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26
- 帖子
- 737
- 精华
- 1
- 积分
- 4654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7-8-4
- 最后登录
- 2009-1-20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威望
- 2850 点
- 金钱
- 132840 点

|
<br/><br/> <strong>阿若:这里</strong><br/><br/> 电话的另一端谈论的是南方燥热的天气,而我这里,清洁工人正在清理破碎的广告牌,刚刚发生过的灾害提示着冬天其实没有完全过去,北风的余威还可能意外降临。身处相隔遥远的两个地域,我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在彼此之间,“这里”所指的含义有多么大的差异。<br/> 聊天室里飞快滚动的文字,熙攘混乱的人群在不停地闲扯调侃,出现,消失,重新出现,再次消失……猜拳,这个从未真正见过的人,即便是在各色稀奇古怪的名字中,他的名字也会吸引人的注意。在他给出的红色链接上点击了一下,突然发觉自己好像正被一列快速行驶的火车带进隧道,远远看去,出口处透出的光亮显现前方是一个令人好奇的地方。近四年的时间过去了,依旧能够清晰地记得那个隧道,我就这样在一次超速旅行中来到了黑蓝。后来知道,隧道图片是那一期网刊的封面,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这件事情真有些奇妙。 <br/> 黑蓝什么吸引你?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有情感为什么会生老病死一样,很多时候没有清晰完整的答案。但是,当我真正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才明白并非如此,其实内心始终隐伏着那些明确的理由。对我来说,黑蓝难得的是对于作品的品评。写作之难是在每个作者那里都不能避免的体验,心血之作期盼得到肯定也在情理中,但是,在黑蓝,对作品品质的要求就是唯一的标准,哪怕有讨论有争执,也不会用意气和乡愿损害到它,这是最为真诚的写作态度。还有,让我倍觉珍贵的是那种自在随意的状态。那年马骥夫妇回东北省亲在大连停留,赵松乘夜车去看望他们,现在还记得长谈、三人自行车和滩涂上盘旋的海鸥。我到北京出差刘兵陪着找书找碟,匆忙的交谈都是在路上进行,最后又在地铁车厢里挥手作别。还有一些至今不曾谋面的人,尽管少有联系,但你依然明白他们始终都是你的朋友。见了面聊上一通,然后就消失在人群里继续各自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这符合我心中友情的标准,这不是无法企及的理想,而是自然而现实的状态。 <br/> 那么,自然而然地,提及黑蓝我只会说“这里”而不是“那里”,因为身处其中。至今我都没有觉得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无论个人生活有怎样的变化,无论论坛上过往的人有多少,黑蓝内在的那个核始终恒定地运行,黑蓝是一群人,也很像一个生动具体的人。有时候看到论坛上那个名为“黑蓝”的<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ID</font>我就禁不住这么想。期望黑蓝一直都有新人的特质,总是处在鲜活而饱满的状态之中。回顾性的文字,会使一些细节被放大,一些故事因为那个特定的时间而长满细腻的纹路和肌质,从而变得触手可及。不管怎样,这些与黑蓝相连的记忆将不断沉积不断更新,却总会保持一样的新鲜可感。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