听器。“我有点儿耳背,”他说,“如果我语焉不详,那我就是没能听清你的话了。通常我说话不会含含糊糊。” </p><p>语焉不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说滔滔不绝才差不多。当他回忆起自己青壮年时的放荡生活,对其进行反思、认定其价值的时候,那样子像极了一头冬日里的雄狮,透着一种迷人的狡黠。他的眼睛已经受不了从窗户透射进来的耀目阳光,关节炎也使两条腿不得不依仗拐杖的支撑,但是,他的思维依旧活跃敏捷。 </p><p>1月31日,梅勒先生八十大寿。老人家已经舒舒坦坦地接受了美国文坛长者的角色,估摸着自己在文学殿堂里的位置,原先那一点标志性的自夸也消减得没了多少踪影。 </p><p>梅勒本人对给他过生日并不很敏感,“我觉得这是个缺德的主意,”他解释道,湛蓝的眼睛闪闪发亮,看起来极像他本人很看不上的那种和蔼的病弱老头儿。 </p><p align="center"><img alt="编 号: 687507    摄影作者:   文件名:kgjwcy7b174.jpg  文件大小:K  高 X 宽:272 X 450  说明:kgjwcy7b174.jpg" src="http://www.ycwb.com/images/2007-11/13/kgjwcy7b174.jpg" border="0" widthold="60" heightold="60" /></p><p align="center">上图:梅勒和拳王阿里比赛扳手腕。 </p><p><strong>“我把我自己和世界上半数的人都归为缺德的一类———赌徒。人们就是下赌注罢了。”</strong> </p><p><strong>“新海明威”诞生</strong> </p><p>梅勒生于1923年1月31日,是家中的长子。从纽约布鲁克林男孩中学毕业后,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学。在那里,他的兴趣转向了文学,很快就开始在校园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1949年,25岁的梅勒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裸者与死者》,引来好评,人们认为他具有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潜质,他被冠以“新海明威”的称呼。 </p><p>1955年,梅勒与人合作创办了主要在纽约发行的报纸《村声》(TheVillageVoice)。1968年和1980年,梅勒先后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获普利策奖。2005年,梅勒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但他一直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p><p>对于吹捧自己的作品,梅勒从不感到脸红,他认为自己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这种“自大”也使他几乎没什么朋友。 </p><p>现在的梅勒看起来是个和蔼可亲的家长,家里四周摆满了艺术家夫人丘奇女士和女儿麦琪·梅勒的画作,9个孩子和8个孙儿的各色相片也在桌椅上济济一堂。可就是这个梅勒,没患关节炎的时候就因为酗酒而羸弱不堪,颤颤巍巍地走上演讲台,对着听众满嘴粗话、哭爹骂娘。 </p><p>他回忆了自己在记者们的拥戴下参与缔造的那些“传奇”。“报纸把它弄得十分庞大,”他指的是那个坏男孩形象,“我有点喜欢,又有点不喜欢。有点喜欢是因为它让我看上去比实际上更加强悍,有点不喜欢是因为它意味着赌注已经下好了。有点像俄式轮盘赌:一颗子弹、六个枪膛。如果你按扳机,几率是五比一,对你有利,但是你总觉得没占到任何便宜。” </p><p><strong>“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中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诺曼谈自己的婚姻。 </strong></p><p><strong>6次婚姻</strong> </p><p>除了深入人心的作品,梅勒喧闹的生活也让他声名远播。他曾说过,“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他玩弄女人、抽大麻、酗酒,一生结婚6次,育有9位子女,10位孙辈,一次酒醉后用刀重伤了第二任妻子,几乎让她送命;他个性怪异,曾经两度竞选纽约市市长,原因仅仅是想让他所挚爱的这个大都市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他还曾把一个男演员的耳朵咬掉了一截。 </p><p>在谈到自己创纪录的6次婚姻时,梅勒平静地表示:“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中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 </p><p>除此之外,他还拍过5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涉猎过新闻行业,驾驶过滑翔机,挑战过职业拳手,因为朗诵淫诗被曼哈顿的希伯来教女青年会封杀,与作家戈尔·维达尔公然结仇,还参加过反妇女解放运动。 </p><p>1961年,他与纽约《标准晚报》著名记者坎贝尔邂逅,两人坠入情网,而后者据称在一年时间里就和苏联和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以及古巴的卡斯特罗三位总统都睡过觉。然而,这段婚姻也只维持了1年。 </p><p>在梅勒的一生中,争议也始终围绕在他身边。上世纪40年代,他提出“二战是一次好战争”的概念;50年代,他拥护性解放;60年代,他反对越战;70年代,他敌视女权主义。 </p><p>即便已经八十高龄,梅勒仍然兢兢业业,每天坚持写作几个小时。“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在1939、1940年间上的大学,你就会认同这种观点,那就是:作家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是精神滋养的来源。”他说,“如果你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阅读,接触了19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和萨克雷)和那些法国人(左拉、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然后又考察了乔伊斯给爱尔兰带来的影响,就会有这种看法。在我的一生中,我见到其他东西都一件件甚嚣尘上。