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04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6
- 精华
- 0
- 积分
- 239
- UID
- 10117

|
[原创]重读鲁迅《野草》
<STRONG><FONT size=2><BR></FONT></STRONG>也不知道是那位先贤说的:散文是为自己看的。在初中的时候,我就读过鲁迅先生的《野草》,虽然语言是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但这种变异是畸形的,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我虽是咬文嚼字地读,但读完之后不知所云,大脑一片空白。怪不得鲁迅先生一再申明,他不希望年轻人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 <BR> <BR> 进入高中之后,我重读《野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仅仅是这部散文的诗话、戏剧化、小说化令人清新、陶醉,更在于是我看到了这位孤寂的艺术家在自我创新的陶醉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痛苦、徘徊与反抗绝望和虚无的生存精神。 <BR> <BR> 毋庸置疑,《野草》是有感于现实而创作的,它不可能没有现实(现状)的影子。一九二九年,鲁迅在上海的时候,曾与文学青年冯雪峰谈起写作《野草》时的艰难处境。冯雪峰后来回忆鲁迅谈话的情景说:有时在回顾这些作品之后,自己解释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有时,甚至好象忘记了当时(1929年)眼前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似的,感慨地说:“那时候的北京(指写《野草》时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实在黑暗得可以”,就是鲁迅对写作《野草》时期北京社会现实状况的概括。但是,在《野草》里构成的并不是形象的逻辑统一,而是客观现实与个人体验的统一。因此,解读《野草》,我不得不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象征联想、还原,熔入在《野草》的艺术长廊之中,进行形象解剖、心理分析、情感共生…… <BR> <BR>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但我忽然坠入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瞰脚下,有火焰在。”这篇《死火》,流露了鲁迅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矛盾。如同《影的告别》中“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的彷徨与忧虑一样,在《死火》中,被温热救活的“死火”,也感到自己这样进退维谷的矛盾命运:留在冰谷,“我将冻死”,而走出冰谷,“我将烧完”。《过客》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困境:“过客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儿去”。…… <BR> <BR> 在《这样的战士》、《求乞者》等篇什中所表现的意象则象征着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时时面对的敌对势力却是“无物之阵”,包围自身的群众或是从他人痛苦中寻找刺激的“看客”,或是同样“烦腻、疑心、憎恶”的“求乞者”与“布施者”。 <BR> <BR> 《野草》里的独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种“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自我形象的象征:那位为亲人牺牲了一切,却终被逐放,在无边的荒野,以“无词的言语”,颓败身躯的颤动发出抗争的“老女人”就象征着自我的命运,而我竟然失掉了任意死去的权利,“死后”也要被利用。于是,又有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着”的“孤独的雪”,“雨的精魂”。 <BR> <BR> 重读《野草》,我感触颇深,不仅为它惊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而且也为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和反抗孤独和绝望的生存哲学所叹服。因此,《野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散文诗长期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开山之作的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鲁迅,这位孤寂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的变异与创造时是多么投入多么陶醉丫,或许这多少也能缓解他内心的孤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