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69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12
- 精华
- 0
- 积分
- 415
- UID
- 667

|
和《蓝》有关
呆在南京的时间有将近两年了,多多少少也在这边看了一些电影,仅仅是单凭在知觉上判断和摸索电影的语言和形式,很少有所体会和心得(可能是我太想让自己迅速进入主观思考和自觉意识的缘故,而往往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这到后来我才逐渐知道。),甚至,有些的片子看了好几遍都没完全读懂的,我对待学习的态度一贯是这样,特别是我感兴趣的片子,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镜头和影象停顿;因为伟大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反复研究拍摄完成的;伟大的电影里貌似无关紧要的“开小差”却是无比重要。
这十天以来,我一直在看电影(都是我愿意和必须看的片子,现在不看,以后还是要看。),但,这和我之前看电影的感觉和方式完全不同,从来都没有感觉到的或者隐约感觉到的“伟大电影”的标准,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我为这迟到的顿悟感到欣慰!我很自觉的带着种种意识行走穿梭在大师的影象中间,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真正领悟到了纯正的境界(在此感谢“老吴”帮我点破“境界”与“情调”的差异,我一直对此混淆和模糊。),从电影中就能感觉到导演赋予影象的颤音和足够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以来,我为自己找不到喜欢的艺术家而失望于孤独的期盼之中,而现在终于明白了——的确是自身缺少对电影语言感受力的缘故(所以,无从把握,毫无把握),以及——对另一种经验(电影)的接受和接收比率(这个比率的大小全在于感受力的吸纳程度的高低),好在盘悬了这么久,总算入了门,但愿还不算太迟。
看电影了,就没时间看书,可能我更适合于运动中的学习方式和领悟;其实,我觉得针对现状态下的我来说,更加急迫地需要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学习时间(这种针对性的修学方式很奏效),这样大块时间的停留机会还是很少的;我得抓住抓牢这个机会,并将目前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活力继续保持下去。实际上每天看一部电影的计划没能兑现,但是,我有时候来劲头了,一天中我也看过三部片子的,看完之后也不觉得累,反而是尝到了甜头的滋味;因为我在看同一个导演的作品时,思维就会不自觉的跳跃到其他一些导演的作品上,(会串线:)))我时常混淆和缩短这样的差别。现在一旦进了房间,心绪就会被那些大师级的导演们牵动纠缠着,心始终被颠簸在不得安宁的动荡兴奋之中。
今天晚上很认真的看了奇斯洛夫斯基的《蓝》,非常感动,但感动之中更多是让我惊叹奇氏的电影语言,同样具有简洁而有力的“狡猾”的电影语言,这是很多大师驾驭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伟大的导演必然产生伟大的电影,伟大的导演是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无法想到或根本没机会想到其他任何一件小事,犹如磁铁一般吸引和控制着观众的精神陀螺的旋转位移,伟大的电影在观看的过程很少让观众会有思考的余地(伟大的电影是将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收缩,而其他则是放大。在这之前,我也主观的认同一部伟大的电影应该给予观众更多的甚至最大限度范围的思考。这种思考和联想是两码事。)其实,到最后我们每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抵达同样一种伟大的境界——和导演的最初的暗示效果完全遇合。伟大的电影只有一种境界——导演自己的境界。最初看到奇氏的作品《影迷》和《永无止尽》(之前还看过《杀人短片》,现在几乎忘了,改天一定要重看的,还有早期的《爱情短片》。),《影迷》让我很感动,语言非常简单和朴实,但绝不丧失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是一部对电影本身思考和自省的“记录片”;接着,我看到了我更喜欢的《永无止尽》,而到今天我更加喜欢上《蓝》,看《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永无止尽》(其实,当时还不完全确定是《永无止尽》,但《永无止尽》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至少看了两遍。),看完之后,我急忙的查找这样一部和《蓝》极相似的片子,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上还是镜头处理都极其相似,当时,我还怀疑是不是哪个导演抄袭了《蓝》:),3分钟之内“找”到了《永无止尽》,也仅仅是单凭DVD的彩色封面辨认出的,随即迅速的将刚关闭电源的DVD打开,影象的第一个画面就让我彻底回忆起来了,一下子想通了好多问题——感叹原来是出于同一个导演之手啊,两部片子的气质和气息可谓一脉相传(一路货色);我觉得逐步加强这种感受的联想很重要(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观看大量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而且是最好的电影。),看别人的作品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感受力,这和日常经验的观察同等重要,拜读大师作品的时候,总会有分析和解剖的欲望,特别是在看第一遍的过程中。我现在才觉得一定要连着一口气地静心看完整个影片,因为在尚未感受电影所作用出(溢出)的意境的前提下是无法对电影语言实施任何揣测和计算的。在《修正、修整》我说过,要辨别和归纳出不同导演之间的差异或近似,但是一个导演在其整个电影生涯中散布于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同样存在差别性,有时候这种反差和递进并不能一眼以蔽之,这一点使我着迷眷顾其中,我乐意于从这样的观察切入一个个被散置的作品。我已经看到之于“影象和叙述”虚实之间的关照和传承以及穿插和链接;一个画面与下一个画面的跳转和连结,影象存在于两种力量之间的挤压、“冲突”、连贯、繁复、多次反复以及“伤口”愈合,例如,在《蓝》当中有这样一组影象切换,前一个镜头的画面展现是女主角侧身匍匐在黑暗的房间里的床上,先是一个整个床全景,机位几乎不动,然后镜头稍稍拉近,焦距瞄准停留在最亮处的皮肤上,轮见的画面中——最“亮”的光源和焦距落在她的头部裸露出的皮肤上,(其实,我们只能看到她的小半张脸,身体的其他部位全都笼罩掩埋在黑暗下的被卧里。),她正在试图用力的呼吸(好象是处于压抑中的呻吟状态),整个是处于冷光源下的沉闷的冷色调,会让人观众也同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鼻孔和嘴巴完全填充在被窝中时造成的那种短促的呼吸障碍所引发的种种克制的危险性隐患;随着镜头的缓慢收缩,似乎身陷其中人的呼吸和脉搏都迎合了痉挛和不可抑郁导致了粗大钝角的褐色实心泡沐和承重颗粒淤积漂浮在潮湿地黑暗之中(我在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等待“愈合”的画面则是一个长镜头的“绝对静止”的画面——金色阳光下的几棵树于逆光中的全景特写,风不断的把树叶和细枝吹动——营造出一片生机活力的图画,依稀感觉到画面中的树仿佛正在匀速舒缓的呼吸着阳光和温暖空气中的圆润的风,这和它前面的画面中的“粗大的呼吸声”构建了极大的“反差波纹”,这种“原冲突”成就了单个影象之间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使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影象的切换交接更加顺滑富有跳跃的音律性。影象中的声音发生对于整个电影也同等重要,如此重要的元素不容缺少和忽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小声响都是构成电影音乐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抵达有节制地精炼的“声音”的境遇等同于导演着力任何一个可控制的画面时之于构建整个所花费的精力比率。
《蓝》里面的镜头语言值得细细推敲(带着感受研究),我准备在看完第二遍的时候再作完整的镜头分析和解剖。继续学习电影中“影象空间”分配交汇时瞬间生成的节奏性“声响”的经验和生成技巧。
2003-12-16 |
|