而小说呢,现在只能待在三轮摩托车的挎斗里向前奔突了。” </p><p>但他对文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不乐观。“要让书里的东西产生深远影响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他说,“多年来不辍笔耕的能力沦落到要分出一部分应对预料中的失望。这正好违背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希望自己生意兴隆,你的能量随着生意的壮大而增长,然后你放手一搏,甚至接手一个更大的盘子。而文学创作则恰好相反。你仅仅希望能维持目前的店面。可能今年的生意比不上去年,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啊。” </p><p><strong>“到了我这个年龄,人就不可以凭着曾经有过的那一腔豪情壮志做事了。疾病拖住你的后腿,忧伤苦楚让你止步不前,而突然衰竭也随时可能降临。” </strong></p><p><strong>与上帝对话</strong> </p><p>尽管近几年,梅勒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需要用拐杖协助行走,耳朵也渐渐发聋,但是直到人生最后一刻,他都在探讨着一些大问题。10月16日,他的最新著作《关于上帝》出版。在这本书中,梅勒把上帝描绘成一个“有美感、经常成功的但也可能在一些时候显得无能为力”的形象。 </p><p>今年早些时候,他还出版了近10年来的第一部小说《森林城堡》。这部小说虚拟了希特勒的童年生活,从一个推动希特勒走上邪恶之路的恶魔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这是梅勒的第13部小说,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 </p><p>事实上,这10年来,梅勒为了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毅然戒酒,并用自己热爱的拳击运动来比喻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我可从来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菜鸟,”他说,“没有人可以杀掉任何人,死亡也不是痛苦所在。你站在那里总能够用拳头保护你自己。” </p><p>2005年,梅勒将他的信件、手稿以及记事资料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今年2月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梅勒透露出他已感到岁数及死亡所带给他的压力。“我有非常多的遗憾,我很遗憾还有许多本来准备要写的小说还未诞生。”尽管如此,他说他很相信转世一说,“上帝会将我进一步改进后再安排转世”。 </p><p>“我会不朽,或者我不会。”谈起未来世人将会如何评价他的主要作品时,梅勒认为,“这件事你还真没办法预料,因为历史总有些跌宕起伏的事儿。确实有一些作家,他们伟大得让人永远无法将其抛弃。我不属于这个类别。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本版文字黄子虹 王尚) </p><p align="right">(编辑:子琦)</p><p></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11-13 23:00:12 |只看该作者
<table class="pix14"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pix18" align="center" height="50"><strong>诺曼·梅勒:美国耗尽了我</strong></td></tr><tr><td align="center">2007年11月12日 09:16</td></tr><tr><td><br /><br /><p align="center"><img alt="image" src="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31/node262/images/00025801.jpg" /></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诺曼·梅勒</font></p><p>&nbsp;&nbsp;&nbsp; 他的招风耳、宽阔的胸膛、深邃的蓝眼睛和直挺得像头盔一样的头发使他如此醒目,而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和旺盛的写作精力也让他在在世的老一辈美国作家中显得卓尔不群。</p><p>&nbsp;&nbsp;&nbsp; 再过两个多月就将步入85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没有熬过纽约寒冷的初冬。当地时间周六清晨,他因肾衰竭在曼哈顿西奈山医院去世。美国著名作家琼·迪迪恩在得知诺曼去世之后赞扬诺曼是“美国伟大的良心”,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表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一生60余年的写作生涯,都在履践自己成为美国文坛第一人的理想,两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并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但他在战后美国文坛上的努力始终未能被诺贝尔文学奖所青睐。<br />&nbsp;&nbsp;&nbsp; <br />&nbsp;&nbsp;&nbsp; 近一年来,诺曼·梅勒始终在和病魔作斗争,数次进出医院。而在上个月,始终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诺曼·梅勒还出版了最后一部政论文集《关于上帝》,在今年1月诺曼84岁生日时,最后一部小说《森林城堡》也告出版。</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的传记作家列侬表示私人葬礼安排将于本周宣布,纽约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举办纪念活动。</p><p><strong>&nbsp;&nbsp;&nbsp; 野心的梅勒</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写作是项英雄般的事业</strong></p><p>&nbsp;&nbsp;&nbsp; 好战、坦率直言的诺曼·梅勒无疑是战后崛起的那辈作家中对美国当代文学和社会文学影响最为久远和深刻的作家。