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loydbi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在时光的一隅舞蹈

[复制链接]
11#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7-22 11:22:48
陈鱼的点评真不错,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0-7-22 12:29:44 |只看该作者
10# 陈鱼

陈鱼同学很有干劲,很用心呢!这样的评论必须以大量的阅读和理解为基础,对文学形式的许多方面都有一定了解,才能写得出来。对于我来说,很多方面floydbrid同学和陈鱼同学都足以当我的老师。我虚心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3#
发表于 2010-7-22 13:42:09 |只看该作者
说起写景过多和抒情过度的问题。三岛是三岛由纪夫吗?在我印象中三岛由纪夫似乎没有这个问题,他在小说里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和野心是非常宏大的,但在语言上并没有很过分的东西。

楼主应该看过杜拉斯的小说。如果楼主比较喜欢以小说来抒情,那么可以参考一下杜拉斯。杜拉斯的小说里,情绪是占绝对上风的,但由于一些我还不太清楚的原因,她后期作品里的抒情居然跟小说契合得很舒服,这一点我们都需要学习。

昆德拉在评价马尔克斯的时候,有一句话非常有嚼头:马尔克斯的小说充满了诗意,但避免了诗化。这句话对于我们思考小说语言是不是应该抒情化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于陈鱼说的马尔克斯语言的呼唤性,我认为有两点原因:1,对巴洛克式句子和传统小说的可读性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2,概括性的语言。这一点在百年孤独里尤甚。百年孤独里细节是有的,但大部分描写是概括性的——这一点一直让我疑惑,不用细节而是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小说撑了起来,而且成全了一种传说般朦胧的意味,且避免了托尔斯泰那样的冗长拖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4#
发表于 2010-7-22 14:02: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吕望 于 2010-7-22 14:03 编辑

再提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抒情带来的副产物
1 人物对话太文。这是作者没有仔细揣摩人物的一个反应。可信的人物不会那么说话的。苏童的小说里,场景描写和叙述语言可以很文,但一旦涉及人物对话,什么脏话或土话用起来是在所不惜的。美剧《罗马》里类似,场景非常宏大,但人物对话很可信。

2 景物描写太极端。如果街道有人,那么一定是极度繁华的;如果街道没人,那么一定是极度冷清的。楼主小说里的写景没有中间地带,景物都在滑向极值,这是造成小说不可信的一个原因。

诶,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楼主写的更好啦。楼主才华还是很有的,不要被我们的评论打击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307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5#
发表于 2010-7-23 07:55:29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写作过程是一种自娱,内容上我还是想承载一些东西。在以人为本,或者以人的精神世界为本的小说里,人物性格、对话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倘若在对无形或认知有限的世界的描述中,人只是作为道具出现,那么这些性格、对话还有没有这么重要?就好像世界分为可认知和不可认知的部分,存在科学和科学以外的学术理论(神秘学、玄学……),一味以科学去解构未知的世界,是不是会有失偏颇?我倒不是为拙文开脱什么,各位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事实,我并不回避。但并不因为我最终呈现的作品是粗鄙的,其身后的意义就是“有限的”。有些东西也不好表达,我自己也只有一些粗浅的想法,难免前后矛盾、不知所云。我算是无知者无畏,说出来博各位一笑。

提到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我看书不多,有一些关于语言(语种)的幼稚体会管中窥豹:大凡西班牙语,多是热烘烘的天马行空,此外德语冷静解构,法语的笔触冷峻,日语……etc. 叙述者的母语决定其世界观,此虽为无稽之谈,但隐隐间多少有些关系吧。

再次感谢各位的点评,尤其是陈鱼,认真真的是非常好的品质。
Je ne suis mort ni vif, ailleurs est mon doma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

好友

8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16#
发表于 2010-7-23 10:36:55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次读floydbird的小说的时候就感觉到他的写作在出发点上应该是和我相似的,那就是突出情节和某种作者自身都无法理解的可能性,而弱化因果逻辑,人物角色和合理性。
不同的是他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华丽,浪漫和偏莎士比亚的戏剧化,我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这个语言风格已经是他个人的标志了,很醒目,一下子就区别于其他小说(对我而言),只是还没有完全结合小说的思想,不那么严密,因为语言上的大气,洒脱,优雅无法和情节需要的严谨或疯癫配合,甚至是背道而驰……

