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大师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好友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6 17:23: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一种陈词滥调的方式.........”

1
伟大的巴伐利亚小说家冯.埃尔蒙克.柏林曾经厌恶的对一个赞美他的三流评论家说:称我的小说为迷宫只是你的愚蠢。事隔许多年,尽管被冠以“伪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这位早逝的,讨厌各种动词的锁匠仍然在用他阴郁的小说囚禁着世界上所有的素食主义者和诗人。
从幼时起,埃尔蒙克似乎就对繁复的事物有着一种形而上的迷恋,树叶,怀表,机械人偶,静止的医院。显然,这和他家族习惯有关。众所周知,他家从祖上开始就从事着制造锁的工艺。他的父亲是巴伐利亚最好的木质锁专家。他爷爷曾为奥匈帝国宫廷服务。这种奇妙的传统延续到了埃尔蒙克身上就变成一种审美;从小他被教导着不断创造内里闭合的世界,并不断寻求达到这个世界本质的最复杂方式;这在他成为一个专业锁匠之后愈加明显。后来这则演变成他小说里内部密码一般的隐喻和词汇,忽而出现又忽而消失的故事线,出现三次的颜色,发出轻微响声的街道和交通工具,奇怪的看门人,瞎了一只眼的狗,诡异的警句,莫名其妙的对话和神态。在埃尔蒙克这里,小说是以锁的形态出现,或者说锁是以小说的形态出现。这并不矛盾。
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那是关于钥匙的问题。埃尔蒙克无疑是建立封闭世界的能手,他一生写了5部小说和一部喜剧。但是在今天看来,即使是研究他的专家,也未能完全理解他在说些什么。只是经过半个世纪的拼接,我们现在知道《败血症》说的是话语和暴力(甚至有人怀疑有政治的成分);《古尔塔拉》是关于年轻和疾病;《罗拉.贝林》是双重的虚构;《如何杀死一只巴伐利亚海鸥》讲的是爱情和感伤,用了黑色电影般的故事线;《1943年,在缅甸》讲的是衰老和失望;《禁忌之词》是探讨观念和行为。(甚至有人说此书体现了纳粹思想,但缺乏证据)。喜剧《朱尔斯男爵的客厅》在他死后33年才发表,关于此剧的争议最多,估计也是埃尔蒙克留给后人的最大的一个困局。
埃尔蒙克的小说因为非凡晦涩和逼真吸引了一大批的行为主义者和精神科医生,也同样吸引素食主义者。许多锁匠把他视为偶像。但有证据显示,诸多读者和研究者留下的也许只是他小说段落的误读和偏见。他们经常弄混一个词汇与另一个词汇的顺序,不认真注意重复出现的物体和动词。对警句断章取义。对人物过度符号化。在结构的理解上肤浅,而在小说内容的理解上又太过用力。
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小说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使在恋童癖和新左派风行的今天,我们还是会读埃尔蒙克。除了他小说中永远充斥的无可消散的阴郁。我们也许还能看到更多“锁”和隐晦之外的东西。从他处女作《罗拉.贝林》开始,他的男人永远带有虚构的,可有可无的色彩。而女人则是生动无法琢磨的。在这部作品里,女人用一个死亡虚构了多个死亡。但是到结尾我们也不知道她这样做的用意。不过小说里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片段,也许对我们会有启发。
“罗拉带上面具,用一种心不在焉的声调说:‘我要走了。’
‘你在说自己会离开,还是别的?’
‘难道不是吗?’
‘我喜欢灰色’
‘我喜欢海。’于是不带有回声的,音符消失在夜里。”