梅勒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他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一直到晚年,诺曼·梅勒才谦逊地承认,“与福克纳和海明威相比,索尔·贝娄、我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显得非常渺小。”但诺曼同时补充说,在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他当之无愧是头把手。</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是位不知疲倦的作家,他的作品从1948年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一直绵延至去世前一个月出版的政论文集《关于上帝》以及年初献给自己84岁生日礼物的小说《森林城堡》———一部关于童年希特勒的虚构传记小说。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诺曼·梅勒共创作了包括小说、传记、非虚构小说、诗歌、剧本等在内的30多部作品,曾先后在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p><p>&nbsp;&nbsp;&nbsp; 虽然诺曼·梅勒承认有许多作品是出于经济压力速成的,但即使这样,它们还是令人难忘并烙上了梅勒独特的印记。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接受和模仿。无怪乎,诺曼·梅勒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p><p><strong>&nbsp;&nbsp;&nbsp; “狂妄”的梅勒</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战争与和平》以来最伟大的作品</strong></p><p>&nbsp;&nbsp;&nbsp; 有评论家说,自从25岁的诺曼·梅勒1948年凭借《裸者与死者》冲进美国文坛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这部处女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裸者与死者》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以作为巡逻兵参加菲律宾战役中的著名莱特岛之战的经历,作为《裸者与死者》的写作素材。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血腥的画卷,诺曼·梅勒对于死亡残忍而快意的体认,都会让读者毛骨悚然。“他们始终生活在疯狂与非理性中……而我则迷失在死亡的万花筒里。”或许,梅勒的笔下永远只有这两类人物:即丧失了人性良知的“裸者”和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死者”。</p><p>&nbsp;&nbsp;&nbsp; 许多文学批评家把《裸者与死者》视为当时最好的二战小说。小说在三个月内售出超过20万本。尽管小说获得了市场和文学的双重胜利,但事实上,《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向托尔斯泰、多斯·帕索斯和詹姆斯·法雷尔的致敬之作。但谈到自己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狂妄”的诺曼·梅勒依旧相信,“就我个人而言,《裸者与死者》可能是《战争与和平》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同时认为,我对写作其实一无所知,我本质上是个门外汉。”</p><p><strong>&nbsp;&nbsp;&nbsp; 坚强的梅勒</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文坛斗士永不放弃写作</strong></p><p>&nbsp;&nbsp;&nbsp; 自从年初《森林城堡》出版之后,关于诺曼·梅勒的消息总是与他频繁进出医院有关。事实上,这十年来,诺曼·梅勒一直饱受膝盖关节炎和听力的困扰。为了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酒鬼”诺曼·梅勒毅然地在1995年远离了酒精。“纽约耗尽了我。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厮混一整晚,然后第二天又开始写作。”</p><p><br />&nbsp;&nbsp; 今年年初小说《森林城堡》出版前,诺曼·梅勒在家中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自己在行将失明前能完成小说的大结局。他还说道:“我认为小说正走在消亡的路上,但我同时认为自己的职业自然显得比别人的重要,所以我深信,世界会因此遭受损失。”</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曾用自己热爱的拳击运动来做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我可从来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菜鸟,”他还要在拳击台上来上几个回合,“没有人可以杀掉任何人,死亡也不是痛苦所在。真正的痛苦时感觉变得迟钝,精力该死地被耗尽。相反,你站在那里总能够用拳头保护你自己。”关于写作,诺曼曾说过,“在真正走上写作旅途之前,失落、诱惑,这很容易让人放弃。”而诺曼从未放弃。</p><p><strong>&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生平</strong></p><p><em>&nbsp;</em><font face="楷体_GB2312">&nbsp;&nbsp; 1923年1月3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br />&nbsp;&nbsp;&nbsp; 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br />&nbsp;&nbsp;&nbsp; 1944年,刚刚完婚的诺曼·梅勒应召入伍奔赴菲律宾战场。<br />&nbsp;&nbsp;&nbsp; 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与死者》。