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7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子、荀子、告子的人性论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7: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性”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哲学史上各个时期的哲学家都对性这个话题进行过论述,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其中先秦时代孟子、荀子、告子分别持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三种不同的观点,三人对性的不同论断源于对性的不同理解。孟子的性是指内含有善端的性,荀子和告子的性的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以本能欲望为内容的人的自然本性。荀子得出性恶的论断在于他以礼义法度等文明的标准来衡量性,告子得出性无善恶的论断在于他以本能、欲望自身的标准来评判性。

孟子从以下四点阐发其人性论的思想:(1)性乃人所固有、非由外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性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禽兽的独有特性,但这种特性并不是完满丰润的而只以端芽的形式表现出来,端芽的充分发皇还需人的主观努力:“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之有道也,饱暖衣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将人之为人的性称为大体,而禽兽之性称为小体,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体为小人,养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也。”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是基于整个人类的视野之上的,他所谓的人性是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类特性:“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3)由人性论孟子得出其修养说,性之端植根于心,那么,人的修养只需尽心、求放心即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候之,所以立命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其心放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4)为了解释恶的起源,孟子又区分了性与情。性是纯然至善的,恶源于情:“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
荀子言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指人的本能欲望,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恶疾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义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理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凡性者天之就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者谓之性”。本能欲望的无节制发展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将产生诸多破坏性的后果,如前面的引文所示。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本能意义上的性进行必要的节制是必然的。节制本能的方式是“伪”。何谓伪呢?荀子说:“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伪的内容是法度、礼义:“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以伪化性是个“积”的过程,积非内在于人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求得它:“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性也者,吾所以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礼义的产生也是一个积的过程:“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既然荀子将人性界定为人的本能欲望,那么圣人之性与凡人之性就没有质的区别了,如何解释圣人之性与凡人之性的高下之别呢?荀子说是伪的效果决定了圣人之性与凡人之性的不同:“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过众者,伪也。”“君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才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者也。”“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也者,人之所积也。”
告子言性也是指人的本能。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告子持性无善恶的观点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这里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指人的本能欲望,为何荀子言性恶而告子言性善呢?荀子言性恶只要是就本能欲望的破坏性而得出的结论。他说:“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人民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也,其善者伪也。”告子实际上是在生命洪流的意义上来谈性的,生命的洪流不受习俗、礼法的外在规范的约束,只以自身为评判一切的尺度,所以性是无善无恶的。


注:
这段文字中的引文全部来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

主题

0

好友

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07:47 |只看该作者
道德与恶
/目击者


    你有没有睁开你懵懂的眼睛,看看窗外的世界,这外面每一分钟都跳动着金钱与利益,同时又无不讽刺地出现着一次又一次的贫穷危机。拜金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内心横行、蔓延。然而这又是何等不是在还原人性,一切都显得如此得贪婪,无止尽。不管是无止尽地吮吸还是榨取。正如资本家们在得到剩余价值时,当他们在美美地数着大叠大叠的钞票时,很可笑的是,在世界的某一头,或许是某几头正面临着饥饿与死亡。即使是最权威最有仁善的上帝也告诉他的教徒:你们要把你们的十分之一献给你们的主耶和华。中世纪时,天主教教皇约翰二十二世麻原彰晃公然为世上各种罪恶排上了价码,以谋取利。看来,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大家都那般地“平等”。

    而我却也不能为那些将饿死的穷人恕罪。那些人是否无罪,我不知道。恰恰地我看见的是他们中的一些穿梭在暴力之中,在那些象征财富和诱惑的银行、商店、餐馆之间肆虐,难道他们不知道道德的底线吗?;也正如我所看到的,婴儿在饥饿之时,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头,而不明分说,他那个母亲是否也如同他一般饥饿与困苦,是否已经筋疲力尽,瘦如柴骨,乳尽人衰了。是的,婴儿是无知的,然而从这无知与新生之中,我明明看到,在道德之中所讲的“人性本善”是那般地虚伪。善终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那本能时所折射的恶性,让我们不得不信,这人,果真是本恶。

    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一点,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就是“他们中的一些”,那他们中的另一些呢?这正是我所要讲的,难道说他们偏离了这个“本恶”的轨道?我可以告诉你,不,没有。我讲的是这个“本”字,至于以后向“善”了没有,这就是涉及“道德”二字。