另外,根据1979年玛丽亚山地疗养院开出的年度报告指出,阅读埃尔蒙克的小说有利于健康,读他小说的读者得直肠癌的百分比比不读的人低了22%。而根据1992年的白俄罗斯全国医学报告显示,在生育前几个月阅读他的小说有利于孕妇顺产。在伟大的埃尔蒙克去世这么多年的以后,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2
赖.维.夏普洛尔,右眼渐盲的阴谋者,花粉推销员,失败的著名小说家。1950年毕业于勒庞大学梅里美学院,主修诗学。随后来到巴黎。从1953起,陆续发表小说《耳语之人》《马赛症候群》《三人宴会》等小说。1957年经历“费因兹案”,声名渐显同时也声名狼藉。1960年发表的《伪克兰顿宣言》,成为他的代表作。62年被迫离开法国,旅居匈牙利。期间发表《杀死最后一个犹太人》和短篇集《虚无之一》。68年完成《病人跳舞》。70年代著有小说理论集《戏仿之戏》。74年死于布达佩斯。
.夏普洛尔的小说总是具有虚无主义者和左翼作家的秉性,抑郁、执拗、敏感,同时与政治保持热烈而暧昧的关系。就像他在早期评论文章里预言的那样,他的作品总是过分的畅销和过分的被误读。人们总是过于看重他小说中的善变的意识形态和修辞,而忽略其他内容,关于爱情的似是而非态度,对于工业时代和媒体幻觉的质疑,有关叙事迷宫的反复试验(虽然被证明不如同时代其他作家),最重要的一点——对真实世界内在逻辑的背叛和消解。
在夏普洛尔的阴谋里,小说不是对形而下现实的复制和简陋模仿,而正好相反,他努力完成的,是让现实对他的小说形成戏仿。政治理论,占卜,谋杀,爱情的成分只是为了完成这种戏仿而产生的工具。我们可以察觉他的小说中这样或那样的对话,诡异的哲学思辩,变换身份的男主角,纳粹和圣徒,某一棵道路边的树,另有所图的修辞,血脉不净的家谱。通过建立柏拉图式的“理型”,创造一种伪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小说的百科全书性质(概念的巨细无遗)和不确定性。即使我们知道基于小说的本质和文字的局限,这种尝试的结果是徒劳的。但是在过程中夏普洛尔实验却产生了新的意义:在他描绘的这种现实产生同时,也确实注定了对另一种现实,即真实世界的被迫消解。前者于是被成为失败“伪现实”(这并不是夏普洛尔所想象的超越现实和真实逻辑的“伪现实”,而是它的初级阶段或衍生品),只能挤压影响着现实本身。而到最后两种现实只能断面的共存,他们相互戏仿,如同两种宗教互相影响。这种小说和现实呈现的新型关系让夏普洛尔无意间写出了了一系列新式的小说(代表作《伪克兰顿宣言》《杀死最后一个犹太人》《病人跳舞》,虽然就夏普洛尔而言这些都是失败作品),这种流派也被成为“伪现实主义”。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当时轰动欧洲的“费因兹案”,1957年4月15日下午,一名叫斯坦.费因兹的纳粹主义者冲进马赛的一家警局,刺杀了当值的六名警察然后离开。傍晚6时许,人们在沿港的一栋阁楼发现了他自杀的尸体:旁边放着一包向日葵花籽和一本半新的《耳语之人》。这是夏普洛尔的处女作,关于一起因为杀警而发生的逃亡。
在原书中,男主角杀死了六名警察和四只鸽子,但是段落被处理的很隐晦,“他听见一阵发动机响的声响,几个带大盖帽的人走下来看着他……他无意发出更大的声音,缓慢的,轻快的,就像一尾不动声色的鱼。……他习惯性的拿起枪对着那些鸽子…..”。而现实无疑是小说的放大镜。后世的评论家认为这只是夏普洛尔“戏仿试验”的一个初级例子。同时也造成了他的成名。众所周知的,后来的发展又似乎同《马赛症候群》中的某些段落有些相像。
起先他的书摘段落连同杀警案新闻一起出现在报纸的花边新闻社会新闻栏目。到后来各种小说评论副刊争先做了这本书的专题,评论家猛烈抨击。原订出版一千册的的小说在三天之内加印了几万本。这个以花粉推销员为业的年轻人就这样被捧红了,同时伴以“谋杀共犯”和“虚无主义者”的不道德身份。(在收录于《戏仿之戏》的《弗拉季米尔对话录》一文中,他这么说:“当时我很高兴,里维特来找我(当时《费加罗号角报》的记者,译者著)告诉我这本书会卖得很好,但是事隔三个月,我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之处——人们根本不关心我在写什么,他们只是关心他们想象中的我写了什么——这同一个走私者或者娼妓的写作没有两样。”)
于是接下来的《伪克莱顿宣言》《杀死最后一个犹太人》中,前期作品中出现的克制明快和对现实世界的精准描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指涉和疯狂的意象。爱情故事,随处可见的政治评论,与毫无意义的死亡,受虐狂,缺乏动机的行为并置在一起。“作者成功的显示了自己描绘可疑事物和胡言乱语的卓越天赋。”让.罗缪尔这样评论道。但任何人也不能否认这本两书的伟大。《伪克莱顿宣言》中瘾君子和屠夫漫长的警句无疑是对后集权时代的准确概况,而《杀死最后一个犹太人》中出现的对大屠杀多重视角的审视无疑是反思后纳粹主义的又一个注脚。同时夏普洛尔完成了他对伪现实主义小说的深度理解和理念探讨。《戏仿之戏》中的很多概念在那时已经形成,如:“人物的面具”“概念齿轮”等。小说变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而不是单一的门或窗户。即使我们知道,就结果论而言这种探讨对他来说是沮丧和无意义的——他终其一生也未能抵达所期望的小说国度。就像一个悲伤的独裁者,拥有广袤的国土却失去了自己的故乡。
这种挫败感连同两种思乡病一起压抑着他随后流亡匈牙利。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份植物学讲师的职务。几年后在最后一部小说《病人跳舞》中,人们可以看到某种失望和偏执的情绪被无限放大了,恐惧和无休止的异地之梦。最早有人抱怨这部书词汇不够丰富,但最后他们发现他们并没有读懂。偶然因为流感被送至精神病院的女主角,病人一号,病人五号,病人二十九号。医生,手套,偶然出现的白房间。总是下雨的外部世界。通向医院的三条路径和失控的椅子。整个故事就像一个庞大的预言。在这里,夏普洛尔的控制力无疑有了更好的提高,但情节的张力已经不复当年。节奏过于沉闷,故事指涉不明,人物刻画太过多意而繁复,缺少前期某种政治气质而变得喋喋不休。其结果是这本小说出奇的晦涩难懂,过于难以阅读而让人望而却步(也有少数人认为这个他最好的小说)。
许多年后我们谈论起夏普洛尔,多半是因为他那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关于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而不是因为他失败的小说家身份。时过境迁,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关心这位花粉推销员悲剧和诡异的一生。早年的偶然成名,随后的大受欢迎。晚年的客死异乡。他的野心和阴谋从未实现过,却被后世高度评价然后遗忘。按照惯例我应该写一大段称颂他的句子来结束这篇文章,但是我决定引用一段话。
1966年,在出版了《虚无之一》后他接受《新法兰西评论》的电话采访,其间有这样的问答:
记者:“您对您的小说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成为废纸”,夏普洛尔说,“被扔掉。”

