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麦尔维尔《白鲸》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1 12:02: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2-12-21 12:04 编辑

接着来吧,争取保证发帖量。

我现在又觉得,麦尔维尔的《白鲸》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

小说我觉得还可以按一种分法来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写时就当不可能发表,只写给自己的内心;另一种是知道自己是作家而进行的工作性写作。这两种作品的表现力是绝对不同的,相信我(这或许多少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原因?)。
《白鲸》虽然从创作的情况来看属于后者,但我仍坚持认为,从它的分量和表达来说,它无疑属于前者。

小说塑造了典型的人物,作者使自己耳濡目染的工作化身在小说中并使其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两点已经可以保证小说成功了一半。

大自然。人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脆弱的生物。一个作家的创作,当然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美国式小说的粗犷和荒芜,与俄罗斯小说的那种粗粝豪迈、情感深厚完全不同。

《白鲸》就是一例。它孤独、语言简洁到有点简陋、不羁、多多少少的神秘主义、宗教的形象——总有那种被流放者的疯狂质问大自然(或者上帝)的形象出现。
这不是偶然。想想电影《阿甘正传》里面那个断腿的军官,他在风雨飘摇的捕鱼船中的表现;再想想最近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冒险》——你别以为《白鲸》里面没有提到过“毗湿奴”和“禅经”“圣经”这些东西。
自然,又要说到海明威,他的风格也不是凭空出世的,他继承了这种美国式的文学作品的血脉……霍桑、麦尔维尔、斯蒂芬·克莱恩等等。
他们都生长在相同的环境。

《白鲸》是一本很厚的书,自我20岁左右读过后,从未再重读。但不知为什么,它始终摆在我书柜最显著的位置,这也就是它在我心中的位置。

小说的节奏,前半段有韵,后半段有些仓促,至于是否虎头蛇尾,我需要重读才能再做定论。

一本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恐怕应该反映出那种大自然的永恒性。如果作家做到了这一点,就总会使一部长篇小说不朽。这可能就是我想对《白鲸》所说的一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12-12-25 08:30: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12-25 08:32 编辑

我最近也在想,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写法很不一样,短篇小说像一把尖锐的刀,几乎是集中力量刺向一个点,所以要求每一句话都有意像性似的。

长篇小说就不太一样了,它更像一条长棍,用得好可以支起一个世界。在意识流之前,长篇小说都是靠明显的情节来撑故事,意识流之后,淡化了情节以个人意识来撑起。于是,我发现我很难办了,以前我总用情节来撑起,现在学了短篇小说的淡化情节,知道这太偏故事化,但意识流的那种我不擅长。

现在,想写稍长一点的小说时,不敢下笔了。

对了,我看过一个评,说海明威的勇敢表现为;他始终害怕不能勇敢的去死,而巴别尔的勇敢表现为:他害怕不能勇敢的杀人。

不知这算不算美国式小说和俄罗斯小说豪迈的不同。
呵呵!

点评

生铁  你的观点真独特。不过,歪起楼来说,海明威其实挺小肚鸡肠的,敏感的人。  发表于 2012-12-25 11:35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2-12-25 10:08:53 |只看该作者
生铁:一本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恐怕应该反映出那种大自然的永恒性。如果作家做到了这一点,就总会使一部长篇小说不朽。这可能就是我想对《白鲸》所说的一切。

我也是二十多岁时看的,生铁这句一语中的。

点评

生铁  遭到陶北兄的首肯了。流汗。  发表于 2012-12-25 11:35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