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均衡:网络游侠时代的文学创作
黑蓝是个奇怪的地方,各色人等混杂其中,各有所求,心思迥异,但黑蓝总是保持其本来面目,不会因为外在的改变而变化。
虽然名为“黑蓝”,但黑蓝从来就不缺乏丰富的色彩。传统文学的作家、八零后文学的写手、无门无派的独行侠熙来攘往,与那些相比较而言更加“黑蓝”一些的作者们一起构成了黑蓝系作者的洋洋大观。
这种庞杂的作者结构反映的并不仅仅是某种黑蓝特色。更多的,它还与我们所处的大环境相关。当前的一个奇怪而又有些悲惨的事实是:有一大批作者不知该怎么写作,才能获得文学杂志、网站的青睐。而又有一大批文学杂志和网站不知道该怎么选稿才能取得文学或商业上的成功。我们正处在文学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混沌时期,所有的人在面对文学的时候都显得束手无策而又急不可待,立场的游移不定和机会主义便成为家常便饭,作者和杂志(网站)往往会在各种选择面前举棋不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选择而不是写作(选稿)上面。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比较出色的往往是一些立场比较稳固,特色较为鲜明的杂志和网站,比如说传统文学中的一些知名期刊,八零后文学中的萌芽,以及独立文学中的黑蓝。
稳固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影响,在面向未来进行思考的时候,每个杂志(网站)编辑总会或多或少地有些犹豫——自己所在的杂志(网站)是不是真的站在了潮流的前端,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犹疑不定在带来混乱的同时,也为交流带来了可能。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看到,虽然每个杂志(网站)都不遗余力地强调自身理念的先进性,但偶尔地,也会流露出对其他文学理念的好奇与艳羡,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的八零后作家专刊,比如《萌芽》杂志编辑对黑蓝的提及。
对作者来说,在不同的杂志(网站)之间游走,则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和考虑。一般的观念是以为,如果在一个杂志(网站)出了点名,那么再到另一个杂志(网站)去赚点人气,岂不是锦上添花?
这种看来美妙的算盘,其实大抵要失算。且不说名声的虚无性,就说如果想真正地融入一个杂志(网站),那是得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的。
从现实中的例子来看,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真正能游走于两个或三个杂志(网站)之间,并且全都游刃有余的,可谓少之又少,原因即如上所说。这里面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也有一个对杂志(网站)认识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对目前文学大环境的认识问题。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作协保姆”式文学创作之后,作协的光辉已经逐渐黯淡,新的力量正在出现,虽然尚未对作协领驭下的传统文学构成颠覆性的威胁,但也让人不能小觑。传统文学、八零后文学和独立文学,都建起了各自的相对稳定的领地,三者形成了奇妙的均衡态势:谁也无法说服谁,同时谁也不能忽视谁,一批批做着文学梦的作者们则依附于各个杂志(网站),或者在各个杂志(网站)之间频繁地游走,寻找自已的幸运之星,中国文学似乎又重新进入了一个游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