    对于道德的起源,或许可以追述到文明的起源。至于人类前文明,我有理由相信,《达尔文》里讲进化的过程,人类也是这样过来的,若是人类之前的本性,那或许只有二个字可以形容,就是“兽性”。从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长江流域(曾创下了中华文明)、米索不达米亚平原、泥罗河,在这些曾一度繁盛,有的至今仍繁盛着,的地方,起先的人(原始人),他们在他的地域中生产,生活,人们以为,原始人是和平相处的,但这仅限族这内,要知道,他们是以族为单位的,族与族这间有利益的碰撞,族与族之间也会有贫富差距,于是他们的摩擦、斗争、撕杀随之而来,之当中产生了一种力量,叫做“克制”。彼此的“克制”才显现出一份安宁来,以来维持他们的生计。这正如,人人自私,从而导致了人人都不得自私;也正如,一块蛋糕,每个人都想得到它的全部,而事实是蛋糕不会复制,争夺的结果只能一方得利而其他的是一无所有,于是更大的麻烦也许就要来了。现在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平均这块蛋糕。这样相对地就会相安无事一些。这就是“克制”的伟大之处。可想而知,一套套制度、一套套体系就这么被建立起来,人类的最初道德也是呈现出来了。

    说是“恶”引导了“道德”,这一点也不为过。二千多年前,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犹太教提出了“原罪说”,而我们的先祖荀子道出了“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真谛。尽管是“性善论”的孟子也说出了“形色,天性也”。然而人性本恶,并不能阻止人类后天的教化过程。人能分辩“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完全是后天的教育的成果。于是才有了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才有了孔子孜孜不倦地劝学,孔子也才会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来那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修身,是何其地困难!

   对于祖先的辛苦,并不是徒劳。霍布斯就告诉我们“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可以形成道德”。

   而道德现在已成为修身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涵养,学识,品味正是它的精华。现代社会已有了许多不同的道德体系,西方与东方就不同,各个国家就不同。然而随着人类共同意识的奋进,磨合的也多了起来。它多多少少指示了些什么,比如那些所谓的“真善美”,比如那些所谓的“真理”的方向。但要注意的是,道德前进的步伐正是恶性前进的步伐一致,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克制与突破。看着那些高超的犯罪技术发展时,我们不必惊慌,那实在是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

    容我说句话:罪与道德一起走进新世纪。

2004/1/30
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苇芽萌长/便化为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3#
发表于 2007-8-4 13:07:50 |只看该作者
人不仅是要达成目的的动物,还是要实现秩序的动物(哈耶克?)。道德实际是一种秩序。秩序是使众人达成目的的条件,但秩序本身也是目的之一,它必须高于个人的其他目的。所以就有一个悖论,秩序要高于个人的目的才能实现其功能,但其功能正在于令众人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07:50 |只看该作者
请问我们怎么理解<秩序高于个人目的>这句话,一般是指哪些具体情况?
海耶克的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好象没说个人自由和经济秩序之间有什么悖论,或者说这个所谓悖论对于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
发表于 2007-8-4 13:08:06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哈耶克说过那句话,好象是在《法律、立法与自由》里?记不清了,所以打了问号。后面说的是我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说,如果你认为自己为达到目的可以不顾道德的限制,那道德对你就失效了,如果所有人都是这样,那道德就消失了。所以只有赋予道德一种超出个人目的的价值,才能令其得到维护。但为什么一定要维护道德?为什么要受其限制?是不是只是一种在本能面前的软弱令人继续维系道德?其实,道德不止是个无用的偶像,它自有其功能。也就是说它有利于实现人们的目的。这是它存在的根本原因?但似乎不是理由。它是作为工具或手段而变得不可或缺的,但只有当人们将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它才能发挥其功能。如果你只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手段,那你就很可以不顾它而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不严格的说,悖论在于只有将手段放置在目的之上时,手段才能令我们达到目的。我说的道德不是经济秩序,经济秩序还建立在法律之上?“悖论”一词并没有在逻辑的意义上使用,只是说明一种困境,如果承认道德是工具就等于毁了这种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1 9:26: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08:07 |只看该作者
在经济学里道德是一种成本,可以兑现为利益。道德也是一种收益。可以用钞票获取。
有钱人当然愿意放弃一些钞票获取道德资本。而穷鬼当然用尽一切办法换钱。
当然也有例外,听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个村饿死了几千口也没动其它脑子。可惜的是这几千口积累起的道德资本也随之作废了。
我觉得你说的<如果承认道德是工具就等于毁了这种工具。>好象太严重了。因为这个市场是均衡的,有人将道德卖掉,也有人买道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7#
发表于 2007-8-4 13:08:07 |只看该作者
道德是一种成本或许是某种经济学理论的预设,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预设是没有人文关怀的,是一种蹩脚的预设。道德是一种价值,不能工具化。《孟子 梁惠王》有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义利之辨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儒家重义轻利就是从价值和工具的意义上得出的,按他们的术语就是体与用,这一点儒家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剥除价值维度的道德,就没有了道德应有的韵味和厚度而不再是道德了。道德是不可兑换的,因为它本身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只有靠不断的修持才能获得,这就是儒家不断强调修身、养性、明明德、养浩然之气的原因。如果道德可以用钞票来获取的话我们的古圣先贤岂不太不通时务了,传统文化不就全都是糟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