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欧,你们不喜欢这样的报道,都在情理之中。我觉得写的好,不是因为煽情而被感动,而是因为撰稿者(们)在没有被告人参与的状态下,有能力凭借被害人及其家属、朋友口述完成整个文本。你们觉得记者太假,太主观,捏造当事人思想状态,可是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里面每一个细节都是有根有据,张明明生活中的言行,由他父亲、堂兄等回忆,犯案后的供述,则有公开资料,包括审讯的供词,张明明的伯父所见所闻提供依据。再把第一篇报道和小黑转的那个比较传统的显然属于官方的报道拿来对比,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都有重合。只不过前一篇更多关注了被告人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人”所处的环境,家庭,社会……撰稿者(们)通过貌似温情实则冷静地笔法,重塑了一个复杂的杀人者。而不是直别别地把罪因归咎于家庭、网络,或者社会什么,你们看到的倾向性,都是通过被采访者口述得出,而一切联想则都是由读者完成。而且,我敢打赌,绝大多数的读者在读了第一篇报道以后,依然不会对被告人施以同情,但几乎一定会对自身环境作一个反思,如果说媒体还须承担一定的教育引导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媒体良心”,嗯,这就是很好的体现。这报道我读了三遍,不少地方都推敲过,找不出有什么捏造事实的把柄。顶多就是渲染,而渲染的手法一定会起争议。那么,撰稿者(们)的目的达到了。我觉得提供一个新鲜的又属于道德范畴以内的观察社会事件的角度,是一个好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默多克式的报道固然中立(事实上,有多少默多克式的报道可以做到完全中立?这个先不谈),但在国内媒体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妈的,这个词语被用滥了,其实我很真诚)的情况下,南人周刊把视角投向“人”的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试问哪个媒体不想求新求奇求发售量?不想要发售量的媒体不是好媒体。</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6855335[/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