他死于鼻咽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8

主题

0

好友

5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9-6-6 17:59:48 |只看该作者
这算是小说还是一个已有作家的介绍文章?

不知为什么,我看到中国小说家写满纸都是外国人名字外国的杂志就烦。
这是在模仿博尔赫斯?
横尸一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9-6-8 11:30:1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毋非 于 2009-6-6 17:59 发表
这算是小说还是一个已有作家的介绍文章?

不知为什么,我看到中国小说家写满纸都是外国人名字外国的杂志就烦。
这是在模仿博尔赫斯?


就算是拙劣模仿
你也不能说这是已有作家的介绍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5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
发表于 2009-6-9 09:40:03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才用的疑问句。
楼主不要动气。我真的是不知道,而且抱着很虔诚的心来留言交流的。

你写的感觉很好了实际上,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的都是外国的。这只是我的一个疑问。没有其它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毋非 于 2009-6-9 09:43 编辑 ]
横尸一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9-6-9 22:32:09 |只看该作者
不不。。我没有生气
我只是感到奇怪 为什么你会觉得这是已有作家的介绍
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证明我虚构的能力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6

好友

1003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9-6-11 14:30:11 |只看该作者
我后悔了,不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看。他也后悔了,不该把这篇文章烂背于胸。然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定为《隐形的翅膀》了,幸好黑蓝小说禁止连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9-7-12 20:33:34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还可以再继续写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1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9-7-16 21:04:2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陈苏菲 的帖子

在你的第一篇里,"也同样吸引素食主义者。许多锁匠把他视为偶像""另外,根据1979年玛丽亚山地疗养院开出的年度报告指出,阅读埃尔蒙克的小说有利于健康,读他小说的读者得直肠癌的百分比比不读的人低了22%。而根据1992年的白俄罗斯全国医学报告显示,在生育前几个月阅读他的小说有利于孕妇顺产。在伟大的埃尔蒙克去世这么多年的以后,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些地方让人看得出是在写小说。

而你编造的这段话:“罗拉带上面具,用一种心不在焉的声调说:‘我要走了。’
‘你在说自己会离开,还是别的?’
‘难道不是吗?’
‘我喜欢灰色’
‘我喜欢海。’于是不带有回声的,音符消失在夜里。”

则让人觉得有些乏味。

在第二篇一开头,简历虚构出来的完整性则让人以为,你在介绍一些国外高深莫测的小说家。

提醒一下,你的这两篇关于作家的文字这种模式,在已有的黑蓝作家中,比如顾湘,是直接运用在她的注释中的。而且虚构的色彩会显得更加强烈一点。

博尔赫斯的风格杂糅着传记等写法。戏仿是好的,不过你还处于模仿阶段,模仿的杂了些。没抓住你写这些文字的要义。而只是不为目的,空走形式的演习。

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9-7-17 20:46:3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杨素瑶 的帖子

谢谢你的留言和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8 08:1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