其他的,关于语种和文化,可能有区别,但是,好的作品基本突破了这种语言和文化给人的一般印象,比如,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保守,绅士的印象——而他的语言华丽的像西班牙人;博尔赫斯来自阿根廷,他的小说非常不像南美小说,篇幅,分段和句子长度完全不对;卡尔维诺,不要告诉我后期的他是意大利人,他不但超越了意大利文学的传统,甚至可以写出各大洲各种影子写手的各种风格;村上春树,美国人,哦,错了,总之他的句子已经扩出日语传统的形式。
博尔赫斯坚信,即使他出生在印尼,也能在印尼的文化中汲取到他所需的所有营养,再次写出现在他所写的一切,那是没有网络的时代的豪言壮语。现在呢?作为读着各种翻译体长大的我们,怎么可能不把各种风格混合在一起?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使用的仍然都是中文,我们不可能不运用中文独特的方方面面,如同“春”不仅仅是“春”,“昏鸦”不仅仅是“昏鸦”,“流水”不仅仅是“流水”,世界观一开始就渗透在语言里,与是不是脏话土话无关,如果现实感需要人物对话使用“我操,卧槽,娘,伢子”之类的语言才能构成,我觉得过于追求现实性了。当然,这也是各人的世界观不同。至少我会坚定的选择书面和翻译体,因为这是容易翻译的语言,容易翻译过来也容易翻译过去,谁读都没有问题,我相信这样的语言可以超越文化和隔阂,如同之前有人做到的那样,不像英国人的英国人,不像阿根廷人的阿根廷人,不像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不像中国人的中国人。
不信就请翻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吧,或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怎敌他秋来寒雨晚来风“
没人能翻译过去,根本不可能。
我们不再这么写了。我们希望能翻译过去,希望打破这种美,这非常美,可是追求不同,时代不同了。
我在这里写的这些东西应该产生由镜片构成的长廊所能产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17#
发表于 2010-7-23 11:24:47 |只看该作者
十三 这是一个非常伤感的讨论
我是说你讲的语言的部分
说到底 我们只是为了自己在写作 读者也只有自己一个人
一想到这个就会难过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18#
发表于 2010-7-23 17:01:36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多,我看得太晚了,又没赶上……评论也都看了,这个小说从篇幅到内容到要表达的(要表达的东西可能在回复里参看得更清楚),也够完善的,内容上的到位就另说了,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说的是题外话,其实即使是要表达福柯的观点,那观点其实也不应该拉上福柯,你自己重新表达,只要不抄原句子,其实用了原句子、段落,不给引号也没关系,只要是你想表达的,通过自己的小说表达,在题记和回复中是没必要提到福柯的,那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要呈福柯的情。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19#
发表于 2010-8-21 00:15:47 |只看该作者

92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阿穗评《在时光的一隅舞蹈》

  
  对于我来说,评论这篇《在时光的一隅舞蹈》是挺吃力的。Floydbird在作品后的回复里提到的影响他的几名作家,以及所有新小说体裁的作品,我都没有读过,甚至缺乏理论上的了解。故此,恐怕我的评论会存在一些粗疏错谬之处。我尽力而为吧。
  这是一篇用浪漫主义笔触写就的幻想故事。场景是虚构的,尽管出现了真实的地名,但也只是取用了地名而已,和现实中的地理并无瓜葛;时代也是虚幻模糊的,古物与今物共存,彼此相安无事;人物描写方面,几名角色的言行更像是为情节和情境服务,而不像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概是作者构思作品的方式,或者说表达欲的形式。作者的创作诉求,占首要位置的既不是塑造人物,也不是叙事,而是追求一种文本的审美效果,一种把自己的情感方式直接融合到文字里的表达。作者自己说道,“疯癫”不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只是他通过写作抵达自己这篇作品的切入口。他是先对福柯的著作产生感触,然后利用这一感触设计了情节,而有了这条叙述线索后,他自己的一些抒发性的东西就可以源源而出了。这些东西是抒情性质的。因为我自己不懂用语言文字抒情,所以这篇作品对我来说就像一席语言文字的盛宴。而且不仅是在语言层面,作者对文本里的情节情境的把握,观察和描写事物的角度、用力大小等,都是浑然一体,为共同一个审美旨趣服务的。这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功底和素养。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我看来,作者的叙述风格过于浮华和飘逸,场面铺得大,但叙述总是不能有效并有力地落到对象的实处。再加上上面提到的角色形象的苍白,共同妨碍了我获得阅读小说应有的愉悦感。读完作品,我倒觉得作者是一个把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分别对待的人——这更像是一场在文字上展开的情感和智力的游戏;缺乏来自亲身现实生活的感触的映射;内容方面也缺少有深度的个人洞见的表达;对于自己创造的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逻辑也很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刻薄地说一句,像这种的抒情方式是很浅薄和廉价的(但有难度),是任何一个不真诚、不敏感对待生活的人都有可能在写作中办到的(并非指作者也不真诚、不敏感对待生活)。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2/novel_5.htm#1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