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林思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熟睡之地》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21#
发表于 2009-11-10 20:43:46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看了,比上一个好很多,尤其是后面,写得很漂亮的。我倒是很奇怪了,平常的时候不见你这么聪明。。。。。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10

好友

3399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2#
发表于 2009-11-10 21:37:06 |只看该作者
读小说,最喜欢到结尾的时候的“咔嚓”声,那种一拍即合就像是做菜的时候,突然灵机一触,找到了对味的调味品一样,正。。。
留在自己的沙漠,一直魂不守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

好友

727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23#
发表于 2009-11-11 14:53:52 |只看该作者
同意冯博士观点。在小说的开始,我觉得作者在设一道障。让读者不太容易进入,他必须屏心静气,专心致志地剥开,忍受一些不舒服的句子,把纠结先咽下去。越往后走越好,为什么一开始不这样处理呢?
住到黄河边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24#
发表于 2009-11-20 21:09:00 |只看该作者

83网刊特邀

【特邀评论】
X|评林思南的《熟睡之地》
    
  林思南的小说有她极具特色的句子,这种句子给人的感觉是沉浸情景的状态加一口舒将不尽的气。这样的句子能快速地将叙述者的口气转化为读者阅读的情绪,它本身的吸引力在某些时候要大于叙述者叙述的事件本身。这种句子有它的美妙的感染力,但也让人提防,特别是当它对叙述本身的推动力趋近于零的时候,密集的句子的出现在效果让人感到氛围过于浓烈。它使用了绵力,产生了挥之不去的郁结。它破坏了叙述的自然进程。当然也可视为是作者营造氛围的试验,但我觉得太靠句子散发力量有其不可忽视的弱点,当对小说走向不甚清晰的时候,容易滑入“造境”的怪圈。
  我觉得小说的叙述动力可模糊地分为“制造”和“生长”两种类型。当作者对小说的走向明朗清晰的时候,“生长”处于上风,小说叙述显得自然流畅;而当小说的走向暂时断失,“制造”则处于上风,小说便出现了设计的痕迹。我们渴望那种大象无形而又完整自然浑成的结构,但又常常不得不借助“设计”来弥补自然生长存在的先天不足。在情感的积淀还未够醇厚,在对某一问题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时候,对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失去引导力的时候,我们常常不知所措。这时可能很容易会进入“造境”的怪圈。而作者必须掌握自己的一套“缝合术”,让两个断层的走向看起来尽量统一在一个大的走向之中,并不为别人所洞察。叙述过程中存在断失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接受它,就算在书写之前对总体走向已经了然于心,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思路放慢,思考点增多和艺术感觉的指引,极有可能把小说导入与之前相比更为合适的方向,使它更接近于小说独立生长的可能。正因为作者不可能时时控制住它的走向,便需要在两个走向之间“制造”过渡,这不仅仅是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的线性过渡,更多时候是以“网状”的方式呈现的,包含着情绪的变化、行文的暗示、灵感的闪光等等。如果以上的论述存在合理性的话,那么小说内在的动力是大前提,缝补的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回到林思南的《熟睡之地》,它显示出来的,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了会把照片揉成一团扔进河里的结果,或许她写到中途的时候才出现这个具体的场景,但“摆脱情绪困扰”这一走向看起来是事先已经设定好了,剩下的是如何走到这个结果的过程。由于人物要到达“摆脱”的结果,作者1.写她半睡半醒时候出现的幻象;2.写她睡醒时候对过去的留念;3.写这种情绪在她足够清醒的时候还影响着她的生活;4.她不得不去走走散散心;5.她见到老朋友所唤起的旧时回忆和情绪摆脱的失败;6.最后她在陪一少年玩的过程中摆脱了情绪的困扰。这六个部分中,最后两个显得自然舒展,尤其是最后一部分,显现出“生长”出来的自然之美,而第五部分穿插的童年回忆则稍微显出设计之感,是对小说内涵的充实时留下的痕迹。在第二和第四部分之间存在的间隙的缝补是最为困难的,作者既要让人物被之前的情绪所牵引,又要把走向导向寻找解脱的过程,在这个缓慢而不确定的叙述中,这一部分的走向极容易恍惚。而在这里,作者也陷入了“造境”的怪圈,她把密集的句子聚焦在对旧物的翻阅上,使它在平整的肌理上凸显出郁结,仿佛双向箭头一个指向前文一个暗示下文,破坏了小说独立自然的生长。这是个难题,是对作者创造力和把握力的考验,也是这篇小说最难解决之处,小说行文过程中的不可知性确实让人感到把握其走向的困难,不同于第六部分在自然召唤的状态下出现的走势,第三部分的缝补之术显得比较贫乏和笨拙。单从技巧上讲,只有当作者最后练到缝补之术也是小说本身呼唤出来的,小说才能更为接近独立和完善。
  在接受这个不足之后,我们依然能欣赏到这篇小说的沉静之美,特别在后半部分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她句子本身的魅力,那是一种冲淡了写作的焦急感之后的自然舒展。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83/novel_4.htm#1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8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