<br />&nbsp;&nbsp;&nbsp; 1955年,创办了著名的《村声》,这份报纸也带上了鲜明的梅勒特质———大胆、诗意、形而上。<br />&nbsp;&nbsp;&nbsp; 1967年出版的小说《夜幕下的大军》成为那个时代反战运动写作的旗帜,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文学奖。<br />&nbsp;&nbsp;&nbsp; 1980年,诺曼·梅勒凭借《刽子手之歌》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新文学样式新现实主义。<br />&nbsp;&nbsp;&nbsp; 2007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关于上帝》中,诺曼把布什比喻为“魔鬼代言人,每次他感到耶稣在对他说话和支持他的时候,实际上撒旦就在他耳中。”</font></p><p><br /><strong><font size="4">&nbsp;&nbsp;&nbsp; 他握紧拳头半蹲着随时准备出拳</font></strong></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这样一位带着深刻美国烙印的作家却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诺曼·梅勒传奇般的生活经历。除了写作,诺曼·梅勒还亲自参与编导和主演了数部不太成功的小成本电影,并创办了著名的文学报纸《村声》。在很多年中,他还是许多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座上宾,在那里发表高谈阔论,宣扬极具煽动性的个人观点。</p><p>&nbsp;&nbsp;&nbsp; 在许多方面,诺曼·梅勒与他的英雄偶像海明威非常相像,诺曼·梅勒也曾着迷于拳击,从中得到写作的灵感。当他遇到一位批评家甚至一位友善的家伙时,他常常握紧拳头半蹲着准备随时出拳。与诺曼·梅勒关系长期紧张的著名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就常常挨诺曼的老拳,维达尔曾经这样写道:“梅勒向我们出拳,那就表明他准备告诉大家一些我们必须知道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对我们有启示的事情,也或者是一些我们不在意而忽略的事,……作为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作为一个坚强的人和一名艺术家我在梅勒身上受益良多。作为一个人,梅勒身上的那些缺点更多来自他的天性。”</p><p>&nbsp;&nbsp;&nbsp; 诺曼·梅勒一团糟的私生活也是读者和评论家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光鲜的公众形象之外,在许多任梅勒夫人看来,诺曼是一个酒鬼、瘾君子、玩弄女性者,同时却又深爱着家庭的男人;一个曾经天真的二度参选纽约市长的孩子,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位反战的代言者,一位女权主义的反对者。1960年,诺曼·梅勒和第二任妻子AdeleMorales结为伉俪,但在1961年一次通宵派对中,诺曼·梅勒用一把削笔刀重伤了妻子,当时他已酩酊大醉。诺曼·梅勒被捕后,受伤的妻子撤销了指控,但第二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诺曼·梅勒一生结婚6次,育有9位子女,10位孙辈,这些都成为许多人指责诺曼·梅勒的把柄。但谈到创纪录的6次婚姻,诺曼·梅勒则显得比较平静,他说,“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p><p><strong>&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font size="4">战后美国文学</font></strong></p><p>&nbsp;&nbsp;&nbsp; 垮掉的一代1950年代沉闷的政治空气使许多青年感到窒息,其中有些人把这种生活与情绪写入文学作品,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学。最大的成就其实在诗歌创作方面。</p><p>&nbsp;&nbsp;&nbsp; 黑色幽默进入1960年代之后,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夸张、超现实的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柔情与残酷、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从而对生活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p><p>&nbsp;&nbsp;&nbsp; 非虚构小说1960、1970年代,出现了“新新闻报道”或非“虚构小说”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作品比一般报告文学深入细致,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观察与想象,带有更多的作者个人色彩,艺术感染力较强,例如卡波特的《凶杀》与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p><p>&nbsp;&nbsp;&nbsp; 犹太人文学美国当代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相当大的比重。寻找“自我本质”是他们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代表性作家是索尔·贝娄、菲利浦·罗斯、马拉默德等。</p><p>&nbsp;&nbsp;&nbsp; 南方作家老作家福克纳等仍有重要作品问世。新作家如斯泰伦、奥康诺、麦卡勒斯等,关心现实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闷。其中,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享有盛名的南方剧作家。<br />&nbsp;&nbsp;&nbsp; 战后诗歌美国陆续出现了不少诗歌派别,如“垮掉派”、“黑山派”、“纽约派”、“具体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派”。其共同点是企图摆脱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的影响。