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9-28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威望
- 6 点
- 金钱
- 8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0
- 精华
- 0
- 积分
- 54
- UID
- 3823

|
今天不是特别的日子,然而有风,是一个有风的夏日。毫无缘由地想起一位诗人---海子。这样的年代里,回忆一位诗人,或许会被认为矫情;低吟一句诗句会被认为煽情。我想说的是,曾经,是的,“曾经”,苍白的我为诗人,为诗歌感动过,真诚地痛苦过。在有风的日子里想起海子,只为纪念自己曾经的这份真诚,或许是单纯的真诚,抑或是苍白的真诚。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给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花一片凝聚野
明白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1986
海子——《九月》
读到《九月》的时候,是我生命中最杂乱的时候。思想一会儿茂密蓊郁,一会儿荒芜空虚。怀疑着一切,粉碎着一切,而又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重建。思想无序地膨胀,空虚和痛苦也无边地滋长。年轻的生命毕竟是浅薄的,无力支撑起自己的精神空间,犹如跌入无边的深渊,触摸不到一丝坚实的所在。于是感觉周围的一切土崩瓦解,内心废墟一片。思考犹如喝着苦艾酒--越喝越苦“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我被诗人思维的敏锐所击中,我突然明白自己就是那个“众神死亡的目击者”,我的心灵敏感的触角似乎毫无距离地触及另一个敏感的心灵。他让我感到一种抚慰--一种与自己相似的存在对自己的抚慰。“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花一片凝聚野”那个时候,阅读诗歌是自私的,喜欢这样的诗句只因为它中间有我的情感--因为自身的荒芜,于是本来执着的追求变得遥不可及变得飘渺;因为空虚,于是绝望得一次又一次凝望死神。我从我的内心出发,在诗歌中寻找我心灵的抚慰。“我把这远方地远归还给草原”
“我的琴声咽呜 泪水全无”诗人稠密的忧郁和深深的悲伤让我感动,只因为我触摸到了自己的忧郁自己的悲伤。于是喜欢上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海子。据说,海子是高原上的人们给那里的内陆湖泊取的名字。朱大可在他的“奇文”《先知之门》中把海子理解为黑暗之海的苦难孩子,或许他是对的。
时间的距离给我思考的从容。我想我那时近靠近一位名叫海子的诗人,只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认同,只是因为一种深刻又无法言说而靠近另一个灵魂。从此在抚慰自己的同时又包容了诗人的精神和挣扎。于是我越过浩淼的空间,无比宽容地感受另一个生命,他的痛苦与幸福,他的无奈与挣扎......有些与我相似,有些我未曾经历,我移接他的情感,与他一起经历。没有矫情。但那个时候,我对诗人只是从诗歌本身去感受,从而理解自己,而不是理解诗人。
后来在海子的朋友的一些文章中在别人为他写的一部传记中,看到了隐藏在诗歌后面的一个真实的生命。越过自己的经历,带着他的真实去阅读他的诗歌,已是另一种感受。又发现有那么多人在评论着海子,评说着他的的诗歌,心里突然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有一些东西,很难经受我们经历的时间的考验,如美丽的开花植物,被岁月连同泥土一起拔走。然而还有深扎在地下的根须,它们承受着岁月的涤荡。我乡,或许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曾经的真诚。我曾毫无理由地认为我能理解海子,只是因为从他的诗歌里,我可以找到我的意义,他的诗歌可以存放我满溢的情感,他的词句容许我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当我明白这一点时,我开始原谅那些以海子的知音自居的人们对海子的评说,原谅他们以热闹包围一颗孤寂的心,更原谅自己的“自私”。
然而,我真的能走出这样的“自私”去理解另一个生命吗?于是我明白“自私”这个词后面的荒芜,我开始承任“自私”,承认诗歌阅读的“自私”。“阅读是一种经历”这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私”的另一种注解。想起自己曾为阅读寻找崇高的理由,不免觉得有些幼稚。
在有风的夏日,想起了海子,想起了海子的诗。
“灵魂啊,不要躲开你自己/不要躲开已降到大地的你自己”,“莫非你不能适应大地......你不能适应的大地/将第一个埋葬你”(《弥赛亚》)人们一直在讨论海子的死,也有人满怀“诗意”地写:海子的死亡绝唱,乃是对耶稣的伟大艺术的现代模仿。真实的生命从来都是挣扎着去创造诗意,“诗意地栖居大地”后面有多少血与泪的交融。对一个人的自杀还如此满怀诗意让人颤觫。或许他们是善意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解释才能去诠释一个诗人的自杀。然而诗人毕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当我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到海子的真实是,我沉重地发现,海子走向死亡是很难避免的。
其实,诗人自己也有所意识,他也感觉到自己很难“适应大地”。诗歌不是思想和情感天马行空的产物,诗人的真实经历是诗歌的支撑。海子从一个小村庄,一个物质的匮乏地,来到一个物质的丰富地--北京,两者的差异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冲击,而这位少年诗人的精神丰盈度又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他的阅历所内能负载的量。“在火光中 我跟不上
那孤独的/独自前进的 主要的思想/在火光中 我跟不上自己那孤独的/没有受到关怀的 主要的思想。”因为物质的贫乏,和对物质丰裕追求的无望,他本能地追求精神的丰盈。现实的残酷使他的这种追求成了他自杀的一个原因。他的自杀远没有那么诗意盎然。他必然地孤独,因为他在获得精神高贵的同时,无法驾御于物质之上,他无法言说。很多时候他多想放弃精神的丰盈,这在他的《重检家园》中体现地最为明显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园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重建家园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过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边静静叫喊“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其实海子一直都清醒着,但是他无法改变自己物质现状,更无法阻止自己追求精神丰盈的脚步。在这种矛盾中,他一步一步走向分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海子的分裂在表面上看是物质和精神的断解,但这种断解是由于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他自身的价值取向无法达到一致所造成的。但他又被迫以社会价值体系来衡量自身。于是他无法确立自身的意义,有没有足够坚韧的力量来支撑“无意义”的空虚。海子永远不能适应大地,即便他的物质达到丰盈。
写作和思考有时可以把一个灵魂从黑暗中引出来,看到光明的所在;有时却回让人更加靠近黑暗本身。诗歌的写作本身带有一种内敛性,在《日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海子用”无比幸福“”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样的文字来覆盖他的悲伤,他的诗歌如一座大坝,在他精神的河流上一次又一次截流。他在奋力地进行情感的跨越,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划亮手中的火柴。有时我想,假如海子不用诗歌作为他生命情感的载体,用其他的形式来表达,他是否不会去自杀呢?像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将主人公判死刑,使自己得到解脱;像史铁生,在一次次对命运的设想和思索中,使自己的生存变得明朗;像鲁迅,站在黑暗中清醒地凝视黑暗,在这种凝视中确立自己的存在。我想换钟表达方式,海子是否会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自身生命呢?然而已不得而知了。
这一片苦树叶住在天堂
大地不能承受 大地必须倾斜
这一片苦树叶住在天堂的合唱
左边是大海这一滴泉水然烧
右边是正在狩猎和剥皮的太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