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9-17
- 在线时间
- 2600 小时
- 威望
- 20298 点
- 金钱
- 279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80
- 帖子
- 6499
- 精华
- 0
- 积分
- 31023
- UID
- 7845
 
|
【特邀评论】
chenyudemon|那些事儿 大学也就那么点事儿,抽烟、泡妞、夜归、球赛、游戏对战、收缴火灾隐患器械、参加或者观摩答辩……,judicious1985的大学也没新鲜到哪里去,陈小秋算是个好学生,撒野尿、寻衅滋事、偷窥对楼姑娘、划老师轿车门、临近毕业砸自行车凉棚烧书本课桌椅,这些他都不干,但是,就算干了?又怎么样?还不是,大学里那点儿破事?
“浑浑噩噩”是一个老旧的题材,也是一个会恒久的题材,不单是大学,很多人终其一生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就是混呗!就是随波逐流滥竽充数呗!但是,放入小说中,写得不好,叫青春小说,也就是“事儿”就是那些“事儿”;写得好,类似《恶心》和《在路上》,前者是对“浑浑噩噩”的状态(以及产生的物理外界)的惊恐、疑惧、反思,后者是浑浑噩噩的彻底破罐子破摔出一股子壮烈和震撼,当然,还有卡夫卡式的浑浑噩噩,用敏感和警惕和这个该死的浑浑噩噩的充满阴险的世界周旋,太多了。
judicious1985显然还在“事儿”的层面,还没跳出来,他在回帖中说“才想写点有意思的玩意来摆脱这种无聊”,其实,光从“事儿”读,他这些事还真没什么意思,一点都不有意思,而且越发无聊。他说“到头来还是让你有这种感觉,我只能说目前学校的生活环境确实让人失望。”——我想说的是,靠写作摆脱无聊是不靠谱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摆脱无聊,只能“忘记”无聊。比如,那些炒股、炒楼、喝咖啡赏花的人,他们有了其他的“事儿”来转移注意力,所以“忘记”了无聊,但是,写作者不同,如果他的生活太丰富,忘记了无聊,那他就不用写了,写作者,应该时刻记起无聊——记起浑浑噩噩——它们是亲切的伴侣,写作所做的,就是在这个类似绝对意志的“无聊”中创造一种“有意思”,用一个又一个让自己惊喜和闪光的作品来抗衡无限长久的“无聊”,不是摆脱,是抗衡!judicious1985,也不应该把目光盯在学校,而要慢慢把一切的浑浑噩噩发掘出来,然后将自己的身体浸润进去,去和它们交流,然后,再走出来!
从技术上说,《今晚都有谁不在宿舍》人物太多,笔力未逮,老谭、Susan、罗洁、小强等(这个“等”里可是有很多人哇!)成了符号,没有效用;周阿姨和那个站长的苟且的被发现,也是为了“事儿”,为了传递出作者对学校的失望——但,这种支线在没有很好的安排下是效果很弱的,包括那个一手马列一手小团圆的老师、听见饭局就草草收场的教授、贩卖四六级成绩单的同学,都是一种现象的简单罗列,都不深不透,摊子铺太大——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写这个就是在“发泄”,就是在撒怨,这让我想起生铁以前说的一个话,写任何东西,你都要先爱它(大概),这也是X所说的“珍视”。
当然,judicious1985有用心的地方,比如,一开头的“中华烟”到最后才能看见蛛丝马迹(从妞儿那里A来的),更用心的,这个我相信是judicious1985故意安排的:
“一”的结尾是陈小秋回到宿舍,“二”的开头是宿舍的早晨醒来;
“二”的结尾是“先送过去再说吧,争取明天拿回来。”,“三”的开头是“你什么时候把东西送过去的?”;
“三”的结尾是“魏鑫已经把电脑抱起来了,‘明天我还赶校车呢。’”,“四”的开头是“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夹杂着个别学生的校车平稳安静地走在高架桥上……”;
“四”的结尾是“刚才和大师兄聊了一会,看样子准备的不错,等待他的精彩表演。”,“五”的开头是“大师兄是个有10年执业经验的律师”;
“五”的结尾是“‘咱俩也改天吧,我有个急事得赶紧回宿舍。’陈小秋没做过多解释,往校车发车的那个方向走去。”(为了见姑娘,有事托辞走开);“六”的开头是陈小秋和姑娘吃饭;
“六”的结尾是“‘不好了,咱们来不及了。快走快走。’”,“七”的开头是“‘你们快走吧,这都两点半了。’”;
“七”的结尾是“陈小秋也笑了,他不知道此刻他还有什么理由不笑。”,“八”的开头是“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但更搞笑的是,这是一部情节离奇的恐怖片。”
“八”的结尾是“陈小秋挂了电话,朝站牌处加快了脚步。”;然后,“一”的开头“这要么是最后一班要么是倒数第二班。”最后形成一个结构上幽微关照的循环圈子。
这,类似于空间剪辑,上一个镜头女人去开门把手,下一个镜头门开了,一群人涌入商场,“门”成为一个天然的两个空间的过度,而且在轴线上保持一致,巧妙而不突兀,这种手法在影视上常见,在小说中也常见,张爱玲的一些此类过度更是大气磅礴浑然天成(《金锁记》中从屏风到往事,《小团圆》中从雀鸟雕栏到前尘),但是,相比于judicious1985目前的状态,他对这种结构的“小趣味”的精心营造,是让我感到靠谱的,说明他开始把玩小说,从技术上,他开始想要“有趣地泄愤”,这个就越来越有意思了,这也就为他从“事儿”里走出来,来更好地发现“小说”是个什么东西提供了我们视之为道路的存在。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87/novel_2.htm#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