</p><p>&nbsp;&nbsp;&nbsp; <strong><font size="4">同时代的作家们</font></strong></p><p>&nbsp;&nbsp;&nbsp; 索尔·贝娄:代表作包括《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约翰·厄普代克: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曾两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87年获普利策奖。艾伦·金斯堡: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亨利·米勒:代表作《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影响。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p><p>&nbsp;&nbsp;&nbsp; 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为《洛丽塔》。</p><p>&nbsp;&nbsp;&nbsp; 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于今年4月去世。<br />&nbsp;&nbsp;&nbsp; 多斯·帕索斯:小说聚焦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国》三部曲。</p><p>&nbsp;&nbsp;&nbsp; 田纳西·威廉斯:战后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p><p>&nbsp;&nbsp;&nbsp; <strong>专家视点</strong></p><p><strong><font size="4">&nbsp;&nbsp;&nbsp; 关注诺曼·梅勒身上的犹太性</font></strong></p><p>&nbsp;&nbsp;&nbsp; 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犹太文学专家)梅勒的创作特点较为明确,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创作风格而言,梅勒“从不走重复过去成功的轻松之路”。他的这种创作风格上的非延续性,无疑与其个人经历和他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认识紧密相关。其二,梅勒小说中的中心问题是“坏人如何生活?”梅勒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声称,他愿意做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耶,而不愿意做哈克·芬恩。其三,梅勒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白人。梅勒在形式上更喜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芜杂交错;在内容上则倾向于写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而不愿在写这些问题时过于彰显个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其四,梅勒喜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评价,他的自我解释和评价多得过分。</p><p>&nbsp;&nbsp;&nbsp; 虽然《裸者与死者》写的是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位美国犹太作家,梅勒在小说中没有忘记阐发自己的犹太性:对其所刻画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犹太士兵的处境和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充分利用长篇小说这种文体,详尽而又生动地描绘了这两位犹太士兵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举止言谈等以凸现犹太人所独具的品质;突出、强调军队中的反犹主义氛围。</p><p>&nbsp;&nbsp;&nbsp; 从文学上看,诺曼·梅勒主要师从于斯坦贝克等人,他更多是继承了现实主义和美国自然主义的传统。</p><br /><br /><br /></td></tr><tr><td align="right"><span class="pix12"><span class="12pixblue">选稿:</span>芦村 &nbsp;<span class="12pixblue">来源:</span>东方早报 &nbsp;<span class="12pixblue">作者:</span>石剑锋 &nbsp;</span> </td></tr></tbody></table>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11-13 23:42:25 |只看该作者
“往常摆满宫彩女在阶基下,今日驾一片愁云在殿角头……”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11-14 03:46:47 |只看该作者
天生丽质难自弃以招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克哩克哩克哩~骑车人,变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7-11-14 08:26:57 |只看该作者
<p>84岁!各位努力!</p>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07-11-14 09:17:56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擎天柱大哥</i>在2007-11-14 03:46:47的发言:</b><br />天生丽质难自弃以招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div><p>你这说的是什么?</p>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24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