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能力较浅,没有过相关的阅读经验,所以那些问题想的令人头疼,找不到进入的口子。但既然读了,咱就从字面上理解理解吧。:)</p><p><font face="宋体">1.关于乔·迪伦,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个人物,不如说他各种行为和性格所造成以及暗示的,则是整篇小说的活动背景,“他”是“偶遇”或者“冒险”的大前提,每个人物是受“乔·迪伦”无形中的影响与控制的。</font></p><p><font face="宋体">2.“拜访鸽棚城堡”是计划中的目的地,却最终没能达成,意味着一个表面上的“冒险”的受阻与未完成,而也正是此点的中断,才转折出“偶遇”的出现,是这个中止才给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创造了可能性,即“真正的冒险”的可能。</font></p><p><font face="宋体">第三个问题因为还未读过《姐妹》,所以不能比较。在第四个问题中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俺也没读过,也不能比较。汗.....</font></p><p><font face="宋体">那就接着说第四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我觉得在第二个问题中的做法的基础上,这次“冒险”有成功的部分,那就是“偶遇”。因为,如果顺利地去了鸽棚城堡,反而将是失败的,既然是“真正的冒险”,那么就应该是无法计划的,或者发生在所有计划之外的。但终究是失败的,因为虽然出现了现实意料之外的部分,但那部分所出现的内容,仍然是与“我”所熟识的部分是重复的,也就是,最终仍然没有绝对的“意外”产生或出现。</font></p><p><font face="宋体">而又在第四个问题所述的基础上。最后一个问题中的“机密”,在文中是指“一些人人都明白的事实”。</font></p><p><font face="宋体">即在人的个体观念中自以为趣味盎然,对别人来说却十分熟悉的部分。正因为是人们所熟识的那部分,所以就降低了“机密”的“机密性”,从而变得枯燥无味,便也加强了整个叙述的“枯燥性”。</font></p><p><font face="宋体">我觉得整篇小说就像颗牢牢扣紧的纽扣,开头是一半,结尾则是另一半:转了一圈儿,颇费心机地去寻找“冒险”,但仍然没能冲出“乔·迪伦”。而马赫尼却对这次“冒险”乐于其中,全然不知所觉,所以,“在内心,我—直有些鄙视他。”</font></p><p><font face="宋体">嘿嘿,这是俺的一点个人理解,不对务笑哈。</font></p>[em01]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4989915[/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